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迦叶尊者夫妻(迦叶尊者的爱情故事)

学佛百科2023-04-11185

西游记里最后问唐僧要钱的的那两个是谁?叫什么??

一、那两个是佛前的尊者,分别叫:阿傩、伽叶。

二、扩展知识:

1、出处:《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2、原文: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3、《西游记》简介:《西游记》这本书出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之手,出版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上了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迦叶尊者拈花一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含义:

为了能使教法更好的一代一代往下传,由佛陀亲自指定一个人作为继承者,相信谁都没有异议的。而佛陀这里选择的摩诃迦叶,又是佛陀的上首大弟子,威望在众人的心目中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拈花一笑,其实是一次打禅机,在这次打禅机中,看看谁能真正的明白佛陀要传递的讯息。因为只有明白佛陀心意的人,才能顺利地将佛陀度人的事业继续下去。而一直跟随着佛陀修行,也就是最后真正打破盘中之谜的,只有摩诃迦叶。所以,将衣钵用这种形式交给他最合适不过了。

因为佛教中始终讲一个悟,只有悟到了,才算是有智慧的,没有悟到,是根性比较差的一种表现。佛陀拈花,是要众弟子们去悟。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传递将来众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就是人们都需要在悟中去修。

也就是说,拈花一笑,不仅仅只是交付佛陀的衣钵,同时也告诉了今后人们怎么去依照佛法修行。所以我们看后来的弟子们修行,都是在一个“悟”中修行。悟出真法来了,才是真正的大德,悟不出真法,就会一直平庸下去。

拈花一笑的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扩展资料

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 -ka^s/yapa ,巴利名Maha^-kassapa 音译之略称。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

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

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梵A^nanda )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禅宗以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此外,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称迦叶佛。另佛弟子中,优楼频罗迦叶、伽耶迦叶等皆有迦叶之称。佛陀入灭后三百年之小乘饮光部之祖亦与迦叶同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拈花一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迦叶尊者

佛教四大爱情故事解读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有甜蜜、有苦涩,世人常为爱所困,苦苦追寻,又决然放手,如果说凡夫俗子还不能参透爱情的真谛,那在佛教思想中,得道高僧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会是一帆风顺,夺目绚丽;还是朴实无华,平淡柔情。佛教四大高僧,所经历的爱情皆是刻骨铭心,并用事实结果,告诉了世人爱情真实的模样。

一、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在日本留学之后,弘一法师与诚子相恋,结为夫妇,可当弘一法师毅然决然的走上出家之路时,世间再无多情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诚子最终的诀别只停留在一句“叔同,什么是爱情。”和“请叫我弘一,爱,就是慈悲。”此后的弘一法师就断然离别了诚子,没有才子的佳人只得是望着弘一法师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就像张爱玲评价到的是:“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原来在弘一法师的爱里,爱情只是一场慈悲的大爱。

二、宗萨仁波切:尽管投入爱河吧!

宗萨仁波切,一个风趣幽默的灵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令他倍感温柔的爱情,在伦敦求学时,那个性格自由奔放的荷兰女孩,以她迷人的外表给宗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管去投入爱河吧,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宗萨仁波切视她为上师之一的爱情来的激烈又热切,这个如阳光一般的女孩用她的方式,让宗萨仁波切体会到了那苦涩爱情的滋味。“这个女孩是无时无刻不欢喜快活着的,她给予我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这是宗萨最真切的表达,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浪漫。

三、大迦叶尊者:我若寻到心之归所,必来接你!

大迦叶尊者在遭到家人的逼婚后,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妙贤结婚,可婚后两人都一心向佛修道,便并未发生夫妻之实,只是存有夫妻之名。大迦叶尊者欲离家修行,便许诺妙贤:“我若寻到,必来接你。”在大迦叶遇到佛陀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将妙贤接来了身边,并如约照顾妙贤的生活。原来一心修道也能修成正果,原来爱情的承诺也能有始有终。

四、一行禅师:深爱而又不困于情!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四岁,我们在彻悟寺院里,我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她是漂亮的比丘尼,但只是当她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她,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清风拂过面颊的感觉。一行禅师的爱情始于一段妙不可言的一见钟情,作为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学者,一行禅师的爱情坚定,又精美到没有一丝破坏,即使深爱,也能不扰心、不困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要彼此安好。原来一见钟情也可以这样坚定,沉稳到逐渐成熟。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晶莹剔透,而太过痴迷的爱情又是痛苦的,是执着与痴迷的痛苦,过痛的爱情就没有原本美好的模样,四位高僧的爱情无不告诉世人,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十六尊者的故事 | 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尊者

尊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

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

佛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

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

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

摩诃迦叶译为“大饮光”。迦叶是姓,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曾向菩提树神求子,因此取名“毕钵罗”。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迦叶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佛陀声闻弟子中,头陀行第一。

