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印度慧天法师(印度法师电影)

学佛百科2023-03-2186

慧本法师怎么样,香光庄严慧本法师,是骗人的吗

你流泪是因为过去生修行种性的苏醒

不知道你听过三车和尚的公案吗,一会儿给您转发一下

自己以前也修行,但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结果受了很多苦

今生再看到佛像的时候就不自觉流泪,很多学佛的人都有此体会

至于认那尊佛菩萨,只要有信心就好,说明您和观世音菩萨因缘较好

如果您能更多了解一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了。这和心术正不正没关系。

如果您乐意的话,给您一篇文章,请搜索【末学近一年来学佛过程中接触的资料及一些体会】

张有恒教授著述

在唐朝有一位持戒精严的法师,名叫道宣律师,每天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天天送饭给他、侍卫保护他。和道宣律师同时代,有一位窥基大师,他是大乘菩萨,对于戒律在外表上没有那么严格。唐朝高僧玄奘大师看他出家前很有善根,要他出家,由于窥基大师是贵族出身,他的叔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传说他向玄奘大师提出三个出家的条件:第一、要带一车的经书;第二、要带一车的金银财宝;第三、要带一车美女侍候。玄奘大师为了惜才,就完全同意他的条件,于是窥基大师出家,俗称‘三车法师’。

窥基大师是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在戒律上重视的是‘心戒’,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在戒律上就不会那么呆板。有一次他经过终南山,顺便去拜访道宣律师,由于道宣律师是律宗的开山祖师,严持戒律,所以对他有一点成见。他在拜访道宣律师那天,原来天人每天定时送饭供养道宣律师,竟然那天天人没送饭来,道宣律师饿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饭,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为什么没有送饭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满山遍野的护法神都在这儿护卫,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心里觉得非常惭愧,原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我没有把他看在眼里,还有一点轻慢心,我才一两个护法神,他有那么多的护法神,使得我的护法神都不敢进来。

三车和尚

我想起一个公案——宣化上人

在一万年以前,有一位老修行,在修道、打坐。最初打坐时,腿很痛,忍不了,他就和腿痛来斗争,他说:‘你不愿意痛,我可愿意痛。’他就和腿谈判,腿说:‘我受不了了!’他说:‘你受不了是你的事,我不管。’最初忍半个钟头要换腿,后来就一个钟头、二个钟头陆续坐,到以后坐几天都可以,一坐就坐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他把腿痛战败了。他坐久了以后,总不愿意起身,一坐就坐几十年,换换腿,又打坐,然后他要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来帮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但因为他欢喜入定,总也不醒,所谓‘睡大觉’,一睡几千年,睡得他的衣服都烂了,面上生尘土,头上也有小鸟蓄巢,虽然他是个人,但犹如泥像。

唐朝时,有位唐玄奘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这位老修行,玄奘法师用引磬为他开静,这老修行醒了,问他:‘你做什么?’,玄奘反问:‘那你做什么?’他说:‘我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红阳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释迦牟尼佛入涅盘已有一千多年了。你还在坐著,还不知道。’他说:‘没关系,我再打坐,等白阳佛出世,等弥勒佛出世。我再帮弥勒佛教化众生。’于是他又要入定了。因他入定惯了,所以很想要入定。玄奘法师说:‘老同参,你不要再入定了,现在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盘,但佛法还在世间,你来帮我弘扬佛法好了。’他说:‘我如何帮你?而且你又是谁呀?’玄奘法师:‘我是唐朝人,法名玄奘,我现在预备去印度取经,我取回来,一定要有人帮我弘扬佛法,你总在这儿打坐,等了这么多年,什么事也没做,太可惜了,你去帮我弘扬佛法。’他说:‘我可以帮你吗?’玄奘法师说:‘可以!但你要换一下你的身体,如搬房子,搬一搬家,你搬到长安,你看到房瓦是黄琉璃瓦,你就到那里去,等我回去时,我再找你。’他说:‘好!我相信你,我愿帮你弘扬佛法。’于是他跑到长安托生,本来玄奘法师要他到黄琉璃瓦投生,但他记错了,记了绿琉璃瓦,一跑就跑到御迟恭家去,给御迟恭的哥哥做儿子。

