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予到东后,,稍涉猎日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0912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什么意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是: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1、此内容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扩展资料:

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杜甫37岁,居长安。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2、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百度百科_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百度百科_杜甫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全文

原文: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她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

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书使课内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张文言文

1. 张彖隐居

译文:唐天宝十一年,杨国忠权大势大,四方的人争相拜访他.有个进士叫张彖的 ,是陕州人.治学有大名气,志向高大,从没有屈服过别人.有人劝说张彖如果去 依附杨国忠就可以得显贵,张彖说:“你 们说依附杨公的权势就像依靠泰山,在我 看来,却如同冰山.或许在政治开明的时 代,依附这座“山”就会误人了.”后来果 然如同他说的,那时人们都以张彖为美.后来张彖及第,皇帝授予他华阳县尉之职 ,县令、太守都不是他管制的人,因此他 们做了很多不法的事.张彖有作官之道,勤理事务,每建议一件事,太守、令尹多 不同意.张彖说:“大丈夫有凌云壮志,却身处下位,若在矮屋里站立,更使我不 能抬头.”于是拂袖离开,在嵩山上隐居 起来.。

2. 文言文张易升平中上元令

张易,升元中上元令,后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刺史朱匡业使酒陵人,果于诛杀,无敢犯者。易赴其宴,先故饮醉。就席,酒甫行,寻其小失,遽掷杯推案,攘袂大呼,诟责蜂起。匡业愕然不敢对,唯曰:“通判醉甚,不可当也。”易嵬峨喑哑自如,俄引去。匡业使吏掖就马。自是见易加敬,不敢复使酒,郡事亦赖以济。

整段出自

张易,异平年间为上元令,后来以水部员外郎的身份,歙州就职。刺史宋匡业常发酒疯,盛气凌人,甚至杀人,没有人敢去冒犯他。

张易有次去赴酒宴,事先作酒醉状,就席时,宾主才开始敬酒,就数落宋匡业的过失,把酒杯丢在桌上,卷起袖子大声呼叫,并诟骂不停。

宋匡业惊恐得不敢对答,只是说:“通判喝醉了,不要惹他。”

张易更加高傲,暗哑着喉咙自言自语,不多久要离开,宋匡业急忙命人把张易扶上马去,人此以后,宋匡业对张易更加敬重,再不敢藉酒装疯,郡里也因此得以平安无事

这里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故

3. 张元文言文译文

原文: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 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

翻译: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俊,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为功曹主簿,都因非常纯朴而受到乡邻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只稍稍涉猎经史,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天中午炎热,想把张元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怎么也不肯听从。祖父说他贪玩,就用手杖敲打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肯洗浴?”张元回答说:“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是为了覆盖隐秘之处的,我不能随便把身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祖父感到惊异就放了他。

南边的邻居有两棵杏树,杏子熟后有许多落在张元家园中。其他许多小孩争着拣杏子吃,张元拣到杏子,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村头小路上有一只被人丢弃的狗仔,张元就把它拣回家豢养。他的叔父愤怒地说:“养这个东西干什么?”抓起狗仔想再次把它扔掉。张元回答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重视它们生命的。如果是上天所生,上天所灭,那是自然的法则,如果被人丢弃而死,那就不符合道义了;如果看见了而不收养,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因此我才把它捡回来喂养。”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准许他喂养。不久,就有一条母狗衔着一只死野兔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开。

张元十六岁时,他的祖父已经失明三年了。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昼夜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后来他诵读《药师经》,见有“盲人得以复明”的话,就请来七个僧人,点燃七只灯,七天七夜诵《药师经》,做道场。每人都说:“天人师啊。张元作为孙子不孝顺,使祖父失明,如今用烁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的眼睛能够见到光明,张元请求代替祖义失明。”像这样作了七天道场,张元夜里梦见一个老翁,用金鎞治疗祖父的眼睛。梦中他欢喜跳跃,于是就惊醒了,张元就把梦中的情景告诉家里人,过了三天,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

后来,祖父卧病两年,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不脱衣帽,早晚服侍。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而后复苏。同他的父亲一样,三天滴水未进,邻里都感叹不已,认为张元很奇异。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二百多人把张元的事情上报,皇上下诏令表彰其家族。

