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我们要像大地学习(我要对大地说我们一起)

学佛百科2023-03-2688

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742)

今天下午上完课,开车着回家路上,经过一段修地铁的路面,忽然一阵赤耳的响声,吓了我一大跳,差点儿以为出车祸了,踩下啥车环顾四周,原来是路边隔着围墙的那一台打地基的机械车在工作,那声音简直震耳欲聋!

工作车的不远处,就是一排排的房子,我仔细看了将近半分钟,机械车有一条约50CM粗的大钢钉,长几十米往地下延伸,周围的房子竟然安稳无比,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忽然之间,我想起前几天听到的一句经典: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地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都说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女性应该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

大地,能够容纳百川,接纳高山大树,也接受小花小草,万物生灵,都接受大地母亲的拥戴,万物被天地的阳光雨露和土地滋养!从未要过回报,从未抱怨!

做女人学习大地母亲,的确实属不易!

厚德才能够拥有更多!看上去是拥有,实际上应该是默默无闻地付出,给予!

我们都期待获得更多,却忘记了问问自己,能够承载几分压力,愿意承担几分责任?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的我,忽然感叹自己任道重远!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

感恩天地,给我们阳光雨露空气和能量,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以及养育之恩,感恩自己,能够孕育生命,感谢孩子们,教会我们应该更好地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愿我们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温暖身边的人!

“向什么...向什么...向什么...”怎么造句?

我们要向知识渊博的人学习,向革命先烈致敬,向老师致谢。

每天早上来到校园,向在校内的大树敬礼,向花儿微笑,向同学问好。

我们努力学习,向三好学生、向掌握知识、向成为国家建设栋梁的目标前进。

我要向着明天努力 向着未来奋斗 向着理想迈步。

我们要向雷锋,向周恩来,向革命先烈们学习。

在大会上我们向英雄致敬,向英雄献花,还宣誓要向英雄学习。

在家向父母请教,在校向老师请教,出门向朋友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

春天向小草走来,向柳树走来,向花朵走来。

向老师道谢,向父母问好,向昨天说再见。

让我们向雷锋学习,向黄继光学习,向焦裕禄学习。

我的内心就像树一样,树越是向往高处的光亮,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的深处。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失去的东西而向任何人求助,向任何人撒娇,向任何人妥协。

向天空的辽阔微笑,向大地的翠绿微笑,向海洋的蔚蓝微笑。

秋天到了,太阳向大地洒下金色的阳光,树林向草地落下枯黄的树叶,小鸟向人们唱出婉转的歌声。

从熵增理论中我们到底悟到了什么……

1.

熵增,在人生观上的启示是:越发力,越混乱。

无论努力与否,系统的熵(一种混乱程度)只增不减,这就是熵理论的大概描述。

这看似是一种“努力无效”的悲观理论,但实际上,如果你只看到了悲观的东西,只能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理论的价值。我看过一个故事,似乎有些启发。

有一群探险者,发现在一个有拦河坝的河道中有人落水,拦水坝上游有个漩涡把他困住了,他拼命挣扎,试图逃离漩涡,但却怎么也摆脱不了……

因为距离太远,探险者无法施以援手,落水者由于精疲力竭,后来还是淹死了。

但是,正在大家惋惜之际,却发现这个人的尸体,被卷入漩涡后,随即就从拦水坝的下方冲了出来!他付出了数小时努力都没做到的事情,大自然几秒钟就帮他做好了……

可以想见,如果他能让自己勇敢的投入未知的漩涡,一切都将有惊无险……

当然,如果是我的话,就算知道漩涡是河坝上下游的水行通道,我肯定也不敢让自己随便卷入漩涡,万一下面的洞不够大,被卡住怎么办  -_-||

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的前方并没有那么大的危险,可几乎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同样错误的选择——让自己不断的卷入毫无意义的烦恼、焦虑和挣扎,而从来不敢尝试在平和与接纳中,向死而生。这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1)人应该以一颗轻松的心,去进入这个世界。轻松生活也不是不采取行动,而只是在行动的时候,永远依道而行,随缘应对即可,无需自找苦吃。

(2)有时把问题放下,敢于放弃控制,让自己安然的投入未知,问题反而就会自然解决,甚至会解决的非常完美。放手投入未知,并不消极,有时却是一种蕴含着无比勇气和抉择智慧的另类积极。

(3)无论做什么事情,内心感受上的舒畅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忽视了这一点,让自己始终带着焦灼的心去做事,必然伴随着内心痛苦感受的无穷熵增,而使人生越来越痛苦不堪,直至提前走向灭亡……

这里面还蕴藏着熵增理论在人生观层面的最大的疑问。即:放弃部分控制和努力,事情难道真的会变好吗?面对人生的变动,有人敢放手一试,放下焦虑,把命运交给未知吗……

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曾经在想,因为熵增,一个没人打扫的房子会越来越脏乱,最终让人无法居住。那自然界是否也是如此呢?是否没有人对其“做功”,大自然就会越来越乱,最终让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

事实似乎刚好相反!