当玄奘法师在长安临走时,唐太宗问:‘你何时回来?你回来时,要来信,我好欢迎你。’玄奘法师说:‘你看这棵松树的枝往西弯,当这树的枝叶往东时,就是我回来的时候。’这是在朝门外的一稞大松树,经过十四年,有一天这稞树的枝叶果然都向东弯,唐太宗说:‘今天大概是玄奘法师要回来了,我们快到城外欢迎他。’所以大家到城外去欢迎,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

当玄奘法师取经回国,看见唐太宗时非常高兴的向太宗贺喜,太宗觉得莫名其妙问:‘到底有什么喜可贺呢?’玄奘法师说:‘我走的那一年,您必定生了个太子。’太宗说:‘根本没有。’玄奘法师说:‘奇怪,我明明叫一个人来作你的儿子。让我于今晚观察吧!’太宗亦不知玄奘法师的葫芦中装什么药。晚间时,玄奘法师便打坐观察,才知道这位老修行投生去御迟恭的家里,已经十四岁,长得高高大大,但很不守规矩,又吃肉、又喝酒、又玩女人,无所不为。因为御迟恭是有权有势,又有钱,故他所行所作,无人敢管。玄奘法师看他走错路,第二天便对唐太宗说:‘昨天我向您贺喜,原来此人走错路了,我本来叫他来皇宫作太子,但他却跑到御迟恭的家里。所以现在您必须下圣旨叫他出家。以前我和他有约定,他是要帮我弘扬佛法。’于是皇帝下旨,要御迟恭的侄子出家,御迟恭一接到圣旨,便叫侄子出家。他一听却说:‘岂有此理!皇帝怎可叫我出家?我还没有玩够哪!’御迟恭说:‘这不可以,违反皇帝的命令,是要杀头的。’侄子说:‘我去和皇帝讲道理。’

第二天御迟恭告诉皇帝说:‘我侄子想见皇帝。’玄奘法师早知他不想出家,便对皇帝说:‘明日御迟恭的侄子会向你提出条件,无论任何条件,你都要答应。’太宗说:‘可以。’第二天御迟恭带著侄子来见皇帝,皇帝说:‘我现在相信佛法,知道佛法是最好的,我希望你出家能弘扬佛法。’侄子回‘要我出家可以,但我有三件事放不下,如果你答应我,我就出家。’皇帝问:‘什么绦件?’侄子说:‘我最欢喜喝酒,虽然出家人不准喝酒,但我是奉旨出家,我是例外。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后面必须有一车的酒跟著。’皇帝说:‘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侄子说:‘我必须要吃肉,无论到什么地方,后面必须有一车子的肉跟著。’皇帝说:‘这不成问题,还有什么条件?’侄子说:‘出家人应该没有太太,但我是奉旨出家,是例外之属,我离不开女人,我无论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的女人跟著,你要是答应我此三个条件,我勉强可以出家。如果其中有一条不答应,我就不出家。’太宗一想:‘这孩子太坏了,但玄奘法师已付嘱我。’于是便说:‘好!我完全答应你,你现在可以出家吧!’侄子一想:‘此三车所要求的,皆得到许可,那就出家了。’皇帝虽满他的愿,但他亦不太高兴出家。奉旨出家是很荣耀、很热闹的。

