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信为本梳理法义心得分享(净本法师讲法)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旅乎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核段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改镇誉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日常思维-净信为本
很多宗教都强调“信”的作用,记得以前一起学习的同学从小就在基督教的氛围里长大,对他而言这个“信”是与生俱来、并且共同成长的东西。我原来不能理解,觉得有些神神叨叨。很多他说的观点,我都是表面接受,实际上心里有无数个问号不断的跳起来。现在想来,心里装满的都是唯物主义,怎么可能还有空间融得进不同的观点。封闭的心是狭隘的、也是无法思考的。至今因为不了解,我依然不理解他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开始接纳更多的声音。这一课提到佛教认为“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是学习的基础。不是佛或者善知识需要你的信,然后他们就有好多回报和好处。而是你自己的需要,只有信你才有机会战胜自己的评判,打开心,去思维一些过去觉得不能接纳的东西。
这课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个具格善知识的标准,经过慎重的选择和考察确定了自己的依止师,本课主要讲净信为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净信为本指对依止师要生起清净的信心。信的意义在于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怎么做?应该视师如佛!
学习本课,我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书中提到为了对治凡夫寻过的劣根性。观察自身,我的确有这一串习,并且该很严重。学习视频里听到导师念错一个字,脑子里的小人就会跳出来:“师父怎么会念错字呢?”我用自己设定的奇奇怪怪的“佛的标准”去寻过,狭隘的心,怎么可能有空间装的进清净的法?认识到视师如佛,不是说依止师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
进一步思维,依止师和佛的连接是法,是代佛说法。同时,有着和佛一样的悲愿。没有导师设立的学习模式,我还在随业流转而不自知。从这个角度,依止师就是佛。为了对治寻过的劣根性,只有对师充满信心,时常忆念师长功德,才能如实接受他说的法,依教奉行,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我要时刻警惕自己因自身烦恼放逸升起寻过之心,一旦有,要马上努庆岩力反省并忏悔。
第二、怎么做到“视师如佛”?
刚听到“视师如佛”这个词时,我把依止师想象成高高在上、法力无边的佛菩萨,要敬畏,不能有不敬的行为。只要是誉宽御依止师说的话都是对的,不能质疑。但是这个信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是不稳定的,似乎在离我远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感觉?想到歌星周杰伦,似乎他都离我比较近。这个差距在哪里呢?因为,小的时候一直浸泡在他的歌曲里,他的歌曲似巧芹乎可以理解我的感觉和情绪,我的心与歌相应。同理,和依止师离得远是因为浸泡在法的时间还不够久,我的心与法相应还不够。
我认识到视师如佛也是一个过程,不是强行要求自己一下子把依止师当作佛,而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维,通过不断的忆念导师教我的法在我生命中产生的作用,来增强我的信心。
接下来,如何做到视师如佛?一是要做到让自己朝着离三过具六想的清净法器调整,通过八步骤对法如理思维,和实践运用后收获法喜,来深化这个信。二是行师所行,通过大众服务模式,荷担如来家业。三、训练自己从对师的无寻过心,扩展到对身边人的无寻过心,来巩固“视师如佛”的清净心。
今天看了《西藏生死书》,书中的喇嘛就要去世,旁边的人赶紧想要为他叫来上师,喇嘛拉住她说:“不要去打扰他,上师每一分每一秒都和我在一起。”看到这一句,我很震撼。对依止师的信心,尽未来际都利益着我,包括死亡之时。
《金刚经》无量佛所种善根,一念净信我法空(六)
佛陀讲到身相能否见如来,做出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意思是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言说章句,能生信心吗?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蠢薯物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是个什么概念?佛教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之说。每一个时代一千年。
(一)正法时代:佛陀灭度的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时期,也称为“学慧坚固”。这个时期,学佛心无杂念,悟道成佛的人很多;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时期。虽不及第一个五百年,但修习禅定悟道的人很多。
(二)像法时代: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时期。这个时期热衷经卷,听闻佛法,出现了很多讲经大师;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寺坚固”时期,这个时期修慧禅定的人不多,兴建塔寺,广种福田。
(三)末法时代:两千年以后,末法手竖时代存续到一万年,都是末法时代。属于“斗诤坚固”。出现了互相障碍,互相攻击的乱象。
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带液人,听闻章句能生信心,信心坚定。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累世累劫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 我们在末法时代,能一念净信,信解受持,是多么大的福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什么原因呢?因为具有福德的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但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为什么呢?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取,我相就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认为有真实的佛法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是断灭空。断灭空基本含义是我认为什么都是空的,那个“我认为”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我相。当然也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能认为有个正等正觉得法可取,也不能落入断灭空。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陀把说法用筏做比喻,消除对佛法的执着。筏子是竹竿捆连而成,是因缘和合。佛法也是因缘和合,不过是工具而已。既然到了涅槃彼岸,佛法也应舍弃,何况非法之法。
我空,法亦空。是如来清净的法身。不是有人常说的:“我认为什么都是空的”,那是断灭空。是对佛法的歪曲。害人害己。
共修心得分享
何为正确的精进?
结合本课法义及自己这些年的跌宕对何为正确的精进给师兄们做一些心得分享。
一、如何判断哪些是正确的精进?外在行为还是内心?
