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一箭一群的真义(一箭什么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28104

佛教中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是什么意思? 怎么才能自见,自闻,自知?

马祖慈悲!! 他要讲自己能“一箭射一群。”引出将军的慈悲心,使他明白 蝼蚁尚且偷生 谁都是爱护自己的生命的 众生平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请解释一下这句话

繁体中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sa

般若多罗蜜心经讲解 对我们做外汇交易 能帮我们静心

心经讲记

圣一法师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

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各位善知识、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日是宝莲禅寺主办一连三晚的讲经法会,经文最普通,亦人人识得,名叫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

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

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的清净心而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

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一

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为菩萨;菩萨是佛因,佛是菩萨的果,佛因佛果不离明

心,若心未明,佛因无你的分,佛果更无你分,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条件:诸佛

如来这样行,我们便这样行,诸佛如来这样修,我们便这样修,如何修?就是明

心嘛!

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於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

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

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麽用呢?

何谓灭相?例如我刚才打了一个妄想,当打妄想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

妄想,才「觉」刚才打妄想,妄想在何处?你有没有捉到?——减去了!所以凡

夫觉灭相,不名为觉。又如起了一个恶念,你「觉」这个恶念吗?——灭了才觉,

末灭以前不觉,灭了之后才觉不称为觉,所以凡夫对自己的心一点也不觉,灭了

之后才觉称为不觉。

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

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

二乘人觉心的异相,异即变异也,是与非是异相,善与恶、生与死、人与我、怨

与亲等是异相,二乘人觉心的异相,觉异无异便无是非、善恶、生死、人我、怨

亲,无异便是涅盘,所以二乘人亦没有什麽了不起,他们只不过修行用功,见到

心的异相,觉异无异,生死便了。

菩萨进一步觉「住」相,觉住无住,迷时便有住相,觉时则无,例如作恶时是迷,

觉时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觉便修善则无迷,所以觉住无住——觉「住」时,

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萨无住,不住又是什麽相呢?不住便是无相,不住则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中

间无物相,叫作三轮体空。例如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所施的物相,亦无受

施的人相,如何无?不住则无,住便有,世人拣佛来拜,拣僧供养,也是住相,

拣佛来拜,功德不会大,拣僧供养,失去普供的心,不名为普供养,名为别请供

养,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

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

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

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

量。」

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

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麽?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

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

觉生则无生,见无生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

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

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

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

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难可寻,实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

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

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

针也容不下,后两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

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

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

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

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几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首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若想求小时,这个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须达多长

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与他一起拉地基线,舍利弗忽然笑起来,长者问他何故而

笑,舍利弗说:「祗桓精舍还未建造,现在只是拉地线,但你六欲天的果报已现

了出来。」长者说:「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说完这句话,六

欲天中五层天都隐没,只有兜率陀天现在眼前,是谓「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虽未建造,只动一念头,天的福报便现出来,我们还未

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灵敏,求七时不可以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己的心,

称为菩提心,又称为本心,但无始劫以来我们迷了这个本心,若想寻回这个本心,

不能够起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无心悟道,

那一个是有心去悟道,个个都是无心道人,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

所谓无心合道。

「佛性不从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

罪生时」,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

心生便是罪生时,起心即差,动念即歪,起心动念都有罪,有罪还见到佛性吗?

有罪便要受果报。

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是什麽心,这是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

真心,各位可能还未明白,现在显浅的解释一下:

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

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

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

本来无烦恼的心是什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烦恼,有烦恼不是本来

面目,本来面目无生死,生死是后来有,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

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

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

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

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

即见菩提。

生死本来无,众生有生死,清净心无生死,不一定要离生死才见涅盘心,在生老

病死的几十年间,可以见到无生死的涅乐清净心,不过,也是要有善知识指点,

自己的勇猛精进。

然则如何用功方可以见到涅盘心呢?经题说般若波罗蜜多,若想见清净心,就要

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麽?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聪明,称为世智辩聪,

来自背心取境,就是违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时必有一个我在,背心取境学究世

法,名向外而学,不能离开一个我字,有一个我来积聚学问,叫作聪明,所以世

间的聪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聪明人的我见很重,越学问多,我见越重。

有我是有为法,般若不是有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没有一

个我在,心明则万法齐观?万法不离自心呀!明白了这个心后,三世诸佛在□许,

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这个心后,不论中外文字,甚至鸟兽

之语言也清楚,得语言陀罗尼,所以明心时万法皆通,但一定无我,无我而万法

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称作智慧,但我认为要加多两个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