皇帝下令他到大兴善寺出家(大兴善寺是唐玄奘的译经场,从山门到方丈室有十里路,里面可住十几万人),于是庙里敲钟击鼓来接迎他(若有法会时,一击钟鼓,善神便来拥护,故不能随便敲钟击鼓,而是在法会时才敲)。当侄子走到山门时,一听到钟鼓声,豁然开悟:‘喔!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人。’于是向后对三车说:‘我不要此三车了,我已经够了!’于是他到大兴善寺剃发出家,法名叫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窥基法师极聪明,无论什么经典,一听便记得,能过目不忘,这是他修道的因缘。以后窥基法师在唐朝弘扬佛法是最大力。

三车祖师在以前不知已修行多少年了,可是今生却迷了,出家时就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等到一听到钟鼓声,才觉悟他自己是个修道人,于是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他研究唯识。

当时有一位高僧——道宣律师,他专修戒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皆不马虎,行路有一定的路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他皆修行得非常好。口不随便讲话,目不视不善之物,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因为他持戒精严,故感应到天人为他送供。他亦是日中一食,每日为他送供的天人,名叫陆玄刹。

窥基法师已将人间所有的饮食皆吃过了,未出家以前,什么肉类皆尝过了。出家以后,什么最好的斋菜亦尝遍了。此时他又生出一种贪心,说:‘我未吃过天人的饮食,道宣律师有天人送供,我就到他那儿去赶斋。’因为他是奉旨出家,亦是国师,想作什么便作什么,于是就到道宣律师处去赶斋,对道宣律师说:‘世上所有食物,我皆吃过了,但天上的食物我未曾吃过,你不要太贪心,今天天人送的食物,亦分给我一份。’道宣律师说:‘好。’于是他们等候天人送供,可是过了午,还不见大人送供。不但天人饮食吃不到,连人间的饮食亦无著落,因为道宣律师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无厨房,无饭菜,只可吃土。在终南山可吃草,或树叶。这时窥基法师有点不高兴了,说:‘大概你是骗人,根本没有天人来送供,我白来一趟。’道宣律师说:‘你说我骗人就骗人,我也不和你辩。’因为他持戒,不愿意多说话。那时已天黑,从终南山走到山下,亦有七十里路,晚间难于行路,窥基法师就留下住一宿。

窥基法师很早便上床睡了,鼻息如雷,道宣律师心里就打了妄想(本来持戒的人是不打妄想):‘国师一点修行都没有,睡觉睡得这样,真是糟糕。’正打妄想时,身上就有虱子,因为出家人多天不沐浴,故身上很肮脏,生出虱子。道宣律师便将虱子拿起来,就丢到地上。等一会儿,又有虱子咬,他又把虱子摔到地上。窥基法师睡了一宿,鼻息如雷,而道宣律师打坐亦不能入定,故打了一宿的妄想。第二天早上,道宣律师忍不住说:‘你睡觉睡得那么不守规矩,鼻息如雷,吵得我整个晚上亦不能入定。’窥基法师说:‘哦!你说我不会修行?你才不会修行。’道宣律师说:‘你怎知我不会修行?’窥基法师说:‘你是持戒的老修行,昨晚你有没有抓了两只虱子?你居然狠心的把一只摔到地上,摔死了。第二只虱子,你虽然轻轻放,但亦把虱子的腿摔断。故死虱子和活虱子都到阎罗王处,说你这持戒的老修行杀生。我到那儿去为你谈和,说你是无心,叫它们勿报仇。阎罗王就叫那二虱子投生去。’道宣律师想:‘我抓起那两只虱子是慢慢的,他怎会知道?真奇怪。’窥基法师说:‘我走了,你这儿根本没有天人送供,你欺骗人。’过了一会儿,天人陆玄刹才出现送供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你为何不送供?昨日有贵客来此赶斋呢!’陆玄刹说:‘法师慈悲!原谅我。我拿供物来供养法师时,看见在四十里路的周围皆有金光,我想要进入,却睁不开眼睛,只见金光。于是我问当地的土神,他说:‘这地方有肉身菩萨,故四十里路内皆有金光。’所以我不能进来,请原谅我。’道宣律师听了很是惭愧:‘原来窥基法师是肉身菩萨,我还说他没有修行,鼻息如雷,原来他的境界比我更高一层。’于是道宣律师又努力修行,而窥基法师也不想再吃天人的食物,二人皆成当代的高僧。

