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济群导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分享心得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3-27102

如何看待国学热和佛学热的日渐兴起

您好,158教育在线为您服务

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济群法师答: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行于国富民安的时期,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同样为人所尊。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寺宇林立的真实写照。在四起的战争烟火中,在朝代的频繁更替中,人们格外缺乏安全感,这就特别需要内心的慰藉,需要寻求冥冥之中的护佑,从而使佛教信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而在国富民安的岁月,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则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信仰的发展。同时,也因为社会安定,在佛教的理论研究和宗派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会有更多建树。如隋唐时期,高僧辈出,著述丰富,可谓汉传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问:这种文化回归与佛学兴起和中国的“大国崛起”言论有何关系?济群法师答:目前的文化回归和佛学兴起,代表了社会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恢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国人多以泱泱大国为傲,但在清末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盲目自信近乎崩溃。在这样的态势下,很快走向一个视传统文化为腐朽的极端,似乎不破旧就无以立新,无以进步。经过百年来的曲折摸索和反思,人们逐渐在矫枉过正的冲动中冷静下来,以更为平和、客观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重新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由此产生认同和回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大国崛起”的言论,我并不是太了解。问:这种佛学热是一时的潮流和时髦,还是会成为一个常态?济群法师答:虽然目前的国学热和佛学热表现为一种潮流,同时也伴随着潮流出现时必然携带的肤浅和喧哗,但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潮流会逐渐向深度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因为信仰代表着人类心灵的需求,代表着我们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人们对宗教最为隔膜的过去几十年中,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信仰。当人们发誓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吗?而改革开放以来,民众迅速转向利润最大化的功利追求,这种对财富的极度热衷和角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拜钱教”,可以算是畸形的信仰。当人们渐渐发现,钱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幸福,带来身心的安顿,自然会去寻找更为究竟的信仰。一种健康的信仰,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问:近几年,您是否感觉企业界对佛学投注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比如类似这次深圳清华EMBA班举办的活动。在您与企业家的对话中,您能否告诉我们这个群体对佛法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们听闻佛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济群法师答:近年来,企业界对佛学确实投注了更多的关注,在各地开设的国学班或佛学班中,都有不少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参与。在我和他们的接触中,感觉到他们对佛法产生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必定会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否则,管理层和员工之间惟有利益在维系一切,这是一种冷漠而脆弱的关系,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而良性的企业文化是有凝聚力的,当人们对这种理念产生认同而走到一起,就会组成一个和谐清净、积极向上的团体。佛法中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能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提供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其次是个人充电的需要,这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为了加强自身文化素养。佛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就难以对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关于此,我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二是为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无法辞职,无法转交。怎样才能完善人格,成为高尚而有益大众的人?在佛法修行中,佛陀为我们安立了人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等种种法门,不仅教会我们做一个健康的人,更教会我们做一个解脱的人,一个圆满慈悲和智慧的人。换句话说,佛法就是将凡夫改造为圣贤的教育。三是为了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面临生存问题,但这只是人与动物的共性。精神追求,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不共之处。当我们从生存转向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后,就会面临那些永恒的问题: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古往今来,很多哲学家都是因为无法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而走上绝路。因为哲学只是思辨的产物,停留在这个层面,永远只是在自我的迷宫中打转。而佛法是佛陀亲证的究竟真理,依法修行,就能帮助我们开发生命本具的无量智慧。答案,尽在其中。问:您曾经给不同的受众群体作过讲座,在对不同受众弘法时,您在内容选择上是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次深圳活动的主要参加者都是企业界人士和公司的高管,您对他们讲解佛法时,在内容选择上会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比如说,对那些没有读过《心经》的人,您会如何对他们进行开示?济群法师答:佛法特别强调应机设教,即以受众喜闻乐见且最易接受的方式说法。我平时在面向社会的弘法中,也会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调整。比如,对行政人员讲和谐社会的建设,对高校师生讲佛教的教育目标和方式,等等。此外,还会根据受众对佛法的认识程度和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对于抱有成见、视佛教为迷信的人们,讲如何正确认识佛教;对于重视现实人生的人们,讲何为幸福,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开始思考生命终极问题的人们,讲如何认识自我,超越生死;对已经开始学佛的人们,讲佛法修学的要领及次第。

