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百岁是什么意思啊(人生三百岁是什么意思啊女生)

古人对20、30、40、60、70、100岁的说法分别是什么?
童年称为垂髫之年,10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20岁称为弱冠,30岁称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 50岁称为知命之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
农村老话说“老人过生有三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将人的生日称为过寿是从60岁开始的。因为民间有种说法,如果人在不到60岁就去世的话,会被说成短命;只有过了60岁人去世的时候,寿棺才可以贴或刻“寿”字。
过去“老人要过三寿”,即60岁“下寿”、80岁“中寿”、100岁“上寿”。不过随着 社会 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明显的延长了。虽说60岁已进入老年,但老人们仍然体健,即使有些退休的,也找力所能及的活干;农民就更不用说,仍出门打工挣钱;有些老人还不服老,忌讳过60岁寿辰。愈来愈多的人还有点把60岁“小寿”忽略的意思。以至常听到身边的农民朋友说,人到70岁是活天数呢!因此,现在所谓的“老人要过“三寿”已经改变了说法,是指“大寿”70岁,“上寿”80岁,“老寿”90岁。能活百岁毕竟很少,为“期颐”。
七十岁 也称杖国之年。身体免疫能力骤减,即使一个小感冒也不是吃几顿西药能好利索的,有时还得熬几剂中药,甚至要住院治疗。心血管等病无时无刻伴随左右。如果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先走一个,另一个也会似天塌了一般。我村一70多岁的老妇瘫痪两年多去世了,她的老伴因此痛苦不堪,每天吃饭总要给多摆一双筷子,渐渐地患上了痴呆症,一年后还是死于心肌梗塞。人到70岁这“大寿”儿女一定要给父母过隆重些,既告知老人,您还是老了,又不会是儿女留下遗憾。
八十岁 称为杖朝之年。虽然说农村也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但事实是,一个村子里毕竟只是极少数。他们基本没有牙口,年轻人吃的东西他们已经不能食用。一般来说到了这个年龄吃得是易消化的液态或半固体的食物,鱼肉之类已不能接受。有时会一时吃饭大意或床上不留意都会出现意外。80岁这“上寿”要过好,让老人增加愉悦的心情,活在明明白白之中。
九十岁 是耄耋之年。到了这岁数,人体体能已经退化。拐杖是必不可少的,还气喘吁吁。走路抬不起腿来,外出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活动量很少。进食也许要靠别人帮忙,还得留意。尤其是农民,到了这份上可以说命悬一线。活到90岁长寿的已经很少了。有些儿女把父母90岁“老寿”过得胜过子女结婚,也就不为之过了。
现在的 社会 好了,生活好了。“上寿”、“老寿”是人人所想往的。这就要活在快乐中,注意点 养生 之道。同时也应该多关心、照顾好年迈的父母,父母该过的“寿”还是要过。不过过寿也有讲究,男性“过九不过十”。这要比父母去世了大操大办强百倍千倍!
老人过生有三寿,其意是六十岁下寿,八十岁中寿,百岁为上寿。按传统说法,不足六十岁是不可称寿的,满六十才可称寿。在六十之前是不可随便称寿的。同理,不过六十也不宜称老人,过了六十可称老人。老人过生有三寿,指六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有三次寿是特别,一是六十周岁,过了就是老人,就算有寿了。其次是八十岁,过了就中寿,到一百满,就是期颐上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过去受种种不利条件影响,长寿人不多,达到六十的也不是很普遍,现在不同了,环境条件等等都大大改善了,寿八九十的也很多了,百岁也常见了。
人都有念生过生的习惯。这并非不好,但有人利用过生日而大办宴席请客,以我观点,就不太主张。有人四十五十过生日就大操大办,称大寿,真有点让人笑哭不得。过生日,纪念纪念很好,借生日大办实现其他企图,有好有不好的,我不太主张,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了。
人生四十之后,有女出嫁了,出嫁女为表示对父母们孝心,会在父母生日时置礼来贺生,不足六十便不称贺寿。儿女孙辈为长辈贺生祝寿表示孝敬是对的,但大操大办似有不妥,往往因大操大办闹出乱子来,对老人长辈有损无益。静心看淡气和为好。说起贺生做寿是有许多讲究忌讳的,但不宜在此多唠叨了。
在农村对于老人过生日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俗称整寿,而在农村还有三寿这个说法,那么老人过生有三寿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老农就来说说这句老话的意思是。
农村老话说“老人过生有三寿”是什么意思?