4. 文言文张刘顺从的翻译

明朝时候。

张晋的妻子刘氏。是富贵人家的女儿。

他婆婆的凶暴是出了名的。张家起先有了三个媳妇。

都因为受不住婆婆的虐待。就一个个的离开了张家的门。

说起来刘氏是他婆婆的第四个媳妇了。刘氏嫁到张家来以后。

很得到婆婆的喜欢。人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就问他是什么缘故。刘氏说。

没有另外的道理。我只有顺从的两个字。

凡是婆婆的一切教训和差遣的事。我一一遵了他的命令做着。

就是有时候婆婆有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有断断不是妇人家所能做的事。

要叫我做。我当他命令我的时候。

我也并不推却。过了许多时候。

又把这件事的是非。慢慢地的对婆婆说着。

往往我所说的话。婆婆是没有一次不听从的。

这样的侍奉婆婆。有了三年的工夫。

他的婆婆。竟改变了从前的态度。

变得很慈善了。后来又去续娶了三个媳妇来。

再没有虐待的事情发生了。

5. 文言文《张验封传》译文

张建封年轻时颇善做文章,好发议论,慷慨激昂,不甘居于人下,以建树功名为自己的目标。

宝应年间,李光弼镇守河南,当时苏州、常州等地草寇劫掠郡县,代宗派遣宦官马日新与李光弼率领兵马一同去征讨。张建封便去拜见马日新,请求自己前去劝说贼徒归降,马日新同意了他,张建封便进入虎窟、蒸里等处贼营,向他们说明福祸利害。

一天晚上,数千名贼人一起前往马日新处请求归降,于是将他们全部放归乡里。大历初,道州刺史裴虬向观察使韦之晋举荐张建封,韦之晋召聘他为参谋,奏请朝廷授他左清道兵曹,张建封不乐意担任这种小吏差使而离去。

滑亳节度使令狐彰闻知他的名声,征用了他;令狐彰未曾入朝晋见,张建封心中不悦,便到转运使刘晏处投名帖自荐,自己陈述志向,不愿在令狐彰那儿任职。刘晏奏请试用他为大理评事,处理军务;一年多以后,张建封再次罢职归家。

求圣哲画像记的翻译

《圣哲画像记》(清)曾国藩

国藩志学不早,中岁侧身朝列,窃窥陈编,稍涉先圣普贤魁儒长者之绪。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来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吾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列书目,丛杂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胜数,或昭昭于日月,或湮没而无闻。及为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岁二月,侍从宣宗皇帝入阁,得观《四库全书》。其富过于前代所藏远甚,而存目之书数十万卷,尚不在此列。呜呼!何其多也!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竞其业,况其下焉者乎!故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欤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馀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迹,而《列女传》亦有画像,感发兴起,由来已旧。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诚求之;仁远乎哉?国藩记。

(译文:国藩立志向学不早,中年在朝中做官,私下读了许多前人的著述,稍微涉猎到先代圣贤大儒长者的事业;因为才质愚钝,身体多病,所以一无所成。后来在中南征北战,学业更加荒废。丧乱还没有平复,我的年纪将要五十岁了。从前我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发现他所可的书目繁杂众多,作者的姓名多到数都数不清;有的像日月一样的光明,有的却泯灭而无闻。及到做了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年二月侍从宣宗皇帝入阁,得以看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录书籍之多,超过前代所藏的甚远;而且存目的书籍数十万卷,尚不在此中。天啊!为什么如此多呢!即使有上智之才,数代也不能穷究那些书,何才智低下的人呢?由此可知书籍之多,作者之众,像江海一样,不是一个人的肚子所能喝得完的,主要的就在于谨慎的选择了。我既然忖度自己的能力不够,就选择了古今圣哲三十余人,教儿子纪泽画下他们的遗像,合为一卷,藏在自家的塾学里。后人有志读书,取这些人的著作来读就够了,不必费心去博览群籍,而学术文化的传受没有比这些更重大的了。从前在汉朝,像武梁祠、鲁灵光殿,都图画伟人的事迹,而且列女传也有图像。后人受其感发,奋起向学。已经有很长的时间。熟悉了圣哲们的仪容,进而探求他们的精神,会通他们的微旨,和他们的灵魂相合,只要诚心去研,仁道岂是很远的!国藩记。)

尧舜禹场,史巨记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演《周易》。周孔代兴,六经炳著,师道备矣。秦汉以来,孟子盖与庄、苟并称。至唐,韩氏独尊异之。而来之贤者,以为可跻之尼山之次,崇其书以配《论语》。后之论者,莫之能易也。兹以亚于三圣人后云。

左氏传经,多述二周典礼,而好称引奇诞;文辞烂然,浮于质矣。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状,粲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能哉!

