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善知识念佛往生(善知识念佛人)

印光大师:念佛往生有哪三种不可思议的力
印光大师----佛力、法力、众生心力均不可思议。
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无所益。 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视六道往还,如轮上下者,不胜怜悯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5页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为什么末法时代的善知识,大都提倡念佛
因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浅陋,无法靠自力修行得解脱!
所以提倡念佛,唯有依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得究竟的解脱,往生快速成佛!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了生脱死!
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能往生吗
第一:谁能保证,临终能遇到善知识?
第二:谁能保证临终时,头脑清晰,能听善知识的开示,而且还能念佛!
第三:谁能知道自己的临终时间?,在什么情形之中临终?,以什么方式临终?
如果这三点,能够得到保证,,,临终念佛,必能往生!
临命终时教以念佛,即见化佛接引往生
《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土的方法。有些人说: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我们看第二个经典它的传承。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前面的《华严经》当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是一种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萨所修的。在净土当中,它又开出一个特别的方便,就是在《观经》的九品往生当中,有一个下品下生,这个下品下生是什么境界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他平常是做什么事呢,造五逆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于十恶,乃至于具诸不善,就是什么恶事他都敢干,这个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这是一个平常的因地。这个人到最后怎么办呢?
「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临命终时,这个罪业太重,花报就现前,这个地狱的火。这个中阴身现前,就是马上从中阴身要转成正式的果报,就是我们讲前阴中阴后阴,前面的五阴已经是被无常所破坏,下面的地狱的五阴还没有生起,这个时候有一个过度时期叫做中阴,这个时候他就看到什么中阴呢?看到地狱的中阴,就是地狱的猛火现前。这个时候,在这个紧要关头有点转机了,我们看什么转机呢?「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这个时候就在紧急的情况,这个善知识,特别是指对净土法门有了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这个地方,印祖讲的比较简单,但是从经文来看,它是两个内容:第一个、这个善知识要告诉他要忏悔,告诉他因业果决定,你造的恶业,这个是地狱的果报,你要以忏悔心来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再介绍他成就净土的因果,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就先赞叹极乐世界的果德、极乐世界的庄严,然后再说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个先教他忏悔,先破恶然后再生善。这个人也是有善根的,我们看,他听了以后「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称念佛名」,这一念心至诚恳切的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乃至于「未满十声」,这个时候「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以十句佛号的功德,把一个地狱的众生,转成一个佛道的众生,因为他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
极乐世界,我们讲它是不退转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到那个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这个十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把一个十法界里面最低法界的众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然这个理论上,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自性,这个理论也是真实的,业力没有自性。这一切法没有自性,从因缘的角度来说,这当中有个道理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出了三力不可思议,就是说一个地狱的中阴身的众生,凭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凭他这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他这样子一听回去以后,有三种功德力:
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他在临终的时候,那一念心是无前念、无后念,非常猛力。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他能够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议。
其次、法力不可思议,他所忆持的是一个万德洪名,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这个佛号、放在这个声音上,这个万德洪名,所以他这一念心,跟弥陀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这个功德力就产生出来。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没有香气,「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这个身体跟香气一接触呢,这个香气就能够跑到我们身体里面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万德洪名亦复如是,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渗透到我们内心里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议。
其次呢,佛力不可思议。佛的那个大悲心,佛陀是没有灭度的,这件事我们应该要清楚,《法华经》佛陀很认真的说,佛陀是没有灭度的,佛陀所灭度的,是那个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丈六比丘相,那个应化身。佛陀那个无量功德的清净法身,那个灵灵觉觉的佛性,昼夜六时恒常的在加被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他没有休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须要念他的佛号,才能够跟他的大悲心接触,感应道交。
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他念这句佛号以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这一念心就依止弥陀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么这个时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议,就凭著这三力,转地狱的果成金莲花,所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个人,它的意思是说,他完全没有学佛,他什么时候才学佛,他临终才开始学佛,他在短暂的时间,发出那么大的功德力,这个是一个净土的他力门的特色,当然对我们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这个是把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的也标出来,前面的《华严经》是一个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贤,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最差的标准也标出来,下至五逆十恶。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念佛。」这一观念是不对的,是极其危险的。
一、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
经云:「心净则土净。」一切净心的法门都是广义的净土法门。中国净土宗所指的净土法门,与通途教理所指的净土法门是不一样的,是专指信愿念佛求生极乐的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指出:「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正编·与心愿书)
印光大师还指出:「 如来称此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正编·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净土念佛法门,所依经典为净土五经一论。不承认信愿念佛求生极乐,就不是这个特别的净土法门。为什不提倡通途的广义净土法门,而提倡信愿念佛求生极乐这一特别的净土法门?就是有佛力接引,易往生,易成佛。这不是祖师的法门而是佛的特别法门。其道理是「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的。如果没有宿世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信愿念佛是一个统一体,绝对不可分割,分割了就违反净土五经一论。
印光大师指出:「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彻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自心净,则国土净。自力感,则佛力应。第一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恳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理。」(三编·居士林开示法语)
我们要坚定相信净土法门就是特指信愿念佛法门,不是求生唯心净土的通途净土法门。信愿念佛人,无一不往生,它是从有门入道的特别法门。我们要谨记印祖「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一至理名言,不念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就是没有净土,就与净土大义相悖离。
二、念佛是正行,要坚持信愿老实念佛
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是净土三资粮。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人人必定当生往生极乐,住不退转,究竟成佛。信愿是慧行是眼目,若无信愿则必定会走错路,会误入歧途,乃至会坠入深渊。念佛是行走的脚,若无脚不能前行到达往生成佛的目的地。信愿行三者如三足鼎立,缺一即蹶。蕅益大师指出:「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往生极乐必须念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了无量光寿一切功德,建立依正无比庄严的极乐世界,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众生念佛为有感,弥陀接引为应,这是感应道交,是必蒙佛接引的原理。《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的正因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观经》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持无量寿佛名。」净土三经都提倡称名念佛。反对念佛就是反对净土三经,就是邪说。净土经典都说要念佛,如果不念佛,岂不是应割裂或删去「执持名号」等经文吗?
