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伟者走完觉悟的道路(智伟者走完觉悟的道路了吗)

骆驼祥子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祥子是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骆驼祥子》是老舍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描写的底层市民人物祥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祥子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走向悲剧,他的悲剧命运成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个人、社会及时代的弊病。
(一)个人的局限
祥子的个人局限主要体现在其个人性格与心理方面。
首先,祥子从农村来,与生俱来地带有一种强烈的小农意识,换句话说,祥子的思维是固化的,不懂得变通的。祥子认为将钱存银行是不靠谱的,导致了祥子的财产被孙侦探诈骗的悲剧。
第二,祥子太过寄希望于自己的身体。祥子在城市生存下去唯一能依靠的便是自己的身体以及内心的倔强,但随着年岁见长,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虎妞对祥子的各种逼迫,使得祥子对自己的身体也失去了绝对的掌控感。“不管怎么愤恨,怎样讨厌她,她似乎抓住了他的内心”,祥子觉得自己的努力已经没有用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伤悲与看不到未来的绝望。
第三,自尊心强的性格在祥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有强烈的自尊与好强的意识,同时也反衬出他的自卑。他从始至终就是想要有一辆自己的车,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他是很害怕被别人瞧不起的。后来他所表现出的好面子,也是自尊心强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环境的压迫
祥子生活在一个非常可悲的时代,他所接触的人,大致分为三类:
1、心怀鬼胎,与祥子的接触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例如虎妞与孙侦探;
2、贪婪重利、道德沦丧的社会败类,例如刘四爷和其他车夫;
3、本性善良却有着悲惨命运之人,例如小福子。
祥子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每当他以一个善良、热情、充满希望的心去看待整个世界时,所换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
先从第一类人来说,他们让祥子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悲哀。他们的存在,是祥子黑化的催化剂,他们控制着祥子,而祥子却无力反抗,就像毒药深入体内一般,无色无味,却能使人七窍流血而亡。最典型的就是虎妞,虎妞不讲仁义,粗俗凶悍,从内而外地控制著祥子,从她与祥子初试云雨的那一晚,直到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祥子觉得一切都不受自己控制。与虎妞的婚姻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无奈与痛苦,暗含着虎妞对祥子的控制与威逼利诱。
第二类人的存在也很可怕,祥子就算是有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与这个时代相抗衡。当祥子为实现自己买车的理想而独善其身时,他那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并不能得到周围车夫们的理解与欣赏,而是被视为异类。相反,当祥子自甘堕落患上性病后,那些车夫们不但没有远离他,反而热情地为他出主意,好像兄弟一般。在这样一个社会,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是毫无用处的,换来的只有痛苦。
第三类人,其实和祥子是同一类人,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他们原本都很善良,是这个时代将他们吞噬,面对弱小、贫穷,他们无力反抗,只有妥协。只有活得如行尸走肉一般,才算是真正地融入了那个社会。
(三)时代的弊病
祥子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的中国,“乱”是对当时一切事物最好的概括。帝国主义的屡次侵略,还未开化而被强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就像一个脏兮兮、缺乏教育而又存在先天缺陷的孩子,静待改变。封建思想、等级观念还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始终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就连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到位。杀人放火、欠债逃跑、敲诈勒索的事件屡见不鲜。人们心中不明白法律的重要性,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多都只是重视钱财,甚至可以为了所谓的钱和权,不择手段。
在那样一个时代,有钱能使鬼推磨,贫穷就是没有话语权,更别奢谈梦想。如此看来,就算有法律文献的存在,官场腐败,商场肮脏,受苦的只有百姓。祥子作为一个农民,来到这个城市之后也被这个污浊之气同化了。祥子对钱财、对地位的渴望变得更加急切,变得只要有钱,甚至可以放下他非常重视的面子。祥子第二次买车的经历,与第一次相比,祥子已然蜕变,可见这个时代的威力有多大。还有就是一开始祥子的法律意识淡薄,孙侦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打着侦探的名头,让读者一开始还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结果到后来将祥子的钱洗劫一空,让人不禁感叹那个世间的邪恶与无序。
总而言之,通过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其实如果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祥子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小伙子,祥子的悲剧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社会、时代的悲剧。
读《佛陀传》之 智者证悟的8个真理,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时不害怕
书中的这个部分,讲述了佛陀和一个老人去世前的对话,讲了关于面对死亡时该是怎样的态度,也开示了他所证悟的8个真理
