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处用心心得(五处用心与九种禅修有什么关系)

五处用心是哪五种
自修、共修、定课、日常生活和服务大众的修行都需要五处用心,否则做的是修行的事,很可能成的是凡夫的心。
第一,关于自修的用心;第二,关于共修的用心;第三,关于定课的用心;第四,关于日常生活的修行用心;第五,关于服务大众用的用心。让修行如何做好用心,这非常的关键。
请同志们来谈一谈: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培养自制力的?(多多益善,畅谈无妨)
就止门中。自有四意。一者分别止门不同。二者立止大意。三明修止方法。四辩证止之相也。第一分别止门不同。即为二意。一约行论止。二约义论止。初约行明止。乃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系缘止。二制心止。三体真止。所以通言止者。止名制止。亦名止息。心起制之不令流动故名制。专心定志息诸乱想故名止。今言系缘止者。系心鼻柱脐间等处。不令驰荡故。名系缘止。制心止者。心若觉观。即制令不起故。名制心止。体真止者。体诸法空。息诸妄虑故。名体真止。二约义论止。亦有多途。今略出三意。一随缘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随缘止者。随心起时。悉有三摩提数。故涅槃经云。十大地中定。名为下定。入定止者。证定之时。定法持心。心息止住。是入定止。真性止者。心性之理常自不动故名为止。故思益经云。一切众生。即是灭尽定。今用此三义。成上三止。约随缘任性有定故。说系缘止。约果有定法。说制心止。由具性不动。说体真止。第二明立止大意者。自为四。一明浅深。二对治相破。三随乐欲四随机宜。一简别三种止浅深之相不同者。因粗入细。则有浅深之义。系缘及制心。既是事故粗浅。体真入细故为深细。二明三止对治相破。有二种。一者以深破浅。二者回互相破。以深破浅者。为破缘外之散心故。立系缘止。制心止者。即破系缘止。心非色法。岂可系在鼻膈等处。若欲静之。但当息诸攀缘。故令制心守一。体真止者。即破前制心止。心无形相。性不可得。云何可制。了心非心。不起妄念。无止之止。止无所止。乃名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为止。此则以深破浅。反本还源。故立三止。二回互相破者。随修止时。若有见生。即互取一止。对治破之。细寻可解。三随乐欲者。自有人乐。安心境界。自有但乐。制心体真亦尔。若随所乐以法教之则欢喜奉行。若乖其情则心不愿乐。四对机宜者。未必随乐。如有人乐欲体真而不入定。若暂系心守境。即发诸禅。此应随便宜而授法。第三明修止方法。亦为三意。一修系缘止。二修制心止。三修体真止。第一先明修系缘止法者。略明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外国金齿三藏说。此为五门禅。问曰。身分皆可系心。云何的说五处。答曰。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眼好上瞻。或可见于黄赤等色。如华如云。种种相貌令情虑颠倒。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若系心地轮。此最在下。气随心下。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修习不净观者。多从下起。因此系心。或能发本。不净观门。约此五处为缘。令心不散。以辨修系缘止。意在于此。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若心停住。未入定前。复有一止。名凝心止。若得入定。身心泯然。任运自寂。即是入定止。二明修制心止者。心非形色。亦无处所。岂可系之在境。但是妄想缘虑故须制之。心若静住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问曰。心非上下。有时若宽若急若沉浮。调适之法。其事云何。答曰。心虽非上下。为治沉浮患故。上下安之。于行无失。若心浮动。可作意下着止之。若心沉没。可上着止之。复次若下着安心。利益众多。略说有二。一心易得定。二者众病不生。第三明修体真止者。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如大品经中说。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离色无空。离空无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所以者何。今现见阴入界等诸法自性不有。何能生我人众生寿命等一切诸颠倒事。云何知空。如过去所起一切烦恼业行为因。现在揽父母身分为缘。因缘和合。则有果报。有果报故。则有阴入界等一切诸法者。此业为是何法。而能为果报。阴入等作因。若言过去善心。即是业者过去作善之心。及心数法皆已灭谢。岂得为现在果报。及阴入等法作因。若言心非是业因。心作业。业随心来者。心转灭故。业亦应随心转灭。若业转灭。岂能感今世果报。及阴入等法。若业转灭。当知业即不至现在。何以故。业不来故。若业不来而受报者。此报不名报。何以故。无业则报无所酬。若言过去心虽灭谢。而次心续生故。业得随心来者。亦应过去业虽灭谢。次业续生故。得至现在。若尔即有大失。何以故。或时过去善心灭。而恶心续生。今亦应过去善业灭。而次恶业续生。此唯见恶业至现在。若尔应感恶报。何得感善果耶。若言业来而不随心者。此业应自有报。离心而受。今实不尔。复次业若有相。即是有为。若是有为。必堕三相。若堕三相。即是生灭。若是生灭。即不至现在。过去既灭。当知本业亦灭。谁感此果不可以新业始生。能感今果。当知业有相貌。此义不可。若言业无相貌而能感果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无相之法。即是无为。无为无业。何得感果。复次无相之法。即是空义空无生灭。岂得名业。若说空无相能感果者。三无为法。亦应感果。既不得尔。云何而言业是无相而能感果。如是种种因缘。业不可得。当知无有此业。若业不可得。云何言阴入界等一切皆从内业因生。亦不从外缘生者。若定从缘而有报者。则一切阴阳会时。皆应有果报阴入界等一切诸法。若尔则不待业持识来。方乃有生。故知非外缘生。若谓因缘合故有果报阴入等法生者。若因缘中各有生。合时应有二生。若各无生。合时何得而有生。若谓离因缘而有生者。此事不然。从因缘故有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生。若无因缘而有生者。则因果义坏。世间行善之人。应得恶报。行恶之人。应得善报。亦不应有修道。此即破于世间善恶因果。名大邪见。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著。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故经偈云。