(译文: 尧、舜、禹、汤,都没有著作,只有史官记载他们的言论而已。及至文王被囚禁,才撰写文章,演绎周易。周公、孔子,相继兴起,六经的义理,大为彰明,师道也就完备了。秦、汉以来,孟子大概与庄子、荀子并称。到了唐代,韩愈特别尊崇他。宋代的贤哲,认为可把孟子升高至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尊崇他的书,拿来和论语相配。以后论学的人,没人能够更易。以我把他拽在三位圣人的后面。

左丘明作左传解释春秋经,多记述东西二周的典章礼制;又好称引离奇怪诞的事情,辞采华丽,超过了实质。太史公称庄子的都是寓言,我看子长所写的史记,寓言亦占六七成。班固在才识与抱负方面,比子长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治世的典章,六经的主旨,文字的源流,天人之间的事情,叙述得非常详备。这怎能和些才器短浅,在一先生面前互争得失,而柔顺自悦的人相比呢?)

诸葛公当扰壤之世,被服儒者,从容中道。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坂,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范希文、司马君实遭时差隆,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其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远矣。昔刘向称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殆不能及。而刘歆以为董子师友所渐,曾不能几乎游、夏。以予现四贤者虽未逮乎伊、吕,固将贤于董子。惜乎不得如刘向父子而论定耳。 

(译文:诸葛亮生在混乱的时代,服膺儒术,立身行事能从从容容合于大道。陆敬舆事奉多疑的君主,驾御难以驯顺的将官;他用正大光明的胸怀对待君主,用诚恳无妄的态度领导将官。譬如驾着驽缓的马匹,升登陡峻的山坡,在艰险的道路上纵横奔驰,却没有差失,这是多么神奇的事!范希文、司马君实,遭遇的时代稍为好些,然而在坚贞卓绝真诚信实方面,各有独特的造诣;他们坚守正道,使社会养成了盛大的风气,识量也算是很远大的了!从前刘向称董仲舒所受师友的熏陶,连子游、子夏都比不上。以我看这四位贤者,虽然比不上伊尹和吕尚,必定比董仲舒强。只可惜我不能如刘向父子一样来论定他们的优劣罢了。)

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乾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换有来五子之术,以谓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号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齿斤)(齿斤)焉而未有已。吾现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议也?其训释请经,小有不当,固当取近世经说以辅翼之,又可屏弃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讥焉。

(译文:自从朱子表彰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他们的学说是上承孔子、孟子的道统,后代的人君、宰相、老师、大儒,深守他们的说法,没有人能够改变。乾隆年间,大儒相继而出,训释经籍,考辨详博,超过了以前的贤哲,别立标帜,叫做「汉学」,排斥宋代周、程、张、朱等五子的理学,认为他们不应该独受尊崇。而笃信五子学术的人,亦摒弃汉学,认为汉学支离破碎,有害于大道;争辩没有完了的时候。我看五子立说,大的地方,多和孔子之道相合,怎么可以非议呢?他们解释经书,小有不妥当之处,应该拿近代对经书的解说来作辅助,又可以排弃他人的说法而自囿吗?这两派人,也都很可笑。)

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明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惭于古,而风骨少聩矣。韩、柳有作,尽取扬、马之雄奇万变,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岂不诡哉!欧阳氏、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于匡、刘为近。文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此二途,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西汉的文章,像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伟大,这是天地间强劲之气,获得了阳刚美的作品;这是天地间的义气。像刘向、匡衡的渊深美好,这是天地间温厚之气,获得了阴柔美的件品;这是天地间的仁气。东汉以后,在博雅方面,并不比古时逊色,但是风格和骨力稍为衰弱了。等到韩愈、柳宗元相继而起,把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万变,完全用在记述小事物的短篇之中,这怎能说不神奇呢!欧阳修、曾巩,作文皆取法韩文公,但是文章的体质,和匡衡、刘向相接近。由此看来,文章的变化,不可能研究透彻;总而言之,不会超出这两个途径,即使再过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余钞古今诗,自魏晋至国朝,得十九家,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罗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济之得饱而已。必穷尽天下之佳肴辩尝而后供一摆,是大惑也;必强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庄子有言:“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余惧蹈庄子不解不灵之讥,则取足于是终身焉已耳。

