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有关于佛教徒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的心得(佛教太消极了)

学佛百科2023-03-2096

佛教的人生观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佛教的人生观归根结底来说是积极的。从汉明帝时期,经过“白马寺事件”传入我国的佛教,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播和发展,如今已然成了我国本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汉传佛教,无论是从修行方法还是从理论上看,都和印度原教旨的“上部座”佛教,发展出了迥然不同的区别。熟悉宗教的朋友都知道,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充满着哲学的智慧。那么佛教人生观,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从哲学的角度上考虑,佛教的人生观当然是积极的。我们乍一看佛教的教义,可能会觉得佛教对世界的看法非常的悲观:世界本来虚无,人生皆苦,只有“涅槃”才能获得清净。但是假如我们对近代哲学有所了解的话,就知道,“世界虚无”一直以来都是近代哲学家的共识:从叔本华,再到尼采,一直到萨特,海德格尔,大家都是这个共识。不同的是,就是怎么处理“虚无”的问题:叔本华认为“人生如钟摆,永远游荡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尼采认为人类可以超越自我,完成“超人”的过程。

这些哲人中,思想最具主动性的就是尼采,但是他仍然无法面对“虚无”的终极意义,在晚年走向癫狂和毁灭。相比之下,给出了“涅槃”答案的佛教,总是对“世界虚无”的真相,给人们找到了一个美好的寄托。历来的信徒,也总是依照着佛陀所说的“佛法”,修行下去。这和强调“没有彼岸”的尼采对比起来,可是温情脉脉的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政治思想的佛教,本质上来讲还是消极的。因为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是以道家佛家的思想来麻痹人民群众,所谓“其上也申韩,其下必佛老”。这个时候,佛教是灌输给人们“逆来顺受”思想的道具,当然是消极的。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济群法师:乐观与悲观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著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教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昔为太子时,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烈日下埋头苦干,大汗淋漓;耕牛颈上勒著粗绳,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虫,又被飞鸟争相啄食,生存的残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难之中。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人在年轻时可以寻找很多乐趣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现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名利和享乐,而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死亡结局。请问明天远还是死亡远?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们颠倒的观念中,我们总是拒绝将死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不愿接受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学佛后执著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是光明的,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如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触及到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再次,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苍痍,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我的佛系人生态度

本期法义讲的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待这个事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在一般人看来,佛教徒都是消极悲观的。学佛是老来无事的安慰剂,或者是有感情挫折后的疗伤药,这是一些人的误解,所以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学佛,会失去人生奋斗的目标乐趣。

常人以为积极的人生是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比较入世,不仅有修身之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才是正向的。

佛教的人生观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体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愿心,这也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家庭,事业上,学佛是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菩萨道。

所以佛教徒的人生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

本次法义第二点讲了佛教徒的人生观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也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只是他要求我们看透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懂得离苦得乐,坦然面对,我们人生的烦恼和如何去解脱。要我们用佛法去看的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所以佛教提出来,佛教徒的人生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所谓中观,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的都是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悲观容易产生消极与堕落。乐观容易冒进和得意忘形,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总结以上法义,佛教徒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佛教徒的人生观,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

感恩三宝,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只能粗写草义与大家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7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