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做错了事情勇于给别人低头认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敢于道歉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人?
敢于道歉的人是一个真诚的人,大干一道歉,说明他在意她,在意那个他需要道歉的人,不管他,对他错都会去道歉,这种人就是一个珍惜对方的人,只有珍惜才会去道歉,我记得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谁先道歉?并不是因为谁错了,而是因为更珍惜对方,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在理。
其实人在一起闹点小毛病,发生点小纠纷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人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认为是最对的,我是错误的,所以誓死不道歉,但是有的人尽管没有自己的错,但是他也会低头道歉,跟你和好,那么这个人就是珍惜对方,放下自己的尊严,放下自己的架子去道歉不是因为自己有错,而是因为珍惜对方,珍惜这份情谊,所以我觉得敢于道歉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也是一个大度的人。
求名人勇于承认错误的事例
1、廉颇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不和,廉颇处处欺凌,蔺相如则一再忍让,后来廉颇得知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亲自赤身裸体,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2、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于是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敢于当众认错的,才是了不起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古话,估计大家都知道,并且也不止一次引用过。但是有多少人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了?我相信有做到的,但是不多,最起码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做到的不多。
理论上都知道自己会犯错,但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犯错,本身就是一个坎儿。见过不少明明错了还百般遮掩甚至抵赖的,却很少见到错了大大方方承认的。而能不能大大方方承认错误,是能否改正错误的重要环节——这是第二个坎儿。
有人说,我自己心里明白错了,但不好意思当着别人说出来。这个心理,估计人人都有,可是,不敢当众承认,唯一能说明的,就是对错误给自己带来的损失,认识不到位,而如影随形的,必然是改正不彻底甚至是不改正。
大大方方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错误,确实存在一个面子问题。是呀,当着那么多人,站起来跟大家说自己错了,面子上肯定有损失,或者说自己以为面子上有损失。可是,不要忘了,不说,难道别人就不知道了吗?个别情况有可能是这样,但是一般来说,就算自己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说出来,反而显得光明磊落,不说,更容易让别人看做小肚鸡肠。
其实,大大方方承认错误,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重视起来。承认的过程,是对错误进行反思的过程,当众承认,等于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同时也让大家对自己进行监督,让自己增加改正错误的压力——也是动力。
其实,大大方方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一般并不会让周围的人小瞧,面子一般是没有损失的。周围的普通人,听过也就算了,谁不犯错呀?但是有心之人听了,不但不会对承认错误的人有不好的印象,反而会增加正面评价。因为敢于当众承认错误的人,绝对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证明了改正的决心,也说明了个人进步的无限。
应该是前天吧,跟一个同事闲聊,说起他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论哪个问题,他总是说出来一大堆客观因素。我打断他,比较委婉的问:问题数量很多,比如有一百个,我想知道的是,这一百个里面,有没有哪怕仅仅一个,是你自己的问题?或者你自己的错误是主要原因?
客观因素,当然需要分析,可是既然那些都是客观情况,说,也在那里,不说,也在那里,并且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唯一能让我们改进工作的,是自己的主观问题。只有首先从自己的主观上找到原因,才有可能让自己进步。不然,一遇到问题就找客观,再会说也架不住别人分析。就算别人不会分析,看到一个从来不在自己主观上找问题的人,恐怕也会有看法。
当我委婉提出看法后,那个同事沉默了。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会不会嫌我事多。我不管,我想的是,如果总是找客观,恐怕他没机会再和我做同事了。倒不是我有能力拿他怎么样,因为老板更不傻,不会允许一个不找自己原因的人,长期给他打工。
这个问题其实多少年前我就在想,也一直想写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今天才写,是因为今天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朱元璋讨厌繁文缛节,有一天让人念一个大臣的奏章,念了五千字还没有主题,非常生气,就把那个大臣叫来臭骂一顿。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并不因为大臣的奏章拖沓冗长而不再听下去,而是换了个时间接着让人念。一万五千多字过去了,才在最后的五百字里面,提到了五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分析的非常到位,很有见地。此时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哎呀,我错了啊。我差点因为写的形式不好,耽误了他说的这些重要的事情。
注意,朱元璋说:我错了。这实在太重要了。朱元璋是谁?老天爷的儿子啊,普天之下第一人,万岁爷皇帝陛下,居然敢于说自己错了!
其实,这才是朱元璋统治天下能取得重大成绩的核心能力。首先明白自己会犯错,这样就会在实践中自我反思,反思就一定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又敢于大大方方的承认。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能让自己不断进步的人!
想想啊,人家一个皇帝都敢于大大方方认错,我们普通人,又怕个啥呢?
不过,也许这才是人家当了皇帝,而我们永远是凡人的差别吧。
直面错误与敢于直言的名人事例
直面错误与敢于直言的名人事例:敢于进谏的魏征、从谏如流的李世民、负荆请罪的廉颇、强项令的董宣、被诛十族的方孝孺。
1、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2、唐太宗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可谓历代君王少有。
从当时最有名的谏臣魏征可以看出,魏征曾进谏达二百多次,都被唐太宗接纳了,要知道,魏征当时进谏语言尖锐让唐太宗都下不了台,一般人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他还是勇敢地面对了错误,才最后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贞欢长歌。
3、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东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杀人,匿于主家。后公主出行,用他为骖乘。
董宣候之于途,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诉于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即以头击柱,帝令小黄门止之,使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敕强项令出。
5、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
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
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
方反问:“成王安在?”
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道:“国赖长君。”
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
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
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扩展资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世民
百度百科-方孝孺
勇于认错的名人例子
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故事:一天,父亲买给华盛顿一把斧子,华盛顿想试一试斧子是不是很锋利,于是砍下他父亲最心爱的一棵樱桃树。事后他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他父亲很高兴地告诉他,他宁愿失去一打的樱桃树也不愿看到他撒谎。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一次看见河边一个老妇人在磨铁杵就好奇地问她为什么磨铁杵,老妇人告诉他她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从中得到启发,从此发奋好学,最终成为千古流传的大诗人.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9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