希望采纳
第二课 如何修学
这节课我真诚认真老实地看了视频3遍以上,起初看了几遍头晕眼花,看了几遍有想睡觉的境界,心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离圣贤还相差太远了。必须要潜心修学。放下杂念,专心致志。修学前三个关键,需要了解修学体系,修学次第和修学方法。通过这三个关键来完成修学目标的达成,了解三级修学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直接性。殊胜的特征,产生强大的信心,完成自已的修行,快速解脱和觉醒。学习内容前,需要CEO,提醒自已是自已的主人。Clean:扫清内心尘垢贪嗔痴,烦恼,垃圾。Empty:妄念妄想杂念。Open:撤销设定执着,固有的观念。这样新的内容才会打开,流淌,学习新的内容。如果脏乱差关着门,就无法学习新的内容。 如何开启修学1,方式: 自修交流,每天定课慈经10分钟。2,方法:核心 十八自方针 ,真诚认真老实理解接受运用,从而改变观念 心态品质。3,五处用心,结合场景,在哪里做,怎么做?坐上修,自修,交流。坐下修,定课,日常生活,服务大众。做到怎么用心,如何用心,修学方式未完成改变,用什么心,如何怎么去改变,用对方法真的很重要。正确的方法,能让修学效果事半功倍。 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首先观念的禅修,树立正见,认清真相。理解,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基础。接受,第四步是关键。心态的禅修,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运用第五步,第六步,提升运用,生命品质的禅修,到了第七步,第八步,圆满。十六字真言(窍诀)真诚,认真,老实。理解要正确,获得正见。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句子。对概念的把握要联系上下文,不要钻牛角尖。正确理解没个段落,章节的法义,段落。列出每个段落的大义,原文或归纳。章节,根据段落大意分出层次,列出层次提纲,归纳中心思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章节说明什么问题,经论中又以什么方式说明。问题,获得正见,正见有道理么?这是关键。 接受要坚决,树立正见。接受要很用力气,不断重复。应用要重复,熟悉安住。最终达到修学的效果,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变,错误到正确,混乱到健康,凡夫到圣贤,让自已有慈悲心,有智慧,遇到任何事无常。 我觉得通过三级修学的学习,在如何修学这方面内容的学习,感觉又回到了小学生学习的方法,预习,复习,刷题,不断巩固。写笔记和作业,就像写毕业论文,论素述实践相结合。然后把学到的,理解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就像社会社团实践,帮助到更多人。利他心。从而改变我们自已和周围人的生命品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调整。在自已生活中,有太多的焦虑,通过三级修学,可以学会适当有效地控制住自已的易怒的情绪,让自已遇事先静心,宁静,清澈,光明,温暖,避免动荡,混浊,昏暗,冷漠。最后把自已学到的运用到做的事情上去,服务到更多的大众受益。最后达到幸福人生。
找心之旅
今早学到三级修学同修班的第二课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第四部分讲到五处用心,听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我也跟着哈哈大笑,可是忽然让我想起我的找心之旅怎么这么艰难,想到了定课一直做的糊里糊涂的,而老师在这堂课中讲到定课是最殊胜的,从开始定课用慈经到现在用七支供,都是在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因为修行中要攻克的心灵堡垒就是我执,可是为什么我的我执这么严重?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生活经历和背景,从小到大的用心过程,因为小时候是抱养过来的,在青春期就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就把本心藏了起来,年少就学会用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没有办法表露内心真实的感受,一直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中生活着,只有养父用他无私的爱来给我养分,支撑着我走到成年,成年后就披起铠甲征战沙场,为了利所向披靡,只想证明给养母看我也是有用的。就是这种畸形的心态才会导致本心被层层封锁,我的形容就是被一个大手印尘封住了。后来婚姻和财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这也是造业太多,导致的果报,因为没有学会用心都是在增加我执,增加贪嗔痴,老师在课中讲的与人相处时,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人冷漠无感,或是带有功利心,虚伪应酬,或是贪着他人福报,甚至心生嫉妒。这些心行过去常常出现,甚至发展到后边不喜欢与人交往,除了为了生存才挣扎着带着面具走入到我需要的人群中,越交往越累,老师在课中讲到如果随顺固有习气,那么做的事越多,轮回的串习就增长的越快,最后自己痛苦,大家别扭,团体随之遭殃,反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就是个人成就,大家开心,团体平安和乐。这些用心之道可以用在工作中,家庭中等等方面,凡是出现矛盾的地方,都是你有盾我有矛,才会二元对立,如果只有矛没有盾,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也是说明真正无我的时候,哪里会有问题和矛盾。
这条找心之旅,就是找到本心,而本心被我执层层封印起来,这一段通过每天固定练习妮姑玛瑜伽和冥想逐渐在解开封印,目标敌人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我执,这个我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业力的呈现,我不会傻傻被这个业力带着跑,我会用空性见来观照这个业力(种子),用好的种子去增福修慧,积攒成佛资粮。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