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十种功德(上师的功德不可测)

上师赐于心相续调伏的功德
作者: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 堪布 译 发布日期:2013-09-04 编辑:仁增才让
最后修学上师之意行
这样依止上师的一切方法已明确后。譬如,依止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轻盈嬉戏,尽情享受;蜜蜂飞入花丛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离开。同样,我们应当了知: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上师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的近取因,住于上师圣者心相续中的一切闻思修的功德能融入自己的相续中,就象从一标准瓶倾入另一标准瓶中一样。如《功德藏》云:“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希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上师、圣者行持菩萨行、积累福德智慧广大资粮时,自己也应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劳作,直至仅以意念随喜等结上善缘,由此圣者的无上发心力所产生的一切善业资粮,圣者获得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例如从前两个人一起前往卫藏(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它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的糌粑中混合。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人去看,“噢,现在豆粉还没有用完”。这样看了数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同样,他人造善业时,仅以少许财物供养或身语劳作等结上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尤其是上师、善知识暂时的指派或信使,甚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无误资粮的圣道,应当尽力精进行持。如《功德藏》云:“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于上师的相续中,并且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百千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了知形象虽然是某某本尊,而本体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别无其他,则能速得加持。在相续中欲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唯以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和合,自相续中就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所以,修持生圆次第等一切圣道的所修之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本性中,一切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乃是真佛。如《功德藏》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因此说,上师的密意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之中,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而化现为补特迦罗的身相。
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照上师教言修持,并以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若非如此,上师在世时没有承侍供养,不依教奉行,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绘制影像或说些进行修持(上师瑜珈)、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寻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不进行祈祷等,这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要想)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如《功德藏》云:“凡夫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见师难。”
首先观察上师,所谓的善巧观察是指在未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善加观察,之后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则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则不依止。已经依止了上师后,上师无论行为怎样都应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如果生起恶分别念,则会导致不可思议的过患。
所谓的观察上师,本来是指需要经典续部中所说的一切功德完全具足的一位上师,尤其是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必须具备。总而言之,观察上师可以摄于观察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相关的,所以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趋入正道中;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师被私欲所牵,便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所传的法无论多么甚深希有,但最后只能是为了寻求现世的利益而已。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自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则无论他的(外表)装束等如何也应依止;若自相续中远离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如法等如何善妙,也不应依止。但是,对于那些自相续以隐匿形式而住的高僧大德们,我们这些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不共同的功德。还有些狡诈、欺诳者,利用装模作样骗人的善巧方便冒充圣者,(因此难以分清真假,这时)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即:仅仅见到上师或听到上师的语言,甚至只听到上师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悉竖,激动万分,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观察(也应依止)。
据说,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马尔巴罗扎,你应当前往(南方依止他)。”米拉日巴尊者仅仅听到马尔巴尊者的尊名时,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自下定决心:纵遇命难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后来亲自去拜见上师的时候,马尔巴尊者则以耕田农夫的形象来迎接米拉日巴尊者。在途中相见时,虽然米拉日巴尊者不认识上师,但当时,自己今世的敏锐分别念全部当下便消失了,他怔怔地站在那里。总的来说,对于上师(的看法)也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关。所以,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行为如何都应当不离真佛之想。如果自己没有宿缘,则无有值遇贤善上师的机会;若自己内心不清净,值遇真佛也不会见其功德,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恩德的上师非常重要。
中间依止上师时,何时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诚心诚意恭敬祈祷。自己暂时的一切所作所为也应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依止上师。
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是指对上师圣者的一切行为善加观察之后,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样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间俗语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总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诸佛佛子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应随学上师的一切行为。所以,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应当得到。譬如:弟子依止上师应象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应与上师相同,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与师相同的功德。
因此,首先应当善巧观察上师,中间善巧依止上师,最后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样的弟子无论如何必定会趋入正道。如《功德藏》云:“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因此说幸遇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殊胜善知识,依止时应当不顾惜身命,象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大智者那诺巴依止圣者谛洛巴、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罗扎尊者那样。
上师对弟子的供养有什么意义啊?!
