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是标签(表达内向的个性签名)

“内向型性格”比外向型差?答案与你想得不同,父母别急着贴标签
实际上, 性格是一个人在与其他事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或习惯。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分阶段培养的。
一位宝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次带孩子出门,走在路上遇到熟人, 想让孩子和人打招呼,但孩子却躲在我的后面,拉着我的衣角低着头不敢说话。
我只能尴尬的和熟人解释 :“我的孩子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啊。” 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时,会远离人群,站在旁边默不作声,好像不能融入大家似的。
这位宝妈的孩子就具有明显的内向人格,家长看到孩子不能适应环境,也难免感到着急, 但孩子内向就是不好的事情吗?为什么家长们又普遍认为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 社会 观念的影响
这个 社会 不断地告诉我们:“外向的人更具有优势,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 性格外向的人具有健谈、活跃、喜欢竞争的特征,他们在“ 社会 密集型领域”可以更好的施展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与朋友。
而且在商业 社会 中更有可能获得所谓的“世俗成功”。在职场上,外向的人也明显比内向者更受欢迎,更容易得到赏识。
※ 对孩子的担忧
在非洲大草原上,掠食者总会捕捉到一些孤独的猎物,家长担心在这样一个掠食者的世界里, 内向的性格会让孩子太过孤独、遭受欺负。
※ 过于内向有坏处
内向的孩子喜欢安静,喜欢思考,不善交际,经常独处,不喜欢与人接触。这样的孩子思想比较保守,做事很有计划,也偏谨慎。
他们一般对事物持有悲观态度,容易生气、痛苦,严重的则有抑郁症,他们在晚上常常睡不着,属于中医里常说的“气虚”体质。
很多父母认为内向的性格不好,都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担心,怕自己的孩子不受欢迎,不自信,老师不喜欢,容易受到同伴欺负等等。但其实,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形成内向的性格,也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忽视亲子关系的维护
孩子一出生就被家人包围,他们的行为方式大多都是模仿家人而形成的。从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
亲子关系是孩子所建立的最早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的质量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所以如果父母没在前期与孩子培养好关系,孩子会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十分困难,将自己圈养起来。
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是孩子第一亲近的人,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十分重视。 一旦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内向”标签,经常在孩子面前夸奖其他活泼外向的孩子 ,孩子也会在家长言语的影响下,暗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且认为自己有所不足。
在孩子面前诉说经济压力
家长常常在孩子面前诉苦,表示家庭经济困难,会 降低孩子的自尊心 ,将自己与富裕家庭进行比较, 感到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无论做任何事情,孩子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到经济压力很可能会让孩子掉进“钱眼子”里, 抗拒不了金钱的诱惑 ,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责怪孩子之前,父母应该进行一定的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到位,引导的不够好,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内向的性格,我们又该如何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更多。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前,家长必须先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
之后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了解,并取长补短, 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点,规避缺点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表扬,避免打骂和控制孩子。
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与父母相比,儿童对他们的同龄人有更多的话要说 ,所以父母要为他们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例如,如果你邀请一些孩子到你家,让你的孩子做一段时间的主人,他们会很高兴地问候其他小朋友。这能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并让他们感到很快乐。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成长深深地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氛围实际上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对夫妻彼此相爱,他们的孩子就会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体验到 爱和尊重 ,从而使他们身心 健康 快乐。
与之相反,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且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对于家长而言,无论自己的孩子具备怎样的性格,都不用过度的焦虑,任何的性格都有它的优缺点,要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家长先正视这些优点和缺点,告诉孩子,内向从来不是缺点,它只是一种性格。
内向?外向?别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你并没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遇到陌生人时,会变得寡言少语,手脚不知道如何安放,显得很拘谨,常常被别人说是性格内向;
而遇到熟悉的朋友,又会瞬间放松,变得很活泼,和大家嬉笑怒骂,让朋友觉得你是一个外向的人。
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困惑,自己究竟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外向的人?
相信不少人都喜欢用“外向”和“内向”来定义自己的性格,甚至在自我介绍时,也会拿它做标签,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这样的性格标签,真的能简单定义一个人吗?
其实不然,在《隐形人格》一书中,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海伦·麦格拉斯和哈泽尔·爱德华兹为我们揭开了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的神秘面纱。
我们先来看一下,被传统定义的“外向”和“内向”有什么不同呢?
