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十不善业果报差别心得(十不善业果报差别心得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13312

什么是十不善业,善恶业有何果报

与十善业相反的行为,就属于十不善业,至于果报,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规律了。

十不善业有:

一,杀生:故意杀害生命,生命没有大小之分,既便是一只蚂蚁蚊子也有生命。

二,偷盗:偷偷拿走别人没卖拍有送给你的财物。

三,邪淫:与发愿持戒或与人的妻子,非人而淫,妻子怀孕时等非时而淫,在接近上师,寺庙或佛塔等非地而淫。用口腔肛门非礼纤衫而淫。以上为身之三恶业。

四,妄语:有意识地说慌言。

五,两舌:挑拔离间,挑起多争端 和不和。

六,恶口:毁配腔骂别人是盗贼,白痴,用恶语揭露别人的错误,恶毒伤害别人。

七,绮语:闲谈兵事,买卖和女人之事,进行淫荡的歌、舞、游戏等。以上是口的四恶业。八,贪欲:想得到别人金钱、妻子及声誉的贪心。

九,嗔恚:对别人的幸福好运感到不快的嫉心。

十,邪见:不信三世、因果及三宝的邪见。以上是意的三恶业。

顺便把十种善业也说一下,好让你有所对照:

一,不杀生而解救生命。

二,不偷盗而布施财物。

三,不邪淫而严守戒律。

四,不妄语而言谈真实。

五,不两舌而平息争端。

六,不恶口而谈吐文雅。

七,不绮语而言必及义。

八,不贪欲而祝福他人。

九,不嗔恚而关心他人。

十,不邪见而信仰佛法。

十不善业,十善业分别会感受哪些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1、异熟果。如杀生要堕地狱;偷盗要堕饿鬼等等,这在书上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看书。2、等流果。因果相似的这种果报叫等流果,它也有两种:一是感受等流果,二是同行等流果。什么是同行等流果?若这一世一直杀生,那么来世刚刚董昌困事时就喜欢杀生;这一世喜欢喝酒,来生也会喜欢,老改不了,生生世世都是这样。上一世和下一世是相似的,这叫同行等流。这些佛在很早以前就讲过,现在发现的能够回忆前世的那些人中,也有很多都是这样:前世喜欢吸烟,后世也喜欢,前世喜欢什么东西,后世也是这样,这是因为留有前世浓厚习气的缘故。另外是感受等流果。例如,这世杀生,下世从地狱出来后,若有机会做人,寿命就会很短。有些小孩刚刚出生,或者一、二岁时,或者还未出生就死了,还有一些人一生都疾病缠身,无法治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也有其它原因,但主要原因前世或前世的前世造了杀生之业,杀生的果报不只(短命)这么一点,肯定下过地狱,从地狱出来后,大多数罪业已经减轻,但还残留一些,所以再做人时,生命就这么短暂,这叫感受等流果。3、增上果。增上果一般都成熟在环境上。我们平时看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如不毛之地或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还是有很多人居住。他们为什么会住在那?这与其前世所造之业有关。如果上辈子经常杀生,来世做人时,就会投生到有很多怨仇、杀戳的地方去;如果经常偷盗,来世若做农民,便会投生到庄稼不能成熟,或即使能够成熟却有很多自然灾害令其无法获得丰收的地方,增上果就是这样。4、士用果。比如,现在造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它时时刻刻都会增长,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这叫士用果。行善同样也有这四种果报。此外,还要谈谈造共业的果报。比如大家一起商量或共同杀死一个生命,这样每个参与的人都有杀死一个生命的罪业,此罪业是不能分的;行善也是这样,如大家共同放一个生命,此善业也不能分,每个人都有放一个生命的善根。因果关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恶事,以后所受的果报也很严重;行善也是同样的,现在做一件很小的善事,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善果。但是这些善业若与解脱无关,结果会怎样呢?我们在轮回中虽然可以因此而得到一些短暂的幸福快乐,但这些毕竟要过去,福报享完后,还是随业而转,若以前造了罪业仍要感受痛苦,这些快乐果都是临时性的,所以也不能过于强调世间善法。当然不能造罪,而且世间善法也要适当地做,并且不能执着。可是,现在我们怎么去修无漏呢?因为是凡夫,没有办法行无漏法。如果有漏善业也不能做,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在有漏善业里也有一些是解脱法。在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前提下做出来的虽是有漏法,却可以让人得解脱,所以也是解脱法。四、十善十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人一生中从没有杀过生,也没有偷过东西,这是不是善业?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如果曾经这样发誓:我从今以后不杀生、不偷盗,这才是善业;如果虽未造恶,但也未发愿,那么只是没有造罪而已,这不叫善业。所以,发誓相当重要。不杀生只是没有造业,如果在此基础上发誓:我今后再也不杀生了!则自从有了发誓以后,此不杀生才成为善业。这非常重要。还有一种特殊的善业,就是不但不杀生而且还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还布施,不得不邪淫而且还持戒……这些就是特殊的不共同十善;若仅仅发誓从今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这叫普通的共同十善;如果今后金属虽然不造这些恶业,但是也没有发誓,这就根本不是善业,仅仅是不造罪而已。共同和不共同的善业,它们的果报是不一样的。特殊的善业,如不杀生而且放生,也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对镜,即所放的生命;第二是要有放生的动机;第三是要有行动;第四是结果——把生命从命难中解救出来并给予自由。如果这四个条耐碰念件都具备,就是非常圆满的善业。每一个善业也有刚才讲的四种果报: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以放生为例,如果此放生和解脱无关,是在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前提下做的,那么其异熟果是下一世可以做人或天人;等流果是健康长寿;增上果是转世的环境里没有任何生命的障碍,而且有很多生存顺缘;士用果是一次放生后,此善根会时时刻刻不间断地增长。