(译文:我抄录古今诗,从魏晋到国朝,共选录十九家。大概说来,诗的途径是很广泛的,各人的嗜好趋向,要看他的性情接近于那方面而定。譬如许许多多的佳肴美味,摆在餐桌上,只要选取适合自己口味儿的,吃饱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穷尽天下的佳肴,遍尝以后才能供给一餐的需要,那是大惑的事;一定要强勉天下人的口舌,都来效法我的嗜好,那是大愚的事。庄子曾经说过:「大惑的人终生不能了解,大愚的人终生不能明白。」我在这十九家中,又笃守其中的四家:就是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黄庭坚:喜好他们的人有十分之七八,不喜欢他们的人也将近十分之二三。我怕遭受庄子「终生不能了解」、「终生不能明白」的讥讽。所以就选取这些人的作品,终生学习他们就够了。)

司马子长,网罗旧闻,贯串三古而八书,颇病其略;班氏《志》较详矣,而断代为书,无以现其会通;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马瑞临《通考》,杜氏伯仲之间,郑《志》非其伦也。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说文》,多宗许、郑,少谈社、马。吾以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因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

(译文:司马子长网罗了以前的知识,贯通了三古的史实,着为史记,可是其中的八书,颇嫌简略。班固汉书中的十志,比较详备了,然而只写一代的典制,不能看到会通各代的制度。要想遍览治理天下的爱猫扑.爱生活,必须从杜佑的通典开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杜佑的通典不相上下,郑樵的通志,则比不上它。近百年来,学者讲求形声训诂的学问,专门研究说文解字,大多数的人都推崇许慎、郑玄,很少人谈及杜佑马端临。我以为许慎郑玄考证先王制作的本源,杜佑马端临辨析后代因革的大要;他们在实事求是方面,是一样的。)

先王之道,所谓修已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秦灭书籍,汉代诸儒之所掇抬,郑康成之所以卓绝,皆以礼也。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议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张子、朱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莫水以礼为兢兢。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蒿庵作《中庸论》,及江镇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意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矣。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桐城姚鼐姬传,高邮王念孙怀祖,其学皆不纯于礼。然姚先生持论阁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王氏父子,集小学训信之大成,重乎不可见已。故以殿焉。

(译文: 先王的大道,所谓修养自己、治理人民,组织万类的,归宿是什么呢?也不过是礼而已。秦朝焚灭书籍,汉代学者们所搜求的,郑康成所以能够超越常人,都是因为礼。杜君卿的通典,谈论礼的地方有十分之六,他的见识已超过八代了。宋代张子朱子所讨论的,马贵与王伯厚所纂辑的,无不戒慎的把礼作为对象。我们清朝的学者,以顾亭林为大师;国史儒林传,特别把他摆在最前头。我读他的书,谈到礼俗教化的地方,就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的志概,这多么地雄壮啊!后来张蒿庵作中庸论,以及江慎修戴东原等人,特别把礼视为优先的事情。而秦尚书蕙田,因而纂修五礼通考,凡是天下古今人神间所有的事情,都用礼来贯综它,可以说是规模宏远,思虑精密了。我画国朝先贤的遗像,首先是顾先生,其次是秦文恭公,那里没有深意呢!桐城的姚鼐、高邮的王念孙,他们的学术都不纯于礼。可是姚先生的文章持论闳博通达,国藩能够粗略的懂得写文章,是由姚先生启发的。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高深的造诣,是不可企及的,所以把他们放在后面压阵。)

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至若葛、陆、范、马,在圣门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韩、柳、欧、曾、李、杜、苏、黄,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所谓词章者也。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圣门则文学之科也。顾、秦于杜、马为近,姚、王于许、郑为近、皆考据也。此三十二子者,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份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其庸有当乎?

