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烦恼和烦恼抛弃的区别(无烦恼的人)

一个人要保持什么样心态 才能做到无烦恼无情绪
能的,无情绪无烦恼,那是非常接近圣人的境界。
有哪一个圣人不是从凡人开始修行的呢?
所以实际上,人人都是圣人,看你肯不肯修而已。
首先,要没烦恼,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烦恼?
打个比方吧,我现在有一个念头就是 “ 我一定要B和A做到C事情 ”
但是,如果事情的发生、结果不如我上述所想的一样的话,
就会开始生烦恼。所以,烦恼的根源,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念头,
自己有了些不正确的观点和执着。
所以很简单,要想没烦恼,就把一些自个儿这些年以来不知不觉
定下的“规矩”和“执着”一点一滴慢慢改过来。也许有人说“我为何要改?”
其实这很简单,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开心,烦恼,
会改变这个结果吗?还是不会,你开心,正面心态面对,
就还好,说不定还能让自己学到一些道理;可如果我烦恼了,
这事情又不会改变,自己增加烦恼、忧愁,让自己不开心。
而至于无情绪,那是更高一层的了,我也不好说。
不过就像我上面说的。如果遇到逆境还能够把自己不正确的
观点改掉,就是没了烦恼,如果你没了烦恼,还会有负面情绪吗?
只要情绪是正面的,暂时还没问题。毕竟要真正做到无情绪,
那要看自己,肯不肯好好修养自己的心性,其他就看时间到了没了。
虽然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但果实成熟了,依旧掉落下来。
这样便能以一颗坦然的心态面对风风雨雨,世事无常呀,
岂能世事都全如自己所愿?就算我赢,他赢,过了一千年,这些算什么东西呢?
所以,除非一件事情是关系到个人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则的话,还是不用计较太多,那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没烦恼才是真的烦恼?
因为人有欲望,才会想要得到更多更高的追求,但都往往不能随人愿才会烦恼痛苦。还有就是要是在与人的接触中,别人的观念与自己的想法不符,就会很郁闷,但又没法改变,所以就更烦恼。其实,不管是什么,都是自己总是希望一切都能与自己的意愿相一致,但世事不能与每个人的想法一样的。我们自己要学会宽容,能看淡有其他问题和想法的存在。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了解别人的方式,究竟是怎样的,渐渐就会宽容别人,也放开自己了
“烦恼”:一个被严重误解的词汇
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语的含义,会随着时间和地域而发生迁流变化,就和病毒一样,会变异
比如,“ 臭 ”这个字,在古代就是名词“气味”的意思
但是在现代,专用来形容一种难闻的气味,是个形容词
同样的,佛教中有很多词汇名相,随着民间的传播,含义出现流变
其中含义变化最大的,莫非“烦恼”这个词
我们先仔细阅读一下百科是怎么解释的:
尤其注意一下,第二张图里,将烦恼解释为:“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
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是什么呢?
