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怎么看待佛界(佛教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不着有、无二边的“中观”说,中观学派也因此得名.由于该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中观学派主要阐发般若类经典的思想.以《大品般若经》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等为基本理论经典,中观学派提出了“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在理论上把性空与方便统一起来,在认识和方法上把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统一起来,在宗教实践上把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假有性空”、不着有无的中道立场.“空”是中观学派的核心范畴,概括了其基本思想.《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众因缘生法”,指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无自性,“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存在于认识中,以言说表现出来,所以说“我说”,而“法”即事物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如果仅仅说空,就否定了现象界的千差万别,也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所以第二,还应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有,即“亦为是假名”,这里的“假”是“施设”、“假设”的意思,指的是语言文字所形成的概念符号.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性空),还要看到假施设(假有),二者相互联系,因无自性才有种种假施设,因假设才显其性空.用这种方法来看待缘起法就是“般若中观”,也就是“中道观”.为了进一步说明万法性空的道理,中观学派还提出了“八不中道(八不缘起)”、真俗二谛,以及实相涅槃说.《中论》开头有一首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世间万法,单从因果相望的角度来说,不外乎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在龙树看来,上述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八不说”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双否定(遮)来达到肯定(表)的方法,亦即所谓“破邪显正”的方法,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对的,刹那变化的,并从普遍的相对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反对用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真实性,这些都反映了中观学“一切皆空”的基本立场.中观学派的“二谛”说指的是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包括俗谛与真谛.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但为了使人把握真理,又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俗谛为阶梯,由俗入真,证得真谛,因此真俗二谛既是根本对立的.又是统一不离的,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 有无相即,真俗不二,才是中道.由此所观察到的诸法实相,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这就是“实相涅槃”.既然世问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世间生死的流传毕竟以空为实相,也就是涅槃的内容,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也不必脱离世问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关键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场破除各种执着.这种理论为大乘佛教深人世俗社会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根据.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龙树是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不仅通晓婆罗门教的经典,而且对天文、地理、各种道术也很有研究.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誉.他的弟子提婆也是南天竺人,以博学雄辩闻名于世.提婆的后继者有罗喉罗跋陀罗,罗喉罗系传至佛护与清辨时,由于对中观的理解不同而分裂为两个派系.佛护一系集成了龙树、提婆的传统,其特点是“就敌论随言出过”,从论敌的表述出发,推论其错误,而不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因此归谬论证的方法,被称为应成派,也称“必过空性派”.后继者有月称、护法、伽耶提婆、寂天、萨婆那密多罗等.清辩一系在后来唯识学的知识论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认为像佛护那样仍然依靠传统破而不立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十分注重因明学的运用,直接论证中观的义理.因此自立论证的方法,被称为自续派,也称“自意立宗派”.其重要传人相继有寂护、莲花戒与狮子贤等.中观学派的学说传人中国后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臣大.特别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在5世纪经鸠摩罗什译介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专弘中观学说的三论宗,同时,也成为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立论的重要依据.(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着)
佛学里的中观是什么学问?有什么用?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中观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所
2、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3、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扩展资料:
佛教中观学的背景:
1、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论”。
2、中论是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中心的。后来随着大乘的兴盛,龙树菩萨的影响增加,所以中观学基本上泛指阐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论著了。
3、《佛教哲学概览》中讲 “缘起性空”,即后来的中观学。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指万法处于相互依赖的缘起之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性空)。
4、一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实体主义倾向,回归到原始佛教的缘起本意,另一方面,通过涅槃与世间皆空的观念,为大乘菩萨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观派
龙树菩萨的中观哲学对后世大乘佛教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观,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大乘佛教的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提下,龙树宣称涅盘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关心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龙树之后,中观学说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中观哲学对于别教也有深刻影响。教外别传的法门即是别教,教外别传始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禅宗史上的第一则公案。达摩祖师东渡将此法门东传,传至六祖惠能,把世尊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发展为直指人心、当下彻悟,有别于研经习教的渐修,从而形成中土所谓的禅宗,禅宗的目标就是参究第八识如来藏,以心印心。亲证如来藏心即是开悟明心。禅宗公案里的本地风光、祖师西来意、莫邪剑…指的就是如来藏心。禅宗因亲证如来藏,能使悟后的意识心生起实相智慧亦名般若智慧,让开悟明心者能现前领受如来藏的性用,例如:中道性、本来性、自在性、清净性、涅盘性、真实性、如如性、平等性、不可坏性、无我性...等等。依如来藏的中道性,而发起对实相法以及以如来藏为本而生万法之中道观行。证悟者亲自领受及现观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生起之智慧称为中道智慧,唯大乘别教独有不共二乘。
中观哲学对瑜伽行派也有影响。
佛教中瑜伽之意即是相应,窥基大师所著的《成唯识论述记》中有五种的瑜伽:与境、行、理、果、机相应。
《大般涅盘经》观十二因缘智凡有四种。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意即下智观十二因缘各个皆无常、生、灭。不见真如佛性,得声闻菩提。中智观十二因缘法,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将灭止生。不见真如佛性,得缘觉菩提。上智则探究十二因缘各个的本因如来藏;例如:因有如来藏才有无名、识、行…等。入佛菩萨道,亲证如来藏住七住位,十住位虽眼见佛性,然没有究竟,得菩萨菩提。上上智眼见佛性并究竟了了分明,故得佛菩提。声闻、缘觉者虽有相应的菩提果可得。然因未亲证第八识空性如来藏、无般若慧,故无相应的中观可言。大乘七住位后的行者因已亲证空性如来藏,不仅有相应的菩萨菩提果可得,并有相应的中道可以现观。
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我不曾学习,不堪指导。只是有点想法想说。
佛教的中观,经常被和儒家的中观混为一谈。,
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区别尤其重要的,是这个中观的观,不但是观念,不单是做事的方式,还是观察和观察的目标不一样。
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一定不是真实情况,只是那个真实,无法言喻离于文字更不能给你展示。
对于佛教的中观,我的理解
第一,在做事,不极端,中度,平衡,平和。
简单的,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吃饭的时候不想别的事,不折磨自己,不苦苦追求,
不执着于得失。
——插一句,儒家的中观,只取“不极端”,其实儒家是要看效果的,功利一些。
第二在做人,中观,其实,也有观察自己和观察别人观察世间。
佛教还有内观,就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念,法,自己分明,到达不在执着身心幻垢的程度。
儒家也有类似的对别人的观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可是观察自己的力度和教诲就少得多。
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区别。
第三,佛教中观和儒家中观我感觉这里方向一致——顺天道致人事,尽力而为,而无挂碍。
可是,儒家的追求,在于轮回中——不论是家齐国治还是天下平,都是在思考人生,在人的境界里努力修持,来世升天成为神明就是目标。
而佛教不一样。佛教的境界究竟。佛陀教诲的是只要不出轮回,一定会福尽则堕,所以,轮回中的天人福报,不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成佛才是更值得的路。
本来无人缚,何故人自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9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