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三宝感悟(皈依三宝的意义文章)

学佛百科2023-04-0386

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

皈依三宝的好处:

皈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一、人若皈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皈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优婆塞戒经》,大正二四•一○六三上)

二、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开他了,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现在变得毫无气色了,他的身体,既衰弱,且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将生到猪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此事给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诚心皈依三宝,教他口念:“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宝。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处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无法看到那个天子的下落。只好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已经由於皈依三宝的功德,转堕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们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袜曩法天子受三皈依获免恶道经》,大正一五•一二九中至一三○上)

三、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数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皈依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大正一六•七八三下至七八五中)

四、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经》,大正一七•七二六中)

从上面所举的四例,便可知道皈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皈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

皈依我佛都有些什么感应

1、真正学佛的人,是不求感应的。就是有感应,也要若无其事,否则恐招魔障。2、诚心学佛,真干,自然会有感应。3、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必经之路,也是诚心的体现。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皈依》35课

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一切,不执著利益。

这也许是我这一课的第一个感悟,我从前的确是一个很执着的人,执着于那所谓的感觉,认定的结果必须要发生,与其说掌控欲不如说缺乏安全感。我认为付出就要有回报,这就是因果,其实我忽略了缘。如果用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也许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皈依的利益,师父给我们列举了八点:入佛子数,诸戒之本,减灭诸障,集广大福,不堕恶趣,随愿皆成,速得成佛。

自皈依后,我有好一阵也不晓得皈依后有什么好处只觉得多了些约束,那是觉得真正的自由来源于自律,所以将皈依也看成给自己一个提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其实守戒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长期坚持并发起喜悦心就是要看到体会到皈依后的好处。在学习了这一课后,我才知道原来皈依后如此殊胜,难怪有人说我,你这些大灾小难的都可以化解的,因为有加持。我那时心里在窃喜,应该是佛祖加持、菩萨加持。但是我也看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我很不智慧,也许是要放下一些事了,否则,师兄们都几乎看不到我了,我说了将学佛放在第一位,但自己摸索同时没有做法布施其实学起来是少了一些共修的法喜的。

其实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忙,不去做也死不了人,只是自己太贪着于此了,做事情太较真,我所谓的完美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也就是那样,只是自己看得太重。作为皈依的弟子,还在让心如此忙碌没有安住和停歇,实在是很愧疚。我也想从琐事中抽出,但在某些方面自己又缺少智慧或者说太贪。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其实就是痴人说梦。看到了,怎么就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缺少了思维,对做了后的好处,不去做的坏处还没有想得很清楚,没有对比就很难产生行动力。这也是自己八步骤学的不够扎实。我要慢慢加强正向思维,争取早点“自由”。

对于皈依修行仪轨有前行、正行、结行、回向几大部分,看到这时我才反应过来上次参加传灯师兄们说的策划沙龙活动的这几个环节的意思,原来这里也有啊。都说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就像宋朝时候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4大闲事就是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生活的处处都透露出对生活对生命的尊重。而我们现在的人都活得太糙了。在皈依修行中,仪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三宝的尊重、对皈依的重视。而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子,都应该将皈依作为修学重心。回想起自己皈依时,仪式很简单但也很如法。庆幸自己能有这瑕满人身在此生可以听闻佛法智慧、也感恩在这路上能遇到像济群法师这样的善知识和一起携手同行的师兄们,希望我们同愿同行,一个都不丢下。

观澜

2018.12.14

皈依佛教感悟|真实的佛系生活,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是格格,是一名佛教徒。2017年1月1日,我在龙泉寺皈依了,就是传说中的佛系青年。

2017年12月,新世相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屏了。“佛系青年”这个词当时刷遍了朋友圈,火遍网络。

“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我想说,真实的佛教徒过得佛系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龙泉寺皈依后,我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

01 为什么皈依龙泉寺?

