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的意思(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学佛百科2023-04-1393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洞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纳颤指,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着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洞配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盘,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

空灭灭生 何解?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於时轮早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楞严经

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灭静生。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静灭根腊早雀生(超越劫浊--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睁盯。---根灭觉生(超越见浊--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觉灭空生(超越烦恼浊--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灭灭生(超越众生浊--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超越命浊--识阴)

至于解释我就不敢解释了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尽」与「尽闻」是同样的意思,是指闻与所闻都已尽了。「尽闻不住」则是不住于「闻所闻尽」的层次,再进一步,便是「觉所觉空」。

「闻所闻尽」在声闻乘的阿罗汉来讲,是已经从五蕴得到解脱,不再受身心环境的困扰和影响,即是六根清净;以大乘初地菩萨至八地菩萨而言,则是已经到了「尽闻不住」的层次,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觉所觉空」,是觉和所觉都空了。这个「觉」是六识,意指自己已经断了烦恼,已得智慧而开悟;「所觉」,是觉自己身心世界的环境时,已不受六根及六尘的困答孝扰,这就是五蕴皆空,实际上,此时即为大乘佛法的证法空,而「闻所闻尽」则是证我空。以大乘的菩萨来说,虽然环境仍在,但是心以不受环境的干扰了。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六根不会受到干扰,但是当肚子一饿,正好美食当前,香的味道让人饥肠辘辘地响,此时六根清净的人会不会吃东西?如果是真正六根清净的人,看到食物仍然照样吃,但不是以贪心来吃,不该吃的食物放在面前,即使肚子再饿,也不会垂涎三尺。我曾经看到一个小孩跟着母亲去市场,里面有许多好吃的饮食摊,孩子每走到一个摊位前就不肯再走了,母亲便打他一下说:「走啊!我们没有钱!」其实母亲也是想吃的,但是没钱买吃的就不应该吃,而孩子不知道应不应该吃,所以看到了就想吃。因此,六根清判数净的人即使美食及美色当前,觉得不应该要的,心理与生理都不会产生反应,这样的人一定也是戒律清净,因为六根已经自在,不会再受诱惑与困扰。

在声闻乘的立场,只修到闻所闻尽,也就是心不再受外面环境的引诱,便没有再进一步了;初地到八地的大乘菩萨,也有这种能力,与声闻乘不同的是,已经将觉与所觉都放下了。觉,是能觉,能就是智慧,已经超越了十八界,到达解脱的层次;所觉,是能闻与所闻,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都是所觉的范围。能觉是智慧,十八界是所觉,将十八界的所觉以及能达到闻所闻尽的这种智慧,也要把它放下,这叫作「法空」。初地菩萨已是六根清净,与声闻乘圣人阿罗汉所觉还在,菩萨超越觉与所觉,将所觉也放下,因此大悟彻底的人,一悟就是顿悟,全部都悟了。

当你觉得一切都可以放下时,连这个「放下」也要放下,这就是「觉所觉空」。你如果认为一切都放得下,却老是告诉别人:「我已经放下了!我已经放下了!」必须要连这句话也放下,否则你还是把「我已经放下」抱得紧紧的。过去有一位弟子对他的师父说:「我现在一切都放下了,感觉好自在,我什么都没有了!」师父说:「重于须弥!」须弥山是佛经里或者印度神话里的宇宙中心,凡是陆地、物质世界都不离须弥山,这座大山,上通三十三天,下通地狱。这位徒弟说他什么都放下了,自在而且自由,他的师父为什么要说他比须弥山还要重呢?因为他没有觉所觉空。觉悟即是菩提,是相对于烦恼而言,离烦恼就是觉悟。「知觉」是尚未开悟,「觉悟」则是离开对十八界的执著,已经六根掘举首清净。悟前是知觉,悟后则是觉悟。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什么是“返闻”(返闻闻自性)?(修订版)

*

《楞严经》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什么是返闻?

