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无精进之心则精进无限精进佛语(精进无为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3088

佛教中“精进”一词出这什么地方?又有何典故?

【精进】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盖精进为修道之根本,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为十一善心所之一。又精进为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另精进亦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 关于精进与精进波罗蜜之别,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据优婆塞戒经卷七毗梨耶波罗蜜品、大智度论卷十六等所举,精进乃指世间及三十七道品中之精进;精进波罗蜜则指菩萨为证佛道之精进。 就精进之种类而论,诸经论中亦有多说,玆列举如下:(一)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六种精进,即:增减、增上、舍障、入真、转依、大利。同论另将三乘之精进配以上、中、下三品,即:声闻之精进为下品,缘觉之精进为中品,菩萨之精进则属上品;又以声闻、缘觉二乘小利之精进为下觉,菩萨大利之精进为上觉。(二)据大智度论卷十六将菩萨之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二种:精进虽为心数法,然由身力而出,故称身精进,如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而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勤修外事为身精进,内自专精为心精进;粗之精进为身精进,细之精进为心精进;为福德之精进为身精进,为智慧之精进为心精进等。(三)据大方广十轮经卷八精进相品举出世间、出世间二种精进。世间精进乃勤修布施、持戒等诸有漏业;出世间精进则勤修灭一切烦恼、惑障等诸无漏业。此外,成唯识论卷九举出被甲(被甲则勇)、摄善(修行善法)、利乐(利益众生)等三种精进。梁译摄大乘论卷中举出勤勇、加行、不下难坏无足等三种精进。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弘誓、发行、无下、不动、无厌等五种精进。旧华严经卷二十四举出不转、不舍、不染、不坏、不厌倦、广大、无边、猛利、无等等、救一切众生等十种精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精进品亦举出自性、一切、难行、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此世他世乐、清净等九种精进。 次就精进之功德利益而论,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七种,即:(一)得现法乐住,(二) 得世间法,(三)得出世间法,(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六)得解脱,(七)得菩提。又菩萨地持经卷二力品,亦举出四种精进之功德力。 又一般慎身心、断酒肉之精进,称为精进洁斋。[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六度集经卷六、法华经序品、大宝积经卷四十五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维摩经卷上、持世经卷三、卷四、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七、诸法集要经卷八精进品、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卷一四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

佛语经典语录:平常心

佛语经典语录:平常心

1.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2.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3.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4.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 崮 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5.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6.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7.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8.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9.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0.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1.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2.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3.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4.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5.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6.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17.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18.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19.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0.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1.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2.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3.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第二、精进力

“行此正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根。”

学佛一定要分秒必争,要时时行动,不要停顿。“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么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如人两脚行路,踏前脚时要提起后脚,再继续往前迈步。

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将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故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双脚站立的范围之内,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学习佛法也是如此,若能专心一念于今天该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时时惦记着昨天的事,就叫做杂乱心。学道最重要的是守护今天的道心,不仅是要守护道心,更要推动向前迈进,这称为精进。精就是无杂,进就是不退,无杂就是专心;所以专心不退转,就叫做“精进”。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及现在所说的五力,以及将来要分析的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看开道理、如何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佛陀对众生最基本的教育。一个学佛者一定遵循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这是凡夫达到圣人境域所要学习的道法。

“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能够使我们萌生善念,使善根发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根增长,深入泥土中,如此则可坚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长。所谓“增长”,不只是要往上生长,还要往下扎根,与泥土、水分、空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长根力。精进根增长之后,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林洋港夫人的人生观

很多人都太过于保护自我,怕身体太劳类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双手太粗糙,舍不得用双手做事。现代的妇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当好,他们为了使青春永驻,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肤磨得又细又白,除此之外,更怕脸上有皱纹,连笑都不敢笑;结果面容变得非常冷酷、严肃,有句话形容得很好──“冷若冰霜”。有的人虽然很明艳、很漂亮,但是却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冻结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霜美人”。

为了保持青春永驻,不肯展现笑容,使家庭气氛变得阴森森的,实在是件可怕的事。除此之外,还怕双手粗糙,手脚的指甲都要经过美容师的修剪,修得又细又长,且涂抹得非常艳红,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唯恐双手粗糙生茧,像这样就是太爱护身躯了。