是 “生活的烦恼”、“成长的烦恼”、“最近有些烦恼”,由此可以总结:
现代汉语中的“烦恼”,专门指的是:“烦心、恼火的事情或者焦虑、抑郁的情绪”,简单来说就是一种 心理层面 的不舒适感
这已经完完全全丢失 “ 烦恼 ” 的原义
于是,佛教所说的“解脱烦恼”,被人误解为 “从烦心、恼火的事情或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也就是让心情、心态变好点。
注意,再次强调,现代人对解脱烦恼的理解就是“ 让心情、心态变好点 ”,这个是不需要信宗教也能做到的。
如果只是为了不焦虑、不抑郁、不烦心、不恼火,去学心理学就足够了;或者去参加樊登读书会,或者拼命工作挣钱,都能很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信你可以试试
而如果既不想做心理咨询、也不想挣钱,我们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自杀。自杀的人正是以为这样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到如今, 大众对“烦恼”这个词的理解有多浅陋,对佛教的误会就有多深
人的妄想是很严重的,人们热爱文字游戏远远胜过热爱真理本身
所以适当咬文嚼字,区分一些概念,还真的非常有必要,那么今天,我们就嚼一嚼“烦恼”这个词
烦恼,它又叫做“惑”,也叫作“使”,通俗来讲,就是 “ 负面心性和认知 ”
上面说的 “烦心、恼火的事情或者焦虑、抑郁的情绪” ,其实也是烦恼所感召的,但只不过属于烦恼最表面、最粗浅的那一部分
“烦心、恼火的事情”,在佛教叫做“对境”,也叫作“客尘”,意思就是:外在的事物
外在的事物,本身是空性的,也就是没有自主性、决定性
打个比方,同样是周星驰的一部电影,有人看了捧腹大笑,有人看了黯然神伤,这是为何?因为电影本身是不带情绪的,是我们内在原本就有这样的情绪,对境现形了而已
再打个比方,假设有人问候我祖宗十八代,我会很愤怒。但这个叫做“愤怒”的情绪说到底仍然还是我自己的,是作为一个凡夫身本来就有的东西,是在别人问候祖宗十八代的时候起了反应,而不是说我的情绪来自别人问候祖宗十八代这件事
而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处理情绪的方式不一样,一般人通常会直接怼回去,或者会秋后算账,或者干脆憋着
但我们还是要知道,不论我们怎么处理情绪,情绪仍然属于自己的“五蕴身”,并非来自外界
外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如果能,那么每个人被苹果砸中时,脸上的表情应该是一模一样的才对
真正决定情绪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和认知,而这个,才叫做“烦恼”
烦恼既然是心性,就无关乎外在的境界如何、所处的环境如何,而是三界中每一个众生内心都有的负面性;下至痛苦的地狱、饿鬼、畜生,上至享福的人类、阿修罗、天神、色界天、无色界天,心性中多多少少都有烦恼
如果哪天我说 “我已了无烦恼”,这个时候请你抽我一耳光,如果我内心浮现哪怕一丝愤怒,就说明我烦恼还在
“焦虑、抑郁的情绪”,它们也属于“烦恼”的一部分,其实是贪心、瞋心等种种心法、心所有法集合而成的,属于比较粗糙可见的烦恼,可以叫做“粗重烦恼”
以及我们常说的“性格”问题,说某某“性格急躁”、“脾气不好”、“内向”、“多疑”等等这类性格,也属于“粗重烦恼”
正是这些粗重烦恼,足以妨害我们一生的幸福
心理学能够很好解释和解决这些“粗重烦恼”,从而让人更开心、轻松地去生活
——因此,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轻松一些,没必要学佛,学心理学就够了
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打着心理学名义搞佛学,只会把佛法庸俗化,误导无数人
而还有更深的烦恼,是人根本无法察觉到的,它们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操控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每分每秒每一个刹那,无时不刻、无处不在
甚至有时,我们认为正常、善良、人性的行为,也是烦恼推动的
就拿最简单可见的一个例子来讲:对肉味的贪爱。
对肉味的贪爱,会促使人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吃肉比吃素更健康、更安全、更合理,乃至于提出吃野味可以壮阳、可以长寿等诸多荒谬的言论
然后人们还有各种科学的理论去佐证,自以为非常之理性,殊不知这个理性正是建立在感官爱乐的基础之上的
假设,鸡鸭鱼肉的味道和瓜果蔬菜一样清淡,就不会有人试图证明吃肉的健康性,更不会有人说吃蝙蝠寓意着有福
类似于这种人类理性无法突破的烦恼,就属于“微细烦恼”,它处在人性的更深层面,需要更加精密的学问去对治
