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明门论第一课心得分享(百法明门论原文多少字)

学佛百科2023-03-1289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慧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

    隆谦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

      第一讲       2018.06.17 于圆通寺

这部论认为是唯识宗、唯识学入门的书籍,因为在唯识宗当中有很多经论,被称为六经十一论。这部论就是入门的。虽然它很短,但它基本上概括了唯识学的主要内容。是百法。因为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一百卷,内容很丰富,它把万事万物一切法列为了六百六十种。六百六十种法让我们去受持起来是很困难的。那怎么办呢?那世亲菩萨做了一个缩减版的,这个就是缩减版的,便于我们大家学习受持的,把它列为了百法。从六百六十种就把它缩为一百种。大乘佛法一百种,那小乘佛法是七十五种,是这么来的。

因为这个唯识学强调的就是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大家都知道,它的这个第一代祖师是谁呀?慈氏菩萨。大家知道是谁不?弥勒佛,未来的弥勒佛。那他现在还不是佛啊,当来下生弥勒佛,衔接释迦佛以后成佛的。他现在准确的讲是阿逸多菩萨,翻译成汉语是慈氏菩萨,他成佛之后才叫弥勒佛。是这么来的。但是因为弥勒佛是在兜率天的内院。它有内院和外院,这个外院住的天人,内院才住的菩萨。阿逸多菩萨就在兜率内院。那这个唯识是怎么传出来的呢?是这个无著菩萨。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菩萨叫无著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哥哥,他们弟兄俩都是了不起的菩萨。《百法明门论》的作者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在兜率内院接受阿逸多菩萨的教诲。给他讲法,传他唯识学。无著菩萨出定以后就将阿逸多菩萨传的唯识学宣讲出来。所以说唯识学实际的传法祖师是无著菩萨。那无著菩萨又传世亲菩萨,他的弟弟,弟兄俩都是了不起人物。在唯识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世亲菩萨之后,有陈那论师,大家都知道因明学,因明学的作者就是陈那菩萨,这是了不起的。因为唯识学要靠因明学来进行论证,所以唯识学的论证是非常的严明,而且又有体系。在印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论师,有十大论师,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菩萨。到了陈那菩萨之后,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论师。当年玄奘法师回到中国的之后,从印度回到唐朝的时候,在翻译成唯识论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将十大论师各自的作品,都分别翻译出来。后来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窥基法师也比较了解的,是三车和尚。他就给他师父建议,这样也不好,你这样翻译之后,更加造成大家的纷争。因为十大论师本来观点就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观点。这样的话会不但出现不止十个论师,可能二十论师一百个论师都有,让大家更加莫衷一是。那怎么办呢?他就建议,可以把十大论师我们选一个我们认为是最好的。他们就选了护法论师,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主,然后把其他论师的观点揉合在一起进行翻译。就这么成为了这部论。是这么来的。所以这个成唯识论是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然后糅合了其他九大论师的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成唯识论。所以窥基法师的建议应该是非常好的。再后来,又有著名的论师,像玄奘法师的师父,当时那烂陀寺的法主戒贤论师。因为他一直在等待东土来的一位传人,他在等等等,都等到一百多岁了,他想圆寂又走不了。因为他没传下去怎么办嘛,他就只有等等等。当时他要走,菩萨知道就留他,菩萨就给他授记,你不要走,你任务还没有完成,不要走,他一直等等等。所以说传一个法老不容易了,可苦了。后来终于等到了,等了一百多岁,等来了。玄奘法师来了,一看就是这个人,就传他法了。玄奘法师果然不负众望,前后在那里呆了十五年。路上走了两年,去一年回来一年,在印度呆了十五年,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当时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戒日王专门给他组织了一次全印度的辩论。经过了十八天,最后他赢得了辩论,所以说他在印度的历史上很有名。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印度赢得了如此高级别的成果,很不简单。因为当时他们要留玄奘法师,让他别走了留在印度。玄奘法师说我的愿望是要回到大唐传扬佛法。那好吧,就派人护送他回来。回来之后,在唯识学的传承上,玄奘法师遇到了他最得力的弟子窥基法师。这个历史就不讲了,我们主要看这部论。