佛陀教育我们,形貌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爱的是温柔、殷勤。温柔是指面容干净,时常面带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妆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常常保持温柔的气质及干净的面貌,这样会令人更喜爱;而粗糙的双手比涂满色彩的手更令人觉得踏实、可贵。

以前林洋港先生担任内政部长时,我曾拜访过他,我们在谈话时,正好林太太从菜市场回来。她与一般的妇女一样勤俭,以她的身分,并不需要上市场、下厨房、打少扫房屋,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她应该是个装扮华丽的贵夫人,这样才能配合她的身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双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钝钝的,我们俩握手时,我摸着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说:“我的衣服都是媳妇亲手做的,每针每线都经过她的手……。”

林太太接着就说:“我出生于农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来,家里的事我都自己做。婆婆喜欢吃软的食物,若请佣人来掌厨,也不一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们都能高兴快乐,所以亲自下厨为家人做羹汤。”

我觉得这样的女人最美,因为她无地位高下的分别心,也无贡高、我慢之之心,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朴实乡下妇人的口吻,一点也没有官场的派头或架势,这是她最美好温柔的气质,而那双手就是她贤淑的代表。

人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真正的人格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劳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做懈怠,多增长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安危他日终无定

取舍之极定于内,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

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渐不可察,

以道德积道得,

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于内”,要取善舍恶,以达到最虔诚的境域,必须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应舍的就要彻底舍离,善恶分明,就是最终极的目标。取善则安,取恶则危,要好好取善,不要染着恶念。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我们是否能平安幸福地过日子,或是会招惹危险的事,都是决于内而现于外。若行善事则是种善因,将来必定会得善报;若取恶行恶则种恶因,以后所受的必是恶果,这些果报都显现于外在的形。有句话说:“为善得福,为恶遭殃。”为善作恶都起于内心之一念,而所得的果报必定现于外,为人所见。所以说:“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若心存善念,则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必定是谨守礼仪,人事和睦;内心若常存着不满的意念,就会表现出疑虑不平的形态,对人产生厌恶心而远离人群。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想得到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要做到人见人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能做到的。必须长时间培养善根,时时修养人格、净化气质;若能如此,则无论到何处,都会令人觉得如沐春风般的安详。所以说,想要处处安详,时时安宁,就必须培养气质,长时间不断地修心养性。

我常常谈到“修养”这两个字,必须注意自己的“声”及“色”,也就是谈话和态度。我们与人谈话时,声音要柔和,常常说善话,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多扬人之善、多行善事,多亲近人,少说是非──无论我们谈论什么人,决对不说他的恶行,要隐恶扬善。

法华经中教导行菩萨道者,要有“莫论人长,莫说人短”的观念,不赞美,也不诽谤他人。所谓赞美,是为了培养己之善;而如果对方非真善而说他善,则是虚伪,这会使人产生错觉,若此人不是善人,依然在罪恶中,我们可以隐恶,不必宣扬他的罪恶,更不必无中生有来赞美他;但是对方,一点点的小过失,不可大肆宣扬。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常心存善念,待人踏实真诚,长期培养安详的气氛,所以说“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做了罪恶的事,并不是今日做今日就受报,业,也是长时间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常常自我警惕。

“皆从渐不可察”──这些善行恶行,都是自内心无形中所产生的,心善则行善,心恶则行恶,这是人的习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是善良的,怎么会生出罪恶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人世中散失了善良的本性,因此背道而行,造下罪恶;若没有察觉自己的错误,则积恶成山、恶贯满盈。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守护好今日的道心,不要一时疏忽,没有察觉恶习,经年累月积累成恶的习气而伤害了善念。

“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若能培养道德心,自然会表现出道德的形态;心存礼义,就会以礼义待人。德行是由内心的道德观所培养出来的,遵守礼义,自然会表现出规矩正当的行为,所以说“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若是以刻薄之心待人,就会招来许多怨恨。不论是道德、礼义、刻薄,都是由心所生,学佛必定要内修外行,而最要紧的是照顾好基础根本,要好好专心一意修持道念。所以说“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精进修行,守持道念,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化俗谛为道谛,使世俗的行动进入真理的道路,就叫做出世之法。

