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恩生敬法义梳理(念恩山生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

掌中解脱的本书目录
掌中解脱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一】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二】
甲叁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接【表叁】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叁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之理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乙叁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表叁
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
乙一听法之理
丙一思惟闻法利益
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丙叁正听闻之理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叁过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乙二说法之理
丁一思惟说法利益
丁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丁叁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丁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叁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叁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见【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戊叁意乐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叁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丁一认明暇满
丁二思惟义大
丁叁思惟难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叁】
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辛叁虽修不净过患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庚二念死之胜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叁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间重要利益
辛五最后重要利益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庚叁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壬一思惟死决定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癸二寿数无可添益,不断减损
癸叁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惟死期无定
癸一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
癸二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
癸叁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壬叁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辛二修习死相
己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庚一思地狱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狱或热地狱苦
辛二思近边地狱苦
辛叁思寒冷地狱苦
辛四思独一地狱苦
庚二思饿鬼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辛二思惟恶鬼别苦
庚叁思畜生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痴苦思总苦
壬叁思寒热苦
壬四思饥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惟畜生别苦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叁皈依量为几许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辛叁由承许门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辛二为一切律仪基础
辛叁灭尽往昔所积诸业障
辛四易集广大福德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辛六不堕恶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壬一应遮学处
壬二应修学处
辛二共同学处
壬一由念叁宝功德之门不断皈依
壬二由念恩门进食之先应作供养
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叁次夜叁次念皈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叁宝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叁宝
己二于一切乐善根本发深忍信
庚一思惟业果(见【表四之二】)
庚二思别业果
辛一异熟功德
辛二异熟作用
辛叁修异熟因
癸叁思已进止之理
【表四之叁】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起求解脱之心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庚一无定过患
庚二无饱足过患
庚叁数数舍身过患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庚六无伴过患
己二思惟别苦
庚一思恶趣苦(见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惟人苦
壬一思惟生苦
壬二思惟老苦
壬叁思惟病苦
壬四思惟死苦
壬五思惟爱别离苦
壬六思惟怨憎会苦
壬七思惟求不得苦
辛二思惟非天苦
辛叁思惟天苦
戊二抉择解脱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子一认明烦恼
丑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丑叁烦恼之因
丑四烦恼之过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庚叁死没及结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辛叁中有于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表四之四】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获佛子名
己叁映蔽声闻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己五易圆满资粮
