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第二课分享(百法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2477

【百法明门论】08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八

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善晗合十

百法第二课

本课主要是讲了我们学习佛法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可偏废其一,所有的法门都不外乎解脱道与菩萨道,都需要具备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解脱道的修行基础是出离心,出离心是正确的发心的一种,首先要对出离环境、轮回、三界有强烈的希求之心,并且要很清楚究竟的出离就是出离惑与业。而惑与业背后就是贪嗔痴慢疑的心,就是无明与我执。戒律就是帮助我们止息住这些妄流,妄流就像大江大河一样肆无忌惮,需要戒律这道大坝先堵住不让其到处乱窜,然后再用正见去净化平息。这个正见一方面是通过闻思获得,一方面是通过践行(止观禅修)。例如,我最近还挺享受自己安排的时间,不是很忙但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有点小资的阳光温热,岁月静好,没有遇到太多的烦恼(其实是被我伏藏了),所以修学并没有很精进,甚至有点懈怠。但其实要从五大要素来修学的话,首先我就没有至诚做到皈依,在做定课的时候自己有点昏昏欲睡(为了让自己早晨必须起来定课,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早晨6点起来带学员们练瑜伽)练完之后本应该神清气爽,但是我害怕自己睡过头一直是一晚上醒来四五次。虽然坚持了十来天了,但是定课的质量的确不够高。在皈依定课的时候哪还有心思去思维三恶道苦、轮回苦、死期不定、业力流转之理,更没想到佛陀和祖师大德之功德,便昏昏沉沉的听去了。所以这个皈依之心就不坚定。所以说,自己就安住在自己设置的牢笼里觉得还不错,最起码我每天都能定时定点的完成了心力在往一个点上不停地重复敲打,但是我有点遍及所执了,没有心的发心,就是一个空壳。我虽有很强的意乐去发出离心,但是我没有做到认真思维,所以每天还挺困的,是什么支撑着我这么多天可能也是一个不太正确的发心。戒律是帮我止息这些妄流的,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反弹更凶猛,但是每到这个点我就用想到戒律,慢慢的到这个点之后,自己就会停止下来。就像我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一样,到这个点我肯定也想继续躺下去啊,但内心里知道我不能打妄语、乱发愿吧,一定要起来,虽然痛苦但是到这个点后,我身体的每个细胞似乎都知道我要起来这个事是下了死命令的,没有退路,也会起来、慢慢的就会形成内心的一种力量和习惯。其次,我也会思维如果有妄语、有昏沉掉举所带来的的过患,在临终那一念我再昏沉掉举,我就会落入轮回或者恶道,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提起正念。提起正念来做定课来服务大众所获得的是时间的充裕、学生的认可、还可以做CD,如果他们其中有一个成就了,我也是沾光啊。虽有些世俗,但计较利益得失本就是人性使然,我反复思维后又开开心心的起床啦。不仅为了自己出离这惑业之苦,还希望自己可以多学习理论正见,多践行落实到心行,带领这些苦海中的众生和我一起解脱轮回。

当有了这样的念头后,我也就变出离心为菩提心了。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有些有慧根的可以直接发菩提心,我这样笨拙的人,只能先从出离心开始,让我一开始就完全奉献利他,我这真的做不到……但是将我这一念出离心转换成利益众生无限的心,我还是愿意的,但这个意愿还不够,所以只能从先发愿菩提心开始,每天义工行中的的各种会议、学习,工作上还有学校里的各种不绝于耳,有时还真想找个深山老林落得安静,但是转念一想,我这是逃避心理啊,导师说了,要将一切外境都要当做修行的增上缘,虽然事情多,这才更要考量我的智慧够不够,智慧不够的时候那就是要努力学习法义的时候。起小烦恼的时候后,就要想想为什么会有烦恼,仔细一看,原来是我执太重啊,怎么可能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呢?我没有按时交论文完成项目,这怎么能怪这疫情呢?明明是自己在家里放逸散乱效率不够造成的。有了这昂的有正见,我就知道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不是事情太多,而是我需要众生给我机会积累福报,不是会议太多而是我没有智慧的去处理好。我执太重,总想着自己是最厉害的谁都离不开我,所以自己可不心累了么?放下又不敢,就是对名利的贪着嘛,自己还在为自己伏藏。经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我知道只有在这样强大的愿力的基础上去发心才会更有力量,只有在利他的时候才能让菩提心更有力量,也只有在利他中自己才真正的收获最多。我的心总是被凡夫心所占据,一不留神就阵地沦陷,所以还要时时刻刻的训练让戒律看好门,让正念不断修炼形成心的力量和戒律一起来守护住这颗心。

