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卵(梵卵是什么)

佛教的护教二十八部天都是谁?
佛教护法的二十八部天
全称“二十诸天”,是佛教着名的护法天神,本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职罚恶护善,后来纳入佛教神祗系统中,成为护持佛法的神。
“诸天”的意思是“众多天”、“许多天”。“天”是梵文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是佛教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一;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之一;十界(又称“六凡四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一。“诸天”是诸位尊天的简称,也是神的异名。唐朝藏《金光明经疏》说:“外国呼神名为天。”
二十诸天的出身和职能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传说他原来有五个脑袋,后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四个头各面向一方,四只手分别持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汉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为一中年中国帝王像,侍立于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持莲花。
第二位:帝释天(1ndra),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帝释天中央的善见城里。在中国寺院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第三位:多闻天王(Vaisramana)为四大天王之一,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国天王(Dhrtar6stra),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长天王(Viru?/FONTdhaka),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广目天王(Vir6p6ksa),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刚。即“夜叉王”,哼哈二将就是他演化成的。
第八位: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 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 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 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Panc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
第十位:大辩才天(Sarasti),音译“萨罗萨伐底”,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第十一位:大功德天(Laksmi),音译为“摩诃什密”。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蹈瓶,瓶中倾出宝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装束的咒师紧跟在旁,手把长柄香妒,为其念咒令宝瓶出宝。
第十二位: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架,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陀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 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第十三位:坚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译“比里底毗”。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第十五位:鬼子母神(Hariti),梵文音译为“河梨帝母”,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问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为“光”、“阳焰”。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在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第十七位:日宫天子(Surya),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佛经中又称其为“日天”、“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第十八位:月官天子(Cardre),梵文音译为“旃陀罗”、“战达罗”,又名“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鬼形神”、“宝吉祥”等。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后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第十九位:娑竭罗龙(Sdgara),意为“咸海之龙”。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Yamaraja),意思是“双王”。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又称“阎罗”、“阎罗王”等。中国民间俗称“阎王”、“阎王爷”。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佛道两教的争斗中,佛教的队伍被扩充了,二十诸天新增了四位诸天,成了二十四诸天,简称二十四天。新增的四位诸天,有三位是收编道教系统的神仙,另一位是佛教的自己队伍的。
新增补的四位诸天是:
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此外紧那罗还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在中国佛教里,紧那罗曾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围寺的红巾军。因之被少林寺尊为护法伽蓝,又称其为“二辈爷”、“山门显武第一人”。紧那罗像有三尊,分别为持法法身、护法法身、妙法法身。头顶塑有发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法身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
紫微大帝。紫微本是道教神,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紫微又叫紫垣、紫宫,在星座上属帝王之所居,皇宫又叫紫禁城即是这一来历。紫微大帝在道教和佛教诸天中的形象都是一中年帝王像。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大帝,是道教尊奉的泰山神。其形象常为苍老的帝王像。
雷神。也是道教系统的神祗。其形象无论在道观中还是在收编他的佛寺中,多为蓬头怒发、披甲、手持劈山斧。有风伯、雷公、电母等部下环绕。
对于被征编来的道教系统的神祗,佛教界和道教界都有异议,认为这于道于佛都不利,故严肃的佛教徒往往都不谈二十四诸天而只承认二十诸天。
..................................................................................................................
“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在佛教中,“天”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天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神话,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将在天龙八部条中介绍。
其中的二十诸天常常作为一组出现在塑像和壁画中,而且也时或出现于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中。但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寺庙也不少,如昆明的圆通宝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阁寺等。在佛教艺术中,“天”像也常有单独或以其他组合出现的情况。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以下我们将一一介绍除紧那罗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诸天。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帝释天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陆画中,帝释完全是一副中国后妃模样。
金刚密迹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他是夜叉神的总头目,所以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着称,并非地道的恶魔。密迹金刚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宝剑、金刚杵、轮等种种兵器。密迹金刚后来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寺庙的门神。
