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衣,七衣,九衣什么意思(五服九宗图)

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区分祖衣和九衣?
出家人只能有三件衣:五衣,称为僧伽梨;七衣,称为郁多罗;九衣,称为安陀会,有廿五条、廿三条、廿一条,也称为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这三件衣,不可以有几箱几橱衣服,这也是养成少欲知足的习惯。
请问:佛教中的曼衣/五衣/气衣/九衣/大衣,各有什么区别?已皈依的俗家弟子可以穿哪一种?
已皈依的只可穿海青,受五戒后能披曼衣,其他的都是福田衣,只有出家人可披
佛教服装的等级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装是没有等级的。
佛教的服装仅有用途的区别,没有等级的高低。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汉代的形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现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著,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也有身披黄色或红色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佛教的衣服都是啥?
佛教出家人的法服名为袈裟,分为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语名安陀会,又称劳作衣,是劳动干活时穿着;七衣,梵语名郁多罗僧,是上殿诵经时穿着;大衣,梵语名僧伽梨,又称祖衣,是庄重的礼服,于举行隆重法会、主法上香、会见尊贵客人时穿着。至于平常穿的大、小褂,只是古代的服装,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法衣。
"佛衣"指的是什么
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正式做法事时穿。
袈裟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还有纳衣、海青,所穿的场合不同
和尚不同颜色的衣服怎么分等级?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装是没有等级的。
根据佛教的制度,僧衣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就是那个斜系的大衣,参加活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
扩展资料
三衣的由来
今天我们见到的印度传统服饰,其披披挂挂的穿衣方式仍然很明显。在古印度发家的佛教,穿衣习惯自然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徒其穿着方式更接近原始的佛教衣制。
至于佛教为什么规定只能穿三层衣服,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为了规范僧人的穿衣秩序,在印度的一个冬天亲自进行试验:
初夜披一件衣服;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僧人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但佛教在传入我国后,由于气候风俗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佛教自己的穿衣风格,但大体上还是遵循佛教规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僧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9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