观世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流”指声音流,从耳闻入手,不去追逐动静之声音流,不去分别动困中静之声音流,于是入耳之声音流就消失了它的所在,声音流消失了。

*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有的声音流消失了,那么就没有动静二相可言了。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没有了(所闻之)动静二相,闻亦不立(能闻亦不立)。当能闻与所闻都不存在了,寂灭之闻亦不复存在(闻亦消尽),这就没有闻了。所谓“一根返源,六根解脱”,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能觉与所觉皆空,空的感觉达到极致……

*

~~启发:《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当你停留于“能闻所闻、能知所迅尺携知”的互为依存(互为支撑)而产生所有认知的境界的时候,你仍停留于假象世界(亩伏无明境界)。

只有超越~依靠“闻与所闻、知与所知、能与所”而产生种种认知~的虚妄境界,方能回归真实,才能破八识无明,入诸法实相。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给我们的启发。

*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

请问以下是属于什么境界?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是观世音菩萨从凡人修到大菩萨的整个修炼过程。其实整个修炼的要义就是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法是不二之法,何为二?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你听到声音,谁听呀?你呀,这就是能听,听到什么呢?声音,这就是所听。这是能所。就是二。把能听者与所听的对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就是不二,做到这一步,你就是证道,明心见性了。

议曰:此观音耳根圆证也!于音言观,则已不用耳闻矣!所师之佛名观音者:显法有所本也!从闻思修者: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者:即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六根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且未观闻性之前,以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是亡前尘也!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观行,以所咐拆闻声尘既无动、静,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此尽内根也!尽闻不住等者:此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谓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轮薯,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

空觉极圆等者:谓空观智之空至于极圆之处,则空所空之空亦任运而灭,故曰:空所空灭;此泯谛理遣重空也!生灭既灭等者:明俱空不生也!如此重重遮遣至于无遣,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妙行已圆,而三谛一心平等显现,故能忽然超越也!一念顿证,故曰:忽然。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圆明。即前云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圆照自心众生无不愿度,故曰: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一切众生共一法身,以众生心中之悲仰即诸佛拔苦之觉地,故曰:同一悲仰。此二最胜一时获得,是衡桐枣所谓圆通超余者也!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一门深入”,不要用错地方

摘自《第一义谛2》2012年8月6号

“一门深入”这个名相有依据否?有,有出处否?有。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来理性的讨论,一门深入,重点在解六结,越三空。

“一门深入”出自哪里?出自《楞严经》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里面的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一门深入出自圆瑛法师注解的《楞严经讲义》中间的一段经文,这一段才叫做一门深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一段是叫做一门深入,慢慢来简单解释一下。

“一门”不是指地藏法门,不是指药师法门,不是指专念佛号的净土法门,“一门”是指耳根门,这个耳根门,如果攀缘外在的声音;外在的声音不动就是静,在佛教列为尘,根缘动尘跟静尘,尘就是染污的意思。动尘跟静尘叫做出流,出流就叫做生死流。根缘尘,内心动荡不安,就是中间识心一直分别,根尘连接,心中识心分别没有休歇,这个叫做生死流,就是所有的众生生生死死,是因为缘这个外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称为六门,娑婆世界里面,耳根最利,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讨论到耳根缘动尘就迷失了,缘静尘;没有声音叫做静尘,会染污我们的是根缘动尘和静尘。现在不是,现在是反流照性,就是修行人不要攀缘外境,要往内观照,叫做反流照性。

我解释一下,【初于闻中】,就是我们的听闻,以前是听外面的动尘跟静尘,现在放弃动尘跟静尘。【入流亡所】,境界是所缘的,入流,不是出流,出流是生死,入流就是见性,入流就是不听外境,“所”就是动和静。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当根不缘尘的时候,识心不生,入于寂灭,这个就是人空,证阿罗汉果。