这部论主要说了三个事,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讲一切法无我,上面也讲了“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不管是人无我还是法无我,因为是两个无我。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这里主要讲的法无我。就是说其实这个佛法最终要破除我执和法执,证得人空和法空,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有目的,我们无论是修学什么法门,最后都要证得我空和法空,获得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得到解脱,要不然你怎么能解脱呢?所以百法明门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证得法无我,这是这部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主要内容。这个具体内容我们等会在学习的时候再说。

那么第二个内容是什么,就是宣说阐述一切唯识的思想,万法唯识的思想。通过阐述万法唯识来建立唯识学的中观正见(唯识学叫中道见),从而证明唯识无境。大家注意这个观点“唯识无境”,在成唯识论上也在讲,一切无有实,那么这个外境呢?实无外境,没有外境。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没有的,是虚妄的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这么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呢?拍拍桌子,那你怎么说这个是虚幻的呢?拍拍自己的手,你怎么说他是虚幻的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所执。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要想通这个道理,就要明白这三性。遍计所执性啥意思呢?这就是我们执着所致。我们的妄心执着,颠倒梦想,种种的妄心执着。我们的妄想太大了,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的物质世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坚固妄想所致”。包括我们这个人身怎么来的呢?也是坚固妄想所致。进一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万法唯识嘛。再具体讲的话就是这部论上讲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再加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八个识。那么这八个识就称为八大心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只是外在的,是外在的分别。真正的根在哪里呢?我们的我执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执着是怎么来的?就在第七识。第七识是前六识的依据,前六识是依于第七识而发挥他的分别作用的。第七识末那识就相当于是老板,前六识就是员工,员工肯定要听老板的,是这样的。所以就是依于第七识来起的分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都是我我我,听我说、你给我站住、我觉得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是都是我?你看我觉得这个觉得就是分别,我认为这个认为就是分别嘛,这是前六识,所以你还是离不开这个我,这个执着妄想的根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翻成汉语又叫执我识。那么第八识呢是我们实际的主人所在,主人翁所在。但是你不认识他,因为都是被我执所占据了,平时你是不认识他的。你看在八识规矩颂当中有句话:“去后来先做主翁”,有这句话吧?去后来先啥意思?我们死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个就是神识,最后一个离开。那么来呢?是第一个来,投胎嘛,肯定是第一个来,走的时候医生宣布某某某几点几分走了,这叫去后来先。其实说真正做主的实际是第八识,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被这个我覆盖了,平时都被这个我占据了,就忘了谁是主人。