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一天,佛陀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之人的八种觉证。阿耨楼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它们是大智者体证的真理,有助于一般人对治颠倒昏沉,以使他们能转迷为悟。”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 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 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致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 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 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 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 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 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致觉悟。 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 “无明”是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 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 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 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以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 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 。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 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当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获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并知道他很想见佛陀最后一面。薄伽梨比丘的侍从前来谒见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后,说道:“世尊,我的师父病重,他现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他嘱我前来代他向你顶礼。”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们立即前去探视薄伽梨比丘。”
薄伽利比丘见到佛陀步进他的房间时,竭力尝试坐起来。
“不用了,薄伽梨。”佛陀说道:“不要坐起来,阿难陀和我会坐在床边这两张椅子上。”
与阿难陀坐下后,佛陀说:“薄伽梨,我希望你能恢复体力,减少痛苦。”
“世尊,我的体力正迅速减弱,又因为疼痛加剧,我实在感到很辛苦。”
“那么,我希望你没有担忧悔疚的苦恼。”
“世尊,我是有担忧悔疚的苦恼的。”
“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为曾犯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都严持戒律,心中无疚。”
“那你担忧和后悔的是什么?”
“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来,未能亲自前往探视世尊。”
佛陀用微带责备的语气说道:“薄伽梨,不要担心这些。你的一生没有悔疚,这就已经是我们师徒间最难能可贵的了。你以为要见到我的面容才是见佛吗?这外在的身体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教之道。你见到佛所教的,就是见到佛。如果你单是见到我这个身体而不见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没有价值了。”
静默了一会儿,佛陀问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无常不实吗?”
“世尊,我能很清楚的体会到这点 ,身体不断在生、死和变化。我也明白感受也是无常虚幻,不断的在生、死和变化。思想、行念和意识也都依循生死的规律,它们全部都是不永恒的。今天你来访之前,我曾观想五蕴无常之性。我见到生命的五条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
“好极了,薄伽梨!我对你很有信心。五蕴内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张开眼睛看清楚,哪里没有薄伽梨?什么不是薄伽梨?生命的美妙,到处皆是。薄伽梨, 生与死都再不能碰触你。对你四大元素假合的身体,置之一笑;对你体内起伏的疼痛,也只需置之一笑。 ”
薄伽梨微笑,眼里闪着泪光。佛陀和阿难陀离开之后,薄伽利请他的朋友把他连人带床地扛到仙人山上去。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在房间里死去?我要在辽阔天空之下的山边辞世。”
他的朋友天于是将他抬上仙人山。那夜,佛陀禅坐至深夜。刚天亮,他便告诉几个经过他房子的比丘,说:“前去探访薄伽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他将会很安祥无悔的入灭。告诉他要安心,我对他很有信心。”
当比丘们找到在仙人的薄伽梨比丘时,他们把佛陀的讯息传递了给他。这时,薄伽梨说:“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听佛陀之语?朋友,请你们把我从床上移到地上去。”
他们照他所要求去做,再重复一遍佛陀所说的。薄伽梨合掌说道:“兄弟们,回到精舍时,请你们代我向佛陀作三鞠躬,并告诉他薄伽梨比丘已不久人世,又受着严重的疼痛。告诉他薄伽梨清楚见到五蕴的无常和无自性,已不再受五蕴所缚。临终时,薄伽梨已释放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恼了。”
比丘们说:“师兄,放心吧。我们回去时,会替你向佛陀三鞠躬和转告你的遗言。”
比丘们刚离开,薄伽梨比丘便入灭了。
那天下午,佛陀与数名比丘爬上仙人山上,天蓝得没有一丝云朵。只见一缕轻烟从山下的一间房子里缓慢地袅袅上升,在空气中飘浮了一会儿,便散失得了无痕迹。
望着广阔圆浑的天际,佛陀说道:“薄伽梨已得到解脱了,再没有妄想心魔可以扰乱他了。”
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平静观察感受
生死轮回, 缘起缘灭,不被缘所困
佛陀继续他的行程,前往那烂陀和毗舍离。一天,在大树林的大林精舍里,佛陀对比丘们说:“作为众生之一,人类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过,那些虔于学习和修行正法的人,会比其他人少受很多的苦。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解的慧力——他们修行的果实。”
那天非常闷热,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丽的娑罗树荫下。他用手捡起一小撮泥土,提在他的姆指和食指之间,问道:“比丘们,如果我们将这泥土与伽耶山相比,那一样较大?”
