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浊水求珠)

《山家》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末清初的蕅益智旭(1599-1655),被视为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余三位是指憨山德清,紫柏真可、云栖袾宏),而智旭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佛教之影响,亦扮演着举足轻重之角色,如民国初年的佛教改革大师太虚、持戒谨严的弘一、宏扬净土的印光等人,皆深受其影响,此等诸位大师亦对智旭思想颇加以赞美。由此可知,智旭思想之重要性。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思想,智旭可说是一关键性人物,其思想之广博,不仅包括了佛教的诸宗诸派(如:禅、律、净、密、教,教中又包括天台、华严、唯识等宗理论),且旁涉儒家、天主教等,尤其儒学可说是其学说理论之开端,赞美孔颜(指孔子、颜回)心学,由其后来所着的《四书蕅益解》,可知其用心,无异将儒学与佛学加以会通。
蕅益大师的生平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江苏吴县人。大师有自传和弘一法师所制年谱可寻。简言之,大师是其父亲持大悲咒十年,梦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七岁茹素,十二岁,读儒书,即以千古道脉为任。自幼品格卓越,心志高远。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顿转邪心,幡然悔悟。二十岁,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曾三梦憨山,于憨山门人雪岭师处剃度。
二十五岁坐禅开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后礼莲池和尚像,顶受比丘菩萨戒。母亲病笃,四次刲肱不救,痛切肺肝。之后,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
三十二岁,拟注梵网经,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大师一切通达无碍,岂可云独宏台宗。四十九岁,述《阿弥陀经要解》。五十六岁,选《西斋净土诗》补入《净土十要》。冬病,作《独坐书怀》,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病间偶成》,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立遗嘱,作《求净土偈》六首。是岁多病,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
五十七岁,结跏趺坐,向西举手而逝。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四。圆寂后三年,启龛,见大师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 此与鸠摩罗什法师舌根不坏,同一征信。弟子奉骨塔于灵峰。
大师一生,戒若冰霜,弘扬戒学,讲解撰述《毗尼事义集要》等。依地藏菩萨所示,阅藏著述,三次阅藏,宏阐大乘经论四十多种。阐天台教观,疏相宗诸解。于禅宗开悟,于净土力行。清风高迹,圆融无碍,会禅教密律一切诸宗,同归净土。
有僧曰:读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佛遗教经》不堕泪者,必非佛子;读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不堕泪者,必无菩提心。
蕅益大师的修行品格,千古风范
1、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千古圣贤自期
佛法中贤圣大德,无一不是因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者。现今我等,生死心不切者,只因未能亲自彻见生死是大苦,随时可发生,甚可怖畏;亦是业深障重,善根未发故。人生几何?少壮忽老,老忽乌有,且盛年夭折者无数。一息才断,孤魂无侣,前际茫茫,后际漠漠,思之胆寒。若深思生所从来,死所趣向,必将于强健时,努力修道。
蕅益大师自述:二十四岁出家,真为生死大事,真不著一毫意见,真不用一点气魄,真不为一些名利。直至于今,发白面皱,生死大事,尚未了当。言之可羞,思之可痛。所以平生誓不敢称证称祖,犯大妄语。誓不敢摄受徒众,登坛传戒。迩来幷誓不应丛林请,开大法席。盖诚不肯自欺自误故也。又《除夕普说》中:今为诸昆仲彻底说破。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专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今人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无始劫来,头出头没,枉受多少辛酸。且如今夜腊月三十。古人以喻大命尽时,何等迫切。今人且欢呼茶饮,曾不思百岁光阴,尚存几许,岂不痛哉!然旣深知生死过患,故决不敢装模作样,大胆欺心。由此可知大师时时自责自策之道风。
蕅益大师处处教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立定刚骨,不堕流俗;以千古圣贤自期。《灵峰宗论》述之最详。
如《示元白》: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示素风》: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谁知朝华易落,松柏难雕。
《示养德》: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此段嘱咐,如同《遗教经》: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秖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立定刚骨,不堕流俗,不随时弊;以千古圣人自期,这是蕅益大师的因地发心。以此因地真实发心,志存高远,方能必定光耀佛陀正法。
2、持戒为本
蕅益大师本来出家,即宗乘自负。后阅律藏,知举世积讹;至金陵,盘桓百有十日,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弘律。大师一生律己极其严厉,自认做今时比丘有余,做古时沙弥不及,为证明圣法尊重故,才在名义上一再舍戒。决不是不严持戒律,只是责己太过严厉故。
三次阅藏,作《毗尼事义集要》。每欲传讲戒律,必刺血书写愿文,燃顶香臂香,为学戒者忏悔加持,至诚殷重之心,无复以加。极欲力挽佛世芳规,中流砥柱,何等千古丈夫气慨。