以上就是精进力。“精进”还是一样要讲求内心的道念,不可故步自封,在日常生活中散乱了心念,而毫无所得。

摘录自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记

佛家精妙经典禅语

佛家精妙经典禅语(一)

1.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4.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5.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着,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8.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

9.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10.1、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3.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4.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15.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佛家精妙经典禅语(二)

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3.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6.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7.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8.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0.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2.能在性格上不断修正的人,就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13.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4.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5.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6.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7.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18.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0.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21.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22.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佛家精妙经典禅语(三)

1.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2.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6.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8.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9.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0.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11.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2.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3.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4.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5.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6.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7.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8.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佛家经典禅语,经典佛家名句

佛家经典禅语,经典佛家名句

1、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2、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4、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5、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8、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9、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0、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1、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2、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13、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4、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15、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6、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17、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18、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1、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2、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3、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6、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7、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28、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2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佛家经典禅语_心灵禅语

佛家经典禅语_心灵禅语_

1、 如果生命是一树繁华,那么愿默守枝桠,随风尘起落;如果生命是一种浅淡,那么愿带着禅意,开出一朵青莲,默默释放纯情

2、 幸福之人并非拥有一切,只是尽力享受生活的赐予。

3、 心若不动,风奈我何。把握本心,不为浮华所动,守住心中的净土,修篱种菊,任它雨打飘零,心若向阳,何惧风霜?

4、 佛教从来没有教我们逃避现在,而是让我们勇敢地接受人生、超越人生,战胜生命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

5、 人是从挫折当中去奋进,从怀念中向往未来,从疾病当中恢复健康,从无知当中变得文明,从极度苦恼当中勇敢救赎。

6、 我们相处最多的人其实是自己,可有多少人能正确认识自己呢?只有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我们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

7、 请别让诺言成空谈,别让承诺成欺骗。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个善良有爱心、诚实守信之人,我们要尽力做到诺不轻许,许则为之。

8、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9、 对于孤独,有时是心之选择;对于承受,时常是人之担当。人生的必经路,生活的必修课,那就是,只有经历才会懂得。

10、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11、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2、 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1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14、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5、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16、 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17、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8、 淡化一切烦恼,自然心平气和。

19、 尘缘飞花,人去楼空,梦里花落为谁痛?顾眸流盼,几许痴缠。

经典心灵禅语佛语【一】

20、 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21、 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22、 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23、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人生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憎。

24、 恒唯法师:青山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无忧,因风而皱。禅是解脱,不是缠缚。禅是看别人更客观,更理解,更善意。

25、 凡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

26、 恒诲法师:学着看淡一些事情,看开一些事情,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所有的纠结和烦恼都是一种自虐。

27、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28、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29、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30、 如果你每天从内心里呐喊三七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内心会霍然强大起来。

31、 顶尖漫画:一个人看书,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走,这就是人生。

32、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3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4、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35、 无数个这样的日子,就这样淡淡的离去,任时光飞逝,事事变迁,离开的只是脚步,唯有不变的是停留在我心里的你。

36、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人生很多人事,不是不懂,只是无奈。一辈子,就图个心里痛快。那些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的人和事,不如淡然视之。

37、 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38、 朋友交往之三要素:心诚实。

39、 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有时候,不曾有过挣扎的考验,付出的代价更大。

40、 恒和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这回相见应相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回头又别离,抬头看人海茫茫,去不断,来无际,人生是结缘,不是结怨。

41、 三生石上种因果,一花一叶总关禅。我们不求水月在手,不求花香满衣,只愿光阴简约美好,平淡素净。有朝一日,佛缘到了,便是终点。

4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静是一种品格。

43、 合适的人生位置,既不靠近钱,也不靠近权,而是靠近灵魂;真正的幸福,既不是富贵,也不是凡事都对,而是问心无愧。

44、 困难是磨刀石,善良是指路灯,心怀人间真善美,奉献他人宽心胸,人生道路越走越畅通。拼搏付出吧,真爱无悔,大爱共鸣。

45、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46、 爱情是会让人成长的。有些事的确不堪回首,但是请不要逃避。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累积伤痛。

47、 多少时候,因为得不到,所以假装不想要。没有人能完全把自己赤裸裸展现在别人面前。

48、 拥有宽容的美德,我们将一生收获笑容。

49、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50、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51、 真心是菩萨净土。

52、 握紧拳头时,好像抓住了许多东西,其实连空气都没能抓到。张开双臂时,好像双手空空,但其实殊不知全世界就都在你手心!

