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法忍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慧律法师讲无生法忍)

四果阿罗汉永远不可能回小向大吗? 又有资料说,四果阿罗汉回小向大后相当于八地菩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个只是依据的通教经典判断的,不是别教,更不是圆教,阿罗汉如果和圆教菩萨对应比较,最多相当于圆教的七信位。而且智慧比圆七信相差十万八千里,所有的二乘人不能度人,都是因为没有破尘沙惑,破尘沙惑是圆教八、九、十信三个位次的菩萨专门干的事情!圆十信就把尘沙惑破净了。后面从圆初住位开始,破42品无明,更没有二乘人什么事,所以,二乘人回修大乘,不会超过圆十信位的!
佛教“五观”指的是什么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食须观门五别: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醒己德行,全缺多减;3、防心显过,不过三毒;4、正事良药,取济形苦;5、为成道业,世报非意。
二、兹依同书卷下之二〈对施兴治篇〉引用《智度论》、《毗尼母论》等所载,略释如次:
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2、反省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思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
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
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二、《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举的观音五观:即
1、真观:谓观真实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2、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3、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4、悲观:谓以此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5、慈观:谓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给予众生以福乐。
三、因五眼所见对象之不同所产生的五观:即
1、肉眼:见色(客观界)之粗杂相;2、天眼:见色之因果微细相;3、慧眼:见物心之粗杂相、微细相及空之道理;4、法眼:见物心之因果粗杂相、微细相及诸法假相;5、佛眼:见前四眼所见及中道佛性之理。
四、指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安般念观、界分别观。
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一杀烦恼贼,二不受后有,三应受人天供养。
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即是去供养其它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尘: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欢闻香味,但嗅着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爱憎心,起爱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着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女之间的情爱,贪着触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着于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达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揉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人。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据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现略释这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别,其寿命皆有分限。
二、变易生死: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念念生灭迁变不止。菩萨已了断变易生死。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踊身到虚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边出水,下边出火。总之,在虚空里他可以有十八变神通。因为四果阿罗汉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为四圣之一:佛、菩萨、缘觉、声闻。
什么菩萨才断见思惑?
阿罗汉菩萨才断见思惑。更不受三界生。故不生。 也就是阿罗汉以上的境地都已经断见思惑尽。
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阿罗汉、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阿罗汉都有哪些神通
若证得四果阿罗汉的话,既已断见思惑,当下出三界,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生不灭之涅槃圆成,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具足,已达无学绝学之境,无缺欠,此时之际,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全部具足,神通妙用自由无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