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第10课(所依善知识之相,十德之后四德)法义梳理(善知识的十德相)

学佛百科2023-04-02159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如法仪轨受持皈依,以及皈依之后,要通过相应的教授教诫圆满完成皈依,在教授方面,要通过依四法行在生命中不断的成就皈依,帮助我们护持皈依之心,在教诫方面,本论则是通过各别学处和共同学处来进行阐述,本课的重点是各别学处,各别学处是根据佛、法、僧三宝分别建立的相应学处,其中又有遮止学处和奉行学处之分,前者是不应做的,后者是应该做的。具体如下:

第一,皈依的遮止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皈依佛,不再皈依其他诸天。(指舍弃三宝,以其他诸天鬼神作为究竟皈依,但可以请他们参与如法之事。)2、归依法,不损害一切友情。(对一切有情不能起丝毫的杀害损恼之心及行为)3、皈依僧,不与外道共住。(对于不信三宝甚至诽谤者,不应当随顺他们的行为,但应尊重他人信仰。)

第二,皈依的奉行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敬佛像:即,应将佛像视同真佛,建立虔诚、恭敬之心,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不能妄加评判,谈论其美丑,不能将佛像随意放置不净处,不可当财物进行典当等交易,断除不敬重或轻毁佛像等行为。敬佛像的意义在于恭敬可以调整心行,净化内心。2、敬佛经:即,凡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得将经典当做货物贩卖或者典当,不能放置在露地及肮脏的不净处所,或是与鞋等物品拿在一起,不可从经典上跨越而过。敬佛经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佛法,因为只有法在我们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我们才有可能依教奉行。3、敬僧宝:即,凡是出家相都要恭敬有加,决不可呵斥毁谤,更不能以法门及宗派之别而相互敌视,对于僧众应该像稀世珍宝那样看待,同时,不可轻视那些威仪不足的比丘,否则将长劫不得解脱。敬僧宝的意义在于,如果对于佛法及说法者都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不敬师长,将生生世世无法值遇善知识,不敬佛法,则将生生世世无缘闻法,即使听闻佛法也不知道如何修行。

结合法义对照自身来看,学完本课之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敬佛像,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没有养成礼敬和供养佛像的习惯,我想这是因为我没能将他们看成真佛,只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像,另外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去看待佛像,然后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这些都说明我对佛像不够恭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用什么样的心行去看待佛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心行。当我将佛像看成普通的像就是因为没有生起恭敬心;当我在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时,不知不觉中在引发我的凡夫心,这样不利于培养恭敬心。同样当我们评价和谈论一切人和事物时,就会引发我们的凡夫心。这样一来,我所谓的把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三宝为中心,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反思自己的心行和行为,我感到了十分的羞愧。

对于佛经,在没有修学相关内容之前,我会将他们当成一般的书籍那样随意放置,现在我已经知道恭敬佛经就是恭敬法,恭敬法就是强化法在心目中的重要性,才能依法受益。所以我现在已经有意识地恭敬佛经了,虽然具体应该如何对待佛经方面我确实知道得不多,还有待学习,但是我知道发心最重要,我会带着恭敬心去对待佛经了。另外,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何西园寺这样清净的寺院也会有佛像、佛经流通处,难道西园寺靠佛像、佛经的交易来维持生计。通过本课的修学,我知道看待一切现象和事物都不能看表相,当我们不了解真相时,不能随意评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发心,只要不是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用这种流通方式来弘法也是如法的。

对于僧宝,学佛前只知道是出家人,跟我们在家人的身份不同,现在我知道他们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佛法的责任,让我对他们由衷地生起了恭敬心。当然出家僧中不免有一些不如法的僧人,他们虽然持戒不够清净,甚至犯了戒,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从持戒到圆满持戒也是要有一个过程,只要他们的威仪形象还好,还能令人生起善心,就不能随便评论和毁谤,因为仅具出家相这一点,就值得我恭敬。