要说农村说的老人过生有三寿,其实指的就是指三个不同年龄段的长者,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可以说人到了60岁就要大办一次,这不仅是现在的人退休的日子,也是下寿的时间段了。
而到了80岁就是杖朝之年,可以说个岁数就是比较大了,人能够活到这个岁数也是很值得了,所以说在农村都要过80大寿,也是人称的中寿。可以说这个岁数的老人就算是过世了,在农村也是不能哭的,因为算是安然过世了。
至于到了100岁,那就是上寿了,也称为期颐老人了。这个岁数算是长寿了,一旦有老人到了这个岁数,那都是要大办寿宴的。这个岁数的老人过世也算是寿终正寝了,一生算是值得了。
人不过就是追求上寿,能够享受到上寿之福一生就足已了。当然长命百岁可遇而不可求,需要的还是运气跟 养生 之道。所以说能够享受到中寿就算是非常不错了,大多数人还是在追求中寿80岁而已。
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理解呢,都说说吧。
谢谢邀答。
农村过生日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没到六十岁之前叫过生日,或称为“庆生”,实际上,也是子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六十岁过生日便可称为“过寿”。
农村老话所说“老人过生有三寿”,讲的就是六十至七十岁为“下寿”,八十至九十岁为“中寿”,一百岁以上为“上寿”。
到了六十岁,则到了“花甲之年”,过生日称为“过下寿”。
古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差,不少人六十岁之前便过世了,没到六十便去世一般称为“短命鬼”。六十岁之前,子女为父母备办生日酒席,那叫“庆生”,体现子女的孝敬之心。
过了六十岁,人生便度过了一个花甲轮回,古时便称之为“老人”了。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则为古稀之年。六十岁以后过生日,便可称之为“庆寿”。到也是刚刚进入老龄期,保养的好的,身体还很不错,还可以早出晚归田间劳作。
六七十岁的人,多数也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同时,同龄人大多建在,可能父母仍建在。过去有“父母在不向前”之说,就是说,无论你多大年纪,只要父母建在,就得夹着尾巴做人,不可张扬。在同龄人面前也不可做得太高调。
因此,尽管六七十岁生日可称作“过寿”,也不过是“下寿”而已。要知道,对上需要孝敬父母,对下需要做出表率。
八十岁后,则到了杖朝之年,过生日可称为“过中寿”。
古时,男子八十岁,真正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了。到了九十岁的年纪,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称为杖鲐背之年。因此,八九岁的人真正可称为”高寿老人“。
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可谓儿孙满堂了,是应该好好享享清福的时候了。过去,这种年纪的人,农村不很多见,同龄人也许大多早已作古。当然,古时也不乏更高寿龄者,因而,子孙为八九十岁的人过生日,也只能称为做“中寿”。并且这个岁数的人去世后叫“驾鹤西去”,办丧事也叫“喜丧”。
八九十岁的人,有的还很 健康 ,有的也许卧床不起。所以到了这个年纪的人,更加要倍加珍惜时光。特别应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活规律,万万不可折腾。如此有望冲刺“百岁老人”目标。
到了一百岁,古时称为 期颐之年,过生日那就叫“过上寿”。
所谓“期颐之年”,期是期待,颐是供养,这意谓着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也叫“颐享天年”吧。当然,事实上,有些百岁老人仍能活动自如,做些家务活,但这毕竟是特例。
不管怎样,无论古时还是今日,能活到百岁之人真是少之又少。到了这个岁数的人,几乎是远近闻名,万人景仰,无人不敬。所以,逢其生日,其子孙后代便大宴宾客,既让老人快乐,更让远近亲友同乐。这才叫“过上寿”呢!