没有智慧人类参与“理顺”的大自然,反而一切生机盎然,井然有序,即循环平衡又充满希望……我们不得不反思,大自然这种蓬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又是什么力量把这一切安排的如此之好?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能接触到,甚至拥有这种力量……

答案,或许就在老子的这几句话中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向大地学习,而大地的特点,正是不做任何无谓的发力,只是不断的孕育、不断蓬勃的自我更新;一切都是一个宏大的活跃整体的一部分,绝无一处是无用的垃圾;顺应天时地利等一切规律,并在对规律的绝对臣服之下,做出最优化的适应和调整;安然接受一切未知结果,比如生与死,存在与消失,始终柔顺处世,无惧无求,享受当下……

这些,或许也是我们自己享受快乐生活的无上秘诀吧……

2.

在知乎随手写的一个答案,没想一天内会得到那么多反馈,当然好坏都有,有点赞的也有说是鸡汤文的。

其实,写这篇小文,初心只是关于顿悟和解脱,确实没想去写关于物理和科学方面的东西,因为这些也是我自己应对人生危机和变化的真实心得,如果有些朋友觉得是鸡汤,或许也是一碗有营养的鸡汤吧(^_^)

关于文中故事与熵理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的溺水男子和漩涡,正好就够成了一个“系统”。男子逆漩涡挣扎,体力(身体能量)迅速减少,系统熵增加速,最后体能耗光,造成悲剧。相反,当男子溺水身亡后,由于身体完全顺着水流运动,系统熵值不变,反而安全进入到下游。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越发力、越混乱……

当然,这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重点是这个故事在止息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层面,所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重生之门,有时正是一个抱着“死就死吧”的悲壮决心,去勇敢的放下挣扎,让自己轻松投入未知、投入当下生活的生死抉择。用圣经中的话说,这是一个“窄门”!

为何非要死去才能顺应?我们如何转变自己,才能让自己活着通过这个漩涡呢?……

后面的话,都是现学现卖的东西了,主要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简要探讨一下熵增理论的实践意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看看。没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点赞关闭了^ω^

3.

有的朋友问熵理论到底是什么,其实我知道的和大家也差不多,只知道熵理论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现学现卖,大家一起学习吧:

熵,是系统的热力学参量(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比值,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代表系统中不可用的能量。

大家自行脑补,一个系统有两部分能量,一部分是还有活力的,一部分是已经丧失了活力的,那就是熵。就比如一堆火,已经烧成灰的那部分能量就是熵,灰越多,系统所能提供的热能潜力(还能做的功)自然也就越少……

所以,熵还可以用来衡量系统产生自发过程的能力(潜力)。

但通常我们考虑的是熵的统计学意义,即评价系统的“有序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

我们假设有一个总能量不变的封闭系统,熵增加就意味着可用能量减少了,系统的活力(自发的潜力)就小了。

而实践证明任何孤立系统的熵,都是不会自行减少的,所以,任何孤立系统都是在走向无序化,甚至是死寂消亡的过程。

不难想到,破解的方法就是让系统开放起来,敢于从外部引入“负熵”(好比向火中不断的加柴),不害怕系统短期内的动荡和不平衡,让其在更高层面实现平衡和有序(但实际上依然是暗藏危机的,好比森林中干柴的数量减少了一样,潜力还是减少了,总熵值依然是增加的)。

4.

这一点,在国家层面的意义,似乎更深远一些。为了解决内部矛盾和危机,人们很容易想到闭关锁国、集中解决问题,但无数例子反复印证的是——越封闭,越完蛋!

清朝害怕“维新变法”带来的动荡,放弃了引入“负熵”的时机,国家(一个大系统)也就走向了沉沦和解体。

而同时期的日本,由于开放自己,积极引入外界先进的东西,一个“明治维新”就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从而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清王朝。

故事如果就此结束,那就是一个让系统开放,从而成功引入“负熵”、提升系统活力的正面案例了。可实际上他们还是熵增了(更加无序了),这个增加的熵——就是他们爆棚的自信。

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甲午战争(他们叫“日清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并不是幸福,却是更加深重的灾难,因为在那之后,他们得了一种叫“胜利”的病,什么人都敢惹,什么仗都敢打,甚至敢于单枪匹马挑战美国,最后的结果有目共睹,两颗“原子弹”带来的,也不知道是正熵还是负熵,反正是“创伤”无疑……

所以,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时候,首先,开放一定是正确的,因为那样一定会引入积极因素(负熵),让系统更有活力。

