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菩提行的实践 生布施方便(菩提行经)

学佛百科2023-03-0986

慧光法师:清净菩提心之道 ── 什么是世间的布施

慧光法师:清净菩提心之道 ── 什么是世间的布施?

《大般若经》卷424云:

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时净菩提道?」

善现答言:「舍利子!六波罗蜜多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舍利子问:「云何世间布施波罗蜜多?云何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善现对曰:「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病、孤露、道行、乞者,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乘与乘,须衣与衣,须香华与香华,须庄严具与庄严具,须舍宅与舍宅,须医药与医药,须灯明与灯明,须坐卧具与坐卧具,如是一切随其所须余资生具悉皆施与。

若复有来乞男与男,乞女与女,乞妻妾与妻妾,乞官秩与官秩,乞国城与国城,乞王位与王位,乞头目与头目,乞耳鼻与耳鼻,乞手足与手足,乞支节与支节,乞血肉与血肉,乞骨髓与骨髓,乞僮仆与僮仆,乞生类与生类,如是一切随其所求内外之物悉皆施与。

虽作是施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施彼受,我为施主,我不悭贪,我随佛教一切能舍,我行布施波罗蜜多。』彼行施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令获此世后世安乐,乃至证得无余涅槃。』

彼着三轮而行布施。何等为三?所谓自想、他想、施想。

由着此三轮而行施故,名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何缘此施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动不出世间法故,由斯故说世间布施波罗蜜多。

白话翻译:

那时,舍利子问善现说:「什么是菩萨修六度的时候所行的清净菩提心之道呢?」

善现回答:「舍利子!六度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超越世间。」

舍利子问:「什么是世间的布施?什么是超越世间的布施?」

善现回应:「舍利子!若有菩萨作为大施主,能布施一切修行人、贫穷病苦的人、无依的孤儿、远行的旅者、乞丐,他们须要饮食给与饮食,须要交通给与交通,须要衣服给与衣服……等等,这样一切随他们所须求的内外身物都给与。

虽然作了这些布施而心中仍有所依赖,所谓想说:『我布施、他接受,我是布施者,我没有悭贪心,我随顺佛陀的教法一切事物都能施舍,我修行布施。』他修行布施的时候是以心有所获得(或成就)做为修行的方法,去与众生平等地共同分享,以此回向无上菩提。

又心里作这样的想法:『我拿自己的这些福报布施给众生,令他们获得今世及后世的安乐,乃至最后证得涅槃解脱。』所以这位菩萨是执着三轮而修行布施的。

什么是三轮呢?所谓心里存着『自己』、『别人』及『布施』的想法。

由于执着这三轮而去修行布施,所以称之为世间布施。

为何此布施叫做世间呢?因为它与世间是一样的行为,不能动摇、不能超出世间的状况,因此称之为世间布施。

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意义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整个布施的过程不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或者一种商人的交易心理。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文:静波法师)

六念之一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八种布施编辑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行布施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 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

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布施的小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

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种类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末学才疏学浅、智慧有限,若有不当、不足之处,敬请斧正、添加。

其他信息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释迦摩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

世尊也是经过久远不可计数的时间才成佛的

那麼他在某一世所发的愿,当下去做,步步增上

一点一滴的累积,才有今天的成就

就像我们人 发愿要 法门无边誓愿学(发愿的当下已在第八识种下的种子)

你这世发这个愿,并真的接触了佛法(启动并开始一步步执行= 浇水↑ 萌芽)

那麼这世你舍报後,下一世,你的第八识(种子依然还在,且持续萌芽)

会使你在下一世,看到佛经就有种默名的感动,或者看一看就懂了(并不是因为

你聪明喔,而是过去所累积的善根(每世都碰佛书,想学不好也难吧...),因此在金刚经里

有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所以成佛之路,就是六度波罗蜜的实践喔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万行是修练成佛的重要途径。其中,“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指六种修成功德的要点。而“万行”则是对六度的实践。 “六度”即六种功德,如能贯彻地完成,便能成佛。每种功德均能去除一种特定的业障。

布施: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财物的布施 (财布施) 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 (法布施) 和信心的给予 (无畏布施)。布施能除去贪悭。

持戒: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舍己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恶业。

忍辱:不把任何对自己或教义的侮辱或攻击放在心上、坦然面对苦难,以及培养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精进:简而言之,就是勤劳地修行。精进能除去懈怠。

禅定:心无杂念,不为俗物迷惑颠倒。禅定能除去散乱。

般若:增进对佛法的瞭解、增长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痴。

在行六度时,不能另有目的 (例如布施不能以追求地位、福报、名誉为目的),作成的功德方能称为波罗蜜

如何修行大乘菩萨道

如何行菩萨道,一,发菩提心,二,行菩提行。发菩提心者,和佛菩萨的心愿一致起来,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等,经常读诵学习随顺趣入。行菩提行者,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六波罗蜜就是菩萨道的日常行持,落实在四摄中。行菩萨道基本上就是这样子来修正自己的心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