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多)

佛教中的“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作为佛教名词的波罗蜜
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 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
“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 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 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 在大乘佛教比较常说的是为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 这种翻译,意含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们是布施波罗蜜度悭 贪, 持戒波罗蜜度毁犯,忍辱波罗蜜度嗔恚, 精进波罗蜜度懈怠, 禅定波罗蜜度散乱, 智慧波罗蜜 度愚痴。
4)般若
普通话念(bo rou),广州话念“波野”。这是梵文panna的音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 (如果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佛法把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列入难于学佛之列。)佛法把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后者才是般若之智。
佛法又将出世间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
闻慧是从听闻佛法得来;
思慧是闻解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 如是深一层认识;
修慧是思后更依方法去修禅观,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真理。
中国佛教把 闻、 思、 修 三 慧,安在般若上来说,就有: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到彼岸。
5)般若心经
要尝一点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荐读心经。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很多人能终生持诵。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 陀从开悟成道,到入灭, 说法49年,全部的经论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总共有640万字。而 268字的《心 经》, 就包含了整部 《大般若经》的精华心要; 所以有群经心藏的意思。
读《心经》有大概两种读法。
一种就是文字解读,因为它是由 佛 教 重 要 的 般 若 名 词 撰 写 而 成, 如果顺藤摸瓜深究义理,广 释 《心 经》, 就串出整部640万字的《大 般 若 经》 了。
另一种,就是不用脑去想,思考其中理论。只是用“心”去读。就是把它背下来,常念。这是我们中国所说的读书百遍,自解其义的做法。在佛教来说,叫熏习。象常点香,身上就有香味了。总有一天,心开慧解,“开窍了”。
这部经有多个翻译版本,其中以鸠摩罗什和唐玄装的版本最风行。其中差异只是一句,一个是“远离颠倒梦想”,一个是“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的确是一路背着这部经做护身符的。当然不是西游记里的《多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所以从灵异的角度,也颇多人信奉。
请问如何界定初禅、一禅、二禅 、三禅、四禅
以下内容引自陈兵先生《佛教气功百问》:
据《俱舍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所说,四禅八定的身心效应和标准大略如下:
初禅:修定者达初禅未到地定,恒常修习,功夫纯熟,于不觉有身体存在的空寂心中,渐渐还觉有身,轻如云影。发动、痒、凉、热等八触或十六触,心眼内见身中诸物,这是入初禅时身体自我感觉的主要反应。入此禅有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寻,即寻思;伺,为较寻思更为深细的思察,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喜,指身发八触而受快乐,其乐超过欲界众生由种种物质刺激感觉所生的快乐。修定者初尝此乐,得未曾有,心中庆慰欢喜,有如大热天入清凉池。定,又译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动。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瞋恨、忧戚等不良情绪。初禅以上,也都具有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禅:初禅功夫升进,经过初、二禅中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二禅时,主要有内净、喜、乐、定四种功德。内净,指内心已离初禅尚未离的觉观寻伺之垢,心更为明净;喜,不同于初禅依身触生喜,二禅是从心的内净自然生喜乐,这种较初禅之喜更为深刻的喜乐,是二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二禅又名“喜俱禅”。乐,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身心自然轻快无比。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思察,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三禅:二禅功夫升进,经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三禅时,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舍,指舍离二禅中心受喜的纷扰;念,指自然能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定;慧,指能以合宜的方法调心,离贪着于禅定之乐等过失;乐,指“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据称是世间乐中之最,这种乐是三禅的主要特点,故三禅亦名“乐俱禅”。
四禅:三禅功夫升进,经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四禅时,有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定四种功德。舍,指舍离三禅中深心之乐的扰动,这种舍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故四禅亦名“舍俱禅”。念清净,指心离诸念,而明照无垢;不苦不乐,指超越苦与乐两种不寂静境界定,比前三禅的定心更为寂静,即使对境遇缘,待人处事,定心不乱。因心极寂静,呼吸出入亦随之而断。佛学说入四禅者,心如明镜止水,在此寂定心中,修学五神通等“世间法”及佛教的出世间法,皆易于成就。称四禅为“世间真实禅定”、“不动定”。把它作为修习佛教出世间法的基础,名“根本四禅”。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波罗蜜意思如下:
波罗密又作波罗密多,属名:桑属,意为“至上的”,在这里特指菩萨,因此波罗密意为“菩萨的责任”或“菩萨的财富”。佛教认为,波罗密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词义:到彼岸,或者渡彼岸的意思。梵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动词,到的意思,当然佛经里也可以翻译成渡。
上座部佛教阐释:在南传佛教体系,波罗密一般归类为十个,即:布施、持戒、出离、智能、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
大乘佛教阐释:
1、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
2、十波罗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禅、定、三昧、波罗蜜如何区分?
问:上面说说的禅、定、三昧、波罗蜜等,有什么异同呢?
答:从相同的角度说,他们之间的相、理互通。从分别的角度说,相、理各有侧重。
为什么这样说呢?
根本四禅,只叫做“禅”,不是定、不是三昧、也不叫波罗蜜。
五色定,只叫做“定”,不是禅、不是三昧、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未到地禅、中间禅等,虽然不是“正禅定”,从方便的角度说,有时叫做禅、有时叫做定,不是三昧、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空无相等,只能叫做三昧、不是禅定、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背舍,胜处,六通,四辩等,含有禅、定、三昧等,但是不能叫做禅、定、三昧,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九次第定含有禅、定、三味,但名为定,不能叫做禅定、三昧,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有觉有观,及师子、超越、无诤等,也含有禅定三昧,但叫做三昧,不能叫做禅、定,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愿禅、智禅、顶禅等含有禅、定、三昧等,但叫做禅,不能叫做三昧、也不能叫做波罗蜜。
九种大禅、首楞严等,同时含有禅、定、三昧、波罗蜜,也叫做禅、也叫做三昧,就是波罗蜜。
如果用首楞严心进入禅、定、三昧中,都叫做波罗蜜,因此,所有的波罗蜜但中,一切方法都可以叫做波罗蜜。
今天略说了禅、定、三味、波罗蜜的区别。如果各位高僧大德能随缘众生、利益大众的话,则没有固定的解释...
因此,各种经论中出现这些概念时,没有详细的解释,因为他们的意义难以说清,我们不能曲解、执著这些名相。但是,经论当中多数的时候用禅来说明波罗蜜,以根本四禅作为修行的根本,所有的内在功德,都是从四禅而发,以四禅而安住,因此唯有禅能叫波罗蜜的名字。
小编:露西
免费禅意书法作品手写真迹
?0
购买
佛教里有哪四空?哪四禅?哪六级?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3、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4、四禅是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此时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无色界四定
1、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2、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此时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3、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4、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以上来自新浪佛学
三波罗蜜多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一)法相宗将施等十波罗蜜就能修之位地分为三种,略称三波罗蜜。即:(一)波罗蜜多,地前三贤位之菩萨于初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微弱,不能伏止烦恼,反被烦恼所伏,而烦恼现行,称为波罗蜜多。(二)近波罗蜜多,初地至七地之菩萨于第二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渐增,不被烦恼所伏,而能伏止烦恼,然故意现行烦恼;以此而故意修行,非任运无功用之修行,称为近波罗蜜多。(三) *** 罗蜜多,八地乃至十地之菩萨于第三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转增长,能毕竟伏止一切烦恼,而永不令现行,称为 *** 罗蜜多。〔解深密经卷四、成唯识论卷九、成唯识论演秘卷三之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