己六速净罪障
己七成就所愿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叁念恩
辛四报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发心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自爱执过患
辛叁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换
辛五依此修取舍法
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庚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护不坏退之理
戊叁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庚一总佛子行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辛叁学习安忍之理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辛五学习静虑之理
辛六学习般若之理
庚二於后二度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资粮
壬二正说修奢摩他之理
壬叁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学习般若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子叁离谛实一品扼要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择法无我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叁抉择心不相应行无自性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诸佛欢喜
己叁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己七不堕恶趣
己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己─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
己二若於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於地狱
己叁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己七后世漂流於无边恶趣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二意乐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观之原因
庚叁如何观法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辛叁即於现下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师恩胜佛
庚二说法恩
庚叁加持心相续恩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献财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叁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总业果
辛一正明总思
壬─业决定理
壬二业增长广大
壬叁不遇未造业
壬四已造业不失
辛二分别思惟
壬一思黑业果
癸一正明黑业道
癸二轻重差别
癸叁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叁增上果
壬二思白业果
癸一正明白业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叁附带开示具力业门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真正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菩提道次第略伦》第十五课
【依止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一、 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2.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3.不违背菩萨行。
4.常具正念。
5.功德资粮渐增长。
6.成就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7.重罪轻报,身心少感不安或梦中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
8.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总结:佛法一切善行成就,都离不开如法依止善知识。
二·不依止的过患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2.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4.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不然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5,未生的功德不生,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总结:在修学过程中,我应该断除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三.总明其义:
(1)依止法是成就究竟利乐的根本,因而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3)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4)选定了具德、引导不错的善知识,要长期依止,不离左右。
凡夫心是以利益驱使的,所以我们的道次第和导师也总是以凡夫的心性来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择善知识,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好处呢?不依止有哪些坏处呢?对比后该如何依止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我们导师所教我们的八步骤的第五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的过程,为什么用不起来,就是我们对其利弊没有清楚的认识,当有清楚地认识就可以牢牢的刻在我们心里的观念一样用起来。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依止有那么多的过患,那一定要好好的依止。这就是得出的结论。进书院一年多了我有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我想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止,没有升起净信、没有念恩生敬,以至于在行为上没有很好依止,反映在修学上就是没有落实认真真诚老实的修学态度,修学不精进就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而就像我这样态度不怎么好的弟子,也依然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进入三级修学,我的生命状态将是一团乱麻,不会如此风轻云淡的看淡生活中的种种。我想这就是现世的利益吧。而究竟利益我不清楚未来际是怎样,但我知道这一世我遇到了善知识,并且如法依止,以后的累生累世善知识都会伴我左右,即使这一生我不能因此而得解脱,也能让我不堕恶趣,保有瑕满人身,在接下来的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是相续的。有了如法依止的良好开端,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我很庆幸,在三级修学遇到了具德善知识,这是这一世的缘起。我想也许真的,我们与师父是累世久别后的重逢,我们则是在菩提道上同愿同行的师兄们,也感谢三级修学,让我们重聚!在求得佛果的路上更进一步了。