“饮光”的由来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是因为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上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可以为佛像装金的高明的冶金师。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一起合作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夫妇,一起修行。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离欲的夫妻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若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终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

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志同道合,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

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张床。于是两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于是迦叶出家访师,但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

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他在王舍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历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头陀第一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他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专修苦行的意思。头陀苦行,有十二种:

(1)著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

(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

(3)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讨饭吃;

(4)次第乞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

(5)日中一食: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再吃了;

(6)节制量:食量要节制,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

(7)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

(8)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

(9)树下坐:不住房子,只是坐到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

(10)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嚝野露地上;

(11)冢间坐:常常到坟墓旁边面对白骨、尸体静坐修行;

(12)但坐不卧: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著。

舍利弗、目犍连曾劝大迦叶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后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

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游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她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

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花散在迦叶的身上。

迦叶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

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应,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他想: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

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报告。

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当地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

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负担,遭到信徒的反对外,在佛教内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拈花微笑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著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在拘尸那涅槃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锋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

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著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他怀著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三藏圣典结集

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案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

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阿育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

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鸡足山上候弥勒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

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

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这是迦叶尊者对他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这是迦叶尊者对他新婚妻子说的话。

这应该才是最美,最动听的情话。

在这个轮回的困境当中,只有你自己。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想被人需要,同时也需要别人。但这裏的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是当别人说我需要你”的时候,实际上表达的是我有一个自己,渴望被满足”对,仅仅是这样一个真相。

那种表达,其实只是一个自我想被满足的感觉。不管你存在还是不存在,达成或者不达成我的需要,其实我内心的痕迹就是被满足与否。那这样一个真相是什麼意思呢?指的这就是一种轮回的困境啊!在这个轮回的困境当中,只有你自己。

相濡以沫和相忘於江湖。

从描述人与人之间最深的情感角度来说,我不知道中国人说的相濡与沫和相忘於江湖的正确解释,但是从佛法来理解的意思,相濡以沫指的就是这种关系非常亲近,习气相合,然後大家都有很深的默契,这叫相濡以沫。而相忘於江湖呢,指的是你也不用为我担心,我也不用为你担心,不留任何痕迹,我们却回到了万物的法界。佛法裏面所指感情的最深刻的升华就是这个意思。

担心彼此,是自我印记的残留。

为什麼我要提到这个问题的重点呢?指的就是—没有发生就是最好的发生。就是说我不用担忧你,你也不用担忧我,你去了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我也去了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我们彼此都在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聚合。这个不用担心非常重要。而所有人类感情的方式中,担心彼此”的这个担心的观念,实际上是自我”印记的残留,或者习气的一种运转。换句话来说,所有的担心都是担心你自己而已罢了,而不是担心对方。他(她)的担心,最初的动力一定是自己,而最初的投射,也一直是自己。没有办法去真正的看到生命的实相!为什么会这样呢?

所有的关系都会被解构。

从轮回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关系都要被解构!今生你是我的妻子,你下一世不一定是。对,你死,我死,大家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死,就算在同一个时间死,他们都会进入不同中阴的轨道,不同生命的轨道,不同生命的轮回。所以,你会发现,如果我爱你这句话是真实的话,那唯一的真相就是你曾经对无数人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曾经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无数次的被描述。

这就是凡夫的窘境,众生的窘境,也叫一念万年。

这世上真的是一场梦,我们的关系和生命彼此都会失去对方。因为会失去,所以我格外珍惜,而不是要延续一种执著,知道吗?比如说你是我爹、你是我娘、你是我儿子…下辈子也是我儿子。千万不要延续这种执著!因为延续这种执著是非常痛苦的。对,没有多长时间还要做这种生生世世的打算。如果不延续这种执著,而仅仅是因为彼此的会失去,所以说格外珍惜,那这种状况的话,你就可以跳出很多自我的障碍。

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

剩下的问题就是说—包括父母的爱、儿女的爱、夫妻的爱等等,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要找到灵魂的方向,找到生命的方向。而不是不知道他(她)的方向,他(她)在哪里我也不知道。真正的能够解脱,真正的不用再无数次去重复、无数次去纠缠、无数次去陷入自己的幻觉。

那剩下的问题是,佛教徒用什麼样的方法来挽救这样一个情感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感,如果看到世间情感的真相居然是这样,就觉得很灰暗而没有了意义。我曾经付出了一切,居然是必然崩塌的一种关系…但实际上,一定是这样的情况。而佛教面对的方法就是—真正的希望自己能脱离这种幻觉的纠缠。也许我没有能力让他(她)解脱,但是希望用我的愿力,令他们能够与佛法结缘,他们也能真正的解脱,不再受著这种轮回的幻觉所折磨。同时,通过自己愿力的方式来衔接这种感情:无论生与死,我都在替你修行;无论生与死,我都忆念你的解脱;无论生与死,时间和空间,都阻隔不了我真正的爱和真诚,这就是佛法和世俗人的状态不同之处,是一种修行的力量。