所以我们就给他个定义,第七识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这个躯体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哪里有我,地水火风哪里有我?但是他就是认为这个躯体是我,这个五蕴色身就是我,向内强烈的执着分别这就是我,你可不能惹我,惹我我就给你毛起,向外就执着于外境为实有,是实有的。所以我们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实在的,是实有的,就是因为第七识向外执着,认为外境都是实有的,宇宙万法都是实有,是这样的。刚才讲了这个根就知道,这个我执、执着其实是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的遍就是普遍的遍,计就是计算的计,普遍的算计,普遍的执着,因为执着一切万法,普遍不普遍?相当的普遍,遍计一切法,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这就叫遍计所执。其实我们要分析的话,分析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我们这个宇宙的构成,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哪个是我?地大是我吗?不是。水大是我吗?不是。火大是我吗?不是。风大是我吗?不是!哪一个是我?其实没有一个我。但是你不明白呀,因为你太我执了,不明白就是认为这个就是我。有了我之后,就有了我的,我的天哪,请问这个天是你的吗?我的妈呀,这个妈是你的吗?但是你就认为就是我的,认为是实有的。所以就分一个我、我的,这个在唯识学上就是一个我一个我所。这个我所是什么?就是属于我的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天这些,就是我所。其实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因为刚开始他是强烈的执着,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向外执取万法都是实有的,所以就造成了我执和法执。那么下面佛就给我们说了,你的这个看法是错的,那么怎么看呢?佛就说万法都是依他起的。这个依他起是依谁起呢?依识。万法唯识,万法都是依识而起的。都是依于这个唯识而起的。就是说什么是识呢?在这个唯识学里也有解释,特别是在成唯识论里也有解释,识就是了别,识者了别也。就是分别,就是依我们的分别而起的,这就是依他起。因为我们这个识它有我执有分别,所以就缘起了万法。所以说在这个华严经上那句话就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八识心王因分别而起,既然因分别而起的,那么当然就实无外境,所以外境都是不存在的,外境都是虚幻的,是四大构成的一时的和合物。你看我们的身体,就是四大和合物。包括我们的宇宙也是四大和合物。我们的宇宙有成住坏空,成就是宇宙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你感觉到好像这个宇宙很好嘛,比较稳定。因为这是处于成的阶段,比较稳定。然后住是属于失去稳定的阶段,所以你还是感觉很好,那么坏就是他的稳定性得到了破坏,就不稳定了,就会出现很多山崩地裂、海啸、地震,乃至慢慢就会宇宙大爆炸,坏就是彻底消亡了宇宙大爆炸彻底消亡了。你看现在的科技,我们的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包括太阳也是。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是什么星呢?行星。恒星是发光的,太阳是恒星,发光的是恒星,恒星也会燃烧尽的,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太阳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不知道大多少倍,大太多了也有消亡的一天,我们这个地球也会有消亡的一天。所以为什么在地理学上有一个宇宙大爆炸,就是根据这个观点提出来的,其实就符合佛教所说的成住坏空,这是从大的来讲。具体从我们人来讲,就是生老病死。投胎就是生,从生到死中间就会经过老,不断地变老。你看今天我们就比昨天老一天,我这句话说完就老了几秒钟,我这杯水喝下去又老了几秒钟,所以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为这个老付出代价,下一秒就比上一秒老了一秒。所以我们每天过日子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老去,这就是无常。