大自在天是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即是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其形象据说有五个头,三只眼,四支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乘坐条大白牛。将他作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宗教派别,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配于色界之顶。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在佛教中,他是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护在东北方。其形象,据《十二天供仪轨》讲,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浅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髅杯),右手持三戟剑,身上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骑在牛上,边上有二天女持花随侍。此外还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种形象。
散脂大将是梵文Pan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众鬼神将帅的说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将的地位最高,他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界,赏善罚恶。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散脂大将为金刚神将模样,手持铁鉾(矛)。在水陆画中,散脂大将为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模样。
辩才天辩才天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译,又叫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还称美音天、妙音天。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
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Maha□vi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和辩才天一样,其原型在吠陀时代就受到信奉。在中国寺庙中,吉祥天女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其座下除莲花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韦驮天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译意为“阴天”。相传释迦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此外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系南方增长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常有人把他与韦驮天相混。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坚牢地神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毗”,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佛陀曾对她说:“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即佛教所称世人居住的南赡部洲--引者注)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地藏本愿经·地神护法品》)又据《大日经疏》卷四载,释迦初坐道场时,魔王唯恐释迦得道,领诸魔军、魔女向释迦轮番进攻诱惑,均遭败绩。魔王终于恼羞成怒,对释迦狂吼:“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垂无畏手指地。这时,大地轰然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中涌出半个身体向佛顶礼致敬,并唱声“我是证明”。于是释迦得道成佛。坚牢地神乃是女性形象。
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
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
摩利支天也作摩利支提婆,意为“阳焰”,或“威光”,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由于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种。
日宫天子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佛经中称其为观音菩萨之变化身,住太阳内的宫殿里,故名。
月宫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月天住于月宫中,据佛经描述,此月宫是正方形建筑,边长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辇,高达十六由旬,宽八由旬。月天据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故称“宝吉祥天”。
娑竭罗龙又作娑伽罗龙。意为咸海之龙。《妙法莲华经》谓有八龙,《华严经》谓有十龙,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
阎摩罗王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限于以上二十位,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遂有“二十四天”。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王。紧那罗是梵文Kimnnara的音译,意译为“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天龙八部之一。严格来说,紧那罗与娑竭罗龙一样不能算作诸天,这反映出佛教神只系统在合理化方面的欠缺。据说紧那罗像人,可是头上有一支角,所以又叫“人非人”。能弹琴唱歌,他家的女人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当他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大声闻不安于座。紧那罗的伴侣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紫微大帝有的又作玉皇大帝,均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是神话传说中能治鬼的地府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份不等的奇妙混合。当为苍老帝王像。
雷神就是雷公们的首领。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元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蓬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雷母等。都是从中古以下的汉地传说中衍生出来,并被道教首先吸收改造过的。
严肃认真的佛教徒一般只认可“二十诸天”。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姿势以大同上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新塑的,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堪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较为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效果上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来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转帖即功德: 通灵佛教网() 来源地址:
属于印度神话的故事有哪些
梵天出世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到处是无边无际的水,波涛汹涌,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甚至连星星都没有。至高存在将自己的种撒在汪洋里,不久,水中生出了火,火产生了热力,于是从水中冒出来-一个:金色的圆蛋,这就是印度人常说的梵卵,它在水里漂呀漂,不知漂了多少年。
后来,梵卵一分为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就从金卵中生出,他就是创造之神。
金卵的上半部分成了天堂,为后来的天神居住地;下半部分成了大地,后来的人类就住在这里;中间部分就成了天空。梵天把大地沉人水中,又开辟出一些陆地,确定了十个方位,又创造了表面、心脏和语言,区分了年、月、日、时,就这样形成了宇宙。
那么创造之神大梵天是个什么样子呢?他有四张脸,分别向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据说这象征着四部吠陀,这四部吠陀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因婆吠陀。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还有-种说法,说大梵天最早是五张脸,有一张是向上的,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女儿香蒂,产生爱欲时,上面一张脸的眼睛直盯盯地瞧着她,湿婆大神发怒睁开了第三只眼,烧掉了梵天的第五张脸,所以人们看到的梵天的相貌只有四张脸,头上有发冠。他有四条胳膊、四只手分持法器、念珠、莲花和书册。他平时坐在莲花座上,出行时骑天鹅,面色黄黑,穿白衣,戴白色花环。
当时,世上除了大梵天什么生物都没有。他感到非常寂寞和孤单,于是想到了繁衍后代。刚产生这个想法,就从他心灵里生出了长子摩里质,从眼睛里生出次子阿底利,从嘴巴中生出三子安吉罗,从右耳生出四子补罗私底耶,从左耳生出五子补罗诃,从鼻孔生出六子克罗图。
这六个儿子是梵天心里想着而生出来的,所以说他们是梵天心灵的儿子。
有了这六个儿子之后,从大梵天的右脚拇指上又生出了一个儿子达刹,从左脚拇指上生出一个女儿名叫毗里妮。梵天的这七子和女儿就是世界的造物主。
求教:自我,神我,梵,空,四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问的好!