唐朝就是例子,国家特别包容,几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我去西安旅游,看到唐都遗址,那真叫一个震撼,什么人、什么东西、什么宗教来了都能有立足之地,甚至有八条主要街道住的完全是外国人(因为他们说话谁也听不懂,所以才有了“胡说八道”这个词,但这篇文章不是胡说八道啊\^O^/)……

所以,强大也是有理由的,从中可以预见,正在积极推行“一带一路”的中国,未来会有怎样一个前景……

同时,也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无论系统如何开放,只要总量有限,“负熵”也一定是有限的,如果不提前预估平衡点,提前做好准备实现平衡,系统崩溃的速度也一定会出人意料的猛烈,比如德国、日本迅速战败,吐出所有占领地就是个例子。

这个道理,和古人保存火种的道理是一致的,要想火种长期保存,就需要一个可以抵抗风雨的火堆,火堆要想保持长时间不灭,就一定要到外界不停寻找新的树枝干柴来添加。也就是让火堆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新柴就是“负熵”,新柴不断,火种才能不断……

而火堆的大小也是有讲究的,太小容易熄灭,但是否越大越好呢?显然也不是的。如果火太大,消耗干柴的速度远超过了周围森林木柴的产生和更新速度,那么显然火堆也维持不了多久。

只有新引进的负熵与系统消耗平衡才会长久,只有周围环境产生“负熵”的速率大于火堆的消耗速率才会长久……

火种道理,虽然也并不算是很深,但是这个道理背后的理论模型的真正提出时间,却并不是很长,理论的名字叫——耗散结构理论。由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于1969年第一次正式提出。

耗散理论,说白了,正是探讨这种具有消耗性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如何在外界持续提供“负熵”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平衡的问题(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百度了解),相信有了上面的基础,这么现代的理论,您自己大概也能看得懂了。

另外,这个理论还可以拓展到人体、社会等各种开放系统中去,道之所存、无处不在、无处不通,相依相存,古今相融的智慧真是不得了。

由此,还可以联想我们的“一带一路”,这里面有没有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什么?仅仅是经济互利,还是也要包含其他?沿线国家假如发生动荡,影响了运输线通行,要不要管?这些都应该提前想好。

反正我的看法,经济就是经济,除了经济数据之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永恒的平衡点,他国的内政还是需要他们自行处理的。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责任”爆棚(这也是一种熵增),就像春秋时期到处救火的管仲,并没有让齐国真正强大一样,绝不能当春秋五霸(那样引入的负熵还不够抵消熵的)……

2017年9月11日于北京

宝嵩敬上!

我爱祖国,祖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向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好板呀,我们要想他。做

雷锋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第一次认识雷锋叔叔是从这首歌中,后来我又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了许多雷锋叔叔的事迹,再次走近了他。我记得他在车站用自己的津贴帮一位妇女买车票;我也记得他为了给战友补被硫酸水烧了洞的裤子拆掉了自己的帽子,整整一宿没睡;我还记得毛主席曾亲自为他题词“为人民服务”。

虽然五十年过去了,但雷锋叔叔的精神却洒遍中华大地,悄然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们身边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雷锋”。

记得一个夏天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我背上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老远就看见一位老爷爷站在路边,手中拿了一根木棍,脸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直觉告诉我那是一位盲人爷爷。我加快了步伐,只见老人刚要跨出一步,一位十五六岁的大哥哥跑过来说:“爷爷,我们一起过马路吧!”老爷爷笑着说:“谢谢你孩子!”老爷爷那灿烂的笑容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同学们为了把捡起的钱包交还给失主,跑了几条街;班上有同学生病时,大家争着去为他辅导作业;下雨天,几个哥哥轮流背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过水坑……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并且我也在努力成为他们的一员。当我们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热心地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有时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传播下去,让道德的接力棒传递下去,那我们的生活将更美好更精彩!

佛教中人生处处是道场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道场是指什么呢?

1人生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

一个人修行的“道行”深不深,随时可以见分晓。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点小小的名利,就会把一个人的素养显露无遗。

说起来,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所谓修行,就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品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2.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当往事成了更远的往事,你曾经的恨消散在什么方向?当明天的故事发生时,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忘掉的准备?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多少得失,对应多少悲喜,人生处处是道场,心安处处即菩提。

以道德为基础,顺应自然,

方为人类的幸福之道。

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相信”和“敬仰”。

伏羲氏的贡献是使我们信仰自然。他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分子,就应取法自然。凡事顺乎自然,便可获得天人之间的和谐,共同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秉持伏羲氏的路线,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

孔子认为,在万物之中,只有人类具有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除了本能之外,经由后天的学习,可以弄出很多名堂,变出很多花样,倘若缺乏道德规范,不能自我约束,迟早会破坏自然、为害人间。所以孔子认为,以道德为基础,顺应自然,方为人类的幸福之道。

