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需要缘起,而缘起即是你平等的智慧(缘主慈悲)

何谓平等心?如何慈悲心?请赐教感恩!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观一切法,如粗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慈悲,与乐为慈(Maitri),拔苦为悲(Karuna)。慈悲普遍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名大笑绝慈大悲。大慈大悲,为佛教崇尚的道德规范,大乘尤于大悲为根本。《网明菩萨经》谓“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大涅槃经》称大慈大悲为佛性,该经卷十五说有三缘慈悲:—众生缘慈悲,谓慈悲一切众生,视如父母妻子眷属;二法缘慈悲,觉悟缘起无我而起渣升镇的平等的、不染着的慈悲;三无缘慈悲,慈悲普遍而离一切相,心无所缘。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同学们怎么理解呢??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慈悲为怀则众生平等,智慧中存则烦恼皆无。
当你心怀慈悲之心,那么所有一切都属于情理之中,也就没了敌人、朋友等等世界万物
当你得到大智之时,那么所有一切的烦恼都可以解决,也就没有了烦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什么东西到达它的极点都会产生升华,一切归无。
详细解释如下:
(一)慈悲是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的关怀。对于任何对象,不论亲疏远近,只要他们需要帮助,就会适地、适时、恰如其所需地,给予对方帮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会造成对方的不平。使得被帮助的人对你产生甚至仇视的信念。像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照顾。如果不平等,便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嫉妒,不能互相友爱,同时也对父母不满。没有平等心,一定会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困扰。
(二)智慧是无私地处理一切问题
智慧一定要是无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态,那就表示没有无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视无我,处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害得失,拿来做考量,否则也许自认为有一点智慧,但他处理的事情,没有给别人带来帮助,反而造成灾难,也为自己增加了困扰。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资,希望能得到回报。
我们无论在处衫斗理他人的事,或者处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许多人处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处理自己的事,就很难不把自己放进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须以理智为前提,否则便是缺乏原则的郷愿之仁,真正的慈悲,会包容他人,不会因循樱悄偏私。宗教应是慈悲和智慧的体现,若是一个宗教光有爱而没有智慧,他们会救人,也可能会杀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战争,便是假籍宗教之名而杀人盈野,以达成他们排除异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智慧必须以感情为基础,否则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无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断正确,并且情理兼顾。
(五)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对他人要用慈悲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在一个家庭中的夫妻之间,往往一方面会对另脊塌渣一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对方的感激;许多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但却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认为这是自己业障深重,没有修到好的因缘,才会碰到这样糟的亲历。其实这是因为自己的慈悲心不够,才会跟他人计较得失。
(六)以智慧心对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心念。当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当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要立刻用佛法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要做一个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痴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而却又在自寻烦恼。不过,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增长了,所以自认愚痴,便与智慧相应。
譬如听到医生宣判你活不过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尽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是智慧。如果因为知道即将死亡而害怕恐惧,精神失控,自恼恼人,或者静静地等死,这就是愚痴。
曾经有一位我们东初禅寺的护法,邻苇澄居士,得了癌症。我去探望时问他:你害怕吗?你的双腿被截掉了,每天在医院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的腿本来就不听使唤,十分难受,被切掉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计划于出院后,要画画捐给东初禅寺义卖,更在劝我的孩子们昄依三宝,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众生。这位居士没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详、平静,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既不是纵容,也不是溺爱,而是要讲究方法与智慧。慈悲的行为,一定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往往适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帮助的人。
智慧的运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则会流于空谈,发大心说大话,实际上帮助不到人。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凡事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来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要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达理,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着想,便能开发自己的智慧心。
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关怀他人,
要以无我的智慧心出离烦恼。
如果能够学习著运用这些观念和方法,就会享受到心无障碍,解脱自在;
忙也自由、闲也自由、好也自由、坏也自由、富也自由、贫也自由。
佛教中什么是慈悲心?