据说,能够皈依龙泉寺,是和龙泉寺有着宿世的缘份。仔细回想一下,我和龙泉寺的缘份,是缘于我和樊登读书会的缘分。

我加入樊登读书会后,听了樊登老师所讲的《次第花开》和《透过佛法看世界》这两本佛教书后,感觉很喜欢,就下单买回来读。

读得时候,我获得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心生欢喜”。

因为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这几年每年读书100多本,所以,我在读这两本书时,立刻就明白了我与佛教的缘分。从来没有哪一本书,能让我产生这种奇妙的感觉。

后来,特别巧,樊登读书会又组织了一次去龙泉寺参观的线下活动。当时,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龙泉寺。

但是,去了之后,我一下就喜欢上了龙泉寺。我喜欢它那种清静、没有商业氛围的感受。

当时,带我们龙泉寺参观的樊登读书会员工叫晓娟,她已经在龙泉寺皈依了。也是通过她,我正式成为了龙泉寺的一名义工。

在2017年1月1日,龙泉寺召开一次义工的线下会议,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是我第二次来龙泉寺。去了之后,我发现,当时寺里下午有皈依法会,我就毫不犹地报名参加、正式皈依了。

皈依后,我发现好多朋友不理解皈依是什么意思,以为我出家了。亲们放心,我现在还贪恋这红尘俗世,并没有出家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简单说,皈依三宝不必出家,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比如大家担心的还能不能吃肉,能不能恋爱,都是可以的。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

所以,简单说,皈依,只是代表我在宗教信仰上是信仰佛教了,其他的一切日子照旧。

02 皈依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但是,皈依后,生活确实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之前变得不一样了。总的来说,就是我的心境和之前不一样了,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一提到佛教,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心经》了。王菲还唱过一首歌,就叫《心经》。

《心经》开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佛教里有“六波罗蜜”。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也信佛教。现在,我想结合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这书中,对“六波罗蜜”的解释,来谈一下佛教对我生活的影响。

在修佛的道路上,要接近开悟的境界,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炼心智、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

“六波罗蜜”主要有以下六项:

所谓布施,就是要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

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有这样善良的心。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说要“积善行、思利他”。要为他人谋利,对他人有怜悯之心。

反思一下自己,我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热心帮助身边的朋友,不管这个人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比如,帮别人找工作、解答别人的生活困惑等。

最近,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公益项目,叫“格格早起成长营”。

9月,我有幸在大学堂-无戒365训练营,做了一次分享课。

没想到,分享意外地迎来了好评如潮。好多人在听过我的分享课、或读过我的分享稿后,都纷纷给我留言,想和我一起早起打卡。

于是,在十一之后,我就发起成立了“格格早起成长营”。

在这个成长营里,我不仅组织大家早起打卡,还带着大家一起读书、写作,并分享我成长的经验、方法。希望用这种方法,帮大家更快地成长。

其实,之前我发起过两个社群,一个是读书群、一个是英语群,但都是为了自己。读书群是我想在新东方办读书,英语群是为了找人和我一起学英语。这是我第一次,为了别人,发起成立一个社群。

在我看来,成立这个早起成长营,也是一种布施,也是我在努力践行“积善行、思利他”。

说的是一个人所不可为的恶行,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人类必须自我抑制烦恼,控制自己的言行。将贪婪、猜忌、嫉妒、怒恨……这些烦恼、欲望抑制的本身,就是持戒。

所谓精进,就是全心全意应对任何事情,也就是指努力。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一、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皈依后,我开始学习佛教知识

寺里本有学佛小组,组织皈依者定期进行学习。我由于工作学习任务比较重、特别忙,一直没去参加学习。这也让我一直心生愧疚。为此,我特意买了N多本师父的佛学书,认真学习。

很多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我都是清晨5点就早早起床,静心看书了。一本本书如饥似渴的看过去,让我对佛教知识有了一些非常粗浅的认知。

二、从工作的角度说,精进就是“拼命工作”,把工作当作修行

“拼命工作”其实就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最有效的方法。

我自认对工作非常努力。自从转岗之后,我为了把工作做好,牺牲了很多的个人休息时间,去上各种线上线下的课,读各种工作相关的书,学习工作相关的技能。我还参加线下活动去链接人脉,希望能够对工作有帮助。