53、 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54、 别让脾气和本事一样大,越有本事的人越没脾气。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好的心态,能激发人生最大的潜能,是你最大的财富。

55、 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这就是人生。

56、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也会蒙尘。

57、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

58、 我们一生中最可爱的时刻,并不是想着如何取悦别人的时候,而是自己内心感到巨大的快乐,并且禁不住想要表达这种快乐的时候。

59、 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60、 每个人的人生,需要众多人的加入和互动,此乃爱情亲情友情的价值所在。人生要彼此丰富,相互温暖和照耀!

经典心灵禅语佛语【二】

61、 挚友如茶,茶之一味,清雅,高洁。如茶之友能陶冶你,提升你,彼此缘于品,敬于德,惺惺相惜,无须言语亦能相知相融。

62、 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

63、 人的一生总要疯狂一次,无论是为一颗心,一段情,一段旅途,或一个梦想。

64、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65、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66、 做人,侧重于外在美,难免流于俗气;多注重内在美,方显雅致。

67、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68、 不炫耀,因为不自卑。不花心,因为不缺爱。人性就是这样,自卑才炫耀,缺爱才花心。招摇的人,除了证明内心虚弱,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69、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70、 白陶罐盛上清水,插上初绽的桃花枝。惟愿无事常相见。《眠空》

71、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72、 或许,从盛开的那一刻,谁都明了,天下有无不散的宴席,任繁华逝去,落花凋零,而时光来过,只为记取那一段记忆。

73、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74、 随缘的人,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75、 我们要时常静观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只在人的内心里。

76、 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

77、 智者顾大局谋大事,以最终目标为核心;愚者顾眼前谋小利,以寸利必争为原则。

7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79、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0、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1、 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

82、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止不动。

83、 若能不见,遇不见。等不见,望不见。便释怀这场奈何禅。但将无怨,作无缘。

84、 我愿这样老,老得如茶香,静坐而白云满碗;老得如诗行,薄语而亦素亦美;老得似花开,缓慢而枝上生香。

85、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86、 不必艳羡他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该学会相信自己,再学会欣赏自己,试着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找出来并呈现在阳光下。

87、 有些机会,因瞬间的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时的任性,滑落指间;有些感情,因一时的冲动,遗憾一生;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88、 流年,浅酌一盏清欢,默然寂静,不言悲喜。

8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90、 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没必要去改变别人,做好自己就可以。

91、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常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9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93、 所以我们凡事要看淡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变好!

94、 世界上最大最静的禅房,不在古刹,也不在寺庙,而在人的心中。

95、 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不曾失落任何东西的人,却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终至失去一切。

96、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97、 人生的苦乐,不在于遇到多少事,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事!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安。

98、 所有的问题终归是时间问题,一切终将离去,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要学会知足、感恩、把握当下,方能活得幸福快乐。

99、 一把陈壶,装上二月的新绿,岁月的炉火,烹煮云水生涯,日子在茶中,过得波澜不惊。菊花酿酒,雪水煎茶,几许诗意,几许风雅。

100、 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

佛家经典禅语

1.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2.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6.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7.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8.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9.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0.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3.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4.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5.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8.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20.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1.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2.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3.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4.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5.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6.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27.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8.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9.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30.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

31.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32.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33.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34.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5.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6.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37.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38.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3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40.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41.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4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3.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4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6.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7.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48.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9.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51.有缘而来,无缘而去。

52.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活在别人的嘴里,也不活在别人的眼里。

53.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54.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55.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

56.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57.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教经典禅语赏析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想要学佛?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文章中的这些佛教经典名句,这些佛语不仅优美,更能够很好的修身养性,相信只要你记上几句,就足够受用终身了。接下来就跟我一起来看看这些佛教经典禅语吧。

