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我执(弱化是什么技能)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课
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让我认识到除了三宝以外一切均无益,升起皈依之心。并通过念三宝功德升起至诚皈依之心,那上节课学习了念佛功德之念身功德、念语功德。本节课佛陀意业功德、事业功德以及思维佛陀功德对修行的意义。我想,思维忆念佛陀的种种功德,要达到的心行目标,最基础的就是对三宝生起信心,对佛菩萨生起敬仰皈依心;如果再提高一点,就是要见贤思齐,勉励自己也要从因地开始,广种善因,直至圆满种种功德、成就佛陀品质。我也在这一课中又一次找到了凡夫的生命为什么被烦恼束缚,无法自拔的究竟答案,那是一位凡夫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的生命品质。而佛陀可以对一切遍知无余,以大悲心为生命体,就是因为撤出了“我”的设定,从有限进入到无限。而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的根本;发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不重视菩提心,将失去修行的根本。如果忽略这两个根本,修行将无法落到实处。
那反观我自己,佛陀的智德是成就正遍知,了知一切法的缘起显现和空性本质。我的认识如此狭隘是因为我的心执着于一点,无法自在。佛陀的悲德是悲愿无尽。那学佛就是要舍凡夫心,导师说,正遍知的成就要破除设定、我法二执。那如何去体悟呢?我觉得我自己是字面意思理解,但是实际做不到,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其实这也是需要座上观修和座下实践。座上的定课我是偶尔精进偶尔松散,没有形成持续的续航功能,而在座下修就是在服务大众的利他行中弱化我执。而我最近在义工行中烦恼颇多,总觉得事情繁琐,大小会议、各种学习源源不断,早晨从5点半就要开始,晚上又要小读,还要自修。还有自己世间的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本来的利他心有了点变动,当我起烦恼时,我也会问自己下,我为什么要做义工,我想得到什么?我要修的是那颗心?不做事能不能修起来?这样自己问自己一遍后,似乎烦恼情绪会好一些或者说自己能想通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够,这就正是要通过义工行去培养和训练的。而我此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又让那个凡夫心占了上风,是不是修错了呢?更别提用无所得的心了,那是很有一段距离的,我做的我总保有让大家开心、认可我的,如果没有多少人反应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等等。在深挖一点就是我是渴求别人的爱语的,这也是一种贪着啊。但是也正是现在做的不够好所以还有空间继续努力!让自己的心量打开,先与咱们班的大菩萨们为目标看齐。
我似乎就像师父所说的,对星座运势、卜卦之术比三宝还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记得我在结婚之初不知道嫁还是不嫁的时候,居然去请大师算命,想想自己将自己这一生的幸福交给其他人是不是更加的草率,那个大师说,我和先生的卦是坤乾卦,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法家庭关系的调整就是好的,但是如果我还和以前一样有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不好的。现在回想起来,人家这说了个模棱两可的话,而且随着对佛法学习的深入,不断检讨自我调整自我,家庭关系一定会随着我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师父早就告诉我的啊,这是佛陀几千年前就说过的啊。我却守着无漏的智慧去找智慧,是不是很愚蠢呢?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有升起信心。为什么没有升起信心,更多的是因为那时候对佛法的学习还不深入,刚进入三级修学。没有至诚皈依三宝,不知道相信谁,是病急乱求医的状态。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正见!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我又怎能左右,可以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心行。
佛陀的事业功德是身语意三业无间饶益一切有情。无间断啊,导师说,我们现在要每天发愿,座上观修训练发起愿菩提心,座下尽力去做利他行。要达到任运,须从作意开始。对照我自己,每天定课这个发愿是不是很真切呢?细想一下我觉得不是很真切,因为愿菩提心的发起从观修上来说,从前正行加行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观修程序,先依次第观修熟练以后,才能达到短时甚至瞬间就能生起。我自己现在连熟悉的谈不上,更别提任运了,最起码我现在要在定课中去做到整个程序的完整,让每一次定课有质量有意义,让这种持续续航能里不能丢。而师父慈悲的让我们在同修班开始就让我们在定课中不断强化这种菩提心,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发心就是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所以越学也越欢喜的,导师说:一个人就怕没有道,只要道有了,还愁吃穿吗?我想这条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很多左右我现在发心的念头出现,会不断反复,但是我不能离开这条道。我想只要依止善知识,方向正确,路远不是问题,只要每天坚持往前走。
感恩师兄们!
