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一)(解脱与放下)

为何说“放下是一种解脱,看开是一种洒脱”?
放下是一种解脱,看开是一种洒脱。这在人生中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人们感觉被束缚,通常都是被自己的心魔所束缚
人行走于世间,其实真正受到的约束,无非是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但是这两项的约束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并没有太沉重的压力,而如今社会中很多人都感觉自己被束缚,背着沉重的负担,通常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和束缚,使得自己无法得到解脱。比如经常给自己一些比较物欲的目标。自己对一些事情看得过于重。看不开,出不来,这就被束缚在这里面,没有洒脱感。因此我们说。人如果有被约束感,特别是一个成年人,那肯定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心灵上的索链。
第二、看不开,使人短视失去洒脱
凡是看不开的人都是因为太短视了,只看见眼前这么个事情自己过不去,只看见眼前这么个坎,感觉自己这辈子就栽在这儿了。没有抬头看看更远的地方,没有抬头看看天。只要抬头看一看,其实发现眼前这个坎这个坑只是一个小的坎,小的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当你感觉自己,洒脱不起来,眼前很多沉重的事情束缚自己的时候,还是要暂时放下一些俗事,抬头看一看远方,看一看天空。离开周围都是高层的城市,看一看广袤的原野。从视野和心灵上得到一种开脱。洒脱的感觉自然就会回来。
做人纠结是一天,洒脱也是一天。开心是一天,郁闷也是一天,每一天的心情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外部的事情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眼光的长度和高度。
如何解脱自在
第一、用平常心生活:平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在日常生活里,凡事不必标新立异、炫耀自我,用平常心,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态度生活,也不必自觉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无,也可以放达自在。惠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一种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我们在生活里,就不会因妄想而颠倒罣碍。 第二、用惭愧心待人:我们每天举心动念、待人处事,难免有缺失或不完美之处,若常怀惭愧心,就能清净我们的身口意,而远离热恼。在待人接物里,随时想到:「真惭愧!我对你没有贡献、没有帮助,对你还不够友爱。」如果能以此心待人,必能增加人我之间的友谊。 第三、用无住心接物:《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好比出家生活,出家无家处处为家,又好比天上的太阳,住在虚空里,所以显其大、显其永恒。无住心,就是超越人我是非得失,对所有的事物,都能随情、随机、随缘。若用无住心接物,虽千钧加顶,也能举重若轻。 不放开脚步,无法向前迈进。我们要解脱自在,不但要学习放下,更须培养旷达的胸襟,能想得开,想得远,看得宽,看得大。历来诸佛菩萨与古今豪杰,哪里一个不是为了大众福祉,而放下个人安逸,赴汤蹈火在所不计。他们在让众生离苦得乐时,自己也获得了自在解脱。在生活、修行、待人接物各方面的解脱自在是: 第一、用平常心生活, 第二、用惭愧心待人, 第三、用无住心接物, 第四、用菩提心修道
怎样才是解脱?佛说放下,要怎么放?道说舍得,要怎么舍?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要学习放下,就必须实行佛陀的教导,而不是口头说放下。经过实行佛陀的教导,逐渐的‘放下’。‘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自我,把心放柔软(初步),最终才能看到‘真相’。
道说舍得,意思是说人如果一直执着而停滞不前,那么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既然道路错误,目标错误,方式错误,为何不舍弃道路,目标以及方式,从新定位自己。就好比一双手一直抱着一个空空的木桶,如果不舍弃木桶,是无法在获得任何事物的。
佛学里有放下一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发下呢?
一切色、声、香、味、触受、感受……只要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这就是“放下”,也就是心思中妄念的止息。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心的思维只限制在需要的时候,该停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不执著于任何意念,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怎么样才可以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惟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脱与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 佛陀
【释义】 一念之心能够放下,万事就会得到解脱与自在。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若能了解修行没有便宜事,自己做主,烦恼自度,对心爱的一切人、事、无都能割舍,对违逆境界能够坦然接受,进而做到无憎无爱,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我之境。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人生中的很多东西,若须要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放下才能得到解脱。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认为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觉得很真理。是的,凡种种,若是心里放下了,那么天地也宽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但这“一念”指的是哪一念?“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上的记载。还是指“五蕴”?好像都不是。只怕是“执着”。本来七情六欲也不会坏什么事,当它成了坏的理由时,往往就在于太“执着”。
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留而留之;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得而得之。
一念之过在于“执着”,不执拗一些,或许就给自己留有的余地就大一些,给别人的余地也大一些。可总是“太执着”,所以才会把自己逼入悬崖峭壁,让自己难以回头。
可是,一念执着放下,那万般自在究竟是什么?我还需要把“万般”吗?都是在自己三尺之外,近不得身入不得心,那“万般自在”又有什么意义?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佛语梵音,但却不能让我醍醐灌顶,唉,终究是缺一些领悟和绝决的能力。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人生再是,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惟有放下 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放下,才能解脱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不想拥有富与贵,但不以其道得之,我们也许将永远无法拥有。而能够拥有的其中一条捷径,就是学会放下,懂得放弃。即便是一辆汽车,它所能承载的重量也是很有限的。如果一点儿也不肯放弃的话,那么只能是被不堪承受之重压垮,到头来什么也不属于自己!
放下了也就解脱了,自我解脱则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多之又多,比如说在领导那里做了错事,说了错话,受到了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这时,心里总是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将之放不下。生活中的很多人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这些心理负担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也会使自己未老先衰,由于自己有太多的放不下,最终把自己折腾得疲劳而又苍老。
如果你拿得起的太多,放不下的太多,那么,你会活得很疲惫!
从前,佛祖住世时,有一位名叫法门的人来到佛前,他两手拿了两个玉石,前来献佛。佛祖对法门说:“放下!”法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玉石放下。佛祖又说:“放下!”
这时,法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玉石放下。然而,佛祖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无奈的法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要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祖接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玉石,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东西一一放下时,那再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你也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法门这时才明白佛祖让他放下的真正道理。
“放下!”虽然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是非常难的,一些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一些人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一些人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还有一些人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玉石?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是我们的动力,但是在必要的时刻,佛祖言下的“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之道!
常言道:“懂得舍得之道,就是懂得了生活之道。”会生活的人,都知道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古人有言:“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将欲擒之,必固纵之。”放下不只是放下,它还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取得。
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时时充满着诱惑,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理想、崇敬和追求。否则,他就是一个胸无大志、自甘平庸、无所建树之人。人生是复杂的,但它也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
因此,只有放下了,也就解脱了,要想驾驭好自己的生命之舟,那么,你就必须学会舍得与放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78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