如今, 社会 发展,物质丰富,医疗条件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衣食住行无忧无虑,不仅人均寿命很长,高寿老人也比比皆是,百岁老人也不乏其人。
人们一方面追求 健康 长寿,注重科学生活,科学 养生 ,另一方面希望多看看祖国这美好的世界,也希望多活几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人们逐步淡化了大摆筵席吵吵闹闹庆贺生日的习俗。更加追求清静平淡 健康 快乐的生活方式。希望有生之年不给 社会 不给家人亲友增添麻烦。与其年高而多病,甚至卧床不起,不如 健康 快乐自在逍遥过好每一天。
人在60岁以前一般是不能过寿的。60岁以前只能过生日,俗称”庆生”。旧 社会 有些达官贵人也给自己或老人过”五十大寿”,更多的是为了炫耀和收殓钱财。
人生三寿分别是60岁下寿,80岁中寿,100岁上寿。过去虽然平均寿命比较低,但还是有部分老人超过了100岁,现在百岁老人就更多了。
60岁过下寿,虽称下寿,但因为老伴儿女一般都在,自己身体也还 健康 。气氛祥和,快乐。过一个好的60大寿有益 健康 长寿,和睦兴旺。
80岁过中寿,同龄人已去之五六,而自己的孙辈已大多成家立业,望着自己一家老小为自己合家团圆。虽然高兴,毕竟身体已不如前,以身体 健康 为主。
到了100岁过上寿,不过是万分之零点几的机会。如果自己身体尚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感谢儿女们的照顾。再 健康 的生活些时日。
人的一生过“生日”与“过寿”是有区别,过“生日”从一岁开始到一百岁年年可过。但是“过寿”就不同了,老祖宗规定人活到六十岁才算过寿,也就是过了花甲之年属于老年人了,但也只能称“下寿”,到八十岁是“中寿”,要到一百岁才能称“上寿”,因此人过“三寿”的岀处也由此而来。由于老底子人类生活贫穷落后,医疗条件差,疾病侵扰,一般年纪轻轻就作古归西了。人若活到八十岁己经了不起,能称高寿了。何况百岁上寿是望而莫及之事,真正活到者少至有少。过去八十岁以上老人过世属于喜丧,这时丧者己是四世同堂之人了,认为丧者的离世是一种归宿,家人并不悲伤,有条件的家庭还要大办丧宴悼念逝者。
封建 社会 ,由于人们生活物质缺乏,加上医疗条件差和医学技术不发达等原因,人们的寿命都不大,所以人到六十、七十、八十等,就要大宴宾客过三寿,以示对老人的祝福和庆贺。
在我的家乡,人到五十九岁时,就过六十花甲寿诞,人们叫做做生望生,讨个好吉利。人过花甲寿,是不比平时过生日的,主人要亲到亲朋好友家接客的。老人的寿诞日是风雨无阻非到不可的。到时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寿星家门贴上大红喜庆的寿联。花甲寿联有,重新甲子春初度,乐奏笙歌寿又登,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等。这吉庆大红的寿联,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七十岁叫古稀寿,也叫中寿。也是在六十九岁过中寿。因我的家乡是不过八十岁中寿,也不知其原因,只知过七十的古稀寿的有,过八十的少。其寿联有,
七彩云霞献寿锦,十分酒意溢华堂。
童颜鹤发寿星体,松姿柏态古稀年。
九十岁叫冻梨寿,也称上寿。活到九十者就不那么多,当然就值得庆贺一番。以示对老人的敬重和祝福。九十岁的寿联有:瑶池草熟三千度,海屋筹添九十春。九老寿留千载笔,十年再进百龄觞。
百岁叫期颐寿。人到百岁是难遇之高寿。更值得操办老人的寿诞。寿联曰,天边已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家中早酿千年酒,盛世长歌百岁人。逾百岁叫殊寿。
总之,在我的家乡过三寿是六十岁、七十岁、九十和百岁。随着 社会 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物质丰富,医疗条件好及医学技术发达等,人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因而人们的寿命不断地增加,古稀老人和过古稀年及八十多岁的老人大有人在,所以大多老人把过三寿看得稀松平常。在我家乡过三寿的老人虽有,但不多。这些都见证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人们生活物质丰富和寿命的不断增加超越了往古。更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
“老人过生有三寿”之说不仅仅是农村老话,是全国流传广泛的俗语。也就是说,不管是农村,还是其他地方,大都是这种说法。
1、“老人过生有三寿”是什么意思?