老还再加上个病,这个病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是不是都会生病,只不过有的人病多有的人病少而已。最后就是死嘛,就消亡了。所以我们这个人生老病死你怎么说他是实有的呢?宇宙还会大爆炸,我们的身体会生老病死,你怎么说是实有的?还有从我们这个念头来说的话,我们这个念头有生住移灭,一个念头起来了,这是生。有些妄想在你心里面纠缠着老是挥不去,特别是当那一天有人惹了你之后,你老是想这个事,这就是住。老是想这个事,纠结别人给你说的那句话,你很烦恼,这叫住。然后你就不断的安慰自己,这是移,慢慢的你要好受一点了,因为不断的安慰不断的说服自己,你的心结在变化,这叫移,移就是变化。最后你的烦恼没有了,生住移灭,灭,没有啦。这是大的念头,小的念头就是一生一灭,起来啦又灭啦,再起再灭,我们的念头就是这样的。就是不断的生灭起伏,此生彼灭,此起彼伏,就是不断的这样。哪有不变的呢?难道这个念头是真实存在吗?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叫妄想或叫妄心。这个妄想是粗的,是成片的。成片的叫妄想,你想半天,成片的那叫妄想,那些不成片的不连续的那个念叫妄念,不连续的、阶段性叫妄念。一念叫妄心,那个念头一动叫妄心。妄心看不住就是妄念,妄念看不住就是妄想,妄想再看不住就是妄情。妄情比如什么呢?电视连续剧。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到现在还在执着还在放不下,都演了几十年了,有的都演了快六十年了,都现在还放不下。这叫妄情。你看这就叫由细到粗,这是我们研究他的生成,怎么来的,我们认识他,这就是认识论。这是我们研究他的认识论,或者叫宇宙生存论,或者叫宇宙发生论,就是这么产生的。那么要解决他怎么办呢?就是要由粗到细,先要解决最粗的妄情,破除我执,要测定解决的话,必须要破除我执。破除人我执、法我执,然后你才能得到人无我、法无我,得到彻底的解脱,这老难了,人的这个情执最难破。你看我们生病了,医生说你哪个器官需要切除,然后多少钱。你看好不讲道理,你切我的器官还要找我要钱,好不讲道理,到哪里去讲理?没地方讲理,那好吧,好好好交钱吧,然后给你说到哪天给你切除。你看这就是情执,这就是我执,舍不得割除。所以这个我执难破,真的是很难破的。我们通过分析依他起,都是依于唯识分别而建立的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但是我们却因为我执,就认为是实有的,就抓住不放,牢牢的抓住不放。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为了活命,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相当于保养维护换零件。哪怕换零件花再多的钱,我也要把这个零件换了。为什么换零件?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就像保养汽车是一样的,时间到了要去保养,零件坏了要给它换零件,就跟我们维护身体是一个道理。需要换零件的时候就要换,我现在给你换一个瓣膜就换一个瓣膜,需要切除就切除,最后医生说实在不能再切了,切了没有意义了,放下吧。我看没几个能放下的,放下的少。所以依他起性就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依唯识建立的,就是让我们认识这一点,但是认识这点可难了,这是需要体验的。怎么体验?需要修证来体验,你只有真正体验了那一步,才能真正看破我执。才能放下,要不然你是放不的。我们仅仅这么说一下能放下吗?放不下的。我们这么学习一下说一下,只是让你有个认识,然后你依这个认识去思维去修证,闻思嘛。我们现在是闻思。闻思之后去修证,修证之后,你体验到了,哦,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是虚妄的,真的是假的。你没有这个体验你是放不下的,所以上面讲的看着是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是需要你去证明的,你要用你的身心去证明,做实验,这就是佛法的实验,用你的身心去实验去证明。他跟科学实验不一样,像发明一个新药,是用小白鼠去做实验,然后小白鼠证明这个药很管用的,然后再用到人身上。我们佛法的修证就是要拿自己做实验,要拼命的去学习去闻思去参禅打坐去破除我执,这样你才能证明,原来一切真的都是颠倒梦想,然后你就放下了。通过上面的分析主要是让大家先认识一下万法唯识的道理,其实这个通过阐述唯识的道理,来认识万法唯识、来认识唯识无境,识外无境,识外的一切外境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没有的,是虚幻的是虚妄的。这是第二个内容。