慈悲,意即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诸有情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对众生发慈悲之心,即为慈悲心。
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闷埋瞎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慈悲心,在佛教中又称为蚂空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液宽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慈悲心 感恩心 智慧心 清净心 随缘心 集齐后 修心养性
慈悲心
慈悲心如甘露
不管面对怎样的遭遇
我都会修慈悲心
让内心充满了力量
让内心充满喜悦
让我感觉人生是有意义
慈悲的心啊
慈悲心是希望众生皆能离苦蚂蔽世
所以 你应该发挥无边的爱心
慈悲心就像万灵丹,转逆缘为善缘
因为慈悲的心,众生皆离苦 啊…
以慈悲心悲怜一切的众生
其人多生功德无量
为了成就菩提心
你需要其根本 啊
成就大悲心 必须用闷肢慈悲心过生活
怀着慈悲心而活 改变你的生命
清净心
阿弥陀佛在心间
阿弥陀佛在心间
他教我不贪不厌
阿弥陀佛在心间
抛开红尘多杂念
不管路艰辛我愿意去
迈开大步勇向前
不管路遥远何时到终点
我会完成这心愿
阿弥陀佛在心间
快乐在人世间
阿弥陀佛在心间
他教我不贪不厌
阿弥陀佛在心间
抛开红尘多杂念
不管路艰辛我愿意去
迈开大步勇向前
不管路遥远
何时到终点
我会完成这心愿
阿弥陀佛在心间
快乐在人世间
阿弥陀佛在心间
逍遥于人世间
阿弥陀佛在心间
我坚守这份信念
智慧心
悟
无量心 生福报 无极限
无极限 生息息 爱相连
为何君视而不见 规矩定方圆
悟性 悟觉 悟空 心甘情愿
放下 颠倒梦想 放下云烟
放下 空欲色 放下悬念
多一物 却添了 太多危险
少一物 贪嗔痴 会少一点
若是缘 再苦味也是甜
若无缘 藏爱 在心田
尘世 藕断还丝连 回首一瞬间
种颗善因 陪你走好每一天
唯有 心无挂碍 成就大愿
唯有 心无故 妙不可言
算天算地 算尽了 从前r
算不出 生死 会在哪一天
勿生恨 点化虚空的眼
勿生怨 欢喜 不遥远
缠绕 欲望的思念 善恶一瞬间
心怀忏悔 陪你走好每一天
再牢的谎言 却逃不过天眼
明日之前 心流离更并颤远
浮云霎那间 障眼 人心渐离间
集苦连连 不断的出现
无量心 生福报 无极限
无极限 生息息 爱相连
凡人却视而不见 规矩定方圆
悟性 悟觉 悟空 心甘情愿
简简单单 陪你走好每一天
感恩心
感恩歌
作词:正兴法师 作曲:颂今 演唱:周亮
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
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芬芳;
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心儿多么虔诚;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歌儿用心吟唱。
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
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
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
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心儿多么虔诚;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歌儿用心吟唱。
随缘心
一切随缘
阿弥陀佛
春有百花 秋有月
夏有凉风 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切随缘
一切随缘
即便是千山鸟飞绝
缘起缘落
缘生缘灭
都一个缘字把它了却
人生有喜也有悲
就像月圆又月缺
人生有聚也有散
就像花开又花落
一切随缘
那管它落花春去也
水到渠成
心到佛至
这一个缘字看破一切
阿弥陀佛
遂愿愿大家一生平安
抛弃烦恼
一切随缘
慈悲?是什么懂西。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罩弯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 慈悲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 慈悲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哀愍之念以怜物之谓。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8b)︰‘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3c)︰‘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c)︰‘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尝谓,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愍之念。复立悲智二门,表佛法之觉德,并以观音象征弥陀之慈悲门、普贤象征释迦之慈悲门。《慈悲道场忏法》卷一云(大正45·922c)︰
‘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若别释‘慈悲’二字,则有拔苦义及与乐义,以及生缘(众生缘、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之释。兹略释如次︰
(1)拔苦与乐︰此有二说︰一谓以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二谓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关于前者,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6a)︰‘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昙鸾《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42b)︰‘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关于后者,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b)︰‘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十地论》卷二云(大正26·134a)︰‘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其他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九等,亦有是说。