佛教经典句子

1.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2. 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3.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大海深一十亿十六百万由旬、宽广如铁围山不可量之大海,我能以一毛端滴水尽数无余。设若有人念诵此一遍六字真言所获福聚功德不可胜数。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一大尸利沙树林,我能尽数每一叶数,有人念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尽数。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满四大洲所有男人女人童男童女,如是皆得到七地菩萨的果位,彼所积聚功德可以计量,而念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计量。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于一年有十二个月或润年有十三个月,不分昼夜雨滴滴落,我能一一尽数其滴数,而念诵此六字真言一遍所获功德,我无法尽数。

4. 人在牢狱终日愁欷 是以物命 而为儿戏聆此哀音凄入心脾鸟在樊笼终日悲啼

5.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6. 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相见论修道,更莫著淫欲。淫欲暂时情,长劫入地狱。纵令得出来,异形人不识。或时成四足,或是总无足。可惜好人身,变作丑头畜。今日预报告,行行须努力。

7. 如果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我们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苦恼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8. 如何修清净心?在行中修,行是生活、工作、应酬,在这里面学不著相。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不把拉拉杂杂的事情放在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只有经典上的教诲。我们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尽心尽力,认真努力去做,做了之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做了好事,总觉得自己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著了相,所以心就不清净。心地清净、空寂,什么都不想,做再多的好事,都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清净心里生欢喜、生智慧。这个欢喜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生出来的,是真欢喜。世间不管什么事,听到也好,见到也好,统统不要放在心上,见如不见,闻如无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

9.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10.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佛教禅语

11.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2.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13.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14.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5.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16.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7.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吾心,吾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18.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

19.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20.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佛教经典禅语

21.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22. 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23.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4.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5.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6.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7.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28.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9.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30.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佛教经典语录

31.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32.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33. 若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34. 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是男子。

35.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36.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37.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8.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39.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40.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禅语

41.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2.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43. 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一弹指顷座禅,以平等心怜悯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

44. 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

45.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46.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47.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8.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9.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50.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牀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佛教经典语录

51.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52.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53.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4. 什么是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什么叫一心,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每个众生,蚊虫蚂蚁、妖魔鬼怪、花草树木,都是阿弥陀佛。其他佛都改名阿弥陀佛,一心称念,一向专念,心就觉悟了。

55.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56.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57.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58.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59. 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60.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佛经名句

61. 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62.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63. 世间人业障、罪障很重,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消除不掉的,业障重到这个程度,都没有办法消除的,最后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得掉。

64. 世间事无非是幻,世上人何必认真。

65.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66.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67.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68. 是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生清净安乐佛国。是故有情之类,纵令在人中,以宿报故:或聋盲喑哑,愚痴狂恶,以其佛光明名号因缘,皆得解脱。或在三途勤苦之中,受苦无间。以其佛光明名号因缘,皆蒙解脱。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名,即时除无量无数劫生死之罪。

69. 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有所得着,则非菩萨,是名凡夫。

70.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佛教经典语录

71.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72.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73.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4.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仅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阿弥陀佛」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你想想,一切诸佛是不是都是无量觉,他要不叫无量觉,他怎么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他要不成无量觉,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要念他自性阿弥陀,念他自性无量觉,证得自性无量觉,他就圆满成佛了。所以才晓得,诸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

75. 释迦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

76.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77.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78. 寿光禅师 放生续命事虽庸,无限阴功在此中。一岁积成千种福,十年培养万重功。已赴网罗遭困厄,将投汤火近惊冲。临刑遇赦恩无量,彼寿隆兮尔寿隆。

79. 水边垂钓闲情逸致 是以物命 而为儿戏刺骨穿肠于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愍

80. 说尽大藏非有字,道通三世本无文。一句圣号老实念,密中之密禅上禅。

佛教经典语录

81.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82. 四种往生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着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83.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4. 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

85. 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86.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

87.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88. 随缘开妙法,教众得真情。圣道多辛苦,西方一路平。

89. 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

9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佛教经典禅语

91.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92. 所以要改一切命,根源就在这个“轻贱众生”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孝顺哪一个众生?

93. 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贱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他永远没有柔顺众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

94.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95. 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96. 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需不需要我们念佛念得很有功夫——不需要。需不需要我们修行得道 ——不需要。到底需要什么呢?不管男女老少,善人恶人,君子小人,十恶不赦,没念过佛的人,不管念得好不好,临终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必定往生。没有什么念得好与不好,念得好与不好都能往生。

97.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98. 妄认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99.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1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