净慧长老的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2年。

长老因家庭贫困,一岁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师抚养,小名如意,后即在当地发蒙就学。长老(按:为叙述方便,后简称「净慧长老」为「长老」)天性颖悟,喜好读书,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对常用佛经、早晚课诵以及楗槌法器颇为熟悉。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宗樵上人为师,成为沙弥,法名宗道,号净慧。旋至三佛寺,亲近大鑫太老和尚,进念佛堂,学习规矩礼仪。解放后,即参加由寺院组织的毛巾厂劳动。勤奋好学,日有所进。

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在两度亲侍虚老之数年间,长老得以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并深得虚老的赏识和器重。承虚老之慇勤付嘱,亦以一身而兼承禅宗五宗法脉,得赐法名:承续临济宗为第四十四世,净慧本宗;承续曹洞宗为第四十八世,净慧复性;承续沩仰宗为第九世,净慧宣道;承续法眼宗为第九世,净慧本性;承续云门宗为第十三世,净慧妙宗。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入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班,为中国佛学院首批佛学研究生。长老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对佛教的历史、教义、教规等都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颇得当时的师长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师、正果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人的赞许。1962年,长老因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3年离开佛学院,辗转于京、粤、鄂等地接受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的帽子。这期间,长老虽然精神上倍受歧视、生活上饱受磨难,但这段经历,却使他变得更加练达、坚韧和成熟。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始逐步得到落实,在赵朴初居士和正果法师的关怀下,长老于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一职。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常务事理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长老被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在第一届河北省佛代会上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1989年,创办《禅》刊,并主编《禅宗灯录大全》。199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当选为副会长。

住持柏林禅寺期间,长老大力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为了广泛地宣传这一理念,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在教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98年,长老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1988年开始,至2003年9月万佛楼开光,长老不辞艰苦,宵旰用心,历时十五年,赵州祖庭的复兴工作始告大成。次年,长老乃退居,将方丈之位让于弟子明海法师。

退居之后,长老又以年逾古稀之躯,应本焕老和尚之邀请,接管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为重振东山法门,长老殚精竭力,整顿道风,恢复丛林传统,除了继续做好本老所创办的《正觉》杂志的同时,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禅文化夏令营」,创办了双峰讲堂,与柏林禅寺遥相呼应。为了改善祖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长老提出了「大四祖」的理念,将四祖寺的建设与周围环境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和谐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当地 *** 和民众的高度赞扬。

住持黄梅期间,长老还奋力重修湖北黄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芦花庵、当阳玉泉寺、度门寺、河北邢台玉泉寺、大开元寺等古老道场。每修复好一处道场,长老即刻择其有德之贤者而居之,自己则两袖清风,一衲飘然。其为教之忧患意识,其老当益壮、为法忘躯之承担精神,大有其先师虚云老和尚之遗风。

长老自幼出家,亲承虚云老和尚之教诲,对虚云和尚「四根(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一本(以禅宗为振兴中国佛教之根本)一枢纽(巩固古老的传统大丛林之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它们的表率、辐射和引领功能)」的佛教振兴理念心有领会,又得周叔迦、明真、正果、赵朴初等良师益友之提携,在自身天赋极高及早年儒释兼修的基础上,又经过中国佛学院数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佛学根底甚为扎实,对佛教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所以在恢复赵州祖庭的过程中,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建设、弘法理念,以及处理寺院与地方 *** 和民众关系等等方面,长老皆能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纵观长老在复兴祖庭、培养人才、弘化利生等诸多方面的事迹和经验,长老在如下几个方面所提出的理念,至为宝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记取和践行。