细节的内容主要是看《普贤上师言教》,其中描述得很清楚,或是参考《大藏经》中吵竖其它有关因果的记载也可以。最后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一生当中主要的痛苦或快乐,与前世的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前世业因的果呢?也不是,有一种外道就是这样讲的,他们说:一切都已经命中注定了,既然命中注定,就没有办法改变。但这只是外道的一种观点。《俱舍论》里讲过,一个人一生中主要的苦乐与前世因有关,另外一些,如你喝这杯水时,喝一口也可以,喝两口也可以,并没有一定的安排,这些不一定是的前因之果。但是很多情况,如一个人生病,去了很多医院总是治不好,而这些病通过放生等其它方法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此以外,再怎么打针吃药也无法治愈,这些大多是与前世因果有关的。可是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都是前因而定。因果关系比较细微复杂,因此,有些人对因果有误解和疑问,以前我做过一个有关因果的开示,其中很多内容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因果是非常厉害的,即使是阿罗汉也要受因果的限制。例如,目犍连尊者在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神通第一,最后还是被外道打死,为什么会这样?在平常,他神通广大,外道根本不可能伤及他,但是在那一刻,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只有束手就擒,再大的神通也超不过因果的作用,因为他已经造了这样的因,就要受这样的果。另外一位阿罗汉是饿死的。什么原因呢?那时的印度没有饥荒,出家人天天托钵化缘,可以化到很多吃的。他化缘时,食物在别人手上还好好的,但是一放入其钵内就变成了污水。那时目犍连、舍利子都在世,他们将世界上很多最有营养、最美味的食物以神变装入其钵内,然而钵中始终只有污水。最后佛也没有办法,那个阿罗汉只有饿死了。佛住世时,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既然阿罗汉都要受因果的影响,那么凡夫就更不可能躲过因果规律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因果,它是非常厉害的。无论修什么,一定要重视因果。对学佛人最低最低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因果取舍做好,若连这一点都不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怎么谈得上学佛呢?根本不是学佛,根本不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认真地看待因果。有人还说:不能执着因果取舍。这简直是乱说,凡夫怎么可以不前世因果呢?学佛的也好,不学佛的也好,按理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学不学佛,因果都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但是很多人听不进去,觉得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就没有因果,是不是敢确定呢?也不敢确定,也不相信眼睛看不见的就不存在,那为什么要排斥因果呢?这就是刚才讲的邪见的同行等流果。如果这一世某人有邪见,其同行等流果是什么呢?下一世还会有这样的邪见。生生世世习惯保持邪见的人,尽管在现世并未真正看到没有因果,也未找到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依然喜欢保持这样的邪见,这是前世的因缘。这种人如果这一生不做改变,那么以后的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作为一名佛教徒,在因果取舍上一定要认真对待。假如现在发誓不杀一种生命,而这种生命是一生当中想杀都杀不了的,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因为,以前肯定杀过这种动物,现在就可以清净这些罪业。譬如,今天发誓不杀恐龙,其实,即使不发誓,现在想去杀它也办不到,但是这样发誓有没有用呢?有用!因为恐龙以前在地球上存在过,而且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存在,那时我们肯定杀过它,这个业因种子至今还留在心里,它的士用果时时刻刻都在增长,现在若发誓不杀,从此以后就不再增长,就被控制下来了。所以,即使今生没有可能去做的罪业,也要发誓不做,这样可以使往昔世中所造的罪业从此变成善业,若不发誓而仅是不造恶也不是善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十不善业的果报

【一】花报:

《了凡四训》:「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二】正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三】余报:(若生人中)

就是说我们如果犯了身业的杀、盗、婬;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的贪、瞋、痴,这个十不善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果报有三个,第一个是花报,第二个正报,第三个余报。

第一个「花报」,所谓「花报」就是说,十不善业的正报都是三恶道,而在没有进入三恶道隐培前之前,它会有征兆。就像快下雨之前,天空都会潮湿潮湿的,这个就是下雨前的征兆。花报就是征兆,就像结果之前要先开花,称为「花报」。

我们根据《了凡四训》里面的解说,来了解十不善业的花报。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一个人内心有业障,是有征兆的。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头脑不清楚、迟钝,好像血管堵塞了,血流不过去。我们平常看电影、吃喝玩等放逸的时候,好像头脑很清醒;但是一遇到经典、听经闻法、念佛、拜佛,就觉得头痛,或者头脑不清醒,很想睡觉,这是「心神昏塞」。甚至「转头即忘」,因为气血不通,烦恼多、业障重,所以记忆力退失,转头即忘。

