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金刚上师(金刚上师什么意思)

什么是金刚上师之教戒
第一条 也是最严重的一条,就是对金刚上师不能生嗔心,不能诽谤金刚上师。 在密乘本来有六种上师,在这里主要指重要的三种上师,一是给自己灌过任何密乘顶的上师。 在密乘二是讲大幻化网续部的上师;三是赐窍诀的即讲大圆满之类修法的上师。 在密乘里这叫三大恩师,在密宗里再三要求在没有依止上师之前应该首先要观察诀择,观察好后再依止。 若依止上师后不论上师有无功德都不能诽谤,不能生起嗔心。 否则犯第一条戒。 这也是十四条戒中最严重戒。 如果犯此戒而失去金刚上师的话,想忏悔以后也没办法忏悔。 这是因为密宗的忏悔方式是依靠金刚萨垛之类的本尊或依靠一种坛城,而观想时将本尊及坛城的主尊的主体就是要观想为自己的金刚上师,现在已将金刚上师抛弃了,也就没办法忏悔了。 并且从此传承也就间断了,如果这个人再去传法的话,所传也全都成为非正法,清净的传承就间断了,从他以后每代的传承就都是不清净的传承,后人再修再求也得不到任何成就。 密宗里特别是要着重传承,着重于从金刚手到根本上师之间这些传承的清净。 如果在此间有一个人犯戒主要是犯此条的话,传承从此就受污染,后面修这些法的众生也得不到任何成就。 所以在密宗里能否得到成就的主要因素就是对金刚上师的有无信心的差别。 第二条 是诽谤佛法和金刚上师的吩咐。 比如在佛经里讲的戒定慧三个学处的戒中,佛说需要做的就去做,佛说不能做的就不去做,这样按佛所说取舍,否则如果释迦佛虽说不能做,而自心想做了以后不会有过失,去做的话就犯了第二条戒, 第三条 是金刚道友的戒。 本来不论何宗派所有学密乘的都叫金刚道友。 对他们最好别生嗔心。 但生起嗔心的话这也不是最严重的过失。 若生起嗔以后吵架、打架、打骂金刚道友的话犯第三条戒。 这条很容易发生,对此应该特别小心,人若在一起,如果全是圣众的话不会产生矛盾,若不是圣者是平凡人的话,不论在家团体、居士团体还是僧众,往往就会产生一些矛盾,以此就引起要打架、吵架。
法王和活佛有什么区别
活佛是“再来者”,也就是前世有所成就,乘愿再来的转世者。他与一般凡夫是不同的。活佛因愿力而来,凡夫因业力而来。活佛中有能胜任上师的,也有不能胜任上师的。活佛也需要修证自己。虽然前世获得证悟,今世现凡夫相还是要修证,因为我们每个人接受众生相时,都是有挂碍、有染垢的。当然活佛降生时会与其他众生不同,如出现天降甘露、出彩虹、冬天开花等瑞相。他的悟性也比一般众生高,他有资格摩顶、加持灌顶,但需要修证才有资格传法灌顶。活佛须经大成就者、传承的认定,确认是某某成就者的转世,举行坐床仪式后才可以称“活佛”。
在中国,从元朝开始,法王被当成是一个特别的官方头衔,用来封赏蒙藏地区的佛教僧侣。通常这些僧侣都兼有转世祖古的身份,因此,法王逐渐被当成是活佛的同义词。最早拥有法王封号的是萨迦派的僧侣,元代的八思巴。此后,朝廷以法王之名来策封蒙藏地方的重要僧侣,用来彰显他们政教合一的独特地位,但在元朝时,法王仍是非常设的荣誉职衔。
明朝永乐年间,对蒙藏地区设置僧官制度,分成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等不同等级。在西藏设置了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及五大国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自此,法王成为常设性的官衔,只有少数高级的佛教僧侣能够使用这个头衔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
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传佛教认为金刚上师就是佛所现的凡夫相。
跟师父学了几年佛现己拜了他为师,却没有话跟他说,很难沟通,但师父恩重如山,望各位大德慈悲赐教!
