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化需要什么(度化是什么意思啊)

度化众生,要有缘才行
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之邻居,佛祖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祖慨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无缘,无法度化。
弟子们不信,请佛去一试。老母一见佛祖来了,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见。佛又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示现无量神通给老母看,老母却一 *** 坐在地上,低头嚎啕大哭,就是不肯看佛一眼。弟子们方才相信佛言不虚,要度化众生,光有真本领还是不够,还要有善缘才行。
佛陀就告诉弟子说:‘以前我没有跟老太太结缘,现在想度她时,用尽所有的方法,也难达到效果。阿难换你去度她。’阿难说:‘世尊,你是超凡入圣的人,都没办法度她了,我去会有效吗?’佛陀说:‘你去就知道,你去她就皈依你了。’于是,阿难按照佛陀的指示,就去了。当阿难到了阿婆家时,受到热情的招待,这就是缘的问题了,人就处在缘份的关节上。
佛陀要入涅槃时,对众生说:‘我们度众生时,尽我们的力量去度,能度多少,就度多少。’又说:‘当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种下得度的因缘。’也就是说该度的众生已度完了,还没有度的已经播下将来得度的因缘给他了,时间到他自然来找三宝了。
有些人叩了佛教的门之后,又出去外头寻找,在外道绕了几年后,又回到佛门来;别的宗教都看完了,最后又回到佛门来,认为佛门最究竟。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
「缘」之一字,意义甚深。结缘就是播种,不播种,将来怎么能有收成?结缘愈多,就像银行的存款也就愈多;银行的存款多了,还怕事业没有成就吗?世间上的一切功成名就,都有原因;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靠「因缘」。
世界上有的人富可敌国,但是没有人缘,到处被人嫌怪;有的人贫无立锥之地,反而到处受人欢迎,这都要看他平常是否与人「结缘」。
佛陀告诉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缘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人行个注目礼,就是用眼睛跟他结缘;赞美某人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或是用服务、用技术、用心意、用道理都能跟人结缘。
所以,凡大修行人来去皆自在,以心为主。一般来讲,修行人对这些都看得很平淡,常会说:‘一切随缘,没有办法度你时,就随缘了。’这就是不能改变对方,就要赶快保护自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你谈恋爱时,对方不想要你,你就必须‘保护自己’。因为,我们还不是圣人。
佛以什么方法度化众生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就是给众生讲诸法的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众生明白道理,这就是佛法。让众生开启智慧,让众生依照方法去做........这就是他度化众生的方法。现在我们跟佛学也是一样,就要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一定要依据佛的经典所谓 依法不依人。只有这样才能利益众生,帮助众生。
菩萨度化众生,要有那些方便?
是的,菩萨度化众生须要方便之法,若无方便之法,无从度起,是故菩萨度化众生,有无量妙法,所行之妙法皆从智慧心所流露,所谓粗言细语概归第一义。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心目中,为了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悲心是不变的,动机是亘古亘今的,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灵活运用,菩萨度众生,巧妙难思议,有时喜、有时怒、有时哀、有时乐、有时愤、有时悲、有时智、有时忧、一切作为无非令众生正见正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涅盘经云:“虽得戒定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脱。”
由此可见,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要成就佛道的过程,除了勤修第一义谛之外,必须广学方便之法,以方便法自度度人,这是必然须要的,若不依方便之法,焉能自利利人!
现在引证圣典,来广谈菩萨度化众生所行的四摄法,何等为四?分别如下:
一.布施摄: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二.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三.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除了正见第一义谛之外,必须广行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度化众生,要先修布施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有人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那我们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成佛了,为什么还需要福报呢?其实不然,智慧固然重要,但是福报依然不可缺少,有大福报才能承载大智慧。刚刚出家的沙弥为什么不能直接出来讲法?而要花五年的时间学戒、培养福报?我们要知道,如果福报不够的话,那出家的道路也会障碍重重,想学习佛法难以深入,想度化众生也难以摄众。
从前有位大法师佛法学得很好,讲演也非常到位,但是每一次讲经,总是门可罗雀,没有几个人来听他讲法,他不明白其中的因缘,就去请教一位善知识说:「我佛法讲演得也不差,为什么每一次来听法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善知识听后,微微一笑,就问道:「你有没有什么财物啊?」。这位法师答道:「我还有一疋布料」。善知识就对他讲:「你把这块布料兑换成钱,然后去买点馒头,压成碎末,布施给地上的这些蚂蚁,等二十年之后你再出来讲法」。这位法师就照着去做了,做完之后就继续深入经藏,同时也在不断地培养福报,与众生广结善缘。过了二十年以后,这位法师再出来讲法,这个时候的情形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每天来听法的人络绎不绝。
由此可见,你要度化众生,首先要修布施,要修福报,要与众生结缘。你有了福报,有了众生缘,你才能度化众生。如果与众生无缘,又缺少福报,你佛法讲得再好,也不能摄受大众。你说今天请一位乞丐来给大众讲法,就算他佛法讲得再好,但他从来没有修过布施,修过福报,我相信来听法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就是从持戒修福做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