顶礼三宝!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8课
本课是略示修行加行、正行、结行、修行别处中加行部分,加行中有洒扫住处、陈设供养、身具威仪至诚皈依、观想资粮田拥有皈依境,然后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忏悔业障。前面讲的礼敬和供养主要是积累资粮,增长修道顺缘,而忏悔支是扫除障碍消除违缘。我们在修行路上遇到的违缘有客观的条件不满足,还有身边的人加以阻碍的都是由于自己业力所招感的。业习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心行形成的思想习惯,二是由也形成的生活习惯。所谓“先行熏种子,种子生先行”这不仅仅适用于种善根,也适用于造罪业。产生罪业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贪嗔痴为原点而形成的身口意三业。主要是十不善业,即身三,杀盗淫,口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三,贪嗔邪见。还好我们有四种力量能对治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无量的罪业。一是追悔力,即对过去所造的恶业升起追悔之心,二是对治力,即用心的一种力量对治另外一种力量,主要有念佛,诵经,持咒,修空观等方法。三是遮止力,就是不再造作,业力将停止增长,四是依止力,即依止三宝。
随喜支的内涵是随喜功德,随顺他人的善行和成就,心生欢喜。随喜主要是对治由嗔恨而引发的嫉妒。随喜他人能获得和他人相等乃至可能超越他人善行的功德。因为佛菩萨的功德是无限的,我们如果能以清净心来随喜佛菩萨,虽然所得功德也是很大的。除了随喜他人外,还可以随喜自己的善行,以此使自己所做的功德增值。
修行归根到底是心念的转化而不是成就外在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座上修调整心行帮提高座下的言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座下修的实践来检验座上的观修是否调整到位。两者相辅相成。
心得:
梳理一下自己觉知到的罪业:
口业造作特别多,经常会有恶语相对,比如开车时,比如对家人犯冲,比如其他人不符合我心意的时候就不自觉的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每次说完心里都会觉得这口业造的,但是发泄完心里还挺畅快,但这造的业以后都是要还的哇。
脾气很执拗,自我设定很严重。认定的事怎么说都没用,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选择的错误。这其实就是我执吧,为了成就内心的优越感、价值感、认同感。总觉得周围一些人特别不靠谱,其实反观自己,总是拦下来一大堆事,总想什么都做好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家里照顾不好,事业也不够用心,朋友关心不够,也没有师兄们的用心体贴。总是记不住事,其实心里是有的,就是忙着忘了买这个、忘了送那个、忘了回礼、忘了祝福等等,归根到底这就是我不靠谱的生命状态啊。这也是我过去无尽生命的积累,因为自己的执著,我难以从这样的心行状态里跳出来,如果不改变生命状态,我将在轮回生死中流转,堕入三恶道,所以我要改善生命品质,我要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生起忏悔断恶之心。
我不想在无尽的自我折磨中挣扎了,我想过的清楚、简单、通透。人都说三十而立,这个坎我终于迈过去了。最近在梳理馆里的一些事,在做交接啊。自己是感慨万千,曾经付出如此之多的像养孩子一般,而如今作为母亲要抛弃它了,仅仅是为了母亲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不想这么累。那母亲有嫌弃孩子拖累自己的事么?一般的母亲是不是都是无论再苦再累都不会抛弃孩子?我总是用这样的想法去阻止自己的进程。我又反问自己:我这辈子啊 最终目标是什么?我希望过怎样的一生?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后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目前的工作生活可以给我这样的一生不?如果可以,咱就继续做下去,如果不可以,那就果断点。父亲最近一直说我变了,没了以前的果敢和魄力,我也反思了下为什么会这样,贪心太多了吧,太执着了吧。父亲说:我是气量小了,为什么会气量小了呢?深陷琐事无法自拔忘记了看看更广阔的世间万千。再结合我们这期法义,贪嗔之心造作的业太多,自我设定太多,把自己绑起来了,作茧自缚而忘记了自己是可以飞翔的。这些业都是缘起的,因缘也是有延续性的,这是我以前种下的因现在结的果,一切业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我的心,所以我要利用好今世的人身,把握好当下,直面自己的罪业,忏悔自己的身语意,打开心量,从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三宝为中心。
对于已犯下的罪业,要真诚地面对,面对法,跳出自我的设定,莫要追求这些虚无的名利,多点自我感知的能力。我要深深地忏悔烦恼,忏悔业力,忏悔现有的生命结果,忏悔自己的身语意,我要坚定的依止三宝,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泥潭中拔出,时刻保持正念,让业力的车轮在高速路上慢下来在稳步的调整方向。只有当内心生起正向的力量,负面力量自然慢慢消除。
在人际处理中,我很少夸别人,因为缺少观修,所以找不到可以值得陈赞的理由,我也很懒不想理会这些交际应酬,自己一人独处更落得身心自在,但是身而为人又是社会上的人,又怎么容得下我如此,更何况又是自己做点事的人。我还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这样的性格,可能更适合搞学术。我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我能将天文历史 物理通信 易经八卦融汇贯通的去讲一个知识点,口若悬河。但一到特别是一对一的交流过程时候,我只有客气的点头微笑,感觉一直在找话题甚至有时候真心不想说话。这就是自我的封闭,看不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我享受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舞台,这样的状态在和家人的相处中就会凸显出我的强势执着,而没有换位思考,及时对方在用心,我的心没有和其相对应。工作中也是,昨天其实还蛮感动的,馆里的老师说她毕业这么多年在工作中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跟他交流这么多,教她如何确定定位,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她说贵人就是这样的吧?我笑笑说贵人是可以给你指点迷津在迷途中给你方向的吧?她突然抱抱我说:那你就是。这样的感觉也很好。这就是不断找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并表达出来所呈现的结果吧?以前随喜大家,也只是形式上随喜他人,口头禅而已,并没有观想随喜的内涵,对别人的善心善行没有由衷的欢喜,很冷漠,感觉别人跟我没关系。修学随喜支后,认识到要用无限的心去随喜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这也是在帮助训练自己的心,弱化我执,打开心量,学习别人的善心善行,临摹佛菩萨的心。