对此,诸经论各有解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谓乃由于有通、别二义,若依通论,慈悲共具拔苦、与乐之义;若依别论,则各有分属。《大乘义章》卷十四谓慈、悲虽同为无嗔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嗔,慈能遣粗重之嗔;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扰知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
(2)三缘之慈悲︰略云三慈。《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28c)︰‘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此三缘之说,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佛地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物李闷卷二十七、卷四十等书皆有诠解。此中,《大智度论》所述之三慈如次︰
1.众生缘慈︰非但缘一切众生而起慈悲,也是缘众生相而起,故云众生缘。即缘某甲某乙等众生之姿而起,故云众生缘慈悲。
2.法缘慈︰诸圣者破吾我相,灭一异相,观众生但为五阴假和合而起慈悲。亦即此等众生,不知法空,妄起欲念,故圣者怜之,令随意得乐。
3.无缘慈︰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住过去、未来、现在世,知诸法不实、颠倒虚诳之相,心无所缘,故以其无缘佛心,愍念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执着诸法,分别取舍,为此,令众生得诸法实相之智慧。
此外,《涅盘经》又举二义,一义缘贫穷众生而施予乐,此名众生缘;缘彼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之,名法缘;缘如来,名无缘。如来永离贫穷,受第一乐,故不以众生缘、法缘为可缘,故云无缘。而欲以大乐与众生,故云无缘慈悲。此乃就化益而分三缘。另一义谓,缘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眷属,名众生缘;不见父母、妻子、眷属,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起,名法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任运而转,名无缘;此与《大智度论》所说相合。
◎附一︰印顺〈三种慈〉(摘录自《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里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象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里苦恼着。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着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着,而成‘法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禁书等等。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着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着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
◎附二︰〈无慈悲〉(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无慈悲,谓欠缺慈悲心之意。指佛、菩萨以外之一切有情。盖慈悲乃伴随着智慧的最高德性,且佛心亦可以用‘大慈悲’之语表示。
主张慈、悲的本性是无嗔善根的说一切有部,将慈、悲分为心、心所,认为佛的大悲(慧)与慈悲(无嗔)的法体不同,此乃有部特殊教学的法分别。大乘佛教则主张心所无别体、本质无别。又,就‘慈悲’一语而言,与众生乐谓慈(maitri^),拔众生苦是悲(karun!a^)。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又称四梵住),也就是根本静虑中的胜功德。如无量之语所显示,慈悲是以无量众生为对象,爱念、怜愍无量众生,进而加以根本救济。克实而言,只有佛、菩萨具有此德,二乘有学圣者因为专念自行,所以无慈悲。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0所述,有学圣者无论是现在修或未来修,皆不成就无量慈悲。但是,同是二乘的阿罗汉,在其位中修四无量心,以四无碍智得利他口业力,修愿智而知众生一切念愿希望,修无诤智止息一切众生心中之诤及众生间的斗争,所以阿罗汉具有慈悲。
凡夫是被慈悲的对象,此等人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所以毕竟而言是‘无慈悲’的。天趣生类是有漏善的异熟果,仅享受一向果的乐净之境,并不重视以其他众生为所缘的利他行,因此,此类众生同为无慈悲者。地狱、鬼、傍生等三趣有情,皆受自身苦所逼迫,无有余裕兼顾其他,因此同是无慈悲。
◎附三︰欧阳渐〈起悲〉(摘录自《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悲〉五)
谁不有悲性,谁不欲起悲度众,名字远闻。然无方便,悲不得起。悲不得起,或怖自苦而为声闻,或破自惑而成缘觉;是故直往菩萨起悲第一。起悲方便第一中之第一。(1)多闻,(2)清净,(3)不离众生,(4)发愿布种,(5)修慈滋润,(6)多作功德,(7)观众生苦,(8)观众生倒惑,(9)取相作观,(10)习以成性。茍能如是十种方便殷重不已,悲念不生,如来世尊则为妄语。
云何多闻而起悲耶?智由悲起,悲亦由智起。悲起之智,能自抉择,加行根本,及与后得,遂尔次第而成。起悲之智,数他珍宝,七事四理,深信不诬,遂尔知见有力触感根心。是故必得多闻而后知苦真实,知苦真实而后不同苦役,不同苦役而后能观众生役苦以起悲。必得多闻,而后知法真实;知法真实,而后不同法执;不同法执,而后能观众生执法以起悲。若不知苦真实,则又不能代众受苦;不能代众受苦,虽或能悲,乃亦不能念念相续。不能念念相续,刹那已灭,乌得谓其真能起悲。若不知法真实,则事有触而应悲者,由衷而出不免为世俗附庸,非由衷出不堕于口惠之随风,即堕于感情之躁动。凡若此者,又乌得谓其真能起悲?