如有疑问,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同喜班结业修学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我三级修学同喜班结业了。再有半个多月我就学习佛法一年了,回想起来刚开始开班兴奋激动的时刻,就像是在昨天。

进三级修学之前的我对佛法知识了解的特别少,但是内心是非常渴求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惑。因缘和合,某天在手机微信上,看到我们泰安读书会的信息就报名参加了,时间不久就进三级修学学习佛法。通过学习知道三级修学分初、中、高三种模式。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通过学习济群导师人生佛教丛书,摆脱对佛教的误解,以正确观念看待人生和世界。学习佛弟子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及举止行仪。认识三宝的功德,了解皈依的意义,生起至诚皈依之心。通过学习佛法,也有一些心得和感悟。现在自己内心清净了,性格脾气改变了很多,家庭工作生活都有一些变化。

比如在家庭方面,原来总感觉自己很不幸福,和对象经常会有一些矛盾,抱怨比较多,因为孩子教育问题,两人意见会不统一,经常会冷战。遇到事情总感觉自己做的对,有时也会有一些情绪,“我执”观念太重。通过学习佛法,让我清晰了很多。想要家庭和谐,要放下“我执”,多去陪伴和家人孩子,多去和对象沟通,互相去理解对方。人生何为幸福,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

在人际关系相处中,原来也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情,总是会放不下。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有善缘也有一些孽缘。有的朋友好多年都有联系,有的朋友交流一段时间就失去联系了。学习了佛法,相信轮回,相信因缘因果关系。好多朋友在过去生就是我们的亲人,有的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现在也很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每位朋友。还有通过承担了慈善班委义工,也成长了很多。慈善是慈悲心的修行,修学也是做好慈善的基础。以慈悲的心来做事,利他的角度来和师兄们相处。智慧用心地去做好每一次庆生活动,家庭沙龙,为班级修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感恩和师兄们每一次的小组共修,班级共修,检讨自己不足,随喜他人的进步。

在工作事业方面,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资金周转问题,销售业绩目标达不到,售后服务顾客一些事情等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很困惑,有时候真的是很抑郁。学习佛法后让我认识到自己很多问题,对一些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期望值太高,欲望太高,行动做的事情太少。人生烦恼太多,唯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当下想要把事业做好,要好好用心服务顾客,解决顾客问题,发慈悲去利益身边的每位朋友。生命的未来和归宿在于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于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要把握好当下,就能把握好未来,把握生命走向。

感恩师兄们,感恩三级修学,感恩导师!

弘扬传统文化,共建静心泰宁

——记福建泰宁“读书•静心•幸福”分享会

盛夏时节,暑气炎炎无客游,蝉鸣声声唱夏苦。7月21日,在这酷暑难耐的午后,位于泰宁古城的影剧院俨然成了蒸笼,任空调卖力制冷也收效甚微。理应寻荫避热的人们却偏偏齐会于此,为的是参加一场传统文化的分享会。

当济群导师携同数位法师及居士缓缓入场时,如雷的掌声经久不息,此是久别的激动,亦是重逢的喜悦。只见他仍是一把油扇,一袭灰袍,再一次从众人的心里走向现实里。主持人默默及善瀚师兄齐向众人致辞,分享会正式拉开序幕。

分享•蜕变

智红师兄分享她进入三级修学后,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违缘以及女儿的重病,非但没有击垮她,反而得到巨大成长。

觉婴师兄以前自学佛法,可是看得越多,人越糊涂,甚至一度有轻生的念头。这一年来认真践行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后,曾经的焦虑与不安不见了,天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幸福。

道贡师兄的义工行非常积极,深得同修的赞叹,可一回家就变了样。不干家务,还时常跟她家师兄起争执。直到不被允许学佛了,她才猛然醒悟,转而陪伴、关爱以及理解家人。

善瀚师兄曾于五湖四海中奔走不息,天南地北里寻寻觅觅,直到遇见导师。寻师问道三十载,他的心终于不再漂泊。未来,他愿作如来使者,点燃心灯,相续不绝!