(译文:姚姬传先生说学术的途径有三方面:就是义理、词章、考据。戴东原先生也是这样说。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圣德,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的才华,在孔门四科中是以德行而兼政事的;周敦颐、二程子、张载、朱熹,在孔门四科中,是德行科的;都是属于义理方面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在孔门四科中,是这言语科的;就是所说的词章方面的。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氏父子,在孔门四科中是文学科的;顾、秦跟杜、马较为接近,姚、王跟许郑较为接近;都是属于考据方面的。这三十二位圣哲,效法其中的一人,诵读他们的一部书,终生使用起来,都不会有穷尽的时候。假如又有人嫌这些人简陋,想要另外有所增益,这就好比掘井掘到九仞深,还没有见到泉水,就认为一个井太狭窄,而必须广泛地挖掘数十甚或一百个井,身体衰老了,力气疲怠了,却始终没有看见泉水的一天,这怎么适当呢?)

自浮屠氏言因果祸福,而为善获报之说,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土方其占毕咿唔,则期报于科第禄仕;或少读古书,窥著作之林,则责报于遐迩之誉,后世之名;纂述未及终编,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腾播人人之耳,以偿吾劳也。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泊酒市脯,暄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培称之息焉。禄利之不遂,则激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谓孔子生不得位,没而俎豆之报,隆于尧舜。郁郁者以相证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辎铁,或百钱逋负,怨及孙子;若通(外门内上四下袁)贸易,瑰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商富大贾,黄金百万,公私流衍,则数十百结之费,有不暇计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犹有不暇计其小者;况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末之善,日耳分寸之学,而一一谋所以报之,不亦劳哉!商之货殖同、时同,而或赢或细;射策者之所业同,而或中或罢;为学著书之深浅同,而或传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强而几也。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偏不怍,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于祈,何所为报?己则自晦,何有干名?惟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人者,伤悼不遇,怨排形于简册,其于圣贤自得之乐,稍违异矣。然被自借不世之才,非夫无实而汲汲时名者比也。苟汲汲于名,则去三十二子也远矣。将适燕晋而南其辕,其于术不益疏哉?

(译文:自从佛教徒讲因果祸福的道理以后,行善应得报偿的说法,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坚固而不能破除。士子刚开始读书,就期望能考取功名,获得高官厚禄的报偿。有的人稍微读了些古书,窥探了古人丰富的著作,就想得到远近的赞誉,后世的美名,作为报偿。有的人编着一本书当未完成,就希望得到一二个有力量的人,来为之宣扬给每一个人,以偿还自己的辛劳。早晨耕种,晚上就想收获:用了一分力量,就希望得到十分的报偿。譬如买酒买肉,吵吵闹闹地讲价钱,可是卖酒肉的人又从中取得两倍的利润。利禄达不到的时候,就希望在死后能得到不可知的令名。甚至有的人说孔子在世的时候,得不到官位,死后所获得祭飨的报偿,比尧舜还要隆盛;一般郁郁不得志的人,就拿来作为证明和安慰,这是多么鄙陋啊!现在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买卖,在财利上,计较得非常细微。有人欠了一百个钱,就怨恨到他的子孙。如果买卖做到整个都市,珍贵的货物堆积如山,交易量动辄超过千金,那么一百个钱的有无,有时就无暇去计较了。至若富商大贾,操持百万黄金,公私流转繁衍,那么数十或一百缗的费用,有时就无暇计较了。同样是人,所操持的财货大了,尚且有无暇计较小数目的时候;何况上天所操持的特别大,而对于世人丝毫的善行,浅薄的学问,却要一一设法报偿,不是太劳苦了吗?商人的货殖相同,经营的时间也相同,但是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应对策问的人所答的题目相同,但是有的中式,有的不中式;为学著书的功力深浅相同,但是有的留传后世,有的未能留传,有的人出名,有的人不出名;这也都有命数在,不是可以勉强做得到的。古时的君子,大概没有一天不忧虑,没有一天不快乐的。道术不能通晓,自己不免还是个鄙野的人,或者有顷刻的懈怠,这都是值得忧虑的事;自处平易,以等待天命,下学人事,上达天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都是值得快乐的事。从文王、周公、孔子三位圣人以下,直至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无不是终生在忧虑,终生在快乐。他们本来没有什么祈求,又要什么报偿呢?自己不力求隐藏,又要什么名声呢?只有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个人,伤痛生不逢时,怨恨的情绪,表现在书本上;这和圣贤自得其乐的生活意趣,稍微有些违背和不同。但那是他们自己在痛惜才不为世用,不能和那些无真才实学又想尽快获得俗名的人相提并论。如果急于想获得名声,那就和三十二位圣哲相差太远了。将要到河北、山西一带去,却把车辕朝向南方,这在方法上不是太疏陋了吗?)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社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二人,阻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译文: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这三十二位圣哲,陈设祭礼,焚香奉祀。好像在我们上面,监临我们。又好像在我们身旁,供我们就教。)