所以在定课在座上时要时常观想忆念佛菩萨的功德,随喜佛菩萨乃至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对身边的人和事更要刻意训练,观察身边的善心善行,以清净心认同,用语言赞叹,用行动表达,训练随喜的心,积累福德资粮、清除业障。
感恩三宝
感恩导师
感恩同修们
祝秋安
观澜
2019.9.5
断我见我执,需要看哪部佛教经典?
建议看华严经
如何破“我执”?
我执(梵语atma-graha),众生所以会轮回生死,就是有我执,因我执致使不得证菩提,如来一代圣教,无非以无我破我而立论,我执意识坚深,生死就越深,我执一旦净化,生死一齐休,即与涅盘相应。
华严经云:“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
一语道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寂灭性,寂灭性即是空性,空性(梵语sunyata)即无我,无我即解脱;众生强烈我执,已经是根深柢固,始终以我为中心,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烦恼、有轮回。
无我(梵语anatman)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说无我,离开我并没有无我,无我从我中解脱而得故,换句话说:我执是生死的根本,要得到解脱也必须从我执之处下功夫,并不是离开我执,另寻一个无我可得,若离开我执,另外有个无我可得,即是魔说。
是故,破我执须从无我的深观中,正见我执是无我的,是寂灭性的,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我执是不可得的,若如是正见我执,那么,我执亦是无我。
龙树菩萨云:“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依第一义,不得解脱。”(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学佛的人要破我见、我执,但不知什么是我见我执?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与精神界,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是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之上妄执为我,故称之我见。众生所以会生死流转,只因有我见,因我见而不能正见诸法实相,导致迷惑而造业,感召无穷苦痛,浪迹六道,往返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若能知我无我,执著就不得由起,当下远离妄计之执,即可入道矣!(出处同上)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法为识’的观点。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无论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或在修行之时,都有这个‘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无我?”
答: 你这个话说得很正确,一点都不假。你真正要做到无我、无常,你就不会来问问题了。你来问问题,谁问的,“我”问的!由此可知,无我难。真正做到无我,最低的程度,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你不会在轮回里面,超越六道了。实在讲,超越六道之后是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佛、通教佛,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不是真的无我了?没有。决定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佛在经上说,“我执虽亡,法执犹存”;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执。试问问:谁执着法执?还不是个“我”!不过他那个我执是非常非常微细,不是像我们这个很粗的观念。果然法执也断了,我、法二执都断了,无明破一品,这超越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才是真正无我。
所以到真无我的时候,他用的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他的智慧开了,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如果我们对于一切法还有障碍、还有不明了的,自己一定要晓得,为什么不明了?不明了叫无明,我们完全被无明覆盖,所以对于世出世法虽然认真去研究、去探索,往往还产生了错误的见解。所以是误解诸法真实义、曲解诸法真实义往往有之。
要避免这些歧途、叉路,歧途叉路很危险,不知道将来自己走到哪里去。由此,不但是佛,古圣先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求学、求道都要亲近明师,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引非常困难。我们自己有一点悟性,那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要是没有好的因缘,没有好的善知识、修学环境,往往走错路,那就非常可惜。有这么好的悟性,过去生中有这么好的因缘,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知识,这个路子走对了,容易开悟,纵然开悟也不能忘记念佛。对于念佛法门,一定要认真去研究,去认识它,这个法门无比殊胜。以高度的善根福德因缘、高度的悟性修学念佛法门,往生的品位高,超出其它方法太多太多,所以一定要珍惜净土法门。如果要真正了解无我的道理、境界,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讲得很好、很多,讲得很详细,可以从般若下手。(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15)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9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