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跟生命的整体方向一致的(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跟生命的整体方向一致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2880

〈我此刻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的作文600个字左右

有人曾问梵高:“你的画里哪一张最好?” 他说:“就是我现在画的这一张!” 几天之后,那个人再问他。梵高说:“我已经告诉过你,就是我现在正在画的这一张!” 虽然梵高正在画的是另一张,但对他而言,对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毫无疑问,他的回答都会是:“我现在正在画的这一张就是最好的。” 同样的故事,在著名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身上也发生过。 托斯卡尼尼是举世闻名的指挥家,人生的阅历非常丰富,他到过许多地方,指挥过无数的乐团,也见过无数的达官贵人。 在他八十岁时,他儿子有一天好奇地问他:“在您一生中,一定有过很多重大的事,您觉得您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托斯卡尼尼回答说:“我现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挥一个交响乐团,或是在剥一颗橘子。” 他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但细想起来又不无道理,剥橘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不用刻意关注也能剥好,比如我们边看电视或边聊天的时候,眼睛盯着电视、嘴巴还在说话,只将很少的意识放于橘子上,也能完成。剥完后,就一瓣瓣地吃,直到吃完,我们的意识或许都未曾专注过橘子,自然,没将意识专注于橘子上,我们也无法充分体会到吃进去嘴里的美妙滋味――如果不能习惯性的专注在此刻,也许我们就习惯了任何时刻都无法专注,就像忽略了对剥橘子的专注,也就很自然忽略了橘子的甘甜味道。 我常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做某一件事我没有专注,事后,总会在头脑里跳出来一个声音在默默指责我:“也许,刚才应该更认真对待才对!”只不过,刚才已经离开,也永不再回来。 小时候,我可爱的母亲就告诉我和弟弟,吃饭的时候就好好的吃饭,不要说话,不能看电视,当时我还很生气,认为她太严肃了,为什么吃饭就只能吃饭?现在想想,原来,母亲一直在引导我们“活在当下”,该吃饭时就好好吃饭,别错过享受每一口饭菜的滋味,专注每一件应该专注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母亲还曾教过我,上课时就应该好好看着老师的眼睛,听老师讲,而不要只顾自己忙着抄笔记,漏了老师所讲的内容。开始我没往心里去,心想,老师讲的时候我不赶紧抄下来,下完课黑板一擦不就没了?于是很努力、很认真地抄笔记。但我从来都没有当过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学校组织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时,我清楚地听到一位男孩说:“上课时我的眼睛只跟着老师转,很少记笔记,或许我能从笔记中得到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但知识并等于理解,要理解就必须专注当下,否则片片段段抄下来,知道的也只是片片段段。等我全都理解透了,就自己重新整理出一本笔记,这样更利于巩固知识。” 是呀,多聪明的做法,这不和我母亲说的一样吗?当我们辛苦的抄着老师笔记的时候,却错过了在当下就理解透彻的机会。 当下的学问还真是挺大。但我们为何习惯了总不在当下呢?是我们放不下一颗忙碌的心?还是我们总怕错过什么? 实际,我们在不专注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当下,而明天、未来就是由一个个当下组合而成! 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把手边正在做的事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仿佛此时此地世上惟有此人,惟有此事……如此这般,才会有真正的享受过程、快乐产生。 是的,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即使在剥一颗橘子

做好正在做的事,未来会从这里面长出来

作者: 米小诺 (库小七站长学员)

罗胖说,他很喜欢一个词——“急景 (yǐng)凋年”,感觉这个词也能代表我的心情,这一年的时光凋零了,再也回不来了。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可也有许多确定的东西。比如,一粒种子播种之后,在阳光下破土而出的力量是确定的,坚持 健康 的生活习惯,身体慢慢变好的趋势是确定的,这个值得铭记的2020年,在库小七老师刷刷响的“皮鞭”挥舞下,属于我自己的成长,更是确定的。

01

ONE

读书学习,缓解了我的焦虑感,也重塑了我的紧迫感。

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小七老师的读书召集令,冥冥中好像有什么在引领着我,我立马应和,在课余、班外时间,一头扎进书里,早上听书,晚上读书,就这样过了两年,然后……然后我的那些烦恼,竟然神奇地消散了。

吴伯凡说: 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是啊,焦虑其实就是一种对现状的挣扎,每天程式化的生活,已经让人失去了进取的激情和动力,但又不甘平庸,不甘落后……可又不知方向在哪里,不焦虑才怪呢!