书中给二者的区别很简单:外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主要来源于外界的人和事,内向型人格的行动动力来源于他们思考和感觉的内心世界。
意思就是说,外向型人格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从外界获取能量,所以,他们更愿意进行社交,参与互动,在外人看来,通常会显得非常友好、健谈。
我们平时说某人“自来熟”,其实说的也是外向型人格的特点,他对于陌生人没有太多的防备心,愿意接触更多的新事物。
而内向型人格正好相反,他们的能量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思考与自省,因此,他们喜欢独处,更希望能够和自己对话,而不是和别人交流互动,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就是孤僻和不合群。
外界对于内向和外向的看法,通常都是,鼓励外向,而贬低内向。书中给出了一个数据,有75%的人显示出了外向型人格。
因此外向变成一种主流,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的”;而当一个人表现得太过内向的时候,就会被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否定,认为他不够大气、怯懦、没用等等。
其实,这两种人格并没有优劣之分,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获得行动力量不同而产生了内向或外向的人格倾向。
而且,这种倾向甚至只是显性的特质,在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人格组合,即外向的人也有内向的一面,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一面,就如同本文一开始的那个例子。
但如果将“外向”和“内向”过分标签化,就常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
在工作中,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比如,老板让外向型的人和内向型的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外向型的人可能会想要立马展开讨论,启动项目;而内向型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大家各自先回去,就项目内容独立做一个全面的思考,再碰头商议。
当项目碰到问题时,外向型的人可能会觉得问题很严重,刻不容缓,一定要立马拿出一个解决方案;而内向型的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可能会选择把问题放一放,缓一缓,再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两种显性人格遇到一起,外向型可能会觉得很挫败、愤慨,认为内向的人喜欢逃避和退缩,拖了自己后腿;内向的人则会认为,外向的人咄咄逼人、难伺候,导致产生太大压力,无法更好地合作。
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两种性格的处事和思考方式,就很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导致不能互相协作,更好地完成这个项目。
对于亲密关系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多摩擦,消磨爱意。
举个例子,有一对新婚夫妻,妻子是个热情开朗,喜欢社交的美女,她是个在家里待不住的人。假期来了,她希望能够和丈夫出去参加朋友聚会,她就跟丈夫说:“我们在家里待一天了,不如去我闺蜜家吃个饭,打打牌啊。”
而丈夫是个内向的人,更是更喜欢待在家里,看部电影或是读本书打发时间。
不过,由于内向型人格习惯于妥协,丈夫即使内心不情愿,可能也会听从妻子的安排,跟她出门参加朋友聚会,但是,聚会时却会出现尴尬局面。
比如,丈夫全程没有任何表情,不跟朋友进行互动,这种举动会导致妻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然后开始“读心”,认为丈夫是生气或者厌烦自己了,才会那么不情不愿。其实内向的丈夫可能只是觉得在陌生人面前很不安,或是应酬很疲惫,他不愿意展露自己的情绪。
如果能够对这两种人格特质有清楚地认知,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伤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
首先,要理解并承认人格特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只是它根据时间和场合的不同,有些人外向特质更明显,有些人内向特质更明显。
但是,这个明显只是说明,该种性格特质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特质比较少出现,是被隐藏起来的特质。
比如,我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能跟积极地表现自己,口才也更好,展现出更多的外向型人格。而在不熟悉的领域,可能就会选择多看多听,尽可能多思考才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很多面,不能简单地用外向或内向的标签来定义自己,给自己限定框架。
其次,将冲突定义为差异,换位思考问题。
由于人格特质的不同,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但冲突并不是无法避免,当我们学会把冲突定义为差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
比如,妻子因为丈夫袜子乱放的事情而生气,如果妻子能够理解丈夫这种对于秩序和规则比较忽视,更愿意随心所欲的外向型人格特质,可能就不会揪住事情不放,吵得不可开交。
而外向的丈夫,如果能够了解妻子是那种喜欢整洁、尊重秩序的内向型人格,可能教会提醒自己,回到家时把袜子放到指定区域,可能就能避免这次吵架。
我们并非改变自己的人格特质,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行为,让事情进展得更加顺利。
最后,利用差异,寻找平衡,互补才能双赢。
也许有些人会说,外向型人和内向的人水火不容的了,最好不要在一起工作,不要建立亲密关系。
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了解自己人格和别人的人格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沟通效率。
外向型的人和内向型的人其实可以成为互补的搭档。有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外向的人更喜欢内向的人,内向的人也更喜欢外向的人。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好基友、好闺蜜,是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多,还是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多?不难发现,互补的更多,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更想要靠近对方,去填补空缺,汲取能量。
利用这种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
比如,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如果女孩是内敛、沉静的类型,那么男孩要是当众表白,很可能会招到拒绝,而如果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靠近和温暖女孩,可能就更容易打动美人芳心。
理解内向和外向的人的差异,在人际互动中,剖析自己和他人,分析隐藏在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因素,能帮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善于与他人相处,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内向得人心里都很阴暗吗?