合乎自然的,大概不会错;不合乎自然的,就要小心了。

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旧在,人事已全非。人类社会再怎么改朝换代,自然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自然,用在人身上,还是那三个字:凭良心。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凭良心,多问应不应该做,少问喜不喜欢。再喜欢的事,违背良心,不应该做,就是不能做,否则恶果就离你不远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有看得见的钱财、宝贝,都是不可靠的。积善之家是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所谓积善,不过就是凭良心积德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参天地之化育”的独特方式与智慧。

“天生地养”,就是把握住了天时、地利。大地广大包容,能够承载、育养万物,万物都是凭借着大地而生存,所以对人和万物而言,善用“地利”十分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要向大地学习,掌握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

除了能够掌握地利之外,也要能够把握天时。人要跟天地在一起,与天地相亲,善用天时、地利,佐以人和的努力,让自己的这一生活得更丰富,也更有意义。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参天地之化育”的独特方式与智慧。这种智慧,不但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我们幸福人生的根源。

行持坐卧,统统叫道。

修行要从哪里修起呢?要先修五常。我必须说明,五伦是全世界都有的。什么叫五伦?夫妇是第一伦,然后是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个全世界都有。不过五常只有中国人有。什么叫五常?我们讲伦常,伦是伦,常是常,伦是关系,常是规则、常态。我们今天讲新常态,其实是说关系是老的,但是那种常态要新的。可是再怎么新,都离不开这五个字,叫作“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我们的五常。可见,大家还是要从儒家先修起,儒家是根本。儒家修完了,才道家,然后是佛家。

小事情自己决定,大事情问问“神”,比较可靠安心。

人生在世,不能掌握的事太多,所以我们才有一句话,叫小事由己,大事由天。小事情自己决定,大事情问问“神”,比较可靠安心。人要学会跟“神明”互动,说不定你有什么麻烦,他就主动照顾你了,这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我们跟所有的“神明”打交道,他们都在提醒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真的,但是你要以你现在认为是假的那一个做你的核心价值。不管求名还是求利,都是为了自己品德的提升。

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个总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用自然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科技才有光明的前途,人类才有真正的未来。

各种天灾地变本是地球进行自我修复的自然现象,因此我呼吁大家,应借由变动来自我反省有没有做出违反自然的行为,以免人类变本加厉、扩大灾难、加重灾情。

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人类沉迷于自我满足,认为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不重视自然规律,盲目求新求变。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破坏了地球原有的自我复能力。

上天以人为万物之灵,便是赋予人类十分神圣的责任:赞助天地的化育工作,使其生生不息,而不是走上破坏、毁灭的道路。我们应该调整自己,顺应自然,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合理地满足欲望即为善,不合理地满足欲望便是恶。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能否把自己的欲望调整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才是对一个人自修功夫的真正考验。

时代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人的欲望越多。当然,欲望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可以说时善时恶,关键在于合理与否。换句话说,合理地满足欲望即为善,不合理地满足欲望便是恶。

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义与利相比较起来,一般人重利而轻义,然后做出了不合理的选择。

无知无欲才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有些事情,我们说人有知的权利,这是对的,可也不能过分夸张。老实讲,如果一个人真正有智慧的话,很多事情,知道得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继续深入。所以,无知无欲才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们应该要那些合乎道的“知”,合乎道的“欲”,而不是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同时不要去追求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和浮华,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我们无论是止欲,还是在竞争中求上进,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时刻做好合理调整。

天的自然法则,是一种常道,所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行,相当有规律。但这种常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它会依据人是否善于遵循自然法则而降福或降祸,决定人的成败。

为了生存,人必须顺应自然法则。由于时常变化,因而必须调整,逐渐在天道有常、天道无常的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找到合理兼顾的方式。这就是持经达变,即站在不违反常理的立场来随时调整,以求应变。

人要时刻调整自己,可以求新求变,但不能不顾自然法则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眼、口,这就是你欲望的通道,你自己要控制住。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控制让你受到引诱的主要来源——眼睛。他要我们目不妄视。要维持内心的安宁,先要闭上眼睛。因为眼睛看到,心就会动,心动就会行动,恐怕就很危险。

很多祸都是由嘴巴闯出来的,所以口不要妄言。眼、口就是你欲望的通道,要控制住。情绪如果不从这里进来,就无从进来,如果进不来,你内心就很安宁,你就会“终身不勤”,也就是终身都不忧苦。

用向什么向什么向什么造句

1、每天早上来到校园,向在校内的大树敬礼,向花儿微笑,向同学问好。

2、向历史看齐,了解曾经的荣辱;向现在看齐,明白前进的方向;向未来看齐,感受美好的希望。

3、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雏鹰飞翔的地方,向着未来的地方你会发现成功离你并不远

4、我们要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明天出发,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好生活态度

5、雪花向大树穿上衣裳,向屋顶戴上帽子,向大地盖上被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