在下班之后,我还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坦白讲真的很辛苦、很累。但是看到学到的知识,能够有助于工作,我就觉得,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忍辱”就是忍耐、坚忍不拔。人生就是诸行无常、充满苦难。忍受这苦难的人生,就是“忍辱”。

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比如,在公司工作不开心等,也可以叫“苦难”。拼命忍住这类“苦难”,不被“苦难”压垮,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这类“苦难”,忍住“苦难”,就是“忍辱”。

“忍辱”,让我每次和别人发生冲突后,我都会进行反省。

即使明显是对方的蛮横无理、甚至无理取闹,我在一时控制不住情绪,与其发生冲突后,仍然会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失了内心的平和与人争执。好在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我已经能有意识的去控制情绪,有些许的进步了。

另外,“忍辱”也让我能更加感恩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佛教中有一种说法,是说,你身边的都人是菩萨,都是来度你的。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陀和提婆达多有很多的故事。

其实,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提婆达多就是佛教中的坏分子,反面典型,处处和佛作对,他们是生生世世的冤家对头。

但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并感恩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不是他的老师燃灯佛,不是任何人,而是提婆达多。

因为,如果没有提婆达多,佛陀就不能圆满六波罗蜜,就不能具足四无量心,就不会成佛。

佛陀甚至明确地告诉大家,提婆达多的真实身份是另一尊佛再来。

佛陀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这样的善知识,我不会觉悟成佛。提婆达多是善知识,他作为冤家和我纷争,才能显现我觉悟的功德。

由此可知,提婆达多并非与佛陀有仇恨。其实,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路上,提婆达多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

所以,我也会感谢所有给我设置障碍的人,感激所有打击我的人,感恩所有让我痛苦和烦恼的事。因为,正是他们,来帮我修行的。

在喧嚣嘈杂、忙忙碌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追逐,没有工夫深刻思考,每天步履匆匆。

不一定非要打禅或冥想。但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使心灵宁静。

通过以上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即参悟的境界。

显然,参悟的境界离我还非常遥远。

但是,学佛之后,我内心就像是多了一个看世界的镜子。通过这个镜子去看这世间万事万物,能让你不再执著,更加善良、更加精进、更加平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精进,努力修行。

希望,因为我皈依了佛教,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也给周围人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温暖和光明。

感恩~

【无戒365训练营第264天】

每个孩子都与佛有缘,不负如来不负卿

小丸子爸爸是皈依三宝的居士,未受戒律约束,心中自有如来,自在自如。

作为上海本地出生的土著,比不过水贝村,但家里附近就有一所著名的大庙,龙华寺。桃花、流水、宝塔、古寺,一派江南小镇风光,一方清秀风水宝地……

小时候,有缘与明暘大和尚结缘,其实就是从家里趟过一条河,翻过一片篱笆,就到了龙华寺后花园,那时候也不用门票,和尚师傅们就给个糖,送个香蕉之类,这个当年麦乳精调一调的年代,绝对属于大户了。

这样的诱惑,对于一个小朋友绝对是最好天天有缘了。

老王家,书香门第,江南金石篆刻书法绘画世家,稍微认字早一些,从小也没有玩具,父母就拿一叠报纸让我坐在木桶里撕。

可能从一岁开始,就边看边撕,居然后面还认识了很多字。果真是骨骼奇异,天赋异禀,居然念起佛经也有模有样。

明暘法师,当时是全国佛协副会长,或许觉得我名字里有个颺字,都属于日照当空风清扬,一般人都读不出,索性就摸了一下我脑袋,说了一句: “这孩子有佛缘。”

一语中的,于是乎,一直与佛菩萨亲近。

直至天消法师开示启悟,终得皈依三宝,正信正行。小丸子,字诗涵,就是师傅的赐名。看来这孩子也是与佛有缘。

佛法信奉的是立地成佛,每个人都可能成佛,每个人都有佛缘。

自在自如,广结善缘, 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在法布施,就是广布佛法的功德。

小丸子每次出行都会去佛寺参拜,打小就有板有眼,遇到出家人也尊称敬仰颇为亲和, 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佛菩萨的善良之心 ,每遇老弱病残幼小生灵都会怜惜照顾,亲力亲为……