云何清净而起悲耶?五百盐车截渡浑浊丧真,沧浪之清物来必鉴,久氛尘境,黑暗冥顽,不染一埃,空灵照烛。感触捷应之机,捩则失用,净则精通,理固然也。是故物至而悲起者,清净无秽之心境也。《大宝积经》︰如是大悲由于不谄而得生起,譬如虚空永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诳而得生起,从增上意而出离故。如是大悲非由诈妄而得发起,从如实道质直其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曲而得生起,极善安住无曲之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彼无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离故。
云何不离众生而起悲耶?悲是能缘,众生苦惑是为所缘。草木河山,骚士情人因之而多感。羌无寄托,则秋风肃杀,或亦喜彼威刚,落日昏黄,时则赏其索寞。唯夫有情疾痛相对黯然,盖未有不悲从中来也。空山趺坐,飞鸟不闻,足音跫然,定中憎扰。肝胆楚越,人事迷茫,苦且不知,从何悲起!是故大乘大悲,当处人闲尘坌阓闹,然后乃得众生业惑情伪离奇,然后有动乎中,酸辛悲愤。奈何菩萨如彼声闻,了自业缘,避人逃世。是故《大庄严论》︰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而为境界。《菩萨藏经》︰菩萨大悲,略以十六众生而为所缘。
云何发愿布种而起悲耶?行菩萨行但是行愿,发愿为因,愿满为果,因果不二,但是其事,不必事圆。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愿则易举,德輶如毛故。愿不可毁,金刚不坏故。愿则能引,招同类故。愿则能续,恒长养故。愿则不断,恒希望故。愿则能展,久具计故。愿则能赴,机相应故。愿则能任,力渐充故。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悲愿者何?不舍众生而已。众生与悲,如命与息,当愿众生起悲第一。《华严》〈净行〉︰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前。《璎珞本业》︰有二十四,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后。佛前佛后皆普贤行,而皆行愿,愿此众生,愿此众生大悲无已,尽未来际。
云何修慈滋润而起悲耶?取与舍对,乐与苦对,交相系属,即交见栽培。与之以乐,不能不拔之于苦。悲为因缘,慈为增上,因缘增上,乃得成办,法性自尔,智者能知。《大庄严论》︰悲树六事成,根出以慈润,由有慈者见他苦已生悲苦故。云何多作功德而起悲耶?菩萨功德,十波罗蜜。施度、忍度、力度,详于威力。进度、智度,详于功德;慧详多闻,戒详清净;愿度详愿。惟禅方便须续而谈。舍身代苦,若觉其难,即应退堕,但告奋勇,而难为继。故有方便修三三昧,五蕴皆空,无愿,无作。此观若成,能所俱寂,三轮清净,得大涅盘。然三三昧若无方便,必乘果报生长寿天,退失悲心,堕于小外。因悲而空,因空而悲,禅与方便,交相利用,有益无危。《大智度论》︰大慈大悲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诸佛于中生。众生着空堕大地狱,是故菩萨深入大悲,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故大悲不妨实相,诸法实相不妨大悲。
云何观众生苦而起悲耶?诸圣声闻,苦谛现观,证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悲故微薄。菩萨正观,堕百一十极大苦蕴,正熏心故,悲亦正强。是百一十应悉披陈。云何是耶?(1)流转苦;(2)欲痴苦;(3)三苦;(4)别离断坏相续毕竟苦;(5)贪嗔疑悔惛沉睡眠苦;(6)因果财护无厌变坏苦;(7)生老病死怨爱不得苦;(8)寒热饥渴,自逼他逼,及不自在一类威仪苦;(9)自他亲财戒见无病现法后法一切衰损苦;(10)食饮衣乘庄严器物香鬘乐伎照明给侍一切乏匮苦。如是增数有五十五。宿因现缘有一切二苦,长时猛利杂类无闲有广大四苦。狱鬼傍生善趣所摄有一切门四苦。他触自缠现造当趣界不平等有邪行五苦。父母妻子奴仆朋友财位自身一切流转有不定六苦。长寿端正多智胜人族富大力一切不得有不随欲七苦。妻子贪增饥俭怨敌野难属他根缺摈杀一切损恼有违害八苦。坏时尽时老病死时无利无誉有讥希求一切必至有随逐九苦。无乐受因不断结寻逼匮不平爱坏粗重有一切十苦。如是增数复五十五。此百一十,是菩萨行悲所缘境。缘此境故,悲不生起,是为木石,悲有情类。