那在依止期间也就是进入三级修学期间其实也有很多不如意,我起初还会想我都是佛弟子了,有三宝加持了,但怎么还会这么不如意。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晓得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啊,第一将修学归为自求人天福报去了,另外,真的好好依止聚德的善知识了么?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起就改变了,因为我不安住在善所缘上,就会安住在不善的所缘上;就会与不善知识和恶友为侣; 那我的烦恼恶业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会增加;没有正念,心念的一起一动都会如实的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我的整个生命体就会和轮回、恶趣等相应;解脱就会离我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不惊而战栗。我不想要这样低级和痛苦的生命体,我想要光明的纯净的生命体,那路只有一条——走向觉醒,入道第一步、根本就是依止善知识。
是不是如法依止一下下善知识就好了呢?肯定不是的,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这又和我们八步骤中的第六步很像,要不断重复强化,我们和善知识的相应是需要长时间的,如果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那就会造成信号比较弱,慢慢连接不上了。
是不是只能依止一位善知识呢?其实也不是,但要在我们把基础阶段,一定只是依止一位聚德的善知识,否则心力就会不足,而且我们也不具备像善财童子一样的慧根,如果我们依止很多位善知识,那就会造成无次第、无信心,像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扔,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妄费了光阴、蹉跎了岁月,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瑕满人生。
所以,我要如实的老老实实依止师父、珍惜瑕满人生、努力精进修学、随缘了旧业、保持正念、莫要造新秧。
感恩三宝、导师、师兄们!
愿师兄们此时如意、此刻吉祥!
念恩生敬
善知识对我的恩德是如此之多,离苦海,出三界,脱离世间的枷锁,开智慧,断烦恼,解放思想的牢笼,乃至从此岸到彼岸的解脱……如果没有善知识,我将在漫漫长夜里生死轮回,继续那永不停歇的迷梦。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出戏,随着业力在生死轮回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就像师父所说,在六道中以不同的生命形态轮回着,一会儿在天堂,一会儿在地府,一会儿阿修罗,一会儿入畜道,就算是人道,一会儿是国王,一会儿又是乞丐。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层面。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生生世世不得不延续这光怪陆离的生活。之前我对轮回和轮回的苦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只是把轮回当作一个知识点来接受,对于轮回与自己的关系也没做深层次的思考。而自己的身口意还是想当然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第一遍听到师父说不要跟着感觉走,内心很不以为然。之前接触王阳明的心学,有个核心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我想这两种说法不是矛盾的吗?第三遍观听师父这么说时,内心深深的震撼,结合自己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甭管对错,这种感觉也是有一点一滴的习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没有觉察力,根本意识不到对错。这种习惯就是受贪嗔痴的支配,所以师父说你跟着感觉走结果就是下地狱。师父还说过,凡夫心很粗,根本觉察不到这些很细微的东西。学到这里,我深深的汗颜,我所追求的自以为无比崇高的东西不正是由自己的喜好形成的感觉,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而不断强化的吗?这里面没有贪欲的成分嘛?师父说,你有贪嗔痴的心行就有三恶道相应,我终于明白一念佛一念魔,一切法有心想生到底指的是什么。就像咱们的义工师兄们,不是正在通往成就菩提成佛作祖的道路上吗?轮回是有轮回的心理形成的,轮回的心理有自己的念头心行形成的,这一切是因为无明贪嗔痴,虽然进书院一年半,特别是多次下决心走出轮回,可很多次都是不自觉的进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尴尬境地。每次气馁甚至对佛法有所怀疑,为什么别人学佛很管用,我学佛感觉没有用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当师父说,你对善知识很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对法有信心,你就会自觉把法用起来,反之,你对善知识没信心,就会对佛法没信心,佛法对你也不会产生作用。不必要的自尊导致对别人的轻蔑及对自己的高举,再就是对他人的寻过之心,导致不能客观公正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这样的心理很难根除,虽然暂时能去掉,时不时蹦出来,乃至对善知识没有应有的净信和恭敬。这也是学的虽然很多,为啥不能真实利用的原因。师父说,我虽然读的书不是很多,但我领会的多,运用的多。之前读到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很不以为然。我所理解的学佛,是六组那样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节课让我明白,凡夫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师父曾说,一种行为的养成和巩固需要三年的时间,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乃至行住坐卧,无不透露着修行,乃至最后的临门一脚,关键时刻也需要善知识的点播,学佛并非暴风骤雨的浇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润泽,所有的一切都离开善知识的引导。
破斥二种妄见
佛法修学的重点是止观,《道次第》中也指出观察修和安住修(既止观禅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在修行实践中,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头脑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止,那些不爱动脑筋、不爱思维教理,修苦行的人修止就可以不需要修观。另一种观点认为闻思阶段要思维,进入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了。宗大师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持此类观点的人要么偏执一端落入玄谈,要么不明教理盲修瞎练。止和观的功用不同,两类人都应该修止观。如理作意的正向思维是必要的修行过程,要和非理作意的错误分别进行区分。
