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所依善知识之相·十德之后四德(具十德的善知识)

学佛百科2023-04-0798

传统的“十德”是指什么?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法师十德

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余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善知识十德

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举十喻叹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盘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见唐华严经六十四。

国王十德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长者十德

据法华经文句卷五上、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第十八等载,世间之长者具有如下十德,即:(一)姓贵,指勋戚尊贵,即世称阀阅之族者。(二)位高,指位居卿相、台辅,为百官之长者。(三)大富,指宝货丰饶,所须具足者。(四)威猛,指威严厚重,为人所敬畏者。(五)智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者。(六)年耆,指年高德劭,行事仪表,众人所尊仰者。(七)行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公正,言行一致而皆无染者。(八)礼备,指威仪和穆,为世所瞻仰效法者。(九)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足为表率,为在上者所叹服者。(十)下归,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者。

闲居十德

无男女境无爱欲心,无杂言缘无妄语愆,无敌对人无斗诤畏,无是非友无赞毁误,无见人失无谈他过,无随逐属无眷属嗜,无对面人无礼仪烦,无来临客无飨应营,无交众情无好衣望,独修妙行更无他妨。

智波罗蜜十德

一知贪欲行者,二知嗔恚行者,三知愚痴行者,四知等分行者,五知修学地行者,六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行,七知无边众生之心,八知一切法之真实,九知一切如来之力,十普觉悟法界门。见唐华严经十八。

愿波罗蜜十德

一,尽成就一切众生。二,尽庄严一切世界。三,尽供养一切诸佛。四,尽通达无障碍之法。五,尽修行遍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尽未来劫。七,智尽知一切之心念。八,尽觉悟流转还灭。九,尽示现一切之国土。十,证得如来之智慧。见唐华严经十八。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十家:战国时代的十个学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时:旧时把一日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子初、子正)

真正的善知识法师,须具备十种德相

法师,又称说法师,不是出家人都能称为法师。真正「善知识」法师,须具备十种德相。其「法师十德」是:

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要义。

二、能广宣说:以智慧辩才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妙法。

三、处众无畏:随其大众问难,悉能酬答,无所畏惧。

四、无断辩才:说法辩才无碍,经无量劫相续不断。

五、巧方便说: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众皆得通解。

六、法随法行:说法令众如法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

七、威仪具足:于四威仪中无有缺犯,令人敬仰。

八、勇猛精进:精勤修持佛法,教导众生永不退转。

九、身心无倦:身心寂静,常起慈心摄化一切众生。

十、成就忍力:修习诸忍辱行,而成就无生法忍力。

2021-09-27《圆觉经》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第十七段)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佛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上文中提到的“五性差别”都表现在二障中,所以就先谈了二障的问题,现在再来谈五性差别,那么是哪五性呢?又有哪五种差别呢?

1、如果有诸多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想泛泛而入如来大圆觉海,这里说的大圆觉海是比喻,比喻佛的大圆觉智慧深似大海,故称大圆觉海。有想入如来大圆觉海的众生,首先应当发大愿,就是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此四弘誓愿后,修行首先从受持戒律中开始,勤修戒定慧,勇断理障和事障,当二障已降伏后,即刻就能悟入菩萨境界,菩萨境界是指超越了小乘和二乘所得到的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非常殊胜。这是“五性差别”中的第一种性,名菩萨种性。

2、菩萨再通过精进修行,如果将理障和事障都已永远断灭掉了,这个时候,已是等觉菩萨的境界了,再从等觉菩萨的境界就可进入到如来非常微妙的圆觉境界了,到此已完全满足了三乘菩提的修行,得到了大涅槃。这是“五性差别”中的第二种性,名如来种性。

3、佛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一切众生,都在求证如来圆觉,在求证中遇到了“善知识”,就要依善知识所教的因地法行而行。因地法行是指如来藏的真实状况是无起无灭,没有一切导致轮回的见闻觉知,犹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及十方,这个法界性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真如圆觉性,顿悟到了这个真如圆觉性,就可以正式修习了,在修习中,依顿悟渐修的法则,名为因地法行。