幸好,这两年,我认识了小七老师,老师促我带我,社群伙伴支持我鼓励我。我的焦虑感得到了缓解,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激情满满的紧迫感。

按照小七老师分享给我们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遵循重要和紧急两个因素,我把自己要做的事,确立的目标分类排序,按次序一个个去解决,去试错,直到目标实现。

在这种紧迫感的驱动下,我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我把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绝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下任何空间。

02

TWO

读书思考,带来了微创伤,也发生了认知地震。

小七老师推荐的四本心理学书籍——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 情感 勒索》,武志红的《为什么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我一生的福音。

我原有的认知,被这几本书改变了,这些书就像人生清道夫,温柔地走进我的灵魂深处,霸道地揭开我强势与自卑的伤疤。他们就像走进我前世今生的一位智者,让我明白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时时矛盾与纠结的根源;让我知道了攻击内心和释放情绪的截然不同;让我清楚了归罪别人与放过自己的艰难不易。

我边看书边流泪,我已有的狭隘认知被彻底颠覆了,经过痛苦的徘徊,设身处地的思考,我在倒了一地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新的认知。至此后,我的心态日趋平和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苛刻了。

我告诉自己: 要敢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宽容自己更要宽容别人!人生不易,用爱活着! 忽然发现,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些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的认知多么狭隘。

前不久,发生了家长讨伐、抗议老师的文章和视频,认为老师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推给了家长。为此事,网络上、生活里,双方各执一词,激烈争论。

其实,许多事情都不必争论,你知道或不知道,事实就在那里。 没有人只活在别人的想象中,也不会有人活得如同别人猜测得那般轻松。

读书读人读 社会 ,嬉笑怒骂常有,而客观真实、理智平和更该常有。

03

T H R E E

读书学习,开阔了眼界,也努力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小七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五本写作指导类书籍,也是真正的大手笔,理论讲解与实践事例相结合,满满的干货,让我的阅读和写作都有提高。

在小七老手的指导督促中,我不仅精读细研文本,掌握了读书写作的方法技巧,而且还写出了五万字的知识卡片和书评稿。而后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推广到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在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上,比如,“峰终定律”,“金字塔原理”等等。

输出才是成长,输出倒逼输入;随时输出,让写作成为习惯。

有人说,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习惯的力量往往比意志力更可靠。

大多数人“三分钟热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养成及时思考、随时输出的习惯,负责任的小七老师各种使劲,督促大家群内打卡,限时写稿,用心修改,教给大家时间管理方法,设置番茄闹钟……

安东尼·罗宾说: 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时而泪流满面,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捶胸顿足……这样难得的时光,让人愈发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04

F O U R

求知路上,与你们同行,相亲又相爱。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

我们经常说“奋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扶手电梯里”。如果扶手电梯是往下走的,你的奋斗会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你应该选择一个向上走的扶手电梯。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说要奋斗,随便就踏上一个扶手电梯,那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事情。

我乘坐的这趟电梯是上行的,而且坐满了一群斗志昂扬、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就是库小七站长团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队友们。

导师库小七句句箴言:

阅读写作能使自己换位思考,理解自己,理解家人,理解工作。 你只要做了,时间会看见。 阅读写作给人馈赠,会增加人生宽带厚度。

“吸引力法则”告诉你,当你在某方面做出了努力,你会感觉到,突然之间,天时地利人和,都会来眷顾你。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