在佛法修学的路上,我也时而偏止,时而偏观。对于止观实践的运用很不到位,比如同喜班的课程我们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随缘还是进取等。或许刚进入书院,对师父信愿具足,师父开示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三宝弟子并不消极,出家乃大丈夫事,是最积极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我对此类观点用地藏经的话说就是闻即信受。心虽安住于此,但没做必要的观察修,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只是浅浅的信,是没有根基的。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影响。
修依止法,我也是观察修大于安住修,或者说安住修少之又少,更多时间用于观察了。宗大师在法义中说的很明白,比如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念恩生敬和净信为本,因为凡夫都有寻过之心,假如做不到视师如佛,就会寻上师或导师的过失。比如导师有时候会念错别字。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对导师就没有感觉了。对佛法也没有信心了。念恩生敬就是要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长养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强化我们的依止之心。明白了道理之后,把心安住在导师的功德上就好了,不断熟悉安住这是正确的安住修。因为没有机缘面见师父,所以很多时候心还是容易落在思维推理上。
学法义看视频或定课时,昏沉的时候少亢奋的时候多。本来脑筋不够灵活还容易胡思乱想,念头飞起时很难安住,我觉得我最大的弊端就是忆念他人对我的不公平。之前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为什么我这么善良的人命途多舛坎坷波折,为什么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八面威风,想来想去就会恨,恨那些曾经欺负我伤害过我的人,学佛多年后才明白,这么做只能强化自己的嗔恨心,这种念头容易招感相应的对镜,这是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曼德拉当选总统后宴请曾经折磨他的狱卒并站起来举了三个躬,他的助理不解,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牢房迈向通往自由大门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的经历留在身后的话,那么虽然我人出去了,但是我的心仍然在监狱之中。所以该放下的还需要及时放下。
师父开示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乃至睡觉时保持良好的觉知,学会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念头。把心安住于正知正念。
孝子必做五件事
《孝经》纪孝行章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双亲,日常家居,要竭尽保持对父母的恭敬,在生活奉养上,要保持和乐的心情;父母生病时,要竭尽忧虑;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祭祀时,要竭尽严敬。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可称为能事亲。
“居、养、病、丧、祭”是包含从生到死,我们与父母面处的时时刻刻,“敬、乐、忧、哀、严”重点强调的是在各种情况下子女面对父母该有的心态。
可见,孝是从心上来安立完不完备的,不在乎我们对父母有多少供养,在于我们对父母的这份存心。
“居则致其敬”:唐玄宗注解的“平居必致其敬”,平常闲居在家,面对父母最重要要要把握住一个字敬,“致其敬”的“致”字做动词讲是“达到”,做副词讲就通“至”,是内心完全是真诚的敬意、平常我们与父母闲居时特别不注意这一点,或者说没刻意不敬也没刻意敬、都是比较放逸,放逸好像没做什么坏事,但所有的坏事都是从放逸出来的。
因为修养圣贤都是从内心上戒慎恐惧上用功的。生命取得多大的成就全在敬字中涵养。敬是德之所聚,一散漫放逸,这人就提不起来了。
以前,我不懂事,但总想表现自己和父亲很亲近,不管有人没人我经常说我爸“看你衣服穿得,穿那个多帅啊,或者说看看你饭吃的,都弄到脸上了,我帮你擦擦等等。我以为这样是表示亲近。
后来,看到我公爹请一位老画家吃饭,那位画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很知名,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带了自己的女儿来,那女儿有四十多岁了,结果,餐桌上她女儿就一句一句地说父亲“你看你饭吃的,我帮你夹,你看你就是不会照顾你自己,我帮你……对他父亲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没有恭敬。
回到家我公爹也说“这孩子这么大了还不尊重父母”。我一下子想到自己以前,觉得很惭愧。我们的父母很慈悲,儿女少做一点,他们就很高兴。但实际上儿女的行为真的差很远。
我们以前讲过陈寅恪先生,他当大学老师,他的学生到他家里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是坐着说话,他的学生也坐着说话,但陈先生则一直站在父亲身后,这是孝子对父亲的恭敬,多么的庄严。
现在很多人认为给父母钱,养活父母就是孝。我们前面讲过,能养是通动物的,有些有智慧的动物也养父母,比如野狼、野狗大象、虎鲸……人类的孝则必须有敬。
《论语》里面,孔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家里养的马和狗也能也能够为家里主人出力干活,儿女心里没有那种敬意,跟这些家畜的能养,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一种理解,如果以为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尽孝,现代人对犬马这些动物当宠物养,也是“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养父母跟养宠物也没什么分别了。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有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手脚都磨起老茧了,辛勤劳动奉养双亲,却没人说他是孝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意者身不敬与?他在父母面前,行为是否尊敬呢?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如果没有做到这三点,心中没有敬、就算你早贪黑辛苦劳作来奉养父母,也不是孝子。”
为什么对父母没有敬?因为儿女把父母当作一般人看了,不明了父母的恩德。“念恩生敬”,要经常意念父母的恩德才容易有敬。
第二则“养则致其乐。”孝养父母,关键的就是让父母欢乐。也有学者说 “养则致其乐” “其”字,指子女要欢乐,我觉得关系不大,养父母时你不乐,父母又怎么能乐?你乐了就算是再艰难父母也能乐。