如果楼主有兴趣深究历史,可以发现更多的义趣,以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审视教和佛教的思想起源,虽有众说纷纭,但是自己终究还是有个认知。不过,佛陀从不作形上立说,一切诉之于理性经验,教人实践解脱道,所以说,有些从历史研究来看是无法探究的,但是却可以从后人的行证中说明一二。故此,也没有必要完全迷信历史研究。
【梵天】
梵名Brah^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 S/iva)、毗湿奴(梵is!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 -pa^ris!adya )、梵辅天(梵Brah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a^ -brahn ),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
〔大智度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参阅‘大梵天’)
【如来】
(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acron;gata,译言如来,佛十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余见多陀阿伽陀条。
以下引述胡晓光先生进一步的解释:
在印度哲学史上,可以说学派众多,有所谓九十六种外道之说。然从哲学基本见地上看,可以划分为二见,一常见、二断见。婆罗门教是常见,顺世论师是断见,佛陀出世,如实亲证诸法实相,判常断俱为边见,不契实相。只有不常不断的中道见是。所谓常见者,就是肯定有实体自性存在。婆罗门教哲学是将宇宙发生论的,它们认为宇宙本体是梵(大我),一切万物都是由梵神创生,梵神就是宇宙的本体和本源。婆罗门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灵魂(小我、神我)。小我和大我的合一(梵我合一)就是生命的大解脱。梵神具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特性。佛陀在未成道之前,曾研究过婆罗门教哲学,最后参透婆罗门教哲学不是究竟之法,不能使人证入涅盘。佛陀并认为所谓小我和大我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佛陀倡导无常无我教义。无常无我之义实际就是对治婆罗门教之神我论而提出的。佛陀的无常无我不是断见而是缘起中道见。所谓无常者是讲宇宙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所谓无我是说一切法皆是缘起而有,并无实体我性存在。虽然内我身心都无实体,但缘起业用宛然存在。在主体心识上,有染净二位,佛法的修道就是转染成净,这个转依过程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反思机制。唯识学是观心之学,也就是在主体上转化染心为净心。大乘瑜伽行派是以观心为首务,然在论及主体心识上,有两套范畴体系,一是以阿赖耶识为主的染心缘起论,二是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主的净心缘起论。这两套范畴体系内在是相统一的。
真常唯心论与神我真常唯心论有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真常观念是一个泛称,范围甚广,一切承认有永恒本体存在的都是真常论。佛教真常唯心论是中道无我真常唯心论,它是非常特别的观念。由于真常论讲真常观,一些教内学者也把真常论当成附法外道,和婆罗门神我真常唯心论等同起来,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神我真常唯心论是灵魂永存论和宇宙神(创世者)永存论,是大我与小我实体存在论。然而中国佛学真常唯心论,是彻底地反对有实体我(否定灵魂),更不承认宇宙神的存在,这在真常论典中随处都能找到论据。真常唯心论是建立在缘起性空基础之上的教理。
我们可从唯识、中观、真常三者统一的角度上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对佛法的弘化是有价值的,尽管在学理上有尚难调和之处,但这不影响大体上的统一。佛法总是一味的,我认为中观学重在讲认识对象的真理性(本体论),唯识学重在讲认识过程的原理(认识论),而真常唯心论则重在讲生命的超越论。真常论相对于中观、唯识,确实比较全面。中国佛学的真常体系实在是博大精深,天台宗的性具,华严宗的性起,禅宗的性觉,确实把本体的体相用显现得非常完整。从哲学维度看,中国佛学真常唯心论在人类哲学思维中,也是独一无二的高峰。我们若是不承认这一点,那是不客观的。我本人笃信唯识学,但是我也非常敬重真常学。在学理探讨上,我是泾渭分明的;但在行持上,我非常向往真常佛学的极美的最高境界。
仅作参考,阿弥陀佛
往世书的分类
按照传统的说法,大往世书和小往世书都各有18部。每部大往世书都列出了其作者认为是真正权威的18部大往世书的名单,但是这些名单里提到的名字实际上共有19部:火神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莲花往世书,梵天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梵卵往世书,大鹏往世书,龟往世书,林伽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鱼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未来往世书,室犍陀往世书,湿婆往世书,侏儒往世书,野猪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大往世书中有湿婆往世书而无风神往世书;另一些地方则恰恰相反。还有一些地方用风神往世书代替了火神往世书。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解释为,风神往世书可能原是湿婆往世书的一部分。
传统上将18部大往世书分为3类。一般认为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各自敬奉的神灵不同(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但是实际上,所有往世书都很少提到梵天,归入崇拜他的往世书中有很多其实是鼓励崇拜毗湿奴和湿婆的。不过,主要崇拜毗湿奴和湿婆的那些往世书的宗派性确实十分明显。根据莲花往世书,[2]三类往世书是:
喜往世书(主要敬毗湿奴):包括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大鹏往世书,莲花往世书和野猪往世书;
忧往世书(主要敬梵天):包括梵天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梵卵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未来往世书和侏儒往世书;
暗往世书(主要敬湿婆):包括湿婆往世书,林伽往世书,龟往世书,鱼往世书,室犍陀往世书和火神往世书。
有关小往世书的范围更加复杂。小往世书数量很多,18部小往世书到底是哪18部,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些人认为以下往世书可以作为18部小往世书:常童往世书,那罗辛诃往世书,那罗底耶往世书,湿婆-拉诃室耶往世书,敝衣往世书,猴色往世书,摩奴往世书,奥舍那娑往世书,苏利耶往世书,时间往世书,喜者往世书,摧毁者往世书,伐楼拿往世书,极裕往世书,阿底德耶往世书,善波往世书,大自在天往世书,提毗薄伽梵往世书。
小往世书大多没有严谨地编订过,各地流传的版本很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6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