大师常常深自省察,常常奋发精进。如“悠悠岁月,病与业俱增。罔罔胸怀,志与形并迈。扪心扼腕,惊虑凄神。重策旧图,思收新益......于今呪数虽完,心仍未净,岂不愈堪惭愧,更可悲哀。敬对三宝大悲菩萨,然香十炷,结七七坛,谨服水斋,至心......”。此等至诚肯切,殷重痛彻,是蕅益大师的一贯作风。
大师自律极严,对道友护持殷重,为佛教更做千古承担。想时下流弊既已不堪忍睹,未来众生,汩没五浊,更有何法,堪能使之超越清净?“稽首大慈悲,救护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所以大师非常注重忏悔行法。末世众生,好心受戒,明了开遮持范轻重缓急者少,既明了者,能纤毫不犯者希。既犯重破戒,于佛法圣道还怎生希冀?自知已堕,更何望于净土?辗转思虑,如我今者,罪障深重没于剧苦,唯有地藏菩萨必定不弃,以地藏菩萨有明确大誓愿故,专于罪苦众生悲心重故。遂深信地藏慈力,行忏悔法,坚固净信,得续善根,求生净土。因此,蕅益大师依诸大乘经论,广泛阐释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义趣,尤其注重《占察忏》行法。此忏行法,蕅益大师依占察经,在佛前一一阄陈,纤疑始决,事忏理观,微细详明。冀望依地藏宏誓愿力,尽除诸障,并将忏悔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末法多障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入净土行的有效方法,是第一津梁。大师自己长期躬行礼拜,于四十七岁,方得三业清净轮相。对照大师二十五岁既已开悟,可见惑业之障甚难净除。
从《灵峰宗论:祭歂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中,可以看出蕅益法师的真实操履和气志:“人不难相爱,难于相知。翁真知我者哉。世纵有一二爱且知者,而志操相携。旭虽不敢拟翁泰山之德,幸三事略无违焉。尚质朴,诎虚文,不肯苟合时宜。注经论,赞戒律,不肯悬羊头而卖狗脂。甘淡薄,受枯寂,不肯受丛席桎梏,而掣其羁縻。旭每悲如来正法,一坏于道听涂说,入耳出口之夫。再坏于色厉内荏,羊质虎皮之徒”。这是我等佛弟子应该学习,依之自警的。
蕅益大师是这样解释念佛与持戒的关系的:“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旣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今欲弘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毫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颟顸。设获外缘,总名魔业,何益正法哉”。此诚如佛垂遗言:“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蕅益大师一生戒若冰霜,古道自爱,平实稳当,躬行实践,苦功操履,如说如行。清风高迹,堪作千古风范。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圆融无碍,简明精要
智旭的禅,是承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他参禅的最初动机,是由听《楞严经》和《成唯识论》,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而起疑。后来他教人参究,也只是‘究此瞥起一念,起处无从,全依真性。然真非妄因,何因起妄?真非有外,妄岂外来,展转简责’,以为银墙铁壁话头(《宗论》五之二)。这只是寻求性相会通的推理而已。他常自述学禅经过,力戒‘堕禅病’和‘误中宗门恶毒’;痛斥狂禅暗证,以为‘独自远行不问路程,必定有误’(《宗论》四之三)。主张‘教内自有真传’(《宗论》六之二),自称‘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宗论》九之二)。所以他修的禅,后来就会归于天台教观了。
1、研究天台教义
智旭于三十二岁注《梵网经》,才开始研究天台教义。他于宋人极推崇知礼的《妙宗钞》,以为不可更动一字。于明人唯称许传灯的《生无生论》。他的天台宗学说,即是继承这两人的系统。但他也有与两人不同的见解。关于教判,智旭安立了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修正了《四教仪备释》‘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等说法(《教观纲宗》通判五时论)。在化仪四教的秘密教中,他区分秘密教与秘密咒,将一切陀罗尼章句收于秘密咒下,这也与台宗旧有教判不同。关于教理,他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与山家的主张完全相同。虽然他有时也说‘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别相’,略近山外‘理具三千无相’的主张,但不是他的主要思想。关于观法,他也沿用山家的妄心观,以现前一念妄心为止观的直接对象,但更注重实际应用。他与传灯仅曾见过一面,并没有从传灯学教。传灯继承善月、真觉的主张,判《楞严》属于方等,又批判华严宗和禅宗,智旭都不同意,以为台宗应遍摄禅、律、法相,否则就不能成其绝待之妙了(《宗论》二之五)。他常以《起信论》解释天台宗旨,又用唯识解《起信论》,乃至用唯识解天台教义。在智旭的时代,唯识宗的注疏是很贫乏的。他所根据的有关唯识的著述,主要是《宗镜录》。此录即是会通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的,智旭继承了这种思想,也说‘马鸣、龙树、护法同契佛心’(《起信论裂网疏》自跋)。他虽深究台宗,但因不满台宗末流的门户之争,所以一再声明自己‘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
智旭为纠正宗门流弊,决意宏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释和讲说。他着《梵网经疏》依据台宗见解,对于别解脱戒直宗《四分律》,旁采诸家,并参考大乘律。至于主要的著作则为《毗尼事义集要》。在律学这一方面,他可称为元照以后的唯一大家。但他对于戒律重视实践,当时响应的人很少,他为此事非常痛心,在文字里常流露他的悲观失望。
2、宏阐大乘经论,圆融无碍
蕅益大师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广释经律论三藏,直指心性,圆融无碍。大师三次阅藏,著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为广学三藏之纲目。如上文说,大师彻悟之后,本可以弘扬贤首宗,天台宗,唯识宗,或自立一宗,而佛前频频拈得天台阄,所以著疏多用台宗理论解释。
《灵峰宗论,梵室偶谈》说,“有名异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著,未始少异也”。以此观之,一切经论,会归一心,会归法界,以一心三观或一真法界事事无碍观,阐释一切经论,焉有不圆融无碍者!