佛制,随师父分四种情况
1,有法有食,名曰乐住。
2,有法无食,名曰苦住。
3,无法有食,忏谢而去。
4,无食无法,不辞而别。
又,师父分两种。密宗讲叫“上师”,可以看做是一个意思。
上师,是指,“最高无上的老师”。瑜伽,是梵音,翻译过来,就是,“相应”,“上师瑜伽”就是要与自己的老师相应。也就是密宗的,听从老师教导。“上师也就是老师”。
上师,分为两种,一种,“入量上师”:老师本人,知道怎么修行,也能指导行人们,如何修行,但是,老师本人,还没有修到一定程度。就像,火车站的售票员,知道怎么去北京,坐几点的车,做什么车,但是,他本人,没有去过北京。这样,也可以指导我们修行。另外一种就是“证量上师”,老师本人,知道怎么修行,也能指导行人们,如何修行,老师本人,有修到一定程度。就像,火车站的售票员,知道怎么去北京,坐几点的车,做什么车,他本人,也去过北京。这样,也可以指导我们修行。这两种上师,都可以叫“上师”。所谓的“金刚上师”,是指,弟子确认,此老师,能够教导我们,信心不退,犹如金刚,才可以把老师,叫做“金刚上师”。瞧不起老师,怀疑老师的,不可以叫做“金刚上师”。
“上师瑜伽”法门,并非一种功法,而是,要弟子们,培养,对老师,恭敬,信任,孝敬的心,这样,修法,才能受益。“法赖僧传”,瞧不起师父的,没法修行。上师,是代表佛住世,教化众生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大于佛。所以,在“佛教念诵集”里面,还有很多经典里面,都有“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密宗的四皈依,是“南无股乳白,南无不打也,南无打磨也,南无僧隔夜”也是,把金刚上师,放在了佛的前面。可见,老师的重要性。佛已经进入涅盘,上师,代表佛,言传身教,教导我们修行。
密宗讲究的“三密相应”也是这个意思,显宗,净宗,念佛,直接念就行,但是,密宗,念佛,念咒,要观想上师,本尊的,“三密相应”之“身口意相应”,即,身打坐手结印,口诵咒,意观想本尊,上师。和显宗,净宗的,只是口里面念,相比,感应,效果,大大增加。所以说,密宗感应特别强,神通特别大,相比之下,净宗的,神通方面,就差很多了。
同样的,念“药师灌顶真言”,我有密宗传承,念咒时,手结印,观想自己本尊上师,和一般,只念咒子,威力肯定不一样,哪怕是,自己偷学了打手印,也会结手印,但是,少了观想本尊,威力还是差的。
不光是密宗要供养上师,师父,就是显宗,哪怕是,世间,也要“尊师重道”的,你恭敬师傅,师父才能教你东西,如,在世间,你想学美发,开车,音乐,电脑等,你跟老师瞪眼睛,怎么可能学到真东西?尤其是,佛家“讲究缘起”,你对待师父什么态度,决定了,你将来的结果。徒弟拽乎乎的,瞧不起师傅,不可能学到真东西。“佛法在恭敬中求,在不求中得”。如,密宗祖师,米勒日巴大师,再拜师父的时候,供养达尔巴祖师,一个空锅,这个缘起就不好,使得米勒日巴大师,在日后修法的时候,没有粮食吃(空锅的结果)。只能吃山里的草,吃得满身绿色,像妖怪。所以,在修法时,必须虔诚供养师父。
所以,在大德高僧屋里面,有的弟子前来拜见,一进屋,就能看出来,是修显宗还是修密宗的。修密宗的,一进门,肯定能过会先跟师父顶礼,或者磕大头(趴在地上那种磕头方法),起来后,再顶礼师父屋里面的佛像,或者,不用顶礼佛像。修显宗的一进门,则是,先跑到佛像前磕头,再给师父磕头。当然,师父是不会挑这个的。随缘度化有缘众生嘛。
这样,就好办了,先要看看,师父能不能教导你,跟随一段时间后,发现,格格不入,你的问题,师父解决不了,那不好意思,说明缘分不好,可以另选师父,但是,有这个“师父”缘分,我们恭敬就可以了。就像二祖大师,在拜达摩祖师前,他的师父,就已经,教不了他了,就给他介绍达摩祖师。很正常,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都会的,不会,不丢人。可以按照自己缘分,选择师父。
祝楼主早成佛道。
上师和师父有什么区别?
“上师”一词来自于古印度文化(与现代的印度无关),有亲教师、导师的意思,后来被佛教界借用过来,专门用来定义教学、引导学人,学修佛法的师长!到了现代在藏传佛教中把上师又定位在传承佛法中大乘密法中,有灌顶(一种授权修学密法的仪式)资格的人,并且认定这种上师位的人,是佛、法、僧三宝身口意的具体执行人,学人必需象尊重佛法僧三宝那样的去尊重上师。为此在藏传佛教中的皈依称: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密法不同于法理,就好比医术不同于药理一样。药理可以通过自学,医术则不可以自学。所以在修学密法上,上师比佛法僧三宝都重要,就象得了急性阑尾炎,近处小医院的普通外科医生,要比远在美国最高明的外科教授还要重要那样!
而“师父”,是师傅一词演化过来的,师傅是中国文化的词汇,各行各业教自己论理、技能的人都是自己的师傅,后来中国的佛教界也借用了这一词,来专指教自己学修佛法的出家人!后来又演化成把所有的出家人都统称为师傅。近代藏传佛教传到了汉族地区,便把师傅改为师父,有恩师如父的意思,师父就是自己成佛的父母;这与汉传佛教中的把剃度师认作自己法身佛的父母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上师 是什么意思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佛学教育当中比较权威的导师。他慈悲高尚,智慧无上,所教授的乃是最上乘的教育,所以被尊称为上师。
善于运用词语对专业的职业,进行规范和细致性的描述,才可以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它的主要内涵。
善于运用词语,需要准确辨析以下几点:
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更多的智慧与特长;
“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
“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1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