云何观众生倒惑而起悲耶?如来大悲三十二种救护众生,众生于法发生颠倒有二十四,又于有情发生迷惑而有其八,如来一一观诸众生而起大悲,而为说法,菩萨大悲依此修习而得生起。云何然耶?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体无住,无执藏主宰事物我所,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无灭无垢,离三毒,无来去,无造作戏论,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无相无愿,缘生静寂,而众生以为不然,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法颠倒有二十四而起大悲。世间众生,诤论嗔恨,倒见邪行,饕餮互陵,为妻子役,恶友近习,邪命自活,居家浊秽,堕小舍智,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有情迷有其八事而起大悲。菩萨若能如此修习,大悲熏炽,则为已入阿鞞跋致。
云何取相作观而起悲耶?《大智度论》︰菩萨学悲无量时,先应发愿,愿诸众生拔种种苦,取拔苦人相摄心入禅,自诸亲族至十方界。取相作观虽近小定,然入观根本,一主厌弃,一主拔济,所趣自不相淆,方便不妨一致。云何习以成性而起悲耶?酒嗜痂癖,吾生以尔为命,人之所恶,彼之所好。中有开导,临事不造。法性自尔,悲亦何独不然。从他苦生悲,从悲生自苦,从苦拔他苦,从拔他生乐。夫至于乐,则成癖成嗜,非此不适。是故信行位怖苦,未见自他等,未触如实苦,习而未性故。净心位怖苦,已见人畜等,已触如实苦,习已成性故。铜钟感应,天下易事,无过成性,菩萨念哉。
[参考资料]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说无垢称经》卷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二、卷四十四、卷八十二;《顺正理论》卷三、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四十四、卷七十九;《佛教哲学思想论集》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会福祉事业》;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上;《俱舍论》卷二十九。
【 慈悲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 慈悲】 cíbēi
[merciful]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什么是佛教里的慈悲,智慧,力量
慈悲即平等。
智慧即般若,诸法实相。
力量:有般若(音波惹)即为有力,信、进、念、定、慧,为五力,五眼六通,四无畏智,十八不共法即为有力;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乃至十度、万行即为有力!
推荐《生死书网站》《东林寺网》
佛若不说念佛法门,则万古永同长夜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春没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纯李为道种故。
——出 净土宗九祖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扒裤纳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音拿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