善贺师兄学佛遭到了婆婆的极力反对,甚至还动员亲戚劝她休学,但是她并没有动摇分毫。随着修学的深入,她还学会了接纳,尽量尊重婆婆的想法。后来婆婆也不再阻碍了,转而支持她,还帮忙带孩子。

净衷师兄的母亲喜欢找他当出气筒,曾经让他很纳闷。学佛一年半以后,他已明白,母亲被一堆混乱的想法和情绪奴役而无法自拔,十分可怜!他于心不忍,便再也不排斥作出气筒了,还觉得找他最安全,没有副作用。

净仁师兄刚升同修,但他的生命已经找到了最终依靠,焕发新生。他以后更要继续向佛菩萨学习,成就三宝品质。

智礼师兄毕业后找了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忙碌而又充实,但只有她最清楚,光鲜亮丽的背后,充斥着空虚茫然。当她学佛后,才开启了一条真正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此外,闽北周边地区的师兄在短短半月内精心编排了5个节目,或分享修学的喜悦,或歌颂三级修学的殊胜,或感恩导师感恩一切……不少师兄被真诚的分享所打动,潸然泪下。而台下的导师轻摇油扇,慈目含笑,频频点头,为学员的成长而欢喜。

传承•践行

节目结束后,导师先是随喜在静心之地分享静心心得的学员,并作了一番开示。

导师指出,闽北地区生态环境非常好,很清净,生活在这地区的群众,其实很有福报。但关键是我们要有良好心态,能够感受及享受清净自然的生态环境。当今社会,多数人普遍浮躁、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人人都渴望静心和幸福,但是如何静心,如何真正过上幸福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佛法是心性之学,对人性、人心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也具备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现代社会在如何引导信众修学佛法方面比较薄弱,而三级修学具备一套有系统、有次第、有氛围、有方法的修学体系。虽然今天上台分享的只是几个学员,但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学员的经历。导师谆谆咐嘱道:“只要我们能够努力践行十八字方针、八步骤三种禅修,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看到生命的希望和光明。”

当我们内心的迷惑、烦恼、焦虑和不安减少了,幸福感自然就会增加。学佛,是为了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利益更多众生。所以还要积极地开展读书会,帮助更多人进入三级修学。因为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础。

导师的一席智慧法语犹如凉风吹散众人心头的燥热。其时,斜阳欲落,暑气渐消,晚风习习,更增阵阵清凉。

如《维摩经》所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更多人拥有清净心,这个社会自然是美好的。愿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62课心得 自他相换 换位思考

修学课62-63【自他相换】 心得分享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六十二课 自他相换修法(之一 、自他相换的意义;之二、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感悟

本课的修学内容是自他相换的意义、成立及原理。自他相换的主要思想是把追求自己快乐的心理,转换到一切众生身上;把对众生漠视的心理,转换到自己身上,这听起来似乎很难,因为我们习惯于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对众生漠视,但是本课告诉我们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结果就是在不断制造痛苦和轮回。而如果我们能像佛陀一样能做到自他相换,无我利他,那么就会成就大解脱、大自在。仔细想想这确实很有道理。以前的我就是因为只考虑自己,不去考虑他人的利益,所以做事时得不到他人的协助和支持,因此很难获得成功。而我们济群导师就做到了自他相换,时刻想着无我利他地救度众生,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和追随,感得大解脱和大自在。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做事前不跟其他成员商量,不把别人的意见和利益当回事,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但凡只要做点事情就认为自己贡献很大,贬低、看不起其他成员;这样的人做事就不大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支持,事情肯定就做不好,家庭也不可能经营好。而如果家庭人员之间彼此互相关心,经常为对方着想,心就会团结在一起,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困难就容易克服,家庭也能经营好。经营家庭是这样,经营一个团队、管理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也都是这样,所以我相信落实好自他相换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信自他相换能感得殊胜利益之后,我们就要去落实,但是我们凡夫习惯性地认为我就是我,众生是众生,我们彼此独立、互不相干,所以习惯于只考虑自己,很少去考虑他人,所以真正落实自他相换也并不容易,但是本课告诉我们,自他相换从原理上讲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执以为是“我”的身体其实只是父母精血加上五谷才形成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我”,只是我们因为往昔坚固的串习把这个身体执以为我,产生我执,其实“我”只是我们在身体上所产生的一种错误设定,在缘起世界里,其实是没有我和我所,自他只是一种设定,不是固定不变的,把这个错误设定撤掉后,自他就能相换。