很内向的人心里的确很阴暗,但这阴暗未必伤人,他伤自己。比如自卑没自信,比如焦虑,比如狐疑,比如嫉妒。只有某些极端的人才会去伤害别人。
外向的人,内心未必光明,因为好多人表里不一。
所以人要不断清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才能活得精彩,活的光明,活得有意义。
被贴上内向的标签后,我经历了什么
大概从我明白“内向”是什么意思开始,就被贴上了这个标签。
“内向”两个字就像乾坤锁一样,牢牢地将我困住,越是想要挣脱,就被困的越死。
一年365天,我最害怕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我们小一辈的就成了她们的谈资。
就好像是故意和我作对一样,哥哥姐姐们都很健谈,会来事儿,会说话。一旁的我显得格外尴尬,插不上嘴,只能偶尔附和着笑一笑。
这时候往往就有长辈会说“春雨这孩子内向啊,一点不爱说话呢?这以后步入社会哪能行啊?”小时候的我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怎么回话,只能尴尬地笑一笑,显得自己更内向了。
就这样,每年年底的时候,亲人们都不忘记提醒我,我是个内向的孩子。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我都战战兢兢地等着这一刻的到来。我总是祈祷哥哥姐姐们能够少说点话,或者自己装作看电视看得入迷,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手机,也会对着没有网络的手机开开关关,一副自己收到了许多消息的样子。
以至于,每到过年的时候,我总觉得大家都会格外在注意我,看我有没有主动打招呼,看我有没有和哥哥姐姐亲近些。
总感觉有一双眼睛盯着我,让我浑身不自在,逼得我连一声“过年好”都说不出口。
就像是自我放弃了一样,“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内向了,我打招呼也不会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直到有一次,家里来客人,我没有说话,而是躲到自己的屋子里,关门的一瞬间我看到了爸爸眼神里的失望……
所有人都觉得外向一点好,亲人,爸爸,甚至是我自己。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疯狂地搜索“如何让自己变的外向”这个问题,看了很多经验贴,做了很多尝试,我甚至想去试一试在公共场合和陌生人搭讪这种方法。
终于,在我不屑的努力下,自己变得更内向了。
那些提前背好的开场词,反复练习了多遍的问候语,由于紧张,一张嘴就变了味道。
我拼命想要表现好,以至于整张脸都涨的通红,肌肉不受控制,我甚至感受到自己的面颊在抽搐,就更别提早就变了调的声音了。
我知道,我的内向没救了!“开朗”我们来生再见。
事情是在大三那一年出现转机的,那一年,我认命一样地承认自己是个内向的女孩。我发现,其实接受并没有那么难。
内向也有很多好处,外向的人也不都招人喜欢。
大三那年,我找了一个在书店的兼职工作。这种在学校书店里的兼职其实还是蛮抢手的。一起面试的人很多,最后要了3个人,我就在其中。
老板说“小姑娘不怎么爱说话,看起来老老实实的,就适合在我们书店工作”
我忍不住问“大家不都喜欢外向的吗?那天来面试的好几个都挺健谈的啊”
老板说“咱们是书店,又不是销售,要那么健谈干啥?我看你们几个就挺好,文文静静的,和书店的氛围搭”
我有个学妹,是自来熟,别人见过一面,不一定能记得住的人,她见第二面的时候已然和人家一副老友的样子。曾经我很羡慕这种人。
有一次,在水房碰见这学妹在和我们班级另一个女孩说话。学妹好口才,从天南扯到地北,我们班那女孩刚开始还有一句没一句的接着,后来干脆就变成了敷衍的“嗯嗯啊啊”。一边的我都感受到了空气里的尴尬。
学妹洗完漱一走,那女孩就对我说“这谁啊?你认识吗?”
我笑了笑,告诉她,这是咱们专业的学妹。
她说“就跟有病一样,上来就开唠,她知道我是谁吗?一点礼貌都没有”
你看,外向过头了还是很招人讨厌的 。
大四实习的时候,工作原因需要到中关村二小给小朋友上三次科学课。
这一次,我面对的不是长辈,不是老师,不是同学,而是一群三年级的小孩子。虽难努力告诉自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是三次课下来,还是会有几个尤其偏爱的。
其中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我喜欢她不是因为她和我一样内向,而是因为,她聪明而且努力。
当你站在一个长辈的位置时,会发现,其实你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内向而发愁,也无需刻意让自己看起来开朗,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外向的孩子,想获得别人的喜欢,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你的努力不会因为 内向 而被淹没。
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的生活,是获得喜欢,获得尊重的最佳方法。
内向的姑娘,我要告诉你,“社会”并不会因为你的性格而抛弃你,能抛弃你的只有你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7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