要创建自己的个人品牌:你自己的努力+能量积聚+井喷式绽放+自信体验感+继续努力+终身学习。

库小七团队班长芳菲分享:

阅读要常态化 。微信读书、纸质书、视频网站,名著电影……皆可涉猎,要有目的输入、输出。

写作要常态化 。每天输出五百字,坚持写作习惯好。

生活常态化 。让阅读写作成为工作生活的营养补给。

队员紫荆赞叹:

导师小七是小太阳,领着一群向日葵!世界也因此灿烂明媚!

高山流水老师鼓励大家:

生活的智者,是看清了生活真相却能智慧地燃起生活的热情。

米小诺自豪地叫道:

库小七站长团队,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激情,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榜样群!大家都来加入哦!

导师库小七、班长芳菲是智慧、有担当的领头羊,我们磕磕绊绊,但一直在路上。

……

一个有导师、有思想、有规则、有成就感的群,一群有见解、有活力、有上进心的人。

求知路上,一起同行,一起追逐,夫复何求!

05

F I V E

待在伊甸园,还是坠落到真实的人间。

彼得·潘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跟真实世界说“不”的那么一块土地上,没有责任担当,没有痛苦挫折,在那里,他自由自在。

彼得·潘时不时会住进我心里,牵住我的手,告诉我,退出吧!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苦思冥想、熬夜写稿,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工作之余,刷刷视频,追追剧,聚聚餐,这样不好吗?

可是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宁愿坠落人间,遭受生育之苦和劳作之累,也不愿无忧无虑地待在无所事事的伊甸园里。

最近几月,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我疲惫不堪,我向小七老师请了假,想要休息一段时间。可是所谓的休息,也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时日,我不能接受心灵的荒芜,看着小伙伴们随风嗖嗖嗖的成长,我坚决拒绝了彼得•潘。

我知道,只有咬牙切齿走出一方舒适区,才会成就一个闪闪发光的自我。

因为任何福音都是诅咒,任何收获都是有代价的。

《红楼梦》中的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固然悠游快乐,可最终也逃不了坠入深渊的结局。

罗胖说:做好正在做的事,未来会从这里面长出来,现在没有的东西,在未来也不可能有。

那就先做好正在做的事。2020年,我不敢高估自己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我知道,一年时间,我读了二十几本书,写了二十几篇文,弹了几首古筝曲;导演排练了两个经典诵读节目,一个国家级三等奖,一个与小伙伴们自娱自嗨。

和志同道合的人思想碰撞,和喜欢的书交流融汇,提升了认知,滋养了心灵。原来这才是自己,这才是生命。

王阳明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心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这是王阳明一生的仰望和追求。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生命的整体和片段

《心态疗愈》12条原则的第10条是: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整体上,而非支离破碎的片段上。如何理解这句话?如何去践行这句话?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整体和片段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可能只单独地拥有生命的整体,也不可能单独地呆在生命的片段里。任何时刻我们都是和这两者同时相连的。

我们知道生命的整体是由一个个的生命片段组成的,没有了片段,整体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了生命的整体这个容器,生命的片段也是无处安放,无从呈现的。

要看清和理解生命的整体和生命的片段,就要知道这其实是不同维度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式。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形成自己生命的整体观的。生命的整体代表着全面、完整。全面是指兼顾生命的每一个方面,完整是指生命的每个部分是可以结合起来,连接起来的。

生命整体代表着人生的全貌,它包含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但我们所理解和表述的生命整体,更侧重于在意识层面的狭义表达,它是你对自己人生这一整体规划的清晰和确定。你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也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并对这一整体坚定不移。

