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第5课心得分享(百法第5课心得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1386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课 课后感悟

本课法师开示的内容是五位的彼此关系第一部分。

自修学百法后,听法师开示唯识的道理,并思维唯识的道理,会用法师开示的道理来思考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课法师通过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个五个法的位次,来讲述“一切法无我”,说“一切法无我”,就是为了破除我等凡夫的二执二障。我自开始学习百法,会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来指导我自己,破除我自己的执念,指导我的修行,我觉得很适合我,也认为是我闻思修的正确路径。

这课,说“一切最胜故”。感悟特别深。心法,是一切法中,力量最大的法,心法,又名心王。王,有生杀大权的本事,对比“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虽然地位不如心王,随时对心王俯首称臣,随时配合心王的活动。但是也会有那种时候,完全被心所法主导,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权臣挟持了国王,把持了整个国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是正常的情况,心所法主导心的世界这种情况,对一个人来讲,也不是正常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因为言语冲突,嗔心控制了整个心,进而发展的骂人,毁坏财物发泄忿恨,甚至打人行凶。这个情况就是心王失控。我们学习理解“一切最胜故”,应该加强对自心的关照。让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不要让心的世界失去秩序。

心为一切最胜,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它是世界的核心,既是种子聚集的所。也具有收集种子的能。并且,这个心,理性思维特别强大,能判断,能分别,能造作,能推理。所以,心为一切最胜。理解这个一切最胜,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就要特别关注到心:第一,要关注心念起落。时时关注自己心念的状态。让心不失正序,被某中不良心念控制自心。第二,通过闻思得到的正见,在具体生活工作中去修心。去分别,判断,思维,抉择所思所言所行。我们做为凡夫太久了,对于自己这个凡夫的妄心太粗旅液熟悉了,这个有利于用我们所学的百法,来实际验证,来观察自己,了解妄心。利用所学的办法,认识自己的凡夫妄心,进而舍凡夫妄心。

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通过小组思考讨论,也认识到,妄心和真如,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妄心也就是受染污真如。真如就是净化的妄心。心为一切最胜,也包含着,我们要成佛作祖,也就靠逐步修行,净化这个凡夫妄心,一旦净化清净,那就佛心显现。这个过程,也是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另外,心为一切最胜,心具有造作,创造的能力,轮回中,我们流转生死,解脱也靠这个心,在世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靠我们自己的心去发菩提心,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

我前段时间狠狠批驳过一个说法,有些师兄,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不如意情况,总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听得有理,实际上,真是一句有毒的话。对于世间不平,众生困苦。说出这样话,真是枉为一个佛弟子。明明有一个“一切最胜”的心。有这么强大的造作能力,不用心去做六度四摄,利益有情,而让心的能力闲置一边,说风凉话。真是,对众生失去悲悯,没有慈悲。自己没有对境修心,也没有智慧。让世间人来看这个样子,也会觉得过于消极,逆来顺受。这哪有还有正信弟子,积极入世作为,救度有情众生的形象呢。所以对自己要更加要求岩物,要努力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这课内容,我感觉特别丰富,如果拓展开去思考,那内容更加庞大。同时感悟也很深刻,感觉到“一切法无我”,“唯识无我”,这些深刻的道镇竖理,需要我不断思维,不断体悟。由此,特别期待快点把后面具体内容去赶紧学。也希望师兄们一起努力精进修学,共证菩提。

百法第五课

05课法义

上一课认识了诸法唯识的道理,那遍及所执如何形成的?遍及所执和依他起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从这种关系中,我是如何认袭辩兄识我所认识的世界存在的问题的?

首先,凡夫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

凡夫的世界是遍及所执的、充满了错觉的世界,这些错觉来在于无始劫以来的以这些错觉的影像形成的各种积累而形成的各种心理。而世界是依他起的,缘起的,本是因缘假象,凡夫因无明我执(一切都是我和我所)、颠倒妄想(认为我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固定不变的)产生了错误认识,从无始以来我们都在重复着这种错觉。不是没有,而是缘起的假有,不是真实不变的有,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假有,要远离常二边。

第二,编辑所执与依他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遍及所执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只是对依他起的见分和相分产生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执着

依他起的种子从遍及所执中来,我们每种心理都是对世界的错觉反映的结果,凡夫无始劫以来对世界都在不停的强化赋予这种错觉,继拍袭而周而复始,形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只有通过唯识见正确的认识缘起的世界、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疑惑的正见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摆脱遍及所执解除凡夫心。

第三,认识圆成实性

唯识宗的三性分别是依他起相,这个有是假有(缘起的);而遍及所执相是根本没有,纯属所觉;圆成实性相是真实的有,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的实质、法的实质、宇宙的实质——空性。

因为世界是又心显化灶掘而来,所以说了解了心的本质就通达了世界的本质,不需要去认识每一种事物的差别,智慧是最简单的。解深密经中从四个方面描述空性特征即超越语言、超越对待(二元对立);超越思维(思维是对待基础上的);空性与缘起的关系不一不异(空性没有离开缘起的现象,但空性也不是缘起的现象);遍一切处(空性是一切现象的实质、真实性);

正确的认识依他起性,可契入空性,在依他起念头升起的地方不起遍计所执,就能契入空性。而普通人不能契入空性的原因就是被遍及所执和我法二执所遮蔽了。

第四,唯识修学的理路

空性见的修学理路:修习四种寻思,从改变入手,树立正见,修习止观,通达空性,不断瓦解凡夫心

对于菩萨道的修行要从修慈悲心和修空性两方面,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先修慈悲心,然后要通过修空性从世俗菩提心上升到胜义菩提心,实现无我平等利他。