——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文言文《与诸弟书》翻译

1. 文言文:《与诸弟书》翻译

四位老弟左右:昨天,即二十六日接到来信,非常畅快,回信多而所写的事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很好,意见已详细批在诗后面。

从此多做诗也很好。但要有志有恒,才有成就。

我对于诗也下了工夫,只恨当世没有韩昌黎和苏、黄一辈人,可以引起我口出狂言。但人事应酬大多,所以不常作侍。

用心思索,那还是时刻不忘的。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

进德、指孝、梯、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由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13133我作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

今天进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剩一分钱。德和业都增进,那么家业一天天兴起。

至于宝贵功名,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能自主。过去某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政,便把两个孙儿托他帮忙,当面拜做门生。

后来那两个孙儿在临年考时大病一场,到了科考又因父母故去而缺孝,不能入学。几年后,两人才都入学,大的仍旧得两榜。

可见入学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虽尽其在我,但取的方面听其在天,万万不要产生妄想。

六弟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气愤埋怨。但到了这一步应该自己将自己衡量一番,加强卧薪尝胆的工夫,切不可以因气愤而废弃学习。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很高兴很安慰!自从荆七派去以后,家里也还整齐,等率五回来便知道。《书》道;“不是认识事物难,而认识了去实行更难。”

九弟所片的道理,也是我久已知道的,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着人像神一样。自此以后,当以九弟的批评作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

季弟天性诚笃顾实,正像四弟说的,乐呵呵的!要求我指示读书方法和进德的途径,我另外开列。其余不多写,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2. 文言文与诸弟书译文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3. 《与诸弟书》译文

老师叫翻译的啊、吓死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

可惜弟不能在京,在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讥不甚超亘,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

然岱云近汲勤奋,将来必有所成。何子敬近侍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伪,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少。

以余观之,此二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占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

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颇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诗甫亦与小珊有隙,余现仍与小珊来往,泯然无嫌①,但心中不甚惬洽②耳。

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工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己有许多古董。 何世名子亦甚好,沈潜之至,天分不高,将来必有所成,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大也,其世兄亦极沈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

吾观何吴两世兄之姿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此其故,诸弟能直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此数子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则余之大幸也! 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阕③,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会课,近皆懒散,而十日一会如故。

余今年过年,尚须借银百十金,以五十还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即在公项借用,免出外开口更好,不然,则尚须张罗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将视主如逆旅矣。”

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余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余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余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维绪弟细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注释】 ①泯然无嫌:指表面上没有嫌隙。

②不甚惬洽:指不太乐意和融洽。惬:惬意。

③阕:止,止息,此处指期满。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把日课抄给你们看,以后每次写信,可抄三页寄回。

我的日课都用楷体,一笔不苟,可惜寄回的抄本就不用楷体了。 冯树堂进步最快,我都他和教弟弟一一样,知无不言。

可惜九弟不能在这里,与树堂天天切磋学问,我无日无刻不叹息!九弟在京城一年半,我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我才稍微能够立志,因我大有负于九弟了! 我常对岔云说:“我想尽孝道,除此没有别的事更重要。我能够教育弟弟们进德修业一分,那我真是尽孝一分;能够教育弟弟们进步十分,那我真是尽孝十分。

如果完全不能教弟弟们成名,那我是大大的不孝了。”九弟之所以没有长进,是我的大不孝!只望弟弟们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弥补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 岱云是易五,近来也有日课册,可惜他们的见识不够超越,我虽天天和他们谈论,他们却不能一一领悟,还怀疑我说的大夸张了。