要清晰看清、看明白自己的生命整体,你必须拔高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如此你才能了然于胸。就如同我们要看到一个城市的全貌,只有登上这个城市的最高处,俯瞰大地,才能将一切尽收眼底,站在3楼和20层楼所看到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生命的片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经历,是一种体验,我们并不是站在高处看它发生,而是直接进入到它里面去感受它,从而获得生命的领悟,释放不再适合于当下的所有,然后朝着生命的历程继续前进。

每一个生命片段既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服务于生命整体的。我们在生命片段里的每一场经历,每一个体验都是为了最终我是谁,我要去往何处的。

那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要如何做到,“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整体上,而非支离破碎的片段上”呢?我的体验是把心始终安放于整体,专注做好每一个片段。

当你能把心始终安放于整体,就意味着你始终把握着人生的方向盘,你很笃定于自己是谁,自己要去往何处。也保证了你的人生航向是一直朝着目的地进发的,你的每一个当下心都是安的。

而当你能专注做好每一个片段,意味着你不是糊里糊涂地去做事,而是有意识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你清楚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正在体验什么。

这个过程中,你体验的质量决定了你离整体目标推进的距离和速度。当你高质量地完成了生命的每一个片段,你的领悟就深刻,你就越多地松绑了不再服务于你整体生命的那些限制。你就变得愈发轻盈,你就愈能快速地奔向目标。相反,如果你过多地被每一个片段所纠缠,那么你前进的脚步自然就会受到阻挡。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快和慢都是某一个阶段的相对概念,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最终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整体上,而非支离破碎的片段上。

我有明珠一颗

这是柴陵郁禅师摔跤悟道所作的诗。禅师的禅风非常灵巧活泼,但是他座下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治学呆板,时常持诵上面这首诗,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禅趣。后来白云禅师因为一个机缘,跟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但是仍然不能开悟。

守端(1024-1072),湖南衡阳人,自幼饱读诗书,却在二十岁那一年投柴陵郁和尚,做了一名出尘的僧人。

得戒后,柴陵郁和尚说,守端,你应该出门参学,古之大德,没有一人是守着青山而至老死的。

守端问,我该去哪里,参于何人?

柴陵郁和尚说了一个名字:杨岐方会。能拜在杨歧方会的门下,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愿望,然而,真正能得到杨歧道法的,却鲜有几人。

      站在大师杨岐方会面前,内向腼腆,内心胆怯的年轻人说不出一句话来。

杨岐方会问:“你的师父是谁?”

守端答:“柴陵郁禅师。”

杨岐方会又问:“我听说茶陵郁禅师在过桥的时候,天雨路滑,摔了一跤,因此大彻大悟。你还记得他的开悟偈吗?念给老僧听听。”

守端答:“当然记得。”然后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杨岐方会听完后,摇了摇头,然后笑着,离开了。守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发呆。

这时寺院外响起锣鼓,守端走出去一看,原来是两个巫师,一个装扮成驱赶鬼神的人,另一个扮作疫鬼,正在殴斗作戏。旁边有人敲锣打鼓,尽情助兴,围观的人们不时地被他们滑稽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守端因有心事,看了一会儿就回到僧房里去了,他一直苦苦思索杨岐方会奇怪的笑声,弄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守端决定离开杨岐山,离开方会,却又并不甘心。第二天,他决定再最后去见一次方会,他只想解读那老头不知究里的笑。

第二天一大早,守端就去向杨岐方会行礼,然后问:“为什么我答对了反而招来嘲笑?”

杨岐方会说:“茶陵郁禅师的开悟偈传遍天下,难道我还不知道吗?一个真正的禅者,应该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思维,记住,别总把老师的故事当作教条。你也应该用自己的偈来表达,不应该一字不变地鹦鹉学舌。”

守端说:“您应该开示我,为什么笑着而去。”

杨岐方会问:“您昨天看见了装扮鬼神的巫师吗?”