湖北湖南江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段《老人过生有三寿》乡村歌谣 :“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寿活双甲子,眼欢六代孙。”
民谣中对老人过生的三寿说得很明白,即下寿、中寿、上寿。三寿的年龄也非常说明了,分别是六十、八十、百岁。寿活双甲子,眼欢六代孙,即六十为一甲子,双甲子是一百二十,也就是说老人活到一百二十岁,眼前出生的孙子已是第六代人了。
我国古代历来就有三寿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三老”的说法。如《文选·张衡 东京赋 》载:
“三老”为古代设立的一种乡官。开始设置时,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掌管民间百姓的教化工,由乡村德高望重的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担任。后来演变成一种具有 社会 管理和教化的乡官。这种说法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二是比现在的“三寿”标准要高。古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三是和现在的标准一样,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
民间现在对寿的称法还有多种,比如把七十称为大寿,八十为上寿,九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还有的称七七称喜寿,八十八称米寿等。 这种寿称严格地说,都不在民间传统的“三寿”之内,是对寿的另一种尊称,但如果按地方习俗称“三寿”,也是不可轻易给予否定的。
2、“老人过生有三寿”的说法有什么道理?
农村“老人过生有三寿”的说法,指的是老年长者的三个不同阶段,一种年龄段的划分。这种划分与一些地方做寿的习俗有紧密的联系。
比如, 过去一些农村由于寿命比较短,把做寿时间提前到了五十。 这种说法有很多读者朋友感到很奇怪,因为我国很多地方要到六十花甲才能做寿,没有听说过五十就可做寿的,还为此争论不休。其实这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五十做寿在南方很多农村都是这样,并且与做寿材联系在一起,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做棺材,这主要还是与旧时农村人结婚年龄小,平均寿命较短有很大关系。当然,南方农村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是到了五十可以做寿,也有一些地方要到六十岁才可以做寿。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习俗讲究做寿做双 ,也就是说五十、七十、九十做寿时,最多也就是小范围的,很多农村的老人干脆不让做,还有的农村老人有“躲生”的习俗,如湖南、湖北等一些地方,认为逢单做寿对寿星不好。而在六十、八十、百岁时,可以大办一次。
其中的理由是,农村说法是五十九岁死时还算是短命。 六十正式进入老年,也就是说进入了下寿的年龄,自然是值得庆贺。八十岁进入中寿阶段,也是一值得庆贺的寿辰 ,到了这个年龄段以后,老人即使去世,也是喜丧了,有的农村是不能哭的,算是寿终正寝。 而到一百岁的人,也就是上寿,又称期颐,就要大办寿宴,不过能进入这个阶段的老人是可遇不可求。
我国地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对“三寿”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了不同的做寿习俗。 比如说,有的地方做寿,男女不同,男做单,女做双,也就是说,男的做五十、七十、九十,女的做六十、八十。还有的地方上百岁时不能做,或者要提前做,叫“百岁要藏”。诸如此类,地方做寿习俗多种多样,不可尽数,正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要说“老人过生有三寿”讲出什么道理来,其实 传统民俗文化本身就无法讲道理,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是一种民间的传承,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要求。
事实上, 我们现在民间流行的寿文化,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寿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寿文化。 比如说,现在很多农村祝寿时,订做生日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就是吸收了西方的生日文化。我们同样也讲不出这种祝寿方式到底有没有道理。
六十岁以上,年年防死。七十岁以上,月月防死。八十岁以上日日防死。因此人们把过寿看的非常重要,老年三个阶段的寿期!
