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信仰与人生第六课法义概括(第6课信仰与人生的感悟)

学佛百科2023-04-04252

浅说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信仰,信而仰之,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信仰具有指引作用,确立一个信仰是一个过程,思考和经历,好的信仰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不好的信仰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与成长,乃至造成破坏,选择信仰要慎重,遇事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自己敢对自己负责,接触知道实际,平等待人,有自己思考感悟。

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缺少信仰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就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可如果一旦你获得了丰富的物质,你就会发现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会幸福的,幸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幸福是需要有信仰的。

信仰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缺的,很多人把信仰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可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认为信仰就是迷信,那这就是你无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只不过信仰的对象和方式不同罢了。就比如求学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充满信仰;走向社会,我们对名誉、财富充满了信仰。

所以,信仰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一提到信仰就想到了鬼神之说,就想到了算命,但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而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尤其是佛教,佛教讲究世事无常,认为所有的算命都是外道。佛教讲究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你自然得不到果,但如果你努力了,自然会收获果。

读后感:信仰与人生

关于信仰与人生,我们需要面对的人生永恒的困惑,也是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

何为幸福?

当我们忙忙碌碌于为生活奔波时,我们会想着等有一天积累足够财富后,我们就会更幸福一些,常理来看幸福确实和物质基础有关,但当我们一个个物质目标达成后,我们也还经常有很多烦恼,也不见得就比之前还没有这么多物质条件时候幸福,所以幸福不仅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享受已经获得的物质。导师告诉我们惟有从源头上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是谁?

我们凡夫很少追问“我是谁”  这样富有哲理的大问题,也常常容易误以为物理现象存在的色身就代表着我,或者把平时各种情绪(喜怒哀乐)代表着我,但不管色身或情绪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不能代表永恒不变的我,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我们会太在意我自己,凡是以我为中心,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执着在意的这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无我”的思想,这个“无我”并不是说就不存在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喜怒哀乐的我,无我所否定的是各种加诸于“我”的错觉或错误观念。

如果我们能认清“我执”带来的伤害,真正的遵从“无我”的心态,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把“我”的掌控主权拱手让人。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们中国人比较避讳谈论死亡,但其实死亡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我们,尤其现在996情况下的年轻人猝死现象频繁见于新闻报道中。从唯物论角度来看,人走灯灭,一生苦短,从这个角度很难去评判生命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佛法告诉我们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在其前面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其后面有着无尽的未来。

这个和轮回观有关系,和我们常人信奉的唯物观差异比较大,需要一定修行后才能理解并接受。佛陀很重视我们当下的努力和修行,因为当下正好是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衔接点,当下的状况正是由过去的积累而来,而未来又是由当下的积累而造就的,所以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把握未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何为命运?

不同人对于命运有很不同的理解,基督教信奉的是上帝的保护,佛陀说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这和我们常人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实佛法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佛陀告诉我们因缘因果,因是主要条件,缘则是次要条件(比如外部的环境及力量),因缘和合才造就了一切现象的发生,我们只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正面的心念和负面心念之间拉锯,我们需要通过修行不断调整轨道,强化正面心理,淡化负面心理,因为每天的习惯积累会形成我们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又会发展成为我们不同的生命品质,这也就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因此,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负面的惯性轨道,就能更好的筹划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活着为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去思考活着为什么,但这又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探讨人生意义的关键问题。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如佛菩萨意义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在每天的奔波中,我们凡夫不断在制造各种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开发自身的潜质,完成我们自己生命版本的升级。

当我们对自己人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触及心灵深处,本文中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是我们人类永恒、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的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反之,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的修行,更好的解答这些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可以清晰筹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当下的努力,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信仰与人生

济群法师:

人生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学习,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即使纯粹出于兴趣的学习,也是在解决精神需求。而对每个问题的解决,又会成为人生路上的足迹,将我们导向不同的未来。

有句话叫作“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人生总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除非你故步自封,不想提升。事实上,一旦停止学习,人生也就失去了活力。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大力提倡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究竟应该学什么?取决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生问题林林总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的问题,一是永恒的困惑。现实问题包括基本生存,及家庭、感情、事业、地位、人际关系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在于,我们还会追问生命真相——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永恒的困惑,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找到答案。人们曾经以为,科学会解释一切并最终取代宗教。

事实上,在人类可以探索太空并不断有最新发现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对内心的烦恼依然束手无策,对人生的目标依然无从确定。这就离不开对宗教的了解,因为它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由调心,而安身立命;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从原始社会以来,信仰伴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流传至今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道教及各种民间信仰。据有关统计,在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有信仰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其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个人而言,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以下,重点从佛教的角度,探讨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信仰与人生的关系》心得分享

丽程焦点团队,初级4期  赵霞

坚持分享第206天,20211103

  第6课《信仰与人生》心得分享

本课法义梳理:

  本期法义讲到了信仰对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导师立足于佛教信仰,从六个方面开显了信仰对人生的意义:1.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2.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3.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4.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5.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6.信仰可以帮助找回自我。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学习心得:

    这节课中告诉我们信仰可以建立道德标准,这一点我很感同深受,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智慧、幸福、安乐、自在的人,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当我知道并意识到善行可以使自己正向成长,而不善行会在生命中留下不良记录,因此,为了对自己负责,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遵守道德原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的道德行为,社会将会多一份安宁!

  请相信: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人品善良 ,自律努力 ,会带给你想要的人生!

 

 

三级修学—法义分享

一束光

    ( 第1期)

加入三级修学快3个月了,法义上完了第6课。可是我还是第一次静下心来写分享搞。又一次感受学渣的差距。

      法义分享:《信仰与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两大类:1、现实问题,2、精神问题。

    信仰主要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且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它关注的是人生永恒问题,并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处世方式。

    课本从建立道德规则、引导精神追求、使人心态超然、培养慈悲大爱、解决生死归宿、找回自己六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只有认识道德的价值,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说到价值,离不开道德的思想基础。

1、立足于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的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要改变社会上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必须重建价值体系。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除了哲学 

    道德也来自对神的信仰。人们相信宇宙中万能的神,遵守神的旨意和规范,与神同在。把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形成捆绑--想要得到今生乃至永恒的幸福,就必须信神并遵守道德。这种强大背景下的道德,如果你不信万能的神,那么建立的道德就会失效。

3、立足与人性论和因果论

    佛教不认为宇宙有万能的神,其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的发展规律而建立---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观。佛教是基于人性论和因果论来确立道德的价值。当我们在遵循道德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改变,就会因此得到正向激励,所以从佛教的道德观来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相增上的。只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同时增上,才能建立自觉而长久的道德   

      ————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0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