净土念佛法门,如果不必要念佛,还是净土念佛法门吗?如不提倡念佛就彻底否定了中国净土宗的根基,就彻底否定了佛经和净宗十三祖师的教诫。
有人说:「有的经文并没提到必须念佛呀!比如上三品及中二品,没有明确提到念佛,不是也能往生吗?」
什么是念佛呢?为什么不只提念佛呢?念佛分四种:观想、观像、称名和实相。以称名念佛最易故,故佛言祖语反复强调提倡。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念佛。回向极乐,发愿愿生极乐,就是心在弥陀极乐,就是在念佛。《观经》上三品中二品都有「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就是心心在佛,就是在念佛。中品下生也是在闻善知识开示:「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听闻而信愿,也是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因而能屈伸臂顷往生极乐。
下三品都是遇善知识后称名念佛往生的。心不想佛,口不称佛,怎么能往生?八哥、畜生乃至三恶道众生都有心识,都可以心心念佛。这就是哑吧等为什么不称名念佛而以观想念佛也能往生的道理。念佛就是今心,就是当下一心住在佛上,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相好及其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上。这就是「是心作佛」,则是心就是佛。心不念佛,即心不作佛,则是心就不是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这是佛教的最高因果律。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或《十六观经》,以观佛念佛为纲宗,是专讲念佛修行的净土经典。前十三观是入定观想念佛,后三观即九品往生观,是讲观佛念佛而往生极乐的。第十四观叫上品往生观,第十五观叫中品往生观,第十六观叫下品往生观。观佛就是念佛。上中下三品往生观都是在念佛。《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怎么能依文解义地以凡夫心推断上中品往生是不必念佛呢?《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十大愿王,愿愿都在念佛,因念佛故「速往无量光佛刹」去疾速成佛的。
三、如不念佛,极难往生
有人说:「只要有信愿,念佛不念佛都可以往生。」
净土经论乃至千经万论都在劝人忆佛念佛。若不念佛,就是不念佛法界,就必念六凡夫法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佛法的根本理则。念佛必成佛,念地狱造大恶,必入地狱。念三途,必入三途。念人天行善积德,必生人天。凡夫心必有念,念什么法界就必生什么法界,这是绝对真理,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说:「我不念佛,读诵大乘更能上品上生。」
念佛是净土法门正行,其他一切善行都是助行。助行不能成为净土正行。净土法门的正行只有念佛一行。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念佛即是六度万行,念佛就是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念佛时念念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契合。念佛能将佛功德转为自己的功德。念佛就是成佛的捷径,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不念佛就会失去无上根本大利。阿弥陀佛普度一切众的根本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否定或轻视念佛,就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悖离。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提出的「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的纲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印光大师十分赞叹善导大师提出的专杂二修之说。专修念佛则万不漏一,杂修诸善而不念佛,则百中难得一二往生。印祖指出:「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正编·复某昆季书)
印祖谆谆教导我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我们要坚信念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利益,专修净土,老实信愿念佛。一切叫我们不必念佛,或贬低念佛功德力用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四、多多念佛 积习成性
有人说:「我也念佛,乃至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一辈子念了十句佛也就够了,何必那么麻烦,要我们天天念,上万句地念呢?《阿弥陀经》那么简单明白,一辈子读一两遍就行了,何必要天天读诵呢?」
念佛就是要现今当下之心在佛法界。具体到净土法门,就是要心心在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虽然只要有信愿,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极乐,但是凡夫心猿意马,是杂乱不净的。心如不落在佛法界,就容易落在六凡法界。凡夫的信愿也容易退失变换。就是念佛多年的老修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比如知道自己已患晚期癌症,也有人不再想求往生,而是千方百计求良药,保性命,只想多活一段时间。怎样才能保任净土信愿坚定不失不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念佛。
因为若无持名妙行,很难保任体现信愿的坚定。所以,中国净土宗念佛法门要求多多念佛。年青人工作太忙时,至少应每天念几次十口气念佛,有机缘者应多多参加打念佛七,或参加一日一夜的精进念佛,或参加十日闭关念百万声佛号。对于退休人员有时间就多多信愿念佛,每天念五千、一万乃至三万、十万声佛号,更能保任我们能心心在佛,念念在佛。长期坚持多多信愿念佛,烦恼自然更少,心更清净,这样就能「积习成性」,逐步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念佛三昧的高水平境界。凡是提倡一辈只念几句佛号,只念几卷《弥陀经》的说法都是偏颇的,危险的,是对念佛人的误导。我们千万不要听从这些凡夫的师心自用之言,以免误了我们往生极乐、快速成佛的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4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