  例如上周末我的朋友说好要来看望我,结果他有别的事情了,没有来,我那一整天都特别难过,我的嗔恨心升起了 一我觉得他怎么能做话不算话,二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学了本课内容我对照自己的心行,本期法义说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因为别的事情绊住了,一定也是很无奈,自己没有说到做到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第二天早上我体谅了对方的难处,带着理解与接纳去关心他。那时候我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感同身受的连接感,一体感。

法义说:如果我们将自利的心换成利他,将爱著自己的心换成爱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无论自身还是众生的利益,都能圆满成就。因为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就是这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

此课我还学到了“如是数数思惟爱他之胜利,生起勇决."勇决,坚固的决定。我们还要不断思维爱他的功德利益,对此深信不疑并发愿成就。此处所说的爱他,不是爱某个人,也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关爱一切众生。爱他的胜利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瓦解我执,二是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正是菩萨道修行的两大内容,所以说,利他意义重大。

  由此我感觉到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

感恩一切,合十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

1、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2、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3、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缚,通往生命的自由。

4、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5、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6、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暂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7、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9、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10、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11、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12、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13、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14、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6、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7、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8、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9、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20、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21、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2、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 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 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 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23、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 能碰到。

24、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25、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26、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27、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28、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29、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0、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32、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33、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34、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35、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6、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7、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38、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39、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暂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40、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41、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42、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43、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4、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45、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6、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47、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48、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49、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50、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济群法师关于幸福的佛学禅语

1、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

2、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

3、人类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

4、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

5、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反而使人轻松、自在。

6、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

7、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

8、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9、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

10、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11、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12、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13、儒家也讲因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

14、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15、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

16、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

17、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18、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

19、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

20、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价值观。

2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2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2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25、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26、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27、幸运中包含着不幸;不幸中包含着幸运。

28、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

2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3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3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3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3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3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

35、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

36、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37、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38、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39、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

40、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广种幸福之因。

41、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42、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43、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44、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45、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46、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47、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48、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49、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50、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5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5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53、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54、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

55、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56、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57、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58、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59、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60、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大全

1、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2、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3、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4、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5、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6、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7、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8、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9、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10、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1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1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13、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14、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

15、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16、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17、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8、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19、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20、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大全

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5、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6、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7、幸运中包含着不幸;不幸中包含着幸运。

8、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

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1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1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1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

15、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

16、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17、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18、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19、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

20、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广种幸福之因。

宽容法师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宽容法师1970年出生,陕西省扶风县人。父亲及伯父为佛教信徒。受其影响,遂立一心向佛之志。1987年12月8日机缘成熟,礼拜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因具有一定佛学基础,且聪慧、勤劳、好学,被常明大和尚收为侍者。1989年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后,入九华山佛学院学习,在已故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座下领受法益。

宽容法师佛学禅语:

1、被众生附体是种因果,若自己念佛的心不够专,心的力量弱,而对方强,他就乘虚而入,附体做怪。只要至诚念佛,对方是抵不过佛力的。想让对方不来附体,通常的问题出在自己听经少,理不明;想念佛,心不专;怕对方,又想对方。如此,无论念什么经咒都难有感应。一定要真放下,才能真念佛。