作明佛母功德遍摄三界,自在任运,所作皆能成就得名。故又称三界自在空行母其功德甚深广大,实在是无以比量。

作明佛母心咒。

嗡 咕汝 咕列耶 梭哈。

对世间人来说,如果找不到中意的对象,祈祷作明佛母也会有帮助。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将作明佛母称为爱情本尊

祈愿怀柔的作明佛母本尊,加持一切众生能接纳自己,识得情执的本质,获得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

祈愿一切有情都能免於在情感中的迷乱和痛苦,究竟解脱。

慈悲的作明佛母,祈请您慈悯娑婆有情的痛苦,祈请您加持我们。

只为。

在沉睡中的如母众生。

回归清净的本性!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这是迦叶尊者对他新婚妻子说的话。

这应该才是最美,最动听的情话。

在这个轮回的困境当中,只有你自己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想被人需要,同时也需要别人。但这里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当别人说“我需要你”的时候,实际上表达的是“我有一个自己,渴望被满足”。对,仅仅是这样一个真相。

那种表达,其实只是一个自我想被满足的感觉。不管你存在还是不存在,达成或者不达成我的需要,其实我内心的痕迹就是被满足与否。那这样一个真相是什么意思呢?指的这就是一种轮回的困境啊!在这个轮回的困境当中,只有你自己。

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

从描述人与人之间最深的情感角度来说,我不知道中国人说的相濡与沫和相忘于江湖的正确解释,但是从佛法来理解的意思,相濡以沫指的就是这种关系非常亲近,习气相合,然后大家都有很深的默契,这叫相濡以沫。而相忘于江湖呢,指的是你也不用为我担心,我也不用为你担心,不留任何痕迹,我们却回到了万物的法界。佛法里面所指感情的最深刻的升华就是这个意思。

担心彼此,是“自我”印记的残留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问题的重点呢?

指的就是——没有发生就是最好的发生。就是说我不用担忧你,你也不用担忧我,你去了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我也去了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我们彼此都在一个不用担心的地方聚合。这个不用担心非常重要。

而所有人类感情的方式中,“担心彼此”的这个担心的观念,实际上是“自我”印记的残留,或者习气的一种运转。换句话来说,所有的担心都是担心你自己而已罢了,而不是担心对方。他(她)的担心,最初的动力一定是自己,而最初的投射,也一直是自己。没有办法去真正的看到生命的实相!为什么会这样呢?

所有的关系都会被解构

从轮回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关系都要被解构!今生你是我的妻子,你下一世不一定是。对,你死,我死,大家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死,就算在同一个时间死,他们都会进入不同中阴的轨道,不同生命的轨道,不同生命的轮回。所以,你会发现,如果“我爱你”这句话是真实的话,那唯一的真相就是你曾经对无数人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曾经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无数次的被描述。

这就是凡夫的窘境,众生的窘境,也叫一念万年。

这世上真的是一场梦,我们的关系和生命彼此都会失去对方。因为会失去,所以我格外珍惜,而不是要延续一种执着,知道吗?比如说你是我爹、你是我娘、你是我儿子……下辈子也是我儿子。千万不要延续这种执着!因为延续这种执着是非常痛苦的。对,没有多长时间还要做这种生生世世的打算。如果不延续这种执着,而仅仅是因为彼此的会失去,所以说格外珍惜,那这种状况的话,你就可以跳出很多自我的障碍。

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

剩下的问题就是说——包括父母的爱、儿女的爱、夫妻的爱等等,最深的爱就是彼此要解脱,要找到灵魂的方向,找到生命的方向。而不是不知道他(她)的方向,他(她)在哪里我也不知道。真正的能够解脱,真正的不用再无数次去重复、无数次去纠缠、无数次去陷入自己的幻觉。

那剩下的问题是,佛教徒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挽救这样一个情感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感,如果看到世间情感的真相居然是这样,就觉得很灰暗而没有了意义。我曾经付出了一切,居然是必然崩塌的一种关系……但实际上,一定是这样的情况。而佛教面对的方法就是——真正的希望自己能脱离这种幻觉的纠缠。也许我没有能力让他(她)解脱,但是希望用我的愿力,令他们能够与佛法结缘,他们也能真正的解脱,不再受着这种轮回的幻觉所折磨。同时,通过自己愿力的方式来衔接这种感情:无论生与死,我都在替你修行;无论生与死,我都忆念你的解脱;无论生与死,时间和空间,都阻隔不了我真正的爱和真诚,这就是佛法和世俗人的状态不同之处,是一种修行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