「或无事而常烦恼」,有的人没事干坐在那地方也会起烦恼。有的人没有生活目标,整天打妄想、起烦恼。天气晴朗,「天气太好了,好热」,起烦恼;快下雨了,「天看起来好阴,令人不舒服」,起烦恼。这也是一种障重的征兆。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看到行善业的君子,内心很沮丧,不仅不随喜,甚至感到厌烦,内心是一种排斥的心态,这个也是业障。

「或闻正论而不灶清乐」,听到别人讲世间的正道言论,或者佛法正论,内心不快乐、排斥。

「或施惠而人反怨」,自己帮助别人,但是反而被别人伤害,这个不能完全怪别人,有时候是自己的业障。

「或夜梦颠倒」,晚上睡觉的睡眠质量非常不好,总是做恶梦,或者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梦,这也是业重的征兆。

「甚则妄言失志」,讲话的时候语无伦次,想要说东却讲到西,想要说是,却不自觉讲不是等等,内心已经混乱的表现。

「皆作孽之相也」,这些都是作孽所显的相。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有这样的事相,或者颠颠倒倒,或者转头即忘,或者晚上睡觉夜梦颠倒,原因是现在的人因为社会、科技的进步,所以越来越方便造业。由于内心没有因果的观念,也不怕做坏事的果报,熏习多了,果报也就越快现前。

上面是比较粗显的征兆。有的人说我没有以上征兆,我身体很好,心很清明,都没问题,是不是不需要忏悔了?不是的。我们刚刚讲,等觉菩萨都要修忏悔,何况我们?就算我们没有这么粗重的问题,但是我们都会有烦恼和习气,有烦恼习气就要忏悔。

或许有的人会说,我没什么烦恼、习气的。但是要知道,如果一个修行人, 看不到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很失败的。贪爱眷属、声名、地位、财富等等的贪;喜欢跟人家比较、看到别人总是喜欢批判的瞋;对因果的道理半信半疑的痴,即使是佛教徒,甚至修行人也都会有的。这些烦恼障跟业障,除了用般若智慧中正来调伏烦恼之外,再就是要忏悔。因为就算明白很多道理了,但是往往心中还是做不了主,就必须要修忏。

就像在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主要是静坐修禅,修圆顿止观。但是如果修了很久很久都无法相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修忏、拜忏。

这是第一个花报,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是业障的征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多拜忏,这个很重要的。而且不是说刚学佛才拜忏,而是一路都要拜忏。我看反倒是老和尚比年轻人还要用功,有九十几岁的老和尚,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起来开始拜佛,都很精进的。

第二个「正报」,就是未来正式的果报,堕入三恶道。

「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随着造业时的心有轻重不同,所以未来感招果报有浅深的差别。如果造业时烦恼心重,即感招上品,也就是地狱的果报,余二类推可知。

三恶道的果报都很长远,而且很难以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待越久痴心所越严重。想一想,我们如果得了重感冒,头昏脑胀时,佛号还念得出来?正念还能生起?所以进了三恶道很难以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思惟此理,于因果怎可不谨慎,同时怎会不积极忏悔呢?

第三个「余报」,从三恶道出来之后剩余的果报。这当中包括等流果和增上果。等流果就是指我们正报的等流(相续)果报,也就是属于正报中的余报;增上果主要指的是依报中的余报。

如同上表,比如一个人短命、多病,为什么呢?很有可能就是过去生杀生的余报,这个时候就是要多忏悔杀业。不能只是放生,放生只是助缘而已;还要忏悔,修习忏悔法门。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求世间的福德,但是诵经持咒,求很久求不到。这并不是法门的问题,而是要配合忏悔。比如世间人求子、求婚姻、求事业,有时修很久都求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过去,或者过去生当中,曾经做过相应的罪业,所以在未忏悔清净前,会妨碍这些福业的现前。

例如欢喜吃鱼卵,不忏悔而求子;障碍他人婚姻,不忏悔而求婚姻等等。倘若所造业重,在这些罪业没有忏除之前,将会障碍福报显现的,必须要配合拜忏,这个很重要。

在此举《了凡四训》的例子:袁了凡想要求子,云谷禅师就问他:「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意思就是说你反省自己的习气,像是该有功名、孩子吗?袁了凡想了很久,检讨自己的性格当中,刻薄等种种不良习气,不像是有福德之相。

所以云谷禅师就教他「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也就是从以治习气为主,配合持准提咒、培福等助缘以转业。所以并非如一般人所想,《了凡四训》主要是教人填写功过格等。如果习气不除,修再多福报也难以显现。袁了凡深知此理,因此才改名为「了凡」,以铭自己修正习气、积功累德的决心。所以忏悔、改正习气,才是真正求福之道。

我们可从上表,十恶业的余报中去自我检讨,就可以知道自己习气何种偏重,而能努力忏悔、对治相应的习气,才有转凡成圣之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