人生如无大病,能自已照顾自已,不用求子孙的吃住。再长寿过百也受亲人尊敬的。如疾病痴身,不能自理,身体和生活靠子孙照顾的那就活再长也无意义,徒增痛苦折磨和令子孙厌倦。早走早好。当然是指70以上老人。
人生三百岁
最近常有信徒对我关心,他们有两种问候方式,一种是:「师父!你要保重啊!」此话听来,好像人生垂垂老矣,但也只有心领他的好意;另有一种人是问我:「师父!祝你长命百岁!」我笑着说:「长命百岁不够。」对方一脸惊讶地问我:「那你要活多少岁啊?」我回答他:「人生三百岁。」很多人乍听之下,都很怀疑:「人,真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你从另外一方面去想,人生岂只可以活到三百岁?如果你能尽情地发挥生命的潜能,你的一生就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活到无量寿,散发无量光。
我二十岁那年从佛教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我一生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我还比别人更加忙碌;我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讲堂教室里弘法利生,在走路的时候、在下课的空档,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在精进地办公、阅稿。每天我都是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假如能活到八十岁的话,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可以从事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了吗?所以,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来的,而是自己努力辛勤创造出来的。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主张人生要能活到三百岁的创始者。他不但身体力行,模范后学,而且在事业达到颠峰之际,组织了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Peace)、幸福(Happiness)、繁荣(Prosperity)为主旨的PHP机构,此外还成立松下政经塾,为日本政经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松下幸之助虽于数年前与世长辞,但至今他的精神、理念不但对日本人影响至钜,甚至还是西方人士深入研究的对像,他的人生可以说比「三百岁」还要长久。
可见人生的寿命不只从时间上、色身上去计较长短,更应该从其它方面去筹量久暂,像语言上的寿命、事业上的寿命、思想上的寿命、精神上的寿命、功德上的寿命、文字上的寿命,能够影响深远,裨益群生,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寿命。
中国古德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无量寿的主张吗?一般人讲究的「传宗接代」思想,无非也是希望寿命无限,代代相续;甚至现在有许多人在死亡之前,将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民-主国家、现代企业流行的接班制度、永续经营理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薪火相传,流长久远,固然彰显了人类对于生命恒久的希望;历史上,有节操志气的人为国家民族的传承,辛勤劳苦,牺牲奉献,更是一种生命绵延的体现。
因此,所谓「生命」,非仅指个人的生命,生命还可以与别人互用同享。这种共通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谛,例如:处处成就别人,给别人因缘,不就是寿命的扩大和延伸了吗?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拥有一块畸零地,宁可放在那里没有用,也不愿出售给别人,成就大家的好事,怎么能延续生命呢?还有一些人很会赚钱,却不肯用在公益上面,等到两腿一伸,子孙分争,烟消云散,又怎么能算长寿呢?「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才是生命永续之道。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文教公益事业,直到现在,我们还享有他们的余荫,不正展现了生命的张力吗?
统一企业的创办人吴修齐先生,不但事业庞大,涵盖食衣住行各种生活层面,而且对父母之孝顺,对家族之帮助,对社稷之造福,对佛教之护持,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九九三年,他在佛光山过八十岁华诞时,告诉我:「将来如果活到九十岁,要捐十亿元做为慈善福利基金。」我鼓励他:「九十岁太少了,希望你八十岁能增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甚至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他闻言大喜,我随即作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
人生六十称甲子,真正岁月七十才开始,八十岁还是小弟弟,九十寿翁多来兮;
百岁人杰不稀奇,神秀一百零二岁,佛图澄大师,还可称做老大哥;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整整活了一百二十岁,赵州和虚云,各自活了两甲子,菩提留支一百五十六,其实人人都是无量寿,生命马拉松,看谁活得久?