在日后的修行中,我一定要不断的调伏串习,培养自己对佛像的恭敬心,而本文例举的关于古德恭敬三宝的典范,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如阿底峡尊者顶戴文殊菩萨的的事迹;大善知识井拿瓦,凡是见到佛经,必定起来合掌,以示尊崇;而登巴格西和大瑜伽士们连掉落在地上的黄色碎布都能做到不跨越,把它们捡起来,拍打干净,放置在净处,对待黄布尚且能够做恭敬,更何况是对穿着黄色袈裟的出家人呢?这些大善知识的真实事迹都是在给我表法,告诉我恭敬佛、法、僧三宝,要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外在行为有多恭敬,代表着三宝在心中占有多少分量,占据多少地位。

恭敬三宝对于修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本课修学的重点,三宝是我们生命最究竟的依赖和皈依处,恭敬外在的三宝会增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使我们能够对佛法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不断的去成就生命内在的三宝。同时,我们对三宝的每一次恭敬,内心就会得到一次净化,与三宝就更相应一点,我们的我执和串习就会减少一些。相反,如果我们不恭敬三宝,就将会生生世世无法得遇善知识,并且生生世世无缘听闻到佛法,而我们现世的所有福报——健康,财富,地位等,以及我们能够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和每一次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恭敬供养三宝,所培植的福报所感召的善果,而我们想要出离轮回,得到生命究竟解脱的利益,也离不开对三宝的恭敬供养和对佛法的依教奉行。结合自己的现状来看,现在的我能够拥有暇满人身,亲近导师在书院修学佛法,正是自己过去生恭敬供养三宝的善缘成熟所致。感恩导师创办了菩提书院这个平台,接引社会大众如法的,有次第的修学佛法,当今社会,正是因为有很多像导师一样的僧宝,为了帮助终生脱离轮回苦海,不遗余力的弘法利生,才有了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依法修行,依法得解脱的机会。感恩三宝,感恩导师,修学佛法贵在持之以恒的点滴积累,而我对三宝的感恩心和恭敬心也在每一次的不断深入修学中,逐渐增长和壮大。天顺合十。

传统的“十德”是指什么?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法师十德

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余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善知识十德

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举十喻叹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盘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见唐华严经六十四。

国王十德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长者十德

据法华经文句卷五上、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第十八等载,世间之长者具有如下十德,即:(一)姓贵,指勋戚尊贵,即世称阀阅之族者。(二)位高,指位居卿相、台辅,为百官之长者。(三)大富,指宝货丰饶,所须具足者。(四)威猛,指威严厚重,为人所敬畏者。(五)智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者。(六)年耆,指年高德劭,行事仪表,众人所尊仰者。(七)行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公正,言行一致而皆无染者。(八)礼备,指威仪和穆,为世所瞻仰效法者。(九)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足为表率,为在上者所叹服者。(十)下归,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者。

闲居十德

无男女境无爱欲心,无杂言缘无妄语愆,无敌对人无斗诤畏,无是非友无赞毁误,无见人失无谈他过,无随逐属无眷属嗜,无对面人无礼仪烦,无来临客无飨应营,无交众情无好衣望,独修妙行更无他妨。

智波罗蜜十德

一知贪欲行者,二知嗔恚行者,三知愚痴行者,四知等分行者,五知修学地行者,六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行,七知无边众生之心,八知一切法之真实,九知一切如来之力,十普觉悟法界门。见唐华严经十八。

愿波罗蜜十德

一,尽成就一切众生。二,尽庄严一切世界。三,尽供养一切诸佛。四,尽通达无障碍之法。五,尽修行遍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尽未来劫。七,智尽知一切之心念。八,尽觉悟流转还灭。九,尽示现一切之国土。十,证得如来之智慧。见唐华严经十八。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十家:战国时代的十个学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时:旧时把一日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子初、子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7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