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灵性自知(菩萨自性本自清净)

请问佛菩萨化身是怎么回事?佛菩萨化身到人间来做人的时候他是否知道自己是佛菩萨化身?怎么理解?
自己当然知道 看看印祖的介绍,他还不让知道他来历的人说出来。可见是非常清楚的。在修行的过程中,原来的自己就会重现。
(一)词语 化身
(梵nirma^n!a-ka^ya,藏sprul-pah!isku)
佛之三身或四身之一。指佛菩萨为教化救济众生而变化示现各种形相之身。由于古来对佛身有三身、四身等异说,故化身也有下列不同的说法。
(一)应身的异称∶佛应众生之根机,由法身或报身所化现之身,称为应身,此乃就应众生根机而言。至于称为化身,则系就由本身化现而言。此说系依据三身说而来。《法华论》所载三佛菩提中之应化佛菩提,亦同于此。
(二)指报身或应身的分身化佛∶如《观无量寿经》载(大正12·344b)∶‘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此为报身之化身。另如《大乘义章》卷十九所载,即为应身之化身。其文曰(大正44·840c)∶‘王宫所生道树现成,说为应身。依此应身出生无量无边化佛,名为化身。’
(三)指应身所变化之人、天、鬼、畜等身∶佛应机而现的佛形身,称为应身。非佛形身则称为化身。此系依据法、应、化三身说及法、报、应、化四身说而有的说法。
(四)指变化身∶相对于自性身、受用身。即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而化现的化佛或五趣随类应同之身。范围略与法、报、化三身中的化身相同,主要为法相宗所说。
◎附∶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化身是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光与热遍一切处,但不能离于太阳。化身却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样,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没,所以说‘得不动身 ’。但由悲愿所熏发,为了化度三有众生,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有来有去,有生有没,如长者入火宅那样。化身的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现的寿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岁。示现的国土,或是净土,或示现秽土。虽然,圆满报土,遍一切处,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什么地方,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如娑婆世界是秽土,但在螺髻梵王看来,是宝庄严净土。如极乐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净土论》说,如圆修五门成就——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但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为什么示现这些差别呢?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有的应以爱语 ∶这么清净,那么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化身佛就是以这折摄二门来成就众生的。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佛劝人往生净土,容易成就。但《维摩诘经》、《无量寿佛经》却说∶秽土修行一日,胜于在净土修行一劫,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又如经中,释迦佛赞叹净土,使大众羡慕,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不要生轻慢心。所以,这是佛的悲愿,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盘,出离生死,同归佛道。(中略)
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有的佛土,杂说五乘,三乘法,有出家与在家。有的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传说天王佛如此)。有的说三乘而终归于一乘法的;有的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盘(传说多宝佛如此)。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后才会归一乘。
佛菩萨的化身,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化身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
化身有很多情况
比如,《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中,有一个故事
佛在林中结跏趺坐,很远外某人感受到人生的痛苦,渴望见到佛给他开解,正在苦求时,见到佛从天儿降为他讲法
而佛说,此时他没有动,是那个信众的愿力感召,令其见到佛的化身为其讲法
这里的佛化身,就是个“幻影”,是见到幻影的人的心愿导至的这一情况,,佛同时说了很多种例子说这一情况
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
“应以何种身份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
这也不一定说,是观音菩萨本人下凡为其讲法,可以是加持得度者的“亲朋”令他们为其开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化身
而很多大菩萨,发心入轮回现各种身,度化有缘,此时,他们或许知道自己是菩萨化身,或许命终后才知道
佛菩萨化身有很多种情况,无法一概而论
某位佛家大师曾说过,众生皆有灵性
不是灵性,是佛性。 也就是说,当下可以明白,因为颠倒迷惑,而不自知。 “佛性”就是“明白”。 当发现自己迷惑颠倒的时候,就是在渴望拥有这份“明白”。这个“明白”是不需要去掉迷惑的。
吃食物,是为了延续生命,佛弟子吃食物是为了留着生命来悟入解脱之道,不是世俗常见的那种享受食物。素食足可以延续生命。
有五蕴(涵盖感受),就可以体会到有情生命的苦,肉是不忍心吃的。植物没有五蕴,植物不是有情生命。 在寺院供奉,是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从而学习,为的是向佛一样的离苦得乐。
寺院中许多仪式也是为了 引渡众生而作的 表相上的方便。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4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