但岱云近来很勤奋,将来一定有成就。何子名近来对我很好,常常彼此作诗相唱和。

这是因为他兄长饮佩我的诗,并已论书法最相合,所以子敬也改变态度,优礼有加。 子忐现在临的是隶书,每天临七八页,今年已临了千页了。

近来又考订《汉书》之伪,每天手不释卷。子贞的学问,有五个方面见长。

一是《仪礼》精通;二是《汉书》熟悉;三是《说文》精湛;四是各种体裁的诗都写得好;五是书法好。这五个方面的长处,他的想法是都要能传于后世。

以我看来,前面三个方面,我不精,不知深浅如何?如果说到书法,那是必定可传千古疑的了。他的诗,也远远超过了时尚诗人,一定可以卓然成家。

近来京城诗家很少,所以我也想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两人有嫌隙,面和心不和。

唐诗甫也和小珊有嫌隙。我现在仍旧与小珊往来,表面上没有嫌隙,但心里不太乐意和融洽。

黄子寿处今天去看他,工夫很长进,古文有才华,喜欢买书,东翻翻,西看看,涉猎很广,心里的古董货收藏不少。 何世兄也日。

4. 文言文 与诸弟书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工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彭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身,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安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5. 与诸弟书译文

与诸弟书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把日课抄给你们看,以后每次写信,可抄三页寄回。我的日课都用楷体,一笔不苟,可惜寄回的抄本就不用楷体了。 冯树堂进步最快,我教他和教弟弟一样,知无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这里,与树堂天天切磋学问,我无日无刻不叹息!九弟在京城一年半,我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我才稍微能够立志,因我大有负于九弟了! 我常对岔云说:“我想尽孝道,除此没有别的事更重要。我能够教育弟弟们进德修业一分,那我真是尽孝一分;能够教育弟弟们进步十分,那我真是尽孝十分。如果完全不能教弟弟们成名,那我是大大的不孝了。”九弟之所以没有长进,是我的大不孝!只望弟弟们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弥补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 岱云是易五,近来也有日课册,可惜他们的见识不够超越,我虽天天和他们谈论,他们却不能一一领悟,还怀疑我说的大夸张了。但岱云近来很勤奋,将来一定有成就。何子名近来对我很好,常常彼此作诗相唱和。这是因为他兄长饮佩我的诗,并已论书法最相合,所以子敬也改变态度,优礼有加。 子忐现在临的是隶书,每天临七八页,今年已临了千页了。近来又考订《汉书》之伪,每天手不释卷。子贞的学问,有五个方面见长。一是《仪礼》精通;二是《汉书》熟悉;三是《说文》精湛;四是各种体裁的诗都写得好;五是书法好。这五个方面的长处,他的想法是都要能传于后世。以我看来,前面三个方面,我不精,不知深浅如何?如果说到书法,那是必定可传千古疑的了。他的诗,也远远超过了时尚诗人,一定可以卓然成家。近来京城诗家很少,所以我也想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两人有嫌隙,面和心不和。唐诗甫也和小珊有嫌隙。我现在仍旧与小珊往来,表面上没有嫌隙,但心里不太乐意和融洽。黄子寿处今天去看他,工夫很长进,古文有才华,喜欢买书,东翻翻,西看看,涉猎很广,心里的古董货收藏不少。 何世兄也日好,沉着潜静得很,天分不高,但将来一定有成就。吴竹如近日没有出城,我也没有去,因为见一次面便耽搁一天时光。他的世兄也很沉着潜静,言行合乎礼节,现在也师事倭良先生。我看何、吴两世兄的姿质,和弟弟们不相上下,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一定更切实些。因为这个缘故,弟弟自然知道我的意思,希望弟弟们勉励。这几位,都是后起不平凡的人才,如果弟弟们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那是我大感幸运的!委仙九先生到京,丧服满期,对我很好,青眼相看,同年会课,近来都懒散了,但十天一会还维持下来。我今年过年,还要借一百五十两银子,以五十两还杜家,以一百两自己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就在这公费中借用,免得向外面开口更好些,不然的话,又要张罗一番。 门上陈升,因为一言不合,拂袖而去。所以我做了一道《傲奴诗》,现在换了周升作门上,比较好。我读《易》旅封丧其童仆,像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释的人说:“以旅与下是说看童仆好比路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那么童仆也把主人看做路人了。”我对待下人虽说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尽忠报效,今后我要把下人当做自己家里人一样亲如手足,办事虽要求严格明白,而感情上还是以沟通为贵。贤弟对特别人,也要知道这个道理。 我每听到通信兵到,便望有家信,不知能不能设法多寄几封?如果寄信,那弟弟们必须详细写日记几天,幸甚!我写信也不必代你们多立课程,恐怕多了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只写近日实在情形罢了。望弟弟们细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6. 与诸弟书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即二十六日接到来信,非常畅快,回信多而所写的事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很好,意见已详细批在诗后面。从此多做诗也很好。但要有志有恒,才有成就。我对于诗也下了工夫,只恨当世没有韩昌黎和苏、黄一辈人,可以引起我口出狂言。但人事应酬大多,所以不常作侍。用心思索,那还是时刻不忘的。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指孝、梯、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由我作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剩一分钱。德和业都增进,那么家业一天天兴起。至于宝贵功名,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能自主。过去某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政,便把两个孙儿托他帮忙,当面拜做门生。后来那两个孙儿在临年考时大病一场,到了科考又因父母故去而缺孝,不能入学。几年后,两人才都入学,大的仍旧得两榜。可见入学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虽尽其在我,但取的方面听其在天,万万不要产生妄想。六弟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气愤埋怨。但到了这一步应该自己将自己衡量一番,加强卧薪尝胆的工夫,切不可以因气愤而废弃学习。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很高兴很安慰!自从荆七派去以后,家里也还整齐,等率五回来便知道。《书》道;“不是认识事物难,而认识了去实行更难。”九弟所片的道理,也是我久已知道的,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着人像神一样。自此以后,当以九弟的批评作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季弟天性诚笃顾实,正像四弟说的,乐呵呵的!要求我指示读书方法和进德的途径,我另外开列。其余不多写,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7. 与诸弟书(节选)翻译