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是累劫以来勤行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可见生命是一场和宇宙时空角逐的马拉松赛跑,唯有以信心、慈悲、愿力、修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坚持到底,都能活出生命的内涵来。
佛经里有一则「四岁老翁」的故事颇能发人深省:
有一位白发皤皤,齿牙脱落的老公公,有人问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寿?」
老先生回答:「四岁。」
对方一脸狐疑地说:「不要开玩笑了,你须发全白,少说也有七、八十来岁了,怎么会只有四岁呢?」
老先生谦卑地回答:「唉!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苟且中浑浑噩噩地度过,我真正的人生是从四年前皈依佛门开始。因为这四年来,我才懂得去追求人生的真理,我从行善助人、服务大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像才只活了四岁而已。」
我每次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深深惋惜:人,何必到了耄耋高龄才感叹只有四岁呢?为什么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呢?所以我经常警惕自己:不要做四岁老翁,而应该立志过「三百岁」的人生。
我在就读佛学院时,就十分珍惜宝贵的光阴:每次排班等人,总是利用零碎时间,将文章的腹稿打好,以便争取快速的时效。在受戒忙碌的作息里,我训练自己在返回寮房的路上,边走边脱鞋袜,以便早点打坐养息。直到现在,我养成一、二分钟吃完一餐的习惯,盥洗也只花三、五分钟,这不是刻意自苦草率,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古德不也是「非拜佛,不妄行一步;非读经,不轻燃一灯」吗?那是在珍惜时间,因为生命不能虚度,珍惜时间就是在储蓄生命。
在惜福崇简的禅门里,时间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有一位日本官员在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时,说道:「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是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泽安禅师送给他两句话:「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有一天,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禅师回答他:「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那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许多人问我:「你这么忙,哪里有时间计划这么多的事业?」其实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就时常想:「假如我将来办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想?」假如我将来办杂志,应该如何充实版面?」「假如我将来布教,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假如我将来办法会,应该如何计划程序?」……再加上出道弘法以来,我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信众而忙碌不已,但我不以为烦苦,也不觉得是在为别人解决问题,因为我从倾听、思惟、喜舍、助人当中,不断地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由于过去的用心,所以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场或筹办学校,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工作就能够顺利进行。如今到了古稀之龄,我仍二六时中处处留心,即使身带病恙,仍工作不懈。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享享清福?或等健康恢复的时候再做呢?」我觉得韶光易逝,岁月荏苒,「等待」是生命的杀手,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田园,与大家同享慧命的花果。
过去四川有两个兄弟同时发愿朝礼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山。哥哥想:我必须要筹妥资粮,备好船只,顺江而下,朝礼普陀。弟弟想:我虽然身无分文,但可以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日,弟弟已经朝礼过普陀山,再返家乡,发现哥哥仍留在原地为筹措盘缠而苦恼。
类似这对朝山兄弟的,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些人明明今天只有一件事情,却特地把其中半件事情留待明天才做;但有些人手边即使有十几件事情,也希望一天就能够完成。所谓:「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懂得及时努力的人,当下就拥有「三百岁的人生」了。
记得过去我在建佛光山的时候,信徒说:「你没有钱,怎么建得起来?」我先搭个小草棚,慢慢计划,佛光山不就这样建起来了吗?我最初办佛学院的时候,教界有人说:「你没有人,怎么办得起来?」我先求其有,以一当十,当年一个个毕业出来的学生,不都成为今日佛教界的菁英吗?我在办文化事业的时候,有人嘲笑我:「你没有经验,怎么做得长久?」我虚心请益,边做边学,如今各种文化出版不也蓬勃发展吗?我想办社会教育的时候,大家说:「你没有地,根本一筹莫展。」我先在寺院里成立技艺班,慢慢拓展,现在不也因口碑良好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吗?我不为困难所惑,反而视之为生命的资粮,林林总总的佛教事业于焉成立,不但充实了我的人生,也成为信众生命的一部分。欣见于此,所以,我更积极地从事各种弘法的工作。
