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学处(布施解释)

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意义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整个布施的过程不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或者一种商人的交易心理。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文:静波法师)
六念之一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八种布施编辑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行布施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 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
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布施的小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
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种类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末学才疏学浅、智慧有限,若有不当、不足之处,敬请斧正、添加。
其他信息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布施最简单的方法?
找到需要供养的寺庙进行:
首先,去到寺庙,烧香拜佛,上香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十方三宝是佛教用语。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加上、下,叫做十方。佛、法、僧叫做三宝。佛,是教主。
法,就是佛和菩萨所说的,怎样修因证果,成就佛道的经论典籍。僧,是照佛说的方法去修行,已证到菩萨、缘觉、声闻等圣果的,和依照佛教制度出家学佛的僧众。)
但目前市场上的香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天然香少之又少,
更可怕
的是大量的香中都含有苯类、甲醛类等致癌物质。因吸入化学香烟气而导致肺癌的人
和居士都非常多,先不说这样的香能不能起到与佛沟通的作用,单单是对自身的危就
非常的可怕。
所以,请一款好的天然香是十分必要的,有心的话,可以到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香采用天然香料制作,燃烧产生烟不进对身心无害,使人舒缓情绪,也使你的修行增缘更有正能量辅助加持。
然后尽自己的心意向功德箱投入善款,好处:
如果钱用在弘法利生,用在印经造像,就是法布施;
如果用在放生,就是无畏布施等等;
说到功德的殊胜的问题,我等凡人是无法估算的,都是有福报的,阿弥陀佛!
根据佛法,布施有讲究给哪些人比较好,给多少比较合适吗?
有形、住相布施,皆是不净布施,其心以望有所图报,与世人恶争于物,无有别异,是不净之本。菩萨不以人相我相而行有漏布施,唯以法布,而为最上,若人不受,实为可怜。菩萨布施,一为舍缚,二为利人,不为贪欲,是名正道,名净布施,永住心净,即名解脱。
复次痴人不求上法修行,而贪于以布施之法以为最上,则为颠倒,如佛所说,布施在佛法中是下法,就算舍其身肉最多也只是天人小果,有漏之因,一切诸佛虽行之,而不以为最上。
佛言:若有来人从人索物,能不爱惜者,是为布施度无极。若意在道而布施者,是为以戒度无极。若不恚怒之,是为忍度无极。假令犹自思念,何用为食,自强其意,不释其行,是为精进度无极。若欲施若已施,而不郁毒无有悔者,是为思惟度无极。若已施不望其福德者,是为以慧度无极。理家,开士以布施为成六度无极行若此。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
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实法施一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
【若行布施得生天上。于佛法中施为下法。赞以为最而作是言。大施因缘得生天上。不知语言不解义趣。但知初入浅近下法。贪著我人舍第一义。】舍利弗。如是说法。或时有人生信出家。与诸恶人而共和合。不能勤求第一深义。有所得者说有我人寿者命者。忆想分别无所有法。于阿毗昙修妒路中自为议论。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舍利弗。我法尔时多外道法。令诸众生正见心坏。如是舍利弗。我清净法以是因缘渐渐灭尽。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者、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舍物与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八者、有人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十五、有人年终月尽破散财物,非净布施;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布施;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受与余人,非净布施;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二十七者、若人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净布施;二十八者、若与余人迭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二十九者、食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施;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出自哪里
出自《华严经》。
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