Xiong Kuo fan hand grass, sitting is tired, has a natural habit. The three, reading ten pages. Daoguang enty-o years in December enty, the third must be constant, not the daily how hard, such as the sea of the frog in the well, but the younger brother. Since from the beginning of October to more than the new. The brother daily self course. Cover the reading, but I write more about tea, must have a daily continuous power. Always look forward to, although lazy as before, but the daily diary. To the body is weak. To own curriculum very much, he will not have a course, such as endoscopic days, daily reading ten pages. To the three position, the daily record of more than o pairs of tea, the three parties, thinking is dizzy, the first to be interested; knowledge is that knowledge is endless, the diary Kai, all must be with me, may one day break. In October enty-one Hitachi oath permanent quit eating hookah. The younger brother at this time only knows not can the few, Ji II now has o months do not eat cigarettes, as there is constant, not thinking, the three parties, the oath lifelong uninterrupted also, the brother of endeavor, although the boat to walk; constancy break all into, and the three person, the life line, are indispensable, the second should have the insight. Interested in the broken dare not to dirty, not to a self-sufficient, no consciousness, not durable sittingYour brother you:

The brother reading at home

8. 文言文,语诸弟书(节选)的译文

与诸弟书(节选)清·曾国藩【原文】诸位贤弟足下: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注释】①审:清楚,明白。

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译文】诸位贤弟:各位兄弟们在家看书,就不好好想想如何用功?我从十月初一发誓自我革新以来,虽然还像以前那样懒惰,但是却每天用楷书记日记,每天读十页史书,每天记喝茶的间隙大家的闲谈两则,这三件事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十月二十一日发誓永远戒除抽水烟,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不吃烟,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我自设的课程很多,只记茶余闲谈,读十页史书,写楷本日记,这三件事,是我发誓终身不间断的。各位兄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必须有天天不间断的功力,即使是行船走路时,也都必须要带在身边。

我除了这三件事以外,其他课程不一定能有成就,而这三件事,我要终身做到。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决不敢堕入下流;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能因为有一点收获就自我满足,就像河伯看东海,像井底之蛙看天,都没有见识的人了;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缺一不可。

各位兄弟们此时只有认识到(凡事)不能够迅速成功,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各位兄弟们就努力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苦思,苦苦思索就会头晕,(也)不能久坐,长时间坐便会疲倦。

时时抱以期望的,只有各位兄弟们而已。愚兄国藩亲笔草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