一、在道风建设方面,长老强调要继承丛林传统,完善道场各种管理规约,坚持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香、初一十五诵戒、夏安居、冬禅七。在此基础上,长老又针对当时各地僧团建设当中所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如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生活腐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的现象,特地提出了「四化建设」和「强化四种意识」的口号。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四种意识是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此四化建设和四种意识的提出,可谓高屋建瓴,直指僧团建设的要害,切中肯綮,堪为现时代中国大陆佛教僧团建设的指路明灯。

二、在僧才培养方面,长老立足于丛林传统,注重学风建设,提出了「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的口号,提倡「以学导修、以修促学、学修并重」的教育理念。为了解决僧团素质普遍低下、人才奇缺的问题,长老一接手赵州祖庭,即一手抓殿堂建设,一手抓僧才培养,首先成立了僧格养成班,既而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河北佛学院,后来又在四祖寺创办了「双峰讲堂」。为了办好佛学院和讲堂,长老亲自执教,并为佛学院制订了院训纲宗——「信戒学修」、「养成僧格,融入僧团」之二八方针。

长老指出,「信戒学修」是僧才教育的核心,「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是僧才教育的目标。「信」的内容就是「以三宝为信仰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信仰的眼目,以解脱为信仰的归宿」。「戒」的内容就是「爱国以守法为根本,爱教以持戒为根本,做人以道德为根本,做事以慈济为根本」。「学」的内容就是「授课以信戒学修为基本内容,学习以闻思读写为基本方法,老师以言传身教为根本职责,学僧以尊师重教为根本态度」。「修」的内容就是「以禅观礼诵为修持的内容,以丛林生活为修持的依托,以养成僧格为修持的目标,以观照生活为修持的要求」。长老所提出的这一整套僧才教育理念,非常切合实际,意义深远。

三、在弘法理念和弘法方式方面,基于对佛教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对中国佛教现实的深入观察,长老认为,中国佛教要真正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走「人间佛教」道路,这是中国佛教的唯一希望。为了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长老于1991年,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修行理念,与此同时,还专门针对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佛教信众,在大陆率先举办了「生活禅夏令营」,每年一次,从未间断。

生活禅是长老根据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在对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修行理念。它既是对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落实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祖师禅精神的继承和回归。在某种意义来说,生活禅找到了佛教与时代相结合的契入点,找到了佛教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的新的对话方式,应该说,它抓住了佛教的根本命脉,代表了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之相应的,生活禅夏令营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体现了人间佛教精神,积极进取的、全新的弘法方式。这种弘法方式,不仅深受广大青年佛教信众的欢迎,同时也为佛教积极参与现实、从而达到化导人心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同样的,中国佛教的振兴也离不开青年。长老针对青年人所开办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于佛法的普及,提高广大信众的信仰水平,促进僧才建设、为佛教贮备人才,提升佛教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教化功能等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经过长老十多年的不懈倡导,生活禅夏令营这种弘法方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内外人士的认同,为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在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夏令营」和「禅文化夏令营」的影响下,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佛教团体,也都纷纷效法这一形式,利用暑期,为青年佛子开办不同形式的夏令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得教内外人士的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佛教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佛教研究人才,除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和「禅文化」夏令营活动之外,经长老之倡导,柏林禅寺常住自1997年起,先后在北京的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设立了「怀云奖学金」。奖学金每年定额三万元,以鼓励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另外,还抽出专用资金,在北京大学设立「虚云讲堂」,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系列讲座。住持四祖寺之后,长老继续积极筹措资金,并开设「双峰奖学金」,鼓励和支持武汉大学等部分高校哲学宗教学系的师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的研究。

为了方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对前来参学的各高校学生组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除了免费给他们提供食宿之外,还特地为他们安排一系列的讲座和禅修活动,深得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由于长期以来对前来参学的高校学生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柏林禅寺先后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确认为「哲学宗教学系教学实习基地」。四祖寺亦同样如此。