2、多一座寺院,多一方净土,少一座监狱。

3、悟无止境,能有所感悟,就是福报现前,佛缘成熟了。

4、佛法的精髓靠的是以心传心,至诚感通,不是一个能摸得着的东西而能交给您的。等您修到能放下一份愚痴,增长一份智慧;熄灭一份烦恼,就能领悟一份讲经心法了。

5、佛学是教人觉悟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上幸福自在生活的哲学。其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窥一二,但佛法如大海的水,只要尝一口,便知其味,不需喝尽海水方知。所以,佛法要尽量学,即使学了只言片语,都是受用无尽,肯定对提升生活品质有正向作用。您这种欢喜的受用是正确的,再接再厉。

6、信仰是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随意不得。佛是觉悟、慈悲、和谐、孝敬、喜悦之意,这些信仰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7、要多念佛,在佛力的加持之下,会增加定力,心就不会随周围人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当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心时,这心才真正是自己的,心也就能开发出遇事不惊,抵御烦恼的智慧能量来。若念佛时间短,佛号就难以伏住烦恼,掌控情绪的效果则会差些。

8、大义是说学佛之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寺院,为的是学佛成佛,成就的标准是心要空,无有妄念。

9、要用智慧轻松地从心里断。淫欲如抽烟喝酒,对身心没有益处。有此爱好者,大都身心病多,咳嗽痰多,人们都怕和他们打交道或用餐。明白烟酒之害的人,您免费让他享用上等烟酒,他都觉得是受苦而避之。同理,若知道淫欲和纵欲的伤身和生死根源的真相,就不会有这个爱好,因而就不断而自断了。

10、欲发心做一位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比丘,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外,经过考验,就要求受三坛大戒,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佛教出家僧人,名为比丘。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11、纵观古今,凡谦好学者,大都谨言慎行,学有所成;凡无才无德且不思进取者,大都狂妄自大,好为人师,贻笑大方。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同理,当细心观照此众生相的事实真相,以此为鉴。欲成为法门龙象,就要多加历事练心,更高地要求自己。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此为进步之要阶矣。

12、若不知近君子,远小人;近善友,远恶人。认为孟母三迁没必要。如此则自己永远不能耳聪目明,开法眼,找不到成佛之道。因此,一定要谦虚,学会从零开始,要善解如来真实意,则不会走偏。虽说至道无难,但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生死大事,重如须弥,绝非儿戏,徒儿不可不慎。

13、谈禅论佛悟管理,修心开智品人生。管理即管人,管人在管心,要管好别人的心,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14、禅即心,修禅即锻炼掌握自己的情绪管理,能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一切。

1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宋朝周敦颐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唐贯休大师曽说:有过未隐晦,有责勿推诿。文过而饰非,忧如篮打水。故知,玉不琢,不成器;树不剪,不成才。一个人的成就,靠闭门造车是难成大器的。

16、在于学习佛陀的心行。因此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自己的观念,将佛经中的教导转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得有半点差错。这样就能逐渐地将自己不合佛言佛行的言行举止修正过来,名为学佛。若对经、对人事固执自己的见解,永不改进,如此则佛经再殊胜,也难救拨自己趋向涅槃彼岸。

17、安居为修行制度之一。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是佛教寺院的安居日,三祖禅寺谨遵佛制,每年的这天,都庄严隆重地举行安居仪式。 从这天至七月十五结束,又名为一夏九旬或九旬禁足。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

18、佛法教学和世间教学的目标不同,讲经的目的是帮人开后得智,世间教学是传授知识。学讲经的人若妄念多,至诚心不够,这样即使用小聪明学了点讲经技术,也难帮人开后得智,无法获得佛法的真实之利。因此,发愿学讲经最可贵的是要用至诚心。

19、只要一心念佛坐禅,身心清净,则妄念不起,不起妄念则幻象亦随之消失。有妄念就有幻像,妄念是阻碍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障道法。打坐的秘诀是摒弃诸缘,至心一处。念佛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20、切莫骗人 能被骗到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亲朋好友才可能相信自己。人生一世,知己难遇,若将朋友都骗了,自己就会过上孤苦伶仃的痛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