在对治烦恼这一方面,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方法,而唯有佛陀最为洞彻
前面说烦恼有另一个称谓,叫做“惑”,这个翻译是更加贴切的
“惑”,也就是“迷惑”、“无知”的意思
人作为高级动物,有着很强的理性,但普通人的理性仍然受“惑”的约束,非常有限
我们的理性知道不该做的事,我们还是做了;
理性知道可以做的事,我们却做不到;
理性认为正确的事,也未必是正确的;
理性认为错误的事,也未必是错误的
我们绝大部分的念头仍然处在迷惑无知的状态,因此我们即便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为“烦恼”所困
比如现在,我虽然理解“烦恼”为何物,但仍然无法解脱烦恼,因为它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坚固了
就好像我面前有一道墙,我知道这道墙是钢筋水泥和砖头组成的,但我就是打不穿它
按照天台宗所归纳,所有众生的烦恼,都不出10种:
贪、嗔、痴、慢、疑 5种
加 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5种
前5种为“ 思惑 ”,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性”
后5种为“ 见惑 ”,我们可以理解为“认知”
因此统称“见思烦恼”:
贪:表现为寻求、抓取、黏著
嗔:表现为抗拒、逃避、敌对
痴:而贪爱、嗔恨的本质,就是愚痴无明,贪嗔痴三者是一体的,彼此共存,相互生成
慢:即傲慢。
疑:即疑惑。
这5种“思惑”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又被称为“根本三毒”,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是由贪嗔痴而引发的
身见:意思就是以身为我、为实有。
边见:由身见就会产生边见。
邪见:有边见,就会产生邪见,“邪”就是偏离正中之道的意思。
见取见:即在“见”的基础上再取一个见,以某一个观点为基础,再安立一个新的观点。
戒禁取见:在见取见的基础上,就会产生错误的戒律,对人生、对社会毫无利益
以上就是见思烦恼的大致简介,我们人类所有已知的负面心性和情绪,都是来自这10种见思烦恼
由这10种见思烦恼,形成了各种不正的思想学术、歪理邪说,让我们这个世界光怪陆离、颠倒错乱
综上所述,可知“烦恼”一词的含义,并非我们日常用语中的那么粗浅
因此,请勿将佛教的“烦恼”和日常汉语中的“烦恼”划等号
同时,见思烦恼还是导致分段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只要还有见思烦恼
我们死后一定会产生结生心
因此一定会寻找胚胎再次出生
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
有止禅定力的修行人,能在死后直接化生在色界或无色界,寿命极为久远
但因为无法完全断除见思烦恼,仍然避免不了生死轮回,天寿尽后,还是会堕落
能够完全断除见思烦恼的,不是天、不是神,而是阿罗汉圣者,因此只有阿罗汉不会再轮回生死
所以佛教所说的“解脱烦恼”,不是去某个天堂享乐,而是真正的解脱生死轮回,也就是证得“阿罗汉道”
而解脱的法,佛陀也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是“八种正中之道”:
能够让我们解脱的,就是 “正见”和“正思”
此外无它。若有,皆是魔说
以上所说的,还仅仅是“见思烦恼”
据天台宗教理,在见思烦恼之外,还有“ 沙尘烦恼 ”和“ 无明烦恼 ”,见思烦恼、沙尘烦恼、无明烦恼,统称“ 烦恼障 ”
后二者更为微细深涩,别说是我们,就是阿罗汉圣者也会受其障碍,因此暂且不提
如今的这个时代,还有少数人,为了解脱烦恼障而选择修行之路,而我们,则只能怒骂天地不公的同时,沉沦于自我欲望的苦海,他们相比于我们,实则更加勇敢、智慧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可以说很恶心、恐怖,这在佛教叫做 不“庄严”
不是释迦牟尼佛没把世界变得庄严,而是我们的烦恼障根本无法见证庄严的净土
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
圣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
众生和菩萨之间的区别
也就是“烦恼”的区别
佛陀当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无异,只是因为烦恼而无法得见
我们是生死之中的凡夫,看不到这一点
但我们仍相信,每个生命都可以是释迦牟尼佛
END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17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