对自己的上师要作供养。对上师的供养有三种:
(1)财物的供养:经常用自己心爱之物供养上师,有能力的也可作金钱的供养,但以不影响家庭生活为限。
(2)身口意的供养:把自己的身口意悉皆供养上师。自己的身为上师而行,口为上师而言,意为上师所想。
(3)法供养:受灌顶之后,如法精进修行,以切实的证量和利益众生来作为对上师的供养。
上述三种供养中,以法供养为上品,身口意供养为中品,财物供养为下品。
承事:努力办好上师交给的事,为上师料理生活、照顾上师起居等,不遗余力地去做。
1、不毁谤:对上师身、口、意以及他坛城中的一切不可做些许的毁谤之词,否则有损甚至摧毁三昧耶戒。
2、不轻视:对上师应作佛想,不可因见到上师也和凡人一样吃喝睡眠甚至表现出喜怒哀乐,便认为“上师也只不过如此一个人而已”。这种轻慢的想法是极端有害的,这会有损甚至摧毁三昧耶戒,失去了获得上师加持的机会,断了自己的善根。
3、不碍师:不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碍上师弘法利生事业的事,更不可让上师为这些事忧虑,否则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功德,或现世罹患疾病、早死。如不忏悔,死后还会下金刚地狱。
道前基础——正宗分(四)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丙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修行的第一步是要依止善知识。《菩萨藏经》中说:波罗蜜多、地道、忍辱、等持、辩才、回向发愿、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师为根本。我们无始以来沉溺轮回,多恶少善,常处恶道,要想在菩提道上修行,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
亲近善知识的规矩有六个:善知识的德相要求,学生的德相,如何依止,依止的好处,没有依止的过患,摄彼等义。
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庄严经纶》中说到的善知识的十个要求: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调伏,戒;静,定;近静,慧;德增,德行超过学者;具勤,精进;教富饶,经教学了很多;善达实性,通达一切法自性空;具巧说,说法有善巧;悲体,大悲为体;离厌,说法没有厌倦。我们依止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具备以上十种德相的上师。
如果一个上师自己都没有修好,没有调伏,是无法指导学生的。怎样调伏的人才算合格呢? 圆满的调伏法就是戒定慧,只有依照戒定慧修行的上师才是合格的。其它如得到神通、见到本尊等功德都不能算作调伏合格的标准。
自利六德
(一)调伏
调伏,就是尸罗学(戒学)。心就像野马一样,难以调伏,而戒律就像马口铁,可以调伏杂乱的心。学戒就要按照戒律要求努力,不该做的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做到,这样才能调伏心,从而达到定的境界。
(二)寂静
寂静,就是定。持戒因而妙行进、恶行止,再靠正知正念观察,使心内住,就入定了。
(三)近寂静
定而后止,止而后观,产生的智慧是慧。
(四)言教富
言教富就是多闻,通达经律论三藏。讲的时候能够从一个点出发贯通无量知解,行持的时候对当下的众生和未来圣教的发展都产生利益。
(五)达实性
达实性,就是要通达诸法无法的空性,是殊胜的慧学。能够实证空性最好,能够从教理上通达也可以。
(六)德增上
上师的教证功德必须超过学生,学生才可能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要超过学生,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超过上师。
以上六点是上师自己应该有的功德,属于自利,后四点属于利他。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遗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学习佛法没有便宜可占,佛陀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转赠给弟子,只能通过讲说无谬的解脱道来教化众生。
摄他四德
(一)善巧说
上师要根据弟子的根器,将适合的法门传授给弟子,并使他依法修行。
(二)悲悯
上师说法的发心是渡众生,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等。
(三)具精勤
上师说法是利他的事情,要做到勇悍刚决,碰到困难要勇于克服。
(四)远离厌患
上师说法无疲厌。
博朵瓦认为上师十相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通达空性和悲悯心。只要具备这五相,弟子就能够从中获益。
末世有比丘等人,只为了供养而赞叹宣说戒定慧等学处,却不修行,这样的人是不能为师的。
康萨仁波切认为末世寻找具备十相的上师很困难,但作为上师有两点必须具备:持戒和悲心。
《妙臂请问经》中道:“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强调了上师的重要性。具德上师的标准:有智慧、形貌端正(指形象正派)、持戒清净、种姓高、趋向于法、辩才无碍、皈依三宝、有悲心、言辞和悦、喜欢做善事、敬信三宝。在末世中这样的上师很难遇到,可以成为善知识的最低限度是具备以上功德的八分之一。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四百论》中弟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法。
正住:不堕党类,没有偏见,不会认为自己宗派第一而贬低其他宗派,产生嗔心、慢心。要尊重恭敬所有宗派。
具慧:有辨别正说恶说、要点宗义的智慧。
希求法:具有求法的意乐心。
《释论》中添加了敬法法师(尊敬法和法师)、属意(听闻时做到专心)两个要求。
宗喀巴大师总结为四点:于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
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即使遇到明师也会错失,即使听闻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义理,反而可能产生邪见、增加傲慢等。
作为弟子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以上条件,要改过增善,努力做到以上几点,成为合格的弟子。
上师是什么意思?
上师的意思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
精进闻思修佛法,并能于其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要解决的问题与要达到的目标皆能圆满。灭谛与道谛功德都能现前无碍,最好是已经明心见性的初地以上菩萨。
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去摄受具善缘弟子。能够调伏傲慢刚强凡夫众,让其生起对三宝的皈依、恭敬之心,且不断圆满弟子的究竟解脱之路。
具备以上六种功德的上师,可称为具德上师。《功德藏》中告诉我们:“圆满诸圣法相者,浊世之时极难得,三戒清净地基上,广闻大悲润相续,精勤似海显密仪,断证福慧硕果丰,四摄芬芳如妙花,善缘弟子如蜂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7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