“当然是伽耶山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们。 那些因修习正法而生慧的人,他们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沦于无明的人所受的,实在少得太多了。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
“比丘们,又譬如一个被箭射中的人,他会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将会是双倍的严重。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严重得超出千倍了。比丘们, 无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会加强痛楚。 ”
“ 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
“ 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会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
“比丘们,你们要精进修行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生,因而脱离痛苦的藩蓠。那时,生、老、病、死便再不会对你们造成任何扰恼。”
“ 一个比丘要去世的时候,他应该投入于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他的每一静态和行动,都应该尽在专念之中。就是他的感受,也应该投于专念。那比丘应该观照身体感受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会再被身体和任何好与坏的感受所缚束。 ”
“如果他需要气力来抵受痛苦,他应该这么观想:‘这是一种需要我全部气力来抵受的痛苦。这痛苦并不就是我,我不是这痛苦,我没有被这痛苦控制。 我此刻的身体和感受,就像一盏油尽芯枯的灯,快将熄灭。灯的光,只是因缘而现,因缘而灭,我不被缘所困。 ’如果一个僧人这样修观,平和解脱便会现前。”
初雨的来临,让炎夏的热气顿消。佛陀回到祗园精舍结夏安居,并再次对比丘和比丘尼讲说缘起之法。一个比丘起来问道:“世尊,你说意识是形相的基本。那么,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识而生呢?”
佛陀答道:“对。色相只是意识的客体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意识的一体两面。没有客体,就不可能有意识。作为主体的意识与作为客体的色相,是互依而存的。就因为意识的主客两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便可说是因心想而生的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识所生,那么意识不也就是宇宙的来源?有没有可能知道意识或心识是从何而来的?它起自何时?我们可否说心是有开始的?”
“比丘们,始与终都只是心智构造的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始或终。只有当我们被困于无明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始与终的念头。人就是因为被困于无明,才会堕落生死轮转之中。”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生死呢?”
“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比丘们,我今天就是要说这么多了。谨记修习深观万象,我们日后再谈这个问题。”
后记:
去年3月份,我在厦门真寂寺参加第二次的十日内观禅修,闭关结束后在鼓浪屿待了几天,在赵小姐的书店有缘看到了《佛陀传》,当时读来感觉很震惊。
最近在继续读《佛陀传》,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跟随智者的脚步,在正道上有力前进。
这本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讲述了佛陀从出生、成长、出家、得道、弘法、直至灭迹的完整一生。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引人入胜,感动又深受启迪。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可以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专注吃饭的仪态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1、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
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2、周总理谈笑吃“纳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
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
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3、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喜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
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4、“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
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5、基辛格博士访华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
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
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6、对!牛弹琴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
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7、谈判中印边界问题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 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在周恩来的反驳中,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7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