守端答:“看见了。”

杨岐方会说:“你比他们差远了。”

守端涨红了脸,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师父指教。”

杨岐方会说:“他们喜欢人家笑,你却害怕人家笑。你是矢志梵行的僧人,但却不如那些杂耍艺人。那些杂耍艺人卖力地表演,只为逗人发笑,人笑了便是他们的成功,可我只笑了一声,你就受不住了,你在心里无数遍地想着我的笑声,想着我为什么而笑,以至一夜不眠,一件小事就让你如此焦虑如此不安,这样下去,又怎么谈得上解脱和开悟?”

如同一阵春风拂过心田,守端当即大悟。

守端悟在哪里?悟在自性自见。巫师喜欢人家笑,是其技巧高超的表现。守端害怕人家笑,是心中我执未除的表现,时常处在人与我的对立之中,被种种俗情妄念所束缚,一言一行,处处受到拘束,怎能洒脱自在。

无论过了多少年,守端都不会忘记杨岐方会的这番力透纸背的开示,对于白云守端来说,不论他将来有过怎样的境遇,成为怎样的大师,他与杨岐方会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见都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后来,守端反对只是盲目崇拜古人,有时他也引用古人的言句来开示学人。

        他曾对弟子们说:“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没有看透它们的时候,撞着就像铁壁一样。一旦看透之后,才知道自己就是铁壁。如今该怎样去看透它们?”

        白云守端接着又说:“铁壁,铁壁!”

       他在总结与杨歧方会的这一段交往时说:“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未参透时就像撞在铜墙铁壁上一般,忽然一日参透了,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铜墙铁壁。”

        “自己就是铁壁”,这话真是言简意赅。禅宗的觉悟就是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迷时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成佛的关键就是找回你自己迷失的自性。

这世间有太多的守端,我们都像年轻的守端一样,总是活在别人的表情中,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有一颗光灿灿亮闪闪的明珠,却只是四处寻觅,守端如你,守端如我。

我们总想改变世界,可是世界是那样大,自己是那么小,于是我们便活在愤怒、无奈、郁闷的恶性循环之中。其实,世界虽然很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所有真正改变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颗心。与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观察和批评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如多关注和践行自己能够做到的。

做人要开放,要活泼,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会失去宇宙奥妙的禅趣,禅是活活泼泼的,一扬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满禅的风光,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这首诗更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把握住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世间的毁誉得失都无法影响我们,笑骂由他笑骂,好比去除灰尘的明珠,光照万里,我们在这动荡的时代里,要能镇定自己,巩固自己,这才是自救救人之道。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外在的名利地位,而是看内心的自在坦然;不是看他得到了多少,而是看他付出了多少;不是看他自己有多幸福,而是看他令多少人得到了幸福。

人难得认识自己,也难得发现自己,更难得撞破自己身的那道铜墙铁壁,人啊,明明揣着一颗无尚珍贵的摩尼宝珠,却不知内心的光亮,就像太阳,被层层乌云遮蔽。

活在当下,就是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未来有什么意义,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与生命的整体方向是一致的。活在当下,绝不等于“只为现在活着”。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打开这重重关锁,洞开心扉,让热扑扑,光闪闪的内心冲破重重障碍,去直面真实的人生,这时候,你便会发现,你原来活得如此自在,当那颗无尚的宝珠终于放出了灼灼之光,你便会发现,自己已获得重生,你有限的生命将变得无比强大。

你怎样看待活在当下的观点?

活在当下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及时行乐,不是活一天算一天。我们讲的活在当下,就是我们自己要时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未来有什么意义,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与生命的整体方向是一致的。活在当下,绝不等于“只为现在活着”。

是的,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就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即使是在剥一个橘子 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如果有人跟你说你正在做的事就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我觉得即使说,你再剥一个橘子,我觉得就是有一些大材小用了,毕竟有一些虚张声势,就算不,一个橘子有什么,最重要的事,我觉得生命当中播不播,这个子,都是可以的,而且也不一定说过这个橘子就起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觉得有些时候人说话,有一些太夸张,可能是说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分不清楚次有一些虚张声势,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8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