现在学到了唯识,唯识的教法当然也要从五大要素和两大核心来学习。一定要提醒自己注意不要陷入思辨之中,重点还是要落实在心行。我有个很大的体会是有一天我在教室里上完课休息会躺在地上,全身放松瘫软着,不只是梦里还是哪里就出现了我离开人世,成了中阴身然后给身边每一个人说话,他们都听不到我,我内心是一阵揪心的紧张和害怕,这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对死这个问题的害怕。当闹铃响了后,我虽然清醒过来,但内心是一种说不说出来的紧张感,也是从那个时候我想我要好好训练定力了,万一那天走了,我这定力不够啊,正念也没力量,其他亲朋好友师兄们又听不到我,我该怎么办?还是要靠自己的。所以,现在我对自己没有别的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按时定课、自修、共修做义工就行。可以做的慢一些,让心流动的再慢一些,我好好的感受一下。

观澜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课 课后感悟

本课法师开示的内容是五位的彼此关系第一部分。

自修学百法后,听法师开示唯识的道理,并思维唯识的道理,会用法师开示的道理来思考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课法师通过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个五个法的位次,来讲述“一切法无我”,说“一切法无我”,就是为了破除我等凡夫的二执二障。我自开始学习百法,会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来指导我自己,破除我自己的执念,指导我的修行,我觉得很适合我,也认为是我闻思修的正确路径。

这课,说“一切最胜故”。感悟特别深。心法,是一切法中,力量最大的法,心法,又名心王。王,有生杀大权的本事,对比“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虽然地位不如心王,随时对心王俯首称臣,随时配合心王的活动。但是也会有那种时候,完全被心所法主导,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权臣挟持了国王,把持了整个国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是正常的情况,心所法主导心的世界这种情况,对一个人来讲,也不是正常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因为言语冲突,嗔心控制了整个心,进而发展的骂人,毁坏财物发泄忿恨,甚至打人行凶。这个情况就是心王失控。我们学习理解“一切最胜故”,应该加强对自心的关照。让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不要让心的世界失去秩序。

心为一切最胜,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它是世界的核心,既是种子聚集的所。也具有收集种子的能。并且,这个心,理性思维特别强大,能判断,能分别,能造作,能推理。所以,心为一切最胜。理解这个一切最胜,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就要特别关注到心:第一,要关注心念起落。时时关注自己心念的状态。让心不失正序,被某中不良心念控制自心。第二,通过闻思得到的正见,在具体生活工作中去修心。去分别,判断,思维,抉择所思所言所行。我们做为凡夫太久了,对于自己这个凡夫的妄心太熟悉了,这个有利于用我们所学的百法,来实际验证,来观察自己,了解妄心。利用所学的办法,认识自己的凡夫妄心,进而舍凡夫妄心。

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通过小组思考讨论,也认识到,妄心和真如,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妄心也就是受染污真如。真如就是净化的妄心。心为一切最胜,也包含着,我们要成佛作祖,也就靠逐步修行,净化这个凡夫妄心,一旦净化清净,那就佛心显现。这个过程,也是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另外,心为一切最胜,心具有造作,创造的能力,轮回中,我们流转生死,解脱也靠这个心,在世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靠我们自己的心去发菩提心,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

我前段时间狠狠批驳过一个说法,有些师兄,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不如意情况,总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听得有理,实际上,真是一句有毒的话。对于世间不平,众生困苦。说出这样话,真是枉为一个佛弟子。明明有一个“一切最胜”的心。有这么强大的造作能力,不用心去做六度四摄,利益有情,而让心的能力闲置一边,说风凉话。真是,对众生失去悲悯,没有慈悲。自己没有对境修心,也没有智慧。让世间人来看这个样子,也会觉得过于消极,逆来顺受。这哪有还有正信弟子,积极入世作为,救度有情众生的形象呢。所以对自己要更加要求,要努力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这课内容,我感觉特别丰富,如果拓展开去思考,那内容更加庞大。同时感悟也很深刻,感觉到“一切法无我”,“唯识无我”,这些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不断思维,不断体悟。由此,特别期待快点把后面具体内容去赶紧学。也希望师兄们一起努力精进修学,共证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4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