精进无否根本不在于外在行为,而在于内在心行【不过外在行为也是直接体
1、阶段一
修学佛法以前的主流精进:我是个目标感极强的人,我想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质,获得更多的财富地位于是,于是拼命的工作学习。
动力:获得感、重要感,优越感,控制欲
本质:被贪嗔痴三毒控制,实际上都是我执在主导生命你的导向
2、阶段二
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也是我的世界末日,如同导师所开始的,拿洞精进用错了地方,比不精进更可怕,就好比去挤牛奶,结果你在牛角上拼命,结果当然适得其反了,我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开始接触佛法,一方面拼命想赚钱解决问题,一方面拼命求佛菩萨保佑,让欠我钱的人赶快还钱,非常开始精进。
动力:自救自利的动力、开始看到修学佛法的究竟意义、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在这之前,总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
本质:只想解决当下问题,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观念,为修学而修学,春哗为做义工而做义工。排斥工作生活甚至家庭,无法平衡家庭矛盾与休学时间,更多的是逃避。
3、知扒敏行道时不我待,需要精进修学。
动力:自利+利他+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压迫力
表现:修学到了目前状态,确实能看到工作生活的实际意义,开始用佛法的智慧调整时间、工作及修学,开始知道选择大于努力,我原来一直推脱我的工作性质对我学佛的而困扰很大,难度很大,不容易突破,但要当我真正来看待工作与学佛时,心境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发心正确后,觉得自己的心行力量一直在积累,智慧也在增长,虽然和师兄们的差距很大,但觉得助缘善缘也开始增长。
我在反省自己时而精进时而懈怠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善巧的方法,我应该体会修行不是一天一年就能完成的,需要过程,需要善巧,甚至需要痛苦的化茧成蝶的精力,也是曲折向前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所以一直绷着是肯定不行的,也要怀着感恩心、尊重心、慈悲心去面对自己的这个过程。每天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但也允许自己歇一歇,缓一缓,保持一份欢喜、身心轻安的状态去不断向前。学习【风吹木棉】的欢喜自在,重视欢喜力、止息力。
世间的专注就是当下专心、专注做一件事,而菩提道的禅定是有特定所缘对象的,要让心安住在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的效果。凡夫的心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和错误想法的综合体。我在面对工作生活中不同外境时,我的念头与情绪通常会不停地冒,无法冷静地面对突发的事情,做不到智慧的处理,往往给身边最亲的家人带去不同程度的伤害。想要走出混乱的情绪和念头,就需要把心安住在善所缘。
努力践行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就是精进,安住于模式、心不随境转就是禅定。每天的定课、闻思,大小共修都是让我心安住在善所缘的机会。每次共修后我都会感觉内心非常清净和欢喜,但一回到生活中时,因内心正念的力量不足,心行又会回到原点。所以不论在修学和义工行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的用心,带着服务心、利他心来修学做事,培养自己的精进和静虑。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课修学心得感悟
百法第四课(法义梳理)
一、依他起相(唯识中道见的中心)
(一)心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成立诸法唯识)
1、什么是心:心就是念头。如喜欢、讨厌、自卑、自大、嫉妒、嗔恨等心理。心像动物园,储藏着各种心理力量。
2、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因缘:当我们的心产生作用,从潜意识上升到我们能意识到的心灵平台上,是要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缘。通过内因或外缘,把我们无始以来潜在的形成的生命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些因缘的触动下纯樱芦就会一个一个上升到我们心灵的平台,产生作用,影响着我们、推动着我们,我们都是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生活、心情、快乐、痛苦,做什么不做什么。
3、心产生活动时的结构:心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唯识讲心产生活动时都有四部分组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心当它活动时都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容易感觉到的是相分和见分。
(1)相分:每一种心理产生作用时,一定有一个对象,在心灵上都会投射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即所缘。
(2)见分:对影像产生一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叫见分,即能缘。如看见一个人不舒服的感觉,。
(3)自证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就是自证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自证分的作用和能力,不颂御觉察,觉察力差就陷入到情绪里。
(4)证自证分:
4、心与世界的关系:每一种心理在产生作用时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相分就是能缘和所缘。我们的世界哲学来说就是主和客的世界,佛法来说就是能缘和所缘、认识和被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眼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识、耳朵——音声的世界;鼻识、鼻子——香臭的世界;舌识、舌头——味觉的世界;身识、身体——触觉的世界;意识、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认识能力像认识的仪器一样,精确程度取决于能认识的仪器是不是很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影像,然后我们的心再反过来去认识这个影像(我们认识的这个影像是我们内心所投射出来的)
本期法义使我更意识到,师父在《百法》开篇。为什么要讲心理活动的四个结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我知见,立佛知见。
为何要破我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象我们现在的人,那一个不是盲人,在没有看清大象的真象时,摸着大象的某一部分,执著于我的感知,并固执地认为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对,事实上我们的知见就跟肓人一样错得可怕可笑。还有我们误认为我们没有感知到的一切就是不存在的,就如眼睛看不到紫光与红光之外的光线,便无明地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等等。人在没有了悟空性之前的所有知见都荒唐可笑大错特错的,做带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我们个人的知见,一定要破除我们的知见。
为什么要立佛的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错误了,那么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佛法的智慧即正知正见。如何用佛法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师父讲的八步三禅的前四步,把每课的正见立出来。然后在我们日常心理活动的自证分中,保持觉察,用正见照破错误的见分和相分,把正见带入生活,改变心态情绪乃至生命品质。
附散文:
知足与感恩
劳累一整天,不过为三餐。
轻松或艰难,苦辣酸与甜。
素食心愈安,宁静可志远。
自由需信念,暖心亲密谈。
规划好明天,经营好今天。
昨天已翻篇,朋友们晚安!
愿今日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三界众生,愿与师兄们共成佛道,感恩三宝,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5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