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心境,对死亡来龙去脉一概不知是哪部经书的简单介绍

楞严经有必要读吗?我需要一个读完十卷的人来解答。复制粘贴不要。
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非常重要的经典,是佛教的骨髓,正法的代表,开悟的宝典。以你的体验来说,楞严经对你可能艰深了些,不要急液物,慢慢来。还有,假如你读某槐埋帆部佛经,非但没有读懂,还认为是谬论的话,不可自以为是,要惭愧自己智慧不够,不可出口不敬之语,免得造下罪业,要是强烈抵触,可以换一部浅显一点的来学。若是觉得还可以,不要着急,我初学楞严经也曾铅雹屡次抓狂,好在都过来了,楞严经真好、太重要!
凡夫俗子对佛教的不解……我要崩溃了
我可能不能解答您的疑问,我还没这个能力,我目前能做到,只是介绍一个善知识给您,看是否能帮到您,这位善知识就是净空法师,我自己曾经也很纠结,当时是按部就班,一步步听经,经历时间数年,一点点解开的。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清绝,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如清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学习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础,不然肯定会花了时间精力,然后觉得功夫不得力,到时候怀疑佛,毁谤佛,就不好了。
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当然,这里是说代替,代替并不完全是说等于,我们要用来打基础,继而修大乘,用代替的教材就答橡姿行,也比较合适,我们比较好吸收。
如果是单单要修小乘,还用小乘的经本比较适合。
--------------------------------------------------------------------------------
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
诸君大德!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对死后的去处一概无知(万丈深渊,大黑洞一般),因无知生大恐惧感,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ui)死亡后的种种状况与现世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关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乐观其成。 要明白!人死亡后并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随其现世所造之业因(梵语karma-hetu)(善恶)而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六道中),而又开始展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人事物新的开始,彼人于彼世界又是须要经过生老病死的阶段,如是辗转于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之圈内而不得止息,佛门称之六道轮回。 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这是人人平等要面对的事实,任何人都没有享有特权或赦免,说他生而不死的理由,毕竟生与死是凡夫迷界,是无常(梵语碧笑anitya)有为生灭的业报;诸佛菩萨圣僧们因断无明烦恼而净化生死,是故无生死无轮回,若来人间只是示现度众生,游戏人间一般而已! 修行者面对死亡应有的心态与认识,引用经典大意叙述四点供给同参大德: 一、无修行的凡夫心境:对死亡来龙去脉一概无知,心生恐慌,或不知而不惧,或半知半解,或知而故意避开不谈,或认为谈之是不吉祥大忌讳,或认为死亡与他甚远,或真的不知死亡的确会来临,或不关心死的问题,或只知生(梵语jati)的事实,而未曾联想到死亡,这一连串的案子,凡夫对死亡的心态不外乎如此,佛门称之迷惑。 二、善恶之业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不是佛菩萨在操控,不是神明上帝在掌握,更不是鬼怪魍魉作祟运筹,而是由自己现世所作之善恶之业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很公平、很平等、没有特权的,没有任何人在操控,一切自由意志在自己心中,为善为恶自己可以自作运行;换句话说,对于死亡之后的世界(梵语loka-dhatu),乃至投胎转世于六道中的那一道,现世所作为的善恶业力枝闭,即可肯定来世的那一道了。 为善即得三善道,为恶即堕三恶道,这岂不是甚为公平而平等吗?对死亡还有猛慧裂何等恐惧之有呢? 三、现世修行证得果位者对死亡的心境:修行证果者,其生死自在,无有害怕死亡的意念,因为证道者内心已彻底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离生无死,离死无生,生死(梵语samsara)不一不异的道理(真相),是故对死亡心无恐怖,无惑无动,远离颠倒梦想,现世已证得涅槃,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华,于世间随缘度日,自在解脱,世间业缘一尽,即入大涅槃。 开悟祖师云:“一念不觉远家乡,狂心歇处见娘面;菩提涅槃(梵语mirvana)非外得,溪声山色悉皆然。” 四、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求生净土者对死亡的心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娑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缘无缘不要紧,只要有心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无不接引往生其国,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曾经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既明白有极乐净土,何愁沉沦六道生死轮回,对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其心境念念不忘西方,忆持弥陀圣号,专志求生净土,其心坚固不犹豫,终其一生与极乐正依报结法缘,世间业果受尽,自力与他力感应道交,弥陀接引,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化生,多生果劫之生死,一笔勾销,从此入圣位。 引述四点法则,针对有关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认知与心态,作一番简略的阐述,仁者明白否!(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其他相关文章
《佛说阿弥陀经》这整部经书都在讲些什么?《佛说无量寿经》这部经书又是在讲些什么?在下愚蠢,请师兄...
《佛说无量寿经》: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局橘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 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具体内容是: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佛说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方闻而只称十念,桐运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连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伍判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也奉为日课。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