是佛性,从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学有般若,向外学只称聪明,不称

般若,唯有离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醒,把

自己的过失洗得乾乾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已过。」为什麽

我们不能常自见已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

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

眼自看是否很消极而不够积极?不是,自看是积极不是消极,自看到一程度,肉

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现前,天上天下也见到,天眼无碍,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

自看再进一步,慧眼现前,无我,生死一时空,能出三界;再进一步自看,法眼

也现出来,一切法都知道,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能清楚了知,到后来

佛眼亦现前,见佛境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

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们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

是自看、自见。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务,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便是福田,

末审和尚教作何务?」智慧从自心生出来,不离自性,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

开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难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则难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

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

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

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

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

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

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

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

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断烦恼若一个一个的来断,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若能自断,所有烦

恼,一时都清。烦恼从甚麽地方生?从我而生,无我,烦恼便尽灭,所以自看、

自见,是最妙的法门,但是,无下手处。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

有我,属世智辩聪,背境求心-无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罗蜜嘛!

何谓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盘的彼岸,到菩

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简单的来说:返我们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

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

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盘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

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

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

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

极乐,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

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

到了彼岸,然后见真如心、清净心、涅盘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

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

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

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

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

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

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

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

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

般若。

现在入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

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

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

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

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

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

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

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

师所说的那麽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麽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

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

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

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

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

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

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

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

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

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

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

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

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

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

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

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

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

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

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

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於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於种种难得自在,於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

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

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麽?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

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

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

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

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

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

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

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

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

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

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

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

无论你看甚麽?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

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

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

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

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

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

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

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

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

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

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

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麽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

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

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

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

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

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

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

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

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

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

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

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

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

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

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

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

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

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

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

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

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

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

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

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

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

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

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麽?照自己,自己就是五

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

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麽妄

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

《五灯会元》中“一箭一个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怎么断句?

从以下文章中可以判断“一箭一个/事如何”的断句是正确的

从“庆历变法”到“革律为禅”

师曰:“太无厌生。”

僧曰:“作家宗师?”

师曰:“也不消得上堂如斯话,会谁是知音?直饶向一句下,千眼顿开;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摩诸人,要识达摩祖师么?”乃举手作捏式。

僧曰:“达摩鼻孔在少林。手里若放开去也。从教此土西天,欺胡谩汉;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有人若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还有么?”

报恩良久乃曰:“果然上堂。”拈起柱杖曰:“昔日德山、临济信手拈来,便能坐断十方,壁立千仞,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诸人若也善能横担竖夯,遍向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便击禅床一下。

这是报恩与少林众僧第一回合论辩。少林僧众表示“若与祖师(达摩)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诸僧相见。报恩过了第一关。接着是第二回合。

僧问:“一箭一群,即不问一箭一个事如何?”

师曰:“中也!”

僧曰:“还端的也无?”

师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僧曰:“恁么则,石巩犹在。”

师曰:“非但一个、二个。”

僧曰:“好事不如无?”

师曰:“穿却了也。”

僧问:“‘三玄三要’即不问,‘五位君臣’事若何?”

师曰:“非公等境界。”

僧曰:“恁么则,石人拊掌,木女呵呵!”

师曰:“杓卜听虚声,熟睡饶淡语!”

僧曰:“若不上来申此问,焉能得见少林机?”

师曰:“放过则不可!”随后便打,上堂横按柱杖曰:“便与么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叨叨终成异见。既到这里,不可弓折箭尽去也。且衲家远则能照,近则能明。”乃拈起柱杖曰:

“穿却德山(宣缢,?—865)鼻孔,换却临济(义玄,?-866)眼睛,掀翻大海,拨转虚空。且道三千里外谁是知音,于斯明得,大似呆日照天!”

上堂再拈柱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来特地寒。灵峰与少林,料掉不相干。休论佛意祖意,漫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出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于是柱杖下座。

少林寺一堂僧众终于赞成把“少林寺”改为“少林禅寺”。这也是禅宗的“曹洞宗”首次传人少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8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