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69课菩萨行的两大内容1破斥错误观点(何为菩萨道)

怎么修菩萨道菩萨行?
人间佛教的修持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以佛为我们的模范而学。佛是怎样修学而成的,我们也这样照着学。学佛,是离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学习。照中文的训释,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发义;由于学习,能熏发现在与未来的善根,叫作修。人间佛教行者应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着一定的次第的。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而“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人间佛教要略》中,印顺对此次第作出了说明,而着力强调第一次第即人菩萨行。 他认为,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著力做起,怎能达成目标?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是这样。菩萨道所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即凡夫菩萨、贤圣菩萨、佛菩萨。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萨。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人圣,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第一阶位,是新学菩萨,是凡夫身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其菩萨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还会退失,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略有两点特征:一是具烦恼身: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陪,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已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二是悲心增上,初学发菩萨乙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于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2.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
在《华雨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印顺对此有详尽的说明。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发(愿)菩提心就是以成佛为理想为目标,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愿。发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伟大,智慧的深彻(智德)、悲心的广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净(断德)。深信佛法有彻底解脱的正道,所以志愿修菩萨行成佛,以净化世间、解脱众生的苦恼。发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佛这是以解脱众生生死苦迫为最高理想的。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空性见是佛法的特质。空性是缘起的空性。一切依缘起,都是相对的,故是无常。缘起无常,所以是苦——不安稳而永不彻底的。无常故苦,所以无我。无我即无我所,就是空。在大乘空相应经中,缘起即空性,空性即缘起,空性是真如等的异名,不能解说为“无”的。在菩萨行中,无我我所空,正如缘起而不著相,是极重要的。没有“无所得为方便”,处处取著,怎么能成就菩萨的大行!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备的。切勿高推圣境,要从切近处学习起!
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活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千差万别,然其实质可以用三句义来统摄而会归于一道。这就是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印顺《学佛三要》专论此三道要。这“学佛三要”就是《大般若经》所说:“—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学者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这就是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别名。大悲是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沉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萨道的真实内容,是菩萨所以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菩萨学行的三要,是不可顾此失彼的。然初学时,不妨从一门(或二门)而来。有的好为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学理的探讨,接触到佛法、认识佛法的正确深奥,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智慧门入。有的好为社会福利事业、乐于为善,与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赞仰佛法的慈悲,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慈悲门入。有的宗仰三宝功德的不可思议,或由于佛菩萨的感应,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信愿门入。由众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贪行人从慈悲门入,嗔行人从智慧门入,痴行人从信愿门入。
进入佛门后,若想升阶登堂,学菩萨正行,必须三事齐修。《大涅盘经》与《大毗婆沙论》都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可见信与智—定要双修。不能偏失。
入菩萨行论的内容介绍
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一)为利他回向。(二)为自利回向。(三)为安乐的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善天。四、《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光显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视这部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回向品》列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影响巨大。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依无住涅槃说明
大乘菩萨所证得是无住涅槃,不同于声闻乘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既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远离空有两边。
二,依经典说明
大乘菩萨要为圆满福智两种资粮而精进,不得偏失。对于菩萨来说,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解脱,没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系缚。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解脱,没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系缚。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三,破斥两种错误观点
1,破斥通达空性就无须修方便
2,破斥不分别即具足六度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师父在前面的章节里开示,我们要想成佛首先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正确,并且手段完整。对于我来说我学佛的目标是不明确的,甚至我学佛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摆脱系缚,所谓的摆脱系缚不同于菩萨的解脱。那时我急于摆脱所处的困境与危局,我想能不能用佛法智慧把纷繁芜杂的事情处理好,把人际关系搞好,把我的心情收拾好。通过佛法的熏习使我的人格得以完善,这就是我热衷于人生佛教的初衷。当然了成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有人说有梦就有希望,对于我来说梦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随着上士道修学的深入,反观我的心行,我越来越羞愧,我觉得作为一名佛子,我根本不够格。更何况这三年我始终以大乘人自居,对小乘和外道根本不屑一顾,事实上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乘人。我觉得说我是小乘人也有抬高自己之嫌。就我的所作所为来说,还不如外道做的好。
儒家对仁的诠释比较好,仁就是两个人的意思,所以想到自己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你爱自己吗?就从爱别人开始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者得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同时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扪心自问,我内心很难容得下别人,不知是高傲还是量器狭小,虽然很多时候也表现得对他人很关心貌似也很热心,可就是不走心。我好羡慕班级或书院的那些师兄,能把师兄们,周围的人甚至一切众生放在心里,而这种用心并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爱无比地诚挚与纯粹。反观我自己,做义工要么为了职责,要么为了秀存在感,就像修学中学三五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也不是因为生命之必须,更不是为了众生。就像之前做定课时每次发愿为了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我深深体会到小和尚念经的那种有口无心。
除了目标不明确之外,我觉得我偏重一条腿走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刚接触佛法时就发过四弘誓愿,也愿意成为大乘佛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我时而偏有,时而偏空,偏有时觉得汉地禅宗和净土大兴,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净土一句佛号,往生极乐。那些高文典册不读也罢。反而觉得不如放生,供僧,拜忏做义工来的实在。偏空时又一门心思用在修学上,导师去年七月份的开示中说修学是根本,我觉得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要把事情做漂亮还需要智慧,而所谓的开智慧,需要闻思经典获得,所以对于服务大众模式几乎没有侧重,或者我压根就觉得不重要。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修学上,等我证得空性,智慧有所成就,这些所谓的方便还不是信手拈来,没成想八地菩萨还要修方便,更何况我这个籍籍无名的小辈呢。言尽于此,不自省时我还觉得自我感觉良好,每每严格审查时错漏百出,当然了有错不可怕,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罪过了,修学不正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吗?同时我很庆幸能在书院修学,这样就会避免一条腿走路的尴尬,两套模式也让我走的每一步都很安全。接下来我要真诚认真老实地落实两套模式,修学义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6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