信不信,佛自在自如,让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慈爱的情怀,或许就是佛法的力量。

我不是党员,但我坚定地相信党,拥护党的领导,这和我的宗教信仰不冲突,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记得有一年,我和小丸子妈妈家里的阿姨姨妈一起浙西游玩,老太太将近90岁了,是个基督教徒。一开始死活不肯去,我猜想应该和礼拜天有关。于是找到了教堂,告知她一定会做礼拜。老太太开开心心地一起出发了……

到了星期天,一个乡村小教堂,唯一外来的我们显得有些特别。

村民们做礼拜和我们不太一样。

他们讲一段唱一段,老太太在上海一般一个小时结束了,这里唱了三个多小时居然还没让人上厕所的机会。

滴水不漏啊,每句话都插不进去,一首连着一首,合唱连着合唱,也可能故意我们外来人前更要表现,那歌声嘹亮铿锵有力……

三个半小时我忍住前列腺的巨大压强,陪着老太太一首连着一首,心中想着,佛祖是包容的,是不会怪罪我的,哈哈......

学佛之人,淡定包容,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前几天给如道师弟的新书《楞严经故事》写序,正好摘抄过来: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可说是修行大全,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对于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破惑见真,明心见性,破魔除障,正信正解,是佛弟子解脱道种的善因缘,速修无上正等菩提的经典。

平常人只说学佛,顶礼膜拜,放生抄经等等,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何在?末法时期的种种乱象,如何正知正见,正修正悟?

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而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

有各种强烈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只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楞严经》是佛祖亲口所传正法,智者筑拜十八年,般剌剖膊诵藏经,解悟行悟证悟,修定入三昧得本尊加持。

茫茫人世何所往,西方某哲学家,对这茫茫人生,有一个妙喻,他说:

碌碌此生何所得,很多人一到中年,往往对自己忙忙碌碌的生活有所感悟,确实努力奋斗曾获得了高官、财富、地位、学识,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么都是空欢喜,什么都是毫无成就。

更多老人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如儿女小时候个个都跟随在身边,一等长大了,也就各个营谋各自的独立生活。

很多人因此悲观消极,萎靡颓废,而佛法却不是如此,让我们离伤痛得解脱,明心见性,“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于首楞严中。”

孳孳行善复何意,中国人对于行善的观念,多建立在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悌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行求财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诸大海、天宫、人间,所有宝物、饮食、衣服、象马、车乘,如是等物自在施与;

此皆是本功德所致,况以神力随意所作,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檀波罗蜜本事果报。”学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许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将来善业成熟,自然会感到美满的善果。能这样,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学佛,是一种生活状态,说不清,觉得着,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悲欢哀乐;学佛,能开拓心灵,启迪智慧,修身养心,完善自我;学佛,能教我们与人和谐相处,于事淡然自在,终生平等,喜乐自如。

《楞严的故事》,清茗,静坐,幽然禅定,活在岁下,正悟觉察。

与佛有缘,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觉察,这种参悟通透的般若智慧,不正暗合了教练的哲学。

我们接下来所呈现的每一个教练工具,到最后都会无招胜有招,融会贯通,自在自如……

活法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感悟

皈是皈投,依是依止。相当于您掉在海里,淹死的过程很难受(人生如苦海),这个时候来了一艘船(佛法),船长(佛)说是搭您过海,您起了想上船的心(皈),相信船长一定能搭你抵达海的那一边(依)!

其次,我们想去一所大学读书,通常要求报名,办学生证,成为其中一员,报名办理学生证的过程,就是皈依,学生证=皈依证。您可以选择读夜大电大函大生(在家学佛),也可以报考科班生(出家做僧人),佛门广开,善者进来

皈依三宝共五类:1、翻邪皈依(这就是最普及的含义);2、五戒皈依;3、八戒皈依(这就是猪八戒的名字由来,可惜吴老先生理解错了);前三种都不是出家;4、十戒皈依(沙弥);5、具足皈依(比丘);根据您的问题,应该属于第一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9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