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为诸众生心所证者,在迷乱现象前,所度的众生似乎存在,(为诸生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11141

印光大师:如果专修念佛的人,虽然在此界没有往生西方,但是:譬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南无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还说: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念佛法门殊胜至极!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出自哪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节选)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节选)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於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

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

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

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

-----------------------------------

祝大家吉祥如意。顶礼十方一切佛。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药师琉璃光佛)

(德内丰严王佛)

(大通山王佛)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不是五蕴皆空?

不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应为佛教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_成佛之路。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

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一、身念处的修行

是指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等明了,做到观身不净。

身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认识到众生都是不净的。

修习身念处要从观内身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然后观察外身,即他人的身体,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既可悲又可怜的,由不得我们,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与尘土同住。

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众生便可看到,众生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而且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

二、受念处的修行

是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发觉有受皆苦。

在认识了身念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受念处,认识到感受是从六根而来,会产生快乐或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

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来还是眼睛来,还要知道它是怎样灭掉的。接下来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

三、心念处的修行

是指当感受外境时,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上。

心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外境时心的作用,认识到心念是最无常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是耳朵在感受,耳识在作用,心在耳朵上起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去想。这样慢慢地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心念在六根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界上生灭最快的就是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要在心念处观察到心无常。

四、法念处的修行

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

法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

修习法念处,最先观察的是贪、嗔、睡眠、掉悔和疑五盖,因为这些使人没有定力,从而没有智慧。然后观察五蕴,还要观察六根和六尘,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的,自己不能做主,处于不自在的状态,因不自在所以是苦。众生深深执着的就是我,只不过是法尘而已,所以要观法无我、一切法无我。

扩展资料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

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法,但易执彼端,其不净乎?其苦乎?无常乎?无我乎?岂可求之,当如实观之,不可妄定)。

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借此文略作介绍。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

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取,有效地解除苦恼和不安。——不可执著“如实”,再生假象,去除“自以为是”是关键,虚心而待物!

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脑中带有(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

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的知识结论,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份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

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於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於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後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

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处熟习以後,可以加上受念处,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著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份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著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後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於自我接纳。

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若有能力修习心念处和法念处,就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心灵的品质了!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

当情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

例如:我很生气,心_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於是让这清醒的心作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著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後转化它,内心就会愈来愈善良、纯净。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像、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份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至於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灭。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食物由土中生长到成熟,到买回家,吃进嘴里,吞到胃中消化,肠里吸收,成为养份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份。

或成为热量提供全身的正常运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为粪便排出。从植物到身体,每一种形式不断地和合、分散、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每一种存在的形式都是整体的因缘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的现象,个别的形式只是一种变幻而已,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没有任何一法消失。

每一个存在都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单一性、独存性和实在性,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这就是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时、散步时、情绪波动时、起心动念时都可以这样观照。久而久之,对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体认,这就是法念处的修习。

能够锲而不舍地修习四念处,就可以渐渐消除妄想执著,而由於不再有这些执迷、染著,我们就可以从种种烦忧、苦恼的火热中脱身而出,成为一个自在而觉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宁静而浸润在喜悦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念处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25)化无所化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世上没有众生可度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如来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妙法莲华经》说:“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圆觉经》中说:“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在迷乱显现前,所度的众生似乎存在,但实相中只是所证而已,没有真正的众生可度。六祖也说:“实相中众生本来是佛,若还需要佛来度化,则成了妄语。”

所以,这里讲:“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有四相者,不可得涅槃!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相中并非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

凡夫没有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四相的实执;而圣者从道理上、修证上,完全通达了无我,故没有对“我”的执著。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名言中显而易见,但这种对凡圣的执著是否合理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不要执著于自己是凡夫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凡夫。”

在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维摩诘经》也说:“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名言中虽然有凡夫的存在,但在胜义当中,凡夫的本性与佛的真如无二无别。既然凡夫都不存在了,证悟无我与没有证悟无我也不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7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