这里说的“善知识”很重要,佛陀入灭后,全靠善知识教化众生,才能不走邪路,顺利地求证菩提,所以一切修行人应当依善知识为师,那么怎样分辨善知识呢?善知识有十德作为其特征,即:

一、善知识趣向一切智门:能正确教人入三乘菩提真实道,并使人证得真实道。二、善知识趣向一切智乘:能正确教人得声闻智乘、缘觉智乘、菩萨智乘,使人证得如来果地。三、善知识趣向一切智船:能教人登上一切般若智船,从有生有死的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四、善知识趣向一切智炬:能教人生起智慧火炬,使人证得如来十种大力量之光。五、善知识趣向一切智道:能教人入小乘道、二乘道、大乘道,最后使人证入涅槃城。

六、善知识趣向一切智灯:能以智慧之灯教人识别三善道和三恶道,使其能亲见六道轮回相。七、善知识趣向一切智桥:能为人搭建智慧之桥,度人从险恶邪见处走上正道。八、善知识趣向一切智盖:能用智慧宝盖庇佑一切众生,令人得生大慈悲、大清凉。九、善知识趣向一切智眼:能用智慧之眼教人,使人得见一乘法性之门。十、善知识趣向一切智潮:能以智慧之潮,使人得满满的大悲之水。此处依善知识修行,是“五性差别”中的第三种性,名声闻种性。

4、如果一切众生,通过自觉学习经教,或听经闻法、或无师自通,遇上了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就绝不会再走入邪道了,这类人,不论其根性是小乘或是大乘,都能证得佛果。他们在证得佛果的过程中,下能通小乘、上能通大乘,具有上下都能证果的特征,这是“五性差别”中的第四种性,名缘觉种性。

5、如有诸多的众生,虽然求法若渴,希求结交善知识为友,但缺乏辨别能力,遇人不当,遇上了充满邪见之人,并与其为友,视其为师,这种状况是始终不能得正悟的,不能得正悟,只会落入邪见中,不能出轮回。造成如此后果,全是邪师之过,邪师以荒谬之论将人引入邪道,这不是众生的过错。此为“五性差别”中的第五种性,名外道种性。综上所述: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佛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菩萨要普度众生,唯以大悲心,巧用方便法,化身出现于诸多的人世间,开发未得正悟的一切众生,以至于示现各种不同的形象,或现男子相、或现女子相、或现富贵相、或现贫穷相等等;或现困难重重的逆境、或现事事如意的顺境,并化现与众生相等的身份,成为其同事,因人施教,度其成就佛道。这些都是菩萨依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清净愿力,而作此菩萨行。

若有诸多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接受了菩萨的教化,能于如来大圆觉生起增上心,就该发菩萨清静大愿,应作这样的誓言:愿我而今安住于诸佛圆觉中,求得善知识的指导,不落入外道,也不落入小乘和二乘中,只依大乘愿力修行,渐渐断除诸多的理障及事障,待二障断尽,大愿圆满,便登上诸法解脱的清净法殿。这里说的清净法殿比喻的是清净圆觉,由此而证入大圆觉殊妙庄严之诸佛地域。

这时世尊回答完了弥勒菩萨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后,欲重宣以上所说之义,而说偈言: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多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得大解脱,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因此而堕落于生死轮回中,如果能断除一切憎恨和欲爱,灭除一切贪嗔痴,这样就不会受五性差别的限制,就都能成就佛道。

如果要想彻底消灭二障,就得求善知识为师,为自己指示涅槃正路,顿入正悟,正悟后随顺所有菩萨所发清静大愿,始终不入小法,依止于大涅槃,以大涅槃为修行目标。十方世界诸多的菩萨,都是以大悲心清静大愿,示现来世,现生死相,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现在的一切修行人,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只要能勤修勤断诸多的爱欲知见,便可回归于如来大圆觉中。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5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