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心得(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法义)

学佛百科2023-03-10138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四.五.导师从三方面来开示

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欲望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并不是一切,是欲界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基本欲望,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佛法还从五个渠道,来对世界的认识和需求,就是眼耳鼻舌身,佛教到底怎样来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种属性,就是即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他不好,即不属于道德的范畴,也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另外佛教要鼓励我们要去建立一种善法欲让这种善欲法成为我们身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佛教告诉我们对欲望这个问题对人基本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主张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所以佛教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欲望越少,就容易幸福快乐,欲望太多,让我们在这大自然不胜负担,欲望消耗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人类需要惜福,懂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福报,同时也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福报。

二.重生.众死,关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一个世界多半是重视生,特别重视生就是对生有一种深深的贪著,所以在凡夫的生命里对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来自于生命内在的一种潜意识。生就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多数人认为佛教是重视死,人对生死的认识到如何修行,超越生死征得涅盘,在现实的教界中会做经忏,就是给死人念经,这也给大众造成一种误解。这跟净土宗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界非常盛行,就是通过念佛修行的结果,死了之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道次第论》里讲到念死,念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可以帮助我们精进修学,佛教还重视临终关怀,通过这一点也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所以学佛人一方面要重视当下修行,不仅为当下做准备,一方面为了当下过得好,同时也为了未来过得更好,佛教给我们三种利益,包括现世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三.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就是利他,关于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佛法经常会说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真正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自利利他。

心得,通过本课知道佛教认为人的欲望分五种,财色名食睡,在人的欲望道德属性上,分为善恶无记三种,不善的欲望会成为犯罪动机,让人产生执着,带来痛苦和灾难。佛教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告诉我们基本生活要少欲知足,以前喜欢买买买的不善欲要改变,要合理对待追求不善于的欲望动机,不断激发为善的欲望,并且不断激发自己的善欲法。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我的佛系人生态度

本期法义讲的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待这个事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在一般人看来,佛教徒都是消极悲观的。学佛是老来无事的安慰剂,或者是有感情挫折后的疗伤药,这是一些人的误解,所以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学佛,会失去人生奋斗的目标乐趣。

常人以为积极的人生是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比较入世,不仅有修身之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才是正向的。

佛教的人生观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体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愿心,这也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家庭,事业上,学佛是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菩萨道。

所以佛教徒的人生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

本次法义第二点讲了佛教徒的人生观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也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只是他要求我们看透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懂得离苦得乐,坦然面对,我们人生的烦恼和如何去解脱。要我们用佛法去看的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所以佛教提出来,佛教徒的人生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所谓中观,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的都是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悲观容易产生消极与堕落。乐观容易冒进和得意忘形,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总结以上法义,佛教徒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佛教徒的人生观,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

感恩三宝,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只能粗写草义与大家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导师从两方面来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间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间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引起了误解,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吃喝玩乐,追求地位,名利,而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名利地位,与世无争,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素食独生的生活,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四弘誓愿,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传承智慧文化,寻求解脱,觉醒,所以说出家人是积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即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出家人放弃了名利地位的追求,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迷惑和觉醒,也看到生命内涵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心得,通过《佛教徒的人生》一二,了解了佛教徒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让我们认识了对佛教徒的误解,积极中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佛教,在现实生活中如实的接纳一切,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学佛过程中它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如实关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三级书院精进修学,利益一切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