过去别人看到我做事神速,一脸的惊喜,我连忙打趣说:「我是『限时专送』。」现在承蒙信徒厚爱,法务更忙,我更加惜时如金,每次一分不差地赴约,总是引来一阵欢呼,我更为自己打趣说:「我是『快递』。」其实,「限时」也好,「快递」也好,无非都是想要为自己创造更长久的生命。
我曾听过一则「滴水和尚」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喊弟子提桶冷水来加。一位弟子提了桶冷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禅师不悦地说:「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却如此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你要知道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其价值,为什么要白白浪费呢?」弟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滴水,可以助长树木花草的生存,这一滴水就是无限的生命;一句话,给人鼓励,让对方有信心地生活下去,这一句话就是无限的长寿。在民间,我们常看到一些妇女,喊丈夫,不叫名字,而叫他:「杀千刀的」、「死鬼」、「短命」、「夭寿」……如此不珍惜生命、感情,怎么能成为恩爱的夫妻呢?还有些人,一件衣服明明可以穿五年,但是他三个月就把它穿坏了;一双鞋子明明可以穿两年,但是他几天就将它磨损了;一些父母任小孩在沙发上跳跃翻滚,在桌子上任意敲打切割,好好的物品没用几天就千疮百孔,凹凸不平,令人不忍卒睹,像这种从小就不懂得珍惜生命价值的人,将来如何期望他能懂得「人生三百岁」的意义呢?小猫小狗如果常常得到赞美,会长得更活泼美丽;一花一草若能常常得到照拂,也会活得欣欣向荣。当然,有些人的生命能与风霜雨雪奋斗,但多数人的生命要在慈爱关怀之下成长,我们能关爱别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自然能获得延长。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说话要立志说有「三百年」功用的话,做事要立志做「三百年」长久的事业。凡是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三百年」的人,就是最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了。
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诗,形容人生的短暂,道尽了古往今来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其实,如果你了解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如此怨叹了。你看,坚贞不拔的老松,一活就是数千万年之久;尼拘陀树的一粒种子,也能够繁衍出无限的生机;还有,颜回只活了三十岁,他的善德贤名不是流传千年吗?僧肇大师也只活了三十一岁,他的一部《肇论》,千百年来不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吗?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不会受时间限制,不会受空间阻碍。
两千五百年前的灵山胜会,在虚云老和尚的眼中,宛然存在;十万佛土外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也正在那里说法。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用口说,可以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我们用耳闻,可以听到无限的生命在呼叫;我们用目视,可以看出无限的生命在活动,甚至我们用心思惟,都能够体会无限生命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件事都是要依靠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每一个人都是要仰赖无限的生命才能成长。像现代人所提倡的「集体创作,共襄盛举」,就是在实践「同体共生的生命」。只要我们抱持服务大众的理念,一刹那间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可以安立无量无边的法界生命。
举目望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展现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茎小草奋力从石缝里冒出来,接受雨水的洗礼、阳光的照耀,也是为了长养生命;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树藤,攀爬在墙头上,迎风摇曳,搔首弄姿,也是为了延续生命;甚至螟蛉子也知道父母不能生育,因而借助别的昆虫来展现自己的生命。
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实,名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一己的意志流入整个世间,与虚空万物同在,那才是生命的真谛。阿弥陀佛之所以为万人崇拜称念,就是因为他证悟了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意谓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意谓超越了空间,能超越时间的人才是与真理相契合的人。因此,「三百岁」还是一个人生短暂的理想,如何扩大永恒的理念思想,我们还应该要向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迈进。
三百岁经过了多少春夏秋冬,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是指很可怜吗?