分享稿

本课主要通过对唯识的三性的了解认识到遍及所执是错觉,依他起是假有,圆成实是真有(空性)让我更清楚看到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误解,了解到了凡夫的世界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该从哪里入手。修学理路也清晰明了。

学习百法与学习道次第有着截然不同的修学方法,百法要不断的止观,我习惯了思维所以在做止观的时候就有点陷入自己内心的观察里。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高度来分析心。那我这种强烈的我执就是阻碍我修学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天的确有些累,我又开启了陀螺模式,虽然中秋放假但是我从上周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备战状态,馆里培训、自己培训、两场考试、一个课题报告收尾、中秋会员礼物采购、新课程推广、义工行、自修共修等等,持续十多天每天四五小时睡眠,我走着路都能睡着,细想我这样的状态是哪个种子在现行,是贪的种子。我将现在的瑕满人身没有充分利用修学,还是追一些现实的利益,我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想做点什么填起来,不允许自己的时间空白,总觉得满满当当的心里才踏实有安全感。这份一直抓在手里的安全感就是通过不停的工作、考试来填补,我总觉得只要我停下来,我就落后了,这份惶恐的心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虽修学几年有所好转,但是无始劫以来所积累的种子仍然起着强大的力量。要放下停下是何等的难,当然我也知道这就是我需要修的地方。就是这样不停的执着于外在所带来的的安全感和内在的这种惶恐让我一直再往身上加砝码,当这个目标达成后获得的内心稍许的安全后我又开始寻求下一个目标,就这样不停的周而复始,在遍及所执和依他起中互相作用。但是,就目前让我疲惫不堪的状态来看,我是错了……错在哪里了呢?错在了对世界的认识上。我眼中呈现的世界是我内心的显现,我所要的安全感是长久的么?是真的能让我不经历无常,给生命上好保险的么?不行的,但我的内心就是放不下,因为心中还有贪恋,还有一种心里的驱使,不自觉的就想去做。这是这颗强大的种子的强大作用力吧。我努力让自己的心一直和法相应,安住。

中秋团圆之夜,也是我一个人在外过的第18个中秋了,这天我培训完给几个会员送完礼物回家的时候,看到如玉盘一样的月亮,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家里一家人在奶奶的大院子里吃团圆饭、有点泛红的月亮挂在院子中间的那颗杏树上、我和弟弟们在打闹的日子,不由得伤感起来。当我有点鼻酸的时候我清楚的知道这种感觉是见分,我回忆起那时候的画面是相分,而我此时此刻意识到这样的情绪的产生是自证分,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自证分的能力让自己陷入到小时候在院里的那个画面之中,似乎还能够想起我给大家表演节目时候的兴奋劲。过了几分钟之后,其实自己感觉挺不舒服,我就想自己要从这种情绪里要出来了,不能沉浸在其中,这样会耽误接下来的义工行,所以我在观察那个温馨的画面是假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是缘起的。这都是刹那间的生刹那间的灭,是空的。我的这种感觉,是无始劫以来积累起来的,是我内心渴望得到的一种需求和欲望,所以心就会粘过去不愿意离开。这种希望一家人永远在一起的常见是我执的表现,我也是一个假名安立,也是缘起的。这画面这感觉很美好,但是我的心不能沉浸下去让其他情绪再产生,负责我就陷入遍及所执中国也陷入了凡夫心的圈套。我小心翼翼的将心拉回到当下,好好的开车、手握着方向盘、我感受到方向盘的温度和硬度,我看前方的路,我听自己的呼吸……

这样的止观我也尝试着一直在做,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尽可能的慢一点想一下,师父说在依他起处下功夫就可以契入空性,我也很渴望进入空性,当心不在念头升起时进入遍及所执就可以契入。这就像念头升起后只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凡夫常走的熟路,本能反应进入遍及所执之中,而另一条是不曾走过却可以通向觉醒的空性之路,只是这条路不曾走过,以前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条路,所以心有所渴求也有不适应,所以要不断的训练,在岔路口的时候稍微停一下做一下判断再走。我现在的点是到了岔路口还会拐进遍及所执,但没走几步的时候自己会意识到,然后退回岔路口再来一遍,我想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个停下来的动作往前挪一下,不要再走回头路。

所以这需要有正见正念的双保险,若只有正见正念没有就会像我现在这样走过头再调回来,如果只有正念没正见就会顺着路往下走不知道这是一条轮回之路。契入空性是走向觉醒的必备法宝,特别是大乘佛教从世俗菩提到胜意菩提必须要通过空性来成就,而契入空性我此刻能做的就是提高心的警惕性和觉知力,并且好好闻思法义做好止观禅修中心的训练。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胡闭老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态缺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裤升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五课修学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五课修学分享

-----摆脱遍计所执,正确认识依他起

本课修学内容导师分别从,1正确认识缘起法;2遍计所执与依他起的关系3认识圆成实性;4、、唯识学修学理路。四个方链伍明面为我们作了详尽的开示。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对唯识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遍计所执:普遍的颠倒分别。凡夫的世界,就是遍计所执的世界,遍计所执是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是对依他起的错误认识,对依他起的见分和相分错误的认识的结果。棚告

(2)依他起相:依他,依橘掘赖条件而产生的。唯识宗里特指种子,种子为因,通过种子的显现产生人生的一切。所以,依他起相就是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一切的显现一切的存在,就是依他起。(比如起心动念,身体的存在,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缘起的。)

(3)圆成实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是真实的有。空性,在唯识宗里的概念叫圆成实性,也叫真实、真如。《华严经》里叫法界,法的实性,法的实质,也就是心的实质。

(4)三者之间的关系:依他起性是缘起的假有;遍计所执性根本就是没有的。遍计所执性纯粹就是一种错觉;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有,是代表着宇宙人生的最高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5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