大师释律藏,有《梵网合注》,《梵网忏法》,《毗尼集要》,《五戒相经略解》,《沙弥戒要》等。释大乘经,有《法华会义,妙玄节要,法华纶贯》,《大佛顶经 玄义,文句》,《楞伽义疏》,《占察经玄义,义疏》等。释论,有《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相宗八要直解: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等》。阐天台教观,有《教观纲宗并释义》,《大乘止观释要》。禅净密律,法语书稿,集在《灵峰宗论》。还有《周易禅解》《四书蕅益解》等等。
3、融摄诸宗,同归净土
一切大乘经典,皆是阐示实相之理,证悟此理之教,趣入此理之行,亲证此理之果。实相,又名心性,法性,空性,真如,法界,如来藏性等等。一切行皆是趣理证悟之方便,皆不出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蕅益大师广释经论,照了因果性相事理,圆融无碍,故能显明确切地阐述通途佛法与念佛之相融相涉,而信愿持名一法又普摄诸宗,超胜诸法,以其义理宏深,收机最广故。赞叹净土法门胜异方面,而于一切佛法,无偏无欠,不废不舍一切通途佛法。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佛,止观,皆方便也。旣谓之门,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三皆一致,安得异。故真修,止贵就路还家。入手不同,到家则一。说同说异,增益戏论”。“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名字性空,缘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旣尔,能念观智,例此可知。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历然故”。
“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旣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傥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心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余一切法门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
蕅益大师之所以融摄禅律教,同归净土,是因为目睹当时太多法门流弊,深知唯有净土,是最直接最稳当,最殊胜最普遍之法门。如其自述:“法流震旦,禅律性相,皆法久弊生,势穷须变。惟兹玄猷,始匡岳,讫五云。或刻莲漏于六时,或发妙宗于三观,或导万善以同归,或融一心于事理。法无不收,机无不摄。故得法流益久,法道愈光。声化所洽,远及山谷......佛声浩浩,偕松风鸟语并显圆通。僧德雍雍,率牧竖耕夫同入三昧。横超三界,无烦九次第修。竖彻寂光,不竢三僧祇证。诚劫浊津梁昏衢宝炬也”。
大师自己既已开悟,开示禅者,或直接解黏去缚,以禅观之功,回向西方。或教禅净双修;或其脚跟不稳,必苦劝舍禅取净,一心念佛。又但有信愿,不必改行,也可生西方(述者按:此但为上根人,能以禅观之行,趣悟一心之性者说)。如“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即能悟道。不知悟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悟邪。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但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若更问念佛是谁,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明眼为之喷饭。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当舍话头参究,一心念佛,“莫向含元殿里问长安也”。
岂止参禅可做净土行,但对净土有深信切愿,一切修行功德皆是庄严净土。《灵峰宗论,示法源》说:念佛工夫,秖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又如《灵峰宗论,示王心葵》者: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弘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妙法也。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蕅益大师以圆融普摄的原则,解释三种念佛法门: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
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
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
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
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
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名,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
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全媒宗教
经典禅语
经典禅语50句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经典禅语50句送给大家,希望你们喜欢。
经典禅语精选
1.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2.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以后,那样是你的。
3.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4. 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5.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子比较好过。你要是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6.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7. 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8.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9. 你不要直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0.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1.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2.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3.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4.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5.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争吵,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6.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7. 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8. 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9.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0. 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经典禅语摘抄
1. 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2.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 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5.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6.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7. 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8.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9. 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0.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1. 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 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13.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4.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
15.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6.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7.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8.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9. 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20.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1.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2. 若能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2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4. 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25.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6.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27.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8.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9. 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30. 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1)- 五重玄义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释讲视频:“优酷”搜索用户“莲池海会菩提缘”】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此句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8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