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福田恩田悲田(福田恩田悲田敬田济田)

学佛百科2023-04-0390

《金刚智慧》四大福田是什么

《金刚智慧》四大福田指的是良田,恩田,悲田和敬田,意思是凡是对于我们有恩的一切,都要心怀感激去报答,包括父母恩。

果报成熟的三种情况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

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

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故称为福田。以他们为对境,无论是修善业,还是造恶业,果报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若是恭敬他们,供养他们,果报非常殊胜;若是轻视他们,伤害他们,恶业非常严重。

恩田是现世的父母。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以他们为对境做善事或造恶业,基本上也是现世现报。还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属于恩田。不能恩将仇报,要知恩、念恩、报恩,否则罪过也非常严重。

悲田是可怜的众生。比如对病情严重的人,对处在艰难困苦当中的众生,对处在哀愁、绝望境地的众生等,做善事了,果报非常殊胜、不可思议。若是不怜悯他们,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甚至还对他们进行诽谤或伤害,恶业也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

南瞻部洲也叫「业地」,就是善业或恶业的果报成熟非常快的地方。相对来说,南瞻部洲的众生有这样一个特点,现世现报多一些。

来世再报是人死了以后报的。比如说无间罪就是来世再报的,死了以后不经过阎罗王的审判,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又如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来世再报,若是具足了往生的四个因素,临终时佛菩萨会直接将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用经过阎罗王的审判。有的过了三世、四世、五世……甚至几十世、几百世再报的也有,这都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的。如果当下没有什么报应,不能认为没有报应。「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是不会消亡的,总有一天会成熟,而且必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

如果既修善业,又造恶业了,是善业先成熟,还是恶业先成熟呢?这要看善业和恶业哪一个果报严重,相对严重的那个先成熟。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修有漏的善业,阻止恶业的果报成熟。当善业的力量超越了恶业的力量时,先报善业,不报恶业。如果善业和恶业轻重程度一样,哪个靠近临终哪个先成熟。如果善业和恶业距离临终的时间是相等的,往昔哪个习气重、串习力大,哪个先成熟。如果串习力是一模一样的,就要按照造业的顺序,哪一个造业在先,哪一个先成熟。先造的是恶业,就先成熟恶业的果报;先修的是善业,就先成熟善业的果报。所以大家要利用生命的每一刻来行持善法。

佛教记载中的五福田是指哪些?其中一个包括“悲田”。

福田’的梵语为pun!ya-Ks!etra,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size=+0]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size=+0]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size=+0]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

[size=+0]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谓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文云(大正16·777a)︰

[size=+0]‘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

又,《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谓二十七贤圣为福田,以其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不起烦恼恶业,得不作法,所得禅定皆清净,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以七定善护心,又尽灭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则称真实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广通学无学三乘人,但其中以佛为最胜福田。

在各种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之区别。兹略述如下︰

(1)二福田︰《大智度论》卷十二谓有怜愍福田、恭敬福田二种。前者能生怜愍之心,后者能生恭敬之心。《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列举众僧、父母二种福田。谓众僧为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同经卷五又列举有作、无作二种福田。有作是欲得福报而修福业,即父母及师长;无作谓无欲求福报,唯起恭敬而修,即诸佛法僧及菩萨。《像法决疑经》列举敬田、悲田二种,佛法僧三宝为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为悲田。

(2)三福田︰《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说报恩、功德、贫穷三种福田。父母师长和上为报恩福田;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为功德福田;一切穷苦困厄之人为贫穷福田。《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说有大德、贫苦、大德贫苦三种福田,大德指佛、菩萨、阿罗汉乃至须陀洹;贫苦指畜生、老病、聋盲、喑哑等;大德贫苦指大德之有老病、贫苦者。

(3)四福田︰《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举出母、父、如来、说法法师四种福田。

(4)五福田︰如《华严经探玄记》卷八认为,福田总有恩田、敬田、德田、悲田、苦田五种。如来及塔、菩萨、知识并父母等为恩田亦敬田,圣僧二乘为德田亦敬田,其余乞食及贫人为悲田亦苦田。

(5)八福田︰《梵网经》卷下举出八福田之说,文云(大正24·1007a)︰‘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又云(大正24·1005c)︰‘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关于八福田的解说,颇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说是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种,义寂、太贤、胜庄等所说同此。智周《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谓佛法僧三宝、父母、师僧、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等八种,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又列出三说。

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中国对于悲、敬二福田,向来盛于供养惠施,日本则多处设有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

[参考资料]《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杂阿含经》卷三十五、卷四十六;《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小品般若经》卷八;《大宝积经》卷一一六;《四分律》卷二;《广弘明集》卷二十八;《释氏要览》卷中;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续;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会福祉事业》。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8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