【如是渐增】,慢慢的功夫渐增,【闻、所闻尽】,能闻跟所闻都不可得,就是根也要放下,根是能闻,所闻就是动和静。

【尽闻不住】,闻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的闻放下,动、静、根,闻皆不住。

【觉、所觉空】,觉,能觉跟所觉都不可得,这是指菩萨进入的法,法执是菩萨位,能觉跟所觉空,也不可得。现在就是唯独存在内心里面的觉跟所觉也不可得,这个觉还是要放下,就是【空觉极圆】,把这个觉性空到底,达到了极圆。能觉、所觉不可得;

可是,又落入能空跟所空,【空、所空灭】,能空跟所空都空无自性,都不可得。最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一门深入是解六个结,“结”就是心中打六个结,烦恼的意思。

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六结必须要打开,在动、静中如如不动;在根无所能缘;觉,没有能觉、所觉;空,没有能空、所空;灭,就是能空,当体即空。这个灭不是灭掉空,而是空无自性,诸法空无自性,当体即空,这个叫做灭,如果把空灭掉,又变成生灭。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照见五蕴哪贺销皆空;法空就是根、尘、识,十八界都不可得;空空,不可得的空也要放下,没有能空跟所空,生灭寂灭,寂灭就现前。

因为很多人对“一门深入”的这个名相的误会和曲解,李游我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提出来讨论一下,让整个佛教里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彻底地了解真正的佛意是什么!

再简单重点说一下:不是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叫做一门深入,今天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在这里赞叹你,你有善根,了不起,了生死有望,但不能挂上“一门深入”这个名词,这个名词不是用在这个地方。

“一门”是指耳根门,今天你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叫做一佛专念;你专诵一部经典,叫做一经专诵,跟一门深入扯不上关系,深入是对浅出讲的,由浅入深叫做一门深入,解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越人空、法空、空空,功夫越来越深,叫做由浅入深,才有一门深入。

在座诸位,我必须声明,我赞叹你念佛和诵经,我们文殊讲堂也是念佛和诵经,诸位,请不要误会我,我必须告诉你,这个名相不是用在这个地方,你用错了名相,会闹笑话的,至于你要怎么修行,这是你自己的事,不关师父的事情。

有一个居士念佛念了二十年,来到文殊讲堂,我就问他,你怎么修行?他说:我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其他经典不看、不听、不闻,我一门深入,我是专修。

我说: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要用手摸着良心跟我回答,他说:好,我现在问你这二十年来,你有没有犯过轻微的杀盗淫?他说:有,我说:那你叫做夹杂而修,再来,你内心里面有没有起过贪嗔痴?你老实地告诉我,你念佛念了二十年,拍桐你讲你是专修,你有没有?他说:有,我说:那个叫做夹杂烦恼而修。专,内心里面无贪嗔痴妄想叫做专。

我们今天一定要弄清楚,佛法它是心法,今天你修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八大家宗派我们都随喜,但是一定要了解,如果你一直念佛,内在里面的烦恼问题并没有解决,一直压抑自己,这是修行方法错误,修行要一边念佛,还要一边开般若智慧,要解如目、行如足。

记得,念佛的时候要用大般若智慧去念,没有妄想心去念,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就是真正的专念了。学佛修行必须要用般若智慧去诵经、念佛、念咒,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佛弟子,作为佛弟子,不能闭门造车,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所以要听经、要闻法。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那个大学的教授都鼓励我们,说:你们这些大学生,要尽量去听别人演讲,这些学者、教授都是三、四十年的经验,集中在二个小时讲给你听,我今天也是,我集中了四十年的经验,讲给你们听啊!

我的心佛陀是最清楚的,我不是来跟哪一个法师过意不去,既然称为大乘佛教,就应当有大乘菩萨的雅量、理性,要有大乘菩萨的般若大智慧,这样才不会愧对佛陀,关起门来修行没关系,但是内心里面要有佛的智慧。

利用这个耳根门修行,当然就是进去本性,本性都一样,如果开悟在眼叫做见性;在耳就叫做闻性;在鼻就叫做嗅性;在舌就叫做尝性;在身就叫做触性;在意就叫做本性,真如本性。所以,如果悟到究竟义就没有分别,统统是同一个体性。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