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虚心(人为什么需要虚荣心)

为什么做人要谦虚?
谦虚与仁义的意旨相近,它是人性中的崇高美德。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经》中说:“谦虚可以亨通,开始或许不顺利,但由于谦逊,必然得到支援,最后能够成功。”《彖传》中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能沟通,所以亨通。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人谦卑;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福谦虚;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受到尊敬,发出光辉,在卑贱时也不违背原则;所以,君子能够有始有终。”《易经》对谦虚的阐释格调特别高,可见儒家如何尊重谦虚,而老子的道德,也可以说是专门用来解说谦虚的。墨家的兼爱也源自这一谦虚的精神。
《尚书》中说:“自谦受益,自满受损。”巴甫洛夫也告诫人们:“绝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人若骄傲起来,挫折和失败的厄运就会接踵而至。
在我们的身边,任何高尚的人,都是谦虚的人,他们往往视虚荣如粪土,总是一味地、扎扎实实地不断进取。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忽见她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协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玩。女友不禁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这样一枚极高荣誉的奖章,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正体现出像契诃夫说的:“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谦虚近于伟大。19世纪60年代,法朗士等一批法国文学青年,决定创办一个文学刊物,他们写信给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请求他写一封回信作为该刊的序言。雨果几天后回了信,青年们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年轻人: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森林。我是一支蜡烛,你们是万道霞光。我只是一头牛,你们是朝拜耶稣的三博士。我只是一道小溪,你们是汪洋大海……”等等。看了回信,他们简直不能相信这是雨果写的。后经雨果的女友朱丽叶特证实确是出自雨果之手,然而,他们担心此信会影响雨果的名誉没敢发表。其实,这封信恰恰是雨果谦虚品质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无损诗人的名誉,却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家伟大和高尚的品质。正如高尔基所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沟通其实很简单》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一点
1. 谦虚属于做人的高调,谦虚意味着沉下心来接受外部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当然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2. 谦虚就意味着对别人尊重,当你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会尊重你的,此时会获得信心,从而自强。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做人要大度,学会宽容,做事要低调,学会处世之道。
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
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三、在行为上要低调
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出头的椽子易烂: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起点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功成身退,天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
四、在言辞上要低调
不要揭人伤疤: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放低说话的姿态: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要想在办公室中保持心情舒畅的工作,并与领导关系融洽,那就多注意你的言行。
对于姿态上低调、工作上踏实的人,上司们更愿意起用他们。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很可能被上司意外地委以重任。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口出狂言者祸必至:是不是因为物欲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口出狂言的人。
耻笑讥讽来不得: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反应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不要总是报怨原单位:跳槽属于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并不为奇,而且跳槽者屡屡能在新的团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创造更佳的业绩。如果这一步还没有达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贬低老团队的手段来抬高自己在新团队的人缘和地位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说话不可太露骨:别以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我们永远不能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是一种成熟的人处世方法。
沉默是金:沉默,并不是让大家永不说话,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的。就像佛祖那样境界的人,也还是会与人说话,传授佛法,适度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沉默。
人为什么要谦虚,谦虚有什么好处?
谦虚其实源自传统中国是一个高密度的熟人社会,你所接触的、所打交道的,都是对你知根知底的,所以想狂也狂不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基本上不流动,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羁绊着,我小时候还能经常听到一句俗语呢:半城亲戚半城朋友。就算跑开几百公里去看个病碰上个老乡一聊还是老爸一个系统的,一说谁谁都认识:)
所以高密度的、低流动性的熟人社会就导致我们必须与人为善,既要降低自己的防卫心也要避免会刺激对方防卫的言行,前些天不就有什么群里赛个娃就被踢了吗?现代社会刺激了对方的防卫心,不过拉黑不见面而已,而传统中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打断骨头连着筋,大家彼此的防卫心拉高之后,这天天置气,还咋快乐的玩耍了?
所以呢,谦虚是我们这个熟人文化所必须的降低防卫心的手段,毕竟由于是熟人,大家到底有多少斤两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而谦虚只不过是给对方面子,让对方别太下不来台。实际如何,大家都不会当真。
而今天呢,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谦虚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的作用还在,如无必要也确实不需要激起对方的防卫心给自己凭添麻烦;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社会基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是一个高流动性、半陌生人的社会了,大家对彼此的了解既受到时间、精力上的限制还受到要尊重个人空间、个人权利、个人隐私的空间限制,所以面对不太熟悉自己的人,就存在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快速组合、快速磨合、快速发挥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快速判断自己所面对的人和事,也就要分清楚分内和分外,分内之事自然要当仁不让,这时的谦虚就是在一群不太了解你的人之前承认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那自然能者上庸者下,没人应该为你的无能承担自己的损失。而分外之事,则应保持谦虚,只有在判断出非自己不可了才能介入,否则就是在质疑合作者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由于大家彼此都不太熟悉、都不够了解时的磨合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其title、学历、经验等所代表的专业素养,而对自己分外的人和事保持谦虚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当代社会,不管要不要谦虚,首要的是对自己先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知道所处位置所应担负的职责要求、知道所分配任务的目标的价值点及其优先级,然后根据这些认识形成自己分内之事的判断。
然后呢,分内之事当仁不让,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分外之事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合作心态,积极配合、努力促成、全力协作,但前提自然是分内之事要做好。也就是说,要清楚的认识到:
1、分内之事,责无旁贷
2、总体成功了,自己的努力才有意义
有了这两点认识,是否需要谦虚,对中国人来说,何情何景下如何做人都是基本功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7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