300岁了,经历了多少春,秋冬夏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说的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沧桑巨变阅历丰厚。
85岁星云大师:践行人生三百岁
在大陆推出《宽心》、《舍得》等一系列人生课图书后,85岁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的首部自传《合掌人生》在上市博得了广大读者厚爱后,近日中南博集天卷、江苏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新版。
前日,星云大师在宜兴与媒体畅谈到自己的这部自传,星云大师坦言:「我写的都是苦难,是奋斗,是励志的。」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和大家交流。
星云大师还透露,自己没上过学校,但因酷爱读书,曾经当过副刊编辑,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
化繁为简,每天做五天的事
在媒体见面会上,星云大师对记者直言:「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不要怕给我难堪。我不计较问题,随你们怎么问,你们问清为止。」
近3个小时的畅谈,虽已85岁高龄的星云大师始终精力旺盛,他说他每天要做5个人的事情。
如何能做到?星云大师用「化繁为简」来解释,他说,日本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先生有一句话叫「人生三百岁」,「我怎么能做到呢?就是我每天做五天的事情,如果到60岁的时候就相当于300岁了。」
他还自己透露「记忆力超群」:「(如果)你们想听,我可以把小时候读的《水浒传》108将耍的兵器,一招一式都讲给你们听。」
星云大师每天坚持写作与阅读,近年来,在大陆出版了《宽心》、《舍得》、《厚道》、《包容的智慧》等十余部著作。
谈到唯一一本自传《合掌人生》的创作,星云大师说,在写作的时候就跟平常叙事一样,将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百般心路历程展现给了读者。
「我写了在绑缚法场的时候,以为要被枪毙了,我也没有害怕,我只是有一点感觉天色灰暗,我想我今年才22岁,刚到台湾,就这样死了吗?师傅、母亲都不知道,算了
人生如水泡,很快就没有了。我觉得遗憾,但是并没有委屈,20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
年轻时,曾做过副刊编辑
谈到写作技巧,星云大师透露,他年轻时候曾做过副刊编辑,也在多家报纸上投过稿,还曾尝试过撰写武侠小说。
「因为我武侠小说看得很多,一指神功、无敌神拳等等,后来有一个人说《人生杂志》需要编辑,然后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和尚,我要把和尚做好,后来《人生杂志》出刊以后,我就经常往上面投稿,比如《觉世》、《人生》、《今日佛教》等等报刊。10年前,我也办了《人间福报》,我每天写一篇文章给他们,至今也没有断过。」
他还经常撰文辩论,打笔战。「有时候,因为经常出远门,一天写好几篇文章备用。最多的一天写了20篇。」
星云大师在谈到写作时还强调,「笔在人写,头脑是最重要的。过去我经常的用心,用心用得习惯了,所以心就会听话了。要训练让自己的心听自己的话,比如贪心就要控制,钱对我们是不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自我训练,要以无理对有理,无情对有情。」
这也是星云大师通过写作的经验来向世人展示的人生智慧。「我写文章都不写怪僻的字,因为很多人不认识,所以我写的字都是很浅显的,让人家一看就懂的,也不谈玄妙的东西,让大家看的很清晰。」
不识字的母亲,教会他认字
星云大师出生在江苏扬州的小镇,家境贫寒,「所以我非常想读书,后来我想寺庙里面有很多书,我可以去读书吧?」加之从小受家里的影响从而对佛教有信仰,大师12岁的时候就在南京栖霞山出家了。他说,小时
候很喜欢读书,但只懂一点点,把书读给不识字的母亲听,念到「纽约」时,「纽」字不认识时就读成了「丑」。后来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然后看文艺小说、外国小说。坚持不懈慢慢地读懂道理以后,才开始读佛经。
谈到母亲,星云大师回忆道,在12岁准备出家时曾一度受到母亲的阻挠,后来是师父说得母亲动了心才同意让他出家。皈依佛门并走上弘法之路后,母亲对他的帮助也非常大。星云大师回忆有一次母亲到佛光山:
「当时是两万人在场,我请母亲讲两句话,她说:你们很有福气,你们在佛光山修行,我没有东西送你们,我就把我的儿子送给你们吧。下来之后我和妈妈说:妈妈我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你已经把我送人了。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现在,「没上过学」的星云大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创办了四所大学和四所中学、很多所小学,同时还是世界很多所名校的荣誉博士。
气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星云大师讲他年轻时为了管住自己心直口快,爱得罪人的「毛病」,于是「禁语」,管不住时,经常会躲到没人的地方对自己「下狠手」,掴打自己的耳光,进行自我反省,有时甚至打得自己嘴角流血。
他认为,受一点委屈,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够止息内心烦恼的声音,那就是宁静无声的证悟世界了。
不要死钻牛角尖,先安心接受,最好能跳出这个问题,静下心来,待心平静下来之后,回过头来自己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今,生存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忙于应对不断增长的生活烦恼、工作困难,从而忽视了沟通。一个普遍现象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这样。
星云大师提醒,不要忘记沟通。
记者问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自己的人生,最想说的是什么?
星云大师表示一句话很难说的清楚,但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
他还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安徽有一个儿子和别人争土地,然后想投诉到京城,他爸爸就跟这个儿子说:万里投诉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所以人的气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5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