《论语》上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色难”为什么色难?一个人的脸色是因为心中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的。脸上和颜悦色,是因为心中有欢喜。孝子哪怕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一回到家想到父母还在身边,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还在,我可享天伦、就欢喜,孟子说君子的三种快乐,第一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一想你就欢喜,你欢喜父母看了就高兴。
奉养父母的时候,我们要自己经常观察提醒自己的,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看上去是不是真的很高兴。有时候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轻松愉悦,可是别人看上去就是乌云压顶,这就不行了了。
关键在于儿女对父母心里真的有爱敬,你真喜欢脸色自然就好。我们看青年男女恋爱时,一见面就高兴,笑不完的笑。就因为从心里真心喜欢。所以“养则致其乐。”最主要是子女面对父母有真诚深切的爱,从心里真喜欢父母。
《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七十多岁,父母已经九十多岁了,可是他为了让父母高兴,每天就在父母跟前,扮成小孩的样子,又跳又蹦,翻跟斗,以前我觉得这行为有些夸张,但细想想很难得,他用自己像小孩子一样的行为,来帮助父母忘记他们的年迈,表达在父母身边的喜悦幸福,这是真爱父母、这种悦亲之心非常难能可贵。
父母爱看子女的脸色,他看到儿女欢喜,就心安了。特别是久病在床,常年需要子女照顾的父母,他对儿女的观察非常精细,一看就知道你是烦他还是喜欢他。你稍不注意表现出不耐烦,父母就会很伤心、也不想拖累你。
因此,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只为父母做事不行,关键是有真心,如果内心里没有真诚的爱敬,那就不能称为孝。
不用说是父母,就是我们平时和一般人交往,你为别人做事如果不欢喜,别人都不领情。比如夫妻之间,有的太太整天做了很多,洗衣做饭样样做,但她自己不欢喜,那先生就不领情,巴不得你少做些,脸色好看点。
佛经上讲,身语意业后后重于前前,你心里想的是最重,也最容易被人先感觉到。你身体虽然在做好事,可是心里委委屈屈又有抱怨,你的思想就把你不高兴的信号发出去了,别人就先感受到了,觉得你带着怨气,马上就反感了,后面你做什么,对不起,我就是不接受。
朱子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关键是心中就有感恩,对父母有着深深的喜爱,自然欢欢喜喜。
再看第三部分“病则致其忧”,唐玄宗注解为“色不满容,行不正履。”这是讲周文王侍奉父亲王季生病时忧心的样子。
“色不满容”有两层含意,一则内心忧闷,二是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表现忧虑,否则父母看到我们忧愁,心里也会担忧,所以孝子处处要想到父母的心理。
“行不正履”,就是鞋子都穿不正。孝子面对父母生病,一直很焦虑、很紧张的照顾,走起来行动很快,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这都是因为孝子内心中最希望的就是把父母的病医好。要尽其忧虑之情,竭力疗亲。《弟子规》上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忧”不仅是表现在外表容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为父母医治。兰若平台上一位老师,她父亲患忧郁症,无意治疗,但看到女儿的努力和坚持,决定和孩子一起走出抑郁症。儿女一旦诚心去做,父母就会力量无穷。
《孝经》所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正孝心到了极处,它可以“通”,父子之间一旦感通,父亲和孩子都力量无穷。
第四,“丧则致其哀”唐玄宗注解讲:“擗踊哭泣,尽其哀情。” “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顿足,这都是因为父母亡故哀痛得不能自已、捶胸顿足的哭。
许谦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常人之情,于亲之终,悲痛之情切,而戒慎之心或不及”。我母亲离世的时候,因为母亲有佛法的信仰,家人告诉我要坚持三天不哭,怕影响母亲往生,那时守在母亲身边,一想要哭就赶紧走开,克制自己,怕惊扰了母亲。我到现在都特别欣慰我当时这样做了。
现在临终关怀也提出,亲人离世前不要给亲人猛烈的、增添痛苦的、无意义的治疗,要尊重患者的感受,要在这临终的那一刻,谨慎小心,根据父母的需要的,备办一切。
也就是说,面对父母的过世,一定要要更多的考虑到离世的人的感受。想想看:父母身体本就正经历生命最剧烈的苦痛,四大分离。她最割舍不下的儿女又这样哭天抢地,甚至对他又摇又晃,她哪能承受得了呢。
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有人都会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父母活着就是你的机会。父母走了,就是不给你机会了。父母离开的时候,因为哀伤,表现得无心茶饭、睡眠,这些是自然的。
但这种情形也不可以太长时间,《孝经》丧亲章中讲,不能够超过三天,“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三日之后必定要饮食,否则身体就会受不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心中再有哀痛,不可以毁伤身体。
第五,“祭则致其严” 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穆。唐玄宗注解说“斋戒沐浴,明发不寐”。“斋戒沐浴”,是在祭祀之前三天,就要戒我们的行为。
夫妻要分居,古人不是天天洗澡的,一个月洗三次,初一到初十,洗一次叫做“上浣”;第二个十天一次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
但在在祭祀之前是一定会沐浴的,表示恭敬。“明发不寐”,天亮叫“明发”,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都不睡觉,因为一睡觉就会怠慢、放逸。所以不睡觉也是保持自己清净恭敬的心理。这是古代儿女为了祭祀做出这样一种精严的行为。
“祭则致其严”这一点对现代人来讲有心得不容易。这需要父母在世时,我们就以这种赤诚的恭敬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之心仍保持不变。如果父母在眼前,我们都没有恭敬过,更谈不上父母过世以后的慎终追远了。甚至有一些人生前不恭敬父母,反而死后恭敬父母,是因为怕鬼神,这更不行。
古人讲守孝三年,三年之内不去做官,不搞任何享乐的活动,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在父母灵墓旁边、或在自己家里,尽其思慕,思考如何立德立身,回报父母。
三年之后,每年举行定期的祭祀。古人祭祀,是从自己的始祖开始,一直到自己去世的父母,每一位祖先都有牌位,或者是设一个总的牌位。虽然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由于他们照顾爷爷奶奶的恩德,让我们这一世能够享受到父母的照顾,这就是返本报始,是一种感恩、报恩的心。
人能够对久远的祖先都有这种报恩心,自然对眼前的父母亲人情感就更加深厚了。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五者,就是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个方皆备,就算能事亲了。
梦秋讲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