第三个主要内容,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实际就是佛教的心理学。这个佛教心理学主要体现在唯识学上,这个唯识学对我们人心的种种活动的分析是非常的精辟、独道的。你能够把唯识学学好的话,心理学就读懂一大半了。所以第三个内容就是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你看这部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其实就是通过分析一切法,来证明法无我。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他把一切法就分为了五种, 那么心法就指的种种心理活动。通过分析种种的心理活动,刚才不是说了唯识三性吗?刚才我们分析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通过分析遍计所执性,让大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就不要再去虚妄了,我们要认识依他起性,依于唯识而起的,所以你就要去观照这个识,观照心识,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慢慢转识成智。唯识学最后通过观照这个识,然后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之后你才能够破除我法二执,证得圆成实性。第三性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了。所以由我们分析这些心识的关系,最后让我们深观唯识,更加深刻的去观照、去分析、去领会、去体会各种唯识(就是八识),然后认识八识跟其他的关系。他上面讲了心法,心法实际上就是这个八识。心所有法就是依于这八识依于而起现的种种心理活动,一共是五十一种,就是五十一种心理活动。那么我们这个心法包括心所有法,他不是独立的,他不能独立存在,要变为各种法(色法)。比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灯,就会产生种种心理活动。色法有多少种?色法有十一种,都不能独立存在的,他这里只是对他进行了一个大体的分类,分类的目的也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来证成唯有识,唯就是只有,只有识,当你达到只有识的时候,我们再分析这个识,来破除这个识再转化这个识,然后你不就转识成智了吗?所以唯识学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先通过分析、通过闻思,先排牵,牵出虚妄遍执性,就刚才这个遍计所执性,深刻的观察依他起性,最后达到原来只有这个识,只有这个识是真的,外境都是虚妄的。当达到这一步的时候,然后你就进一步认识,这个识是真实的吗?佛说NO,当然佛不是用英文说的,佛当年说法是用梵语说的,他没有说NO,但说的跟NO相同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分别,下一步就要转识,要启发观照,唯识也要讲观照的,唯识观嘛。一层层的去粗存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其中一个观法,叫去粗存细,就是把粗的分别先去掉。啥是粗的分别呢?前六识嘛。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粗的,先把这个分别去掉,这叫去粗存细。所以我们学佛要学会减少用脑多用心,慢慢的不要用脑,要用心。当你会用心的时候,你就会学佛了,然后你就会做人了。我们为什么不会做人啊,因为你只用脑不用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好奇葩,为什么这些事情还会出现?因为他不用心只用脑,光用脑子就会出现好多奇葩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脑,在头部,有前脑后脑,你不管是前脑还是后脑,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存储在后脑里,第六识存储在后脑里,以后脑为浮尘根,所以说我们用脑就是用的第六识。我们现在的这些知识,各种技能其实都是在锻炼我们的第六识。越锻炼人越聪明,越聪明的人就越烦恼,大家说是不是嘛?越聪明的人越烦恼。你看聪明绝顶的人就最烦恼的人。你看你认识的人当中,因为他聪明看问题就尖锐,就越烦恼。你看我们傻,傻就有傻福,反正我们也看不清楚,反而还快乐。这就是用脑的危害性,越用脑离道越远。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的方便,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但同时我们离道越来越远。因为都不会用心了,全部都用脑了。以后就越来越多用脑,用心就越来越远,所以人就越来越烦恼。所以现在这个恢复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挽回这个,让我们体会少用脑,多用心。因为这个第八识就存储在我们这个心包络里,以心包络为浮尘根。第七识在哪里呢?第七识就在后脑至心包络连通的脉管里。为什么说我执会变化,因为他在后脑和心包络上下连通的脉管里,他会游移,会游动,在脉管里游移浮动。我们这个眼识就在眼根,耳识就在耳根。大家注意,这个根跟眼睛不是一回事,我们这叫器官。刚才讲的先把粗的分别去掉,少用脑多用心,不断的回归我们的心。为什么要心念耳闻,心念耳闻就是反闻,观照就是返照,慢慢就回到这个根里。你们听过楞严经的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能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简称就是见闻觉知。那六根之性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功能,所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转换,转换了前六识,同时也避开了第七识。所以要心念耳闻,要返照其心,要返照、返观、返闻。心念耳闻就是返闻。楞严经第六卷“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耳通圆根章就是这样讲的,通过返闻,听大海的海潮音,那海潮一涨一落。涨潮了,波涛汹涌、波涛澎湃,就需要返闻。如果不返闻的话,烦死了是吧?一涨潮就是半天,退潮的时候风平浪静。一涨潮的时候就半天,你不烦死了?如果你返闻的话,慢慢的音声对你来讲就没有影响。这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声音就不存在,这是真的。当你用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声音就是会消亡,这叫纳音入根,纳音归根,一切音尘都归于这个根性。这就追,追到这个根了,追到根就追到第八识心了。这个时候就到了哪一步了?就到了我们昨天学习的奢摩他了。就到了止了。“初于闻中,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到这一步就追到这个根了,就一念不生,就是奢摩他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减少用脑。好多家长骂自己的孩子,你不知道用脑子?他不用脑子是对的,因为他在用心。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这么说,你不动脑子啊?所以要回归这个根,在这个唯识观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到了根这一步就是到了奢摩他了,再往前一步就转识成智了。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四智。

【百法明门论】08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八

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善晗合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9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