四、在佛教文化建设和传播方面,长老认为,佛教要振兴、要走向大众,要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首先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大力弘扬经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元以后,中国佛教逐渐走向衰落,跟出家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不重视对经教的弘扬有很大的关系。就禅宗而言,禅宗初兴之时,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那主要是针对盛唐时期教界普遍沉迷于对经教的研究、忽视了真修实证这一现象而痛下针砭的。

在当时出家人对经教普遍都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提倡打破文字相、专务实修,可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但是,明清以后,僧团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的出家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世间文化教育,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借口「不立文字」,轻视对经教和世间文化的学习,只会加剧出家人素质的整体下滑。近百年来,禅门中之所以不出人才,皆由于绝大多数参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经教基础、不明白修行的理路所致。长老认为,末法时代,修行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走达磨祖师所提倡的「藉教悟宗」的路子。

基于此种认识,长老自接手柏林禅寺的修复工作之日起,即有意识地把整理佛教文化典籍、流通佛教经典作为恢复祖庭的工作重心之一。在当时经济非常拮据的情况下,长老立足于大局,着眼于祖庭的长远发展,睿智地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的禅宗刊物——《禅》杂志,还成立了「河北禅学研究所」和「虚云印经功德藏」,嗣后又与学界的专家学者联手,创办了《中国禅学》,同时倡印《大正藏》、《卍续藏经》、《乾隆大藏经》、《净土藏》等上百种佛教典籍。

另外,长老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组织、整理、编辑出版了《虚云和尚开示录》、《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中国禅宗灯录大全》以及《虚云和尚全集》等重要著作,并一直与学术界保持密切的交往,曾经以河北禅学研究所的名义,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学者,组织编辑出版了《河北省佛学院系列教材》。2011年秋,长老又提议编辑出版「正法眼」系列丛书。该丛书以帮助信众树立正知正见,确立正信正行,全面展示祖师禅禅法精华为主要目标。与以往不同的是,该系列丛书,要求在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重点的疑难字词、公案典故、人名地名等,都一一作出简明的注解,以方便现代人阅读。该丛书首批五十余种,正处在有序的整理编辑过程中。

佛教的振兴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界的支持和参与。与学术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自觉利用学术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科研优势,以弥补佛教界研究人才的不足,提升佛教僧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这是佛教界应该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一点上,长老可谓高瞻远瞩。他经常邀请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一些重大的佛教文化活动,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界的研究热情,扩大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从2010年起,长老决定以湖北的黄梅和河北的赵州为中心,每年两地各举行一次大型的禅文化研讨会——「黄梅禅文化高峰论坛」和「河北禅文化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三年,共六届,每次参加研究会的人数有一百多人,会后,委托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卢海山老师将论文集迅速结集出版,效果良好,受到学界的热烈欢迎。

五、在为信众宣讲佛法、提供修行服务方面,长老认为,寺院的存在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住持佛法,为广大信众服务。「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是寺院建设的根本理念。另一方面,寺院的发展以及僧团的日常生活和法务活动等,离不开广大信众的支持,而要争取广大信众的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为信众提供最优质的佛教文化和修行方面的服务。长老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承担修复寺院的繁重任务的同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为信众举办各种形式的法事活动,如禅七、佛七、周末佛法系列讲座、生活禅加油站、生活禅高级研修班、双峰讲座,等等,二十多年来,这些活动一直在低调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从来没有间断过。柏林禅寺和四祖寺之所以能够得到海内外广大护法信众的大力支持,并在较短的时间段内,恢复其宏大的气势,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禅窟之一,跟长老的这种一以贯之的服务理念分不开。

六、在慈善救济方面,长老认为,一个寺院和僧团,要想持久健康地存在和发展,必须搞好寺院与地方 *** 和民众的关系,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真正做到「利益一方,服务一方,和谐一方,教化一方」。本着佛教「未结法缘,先结人缘」的理念,长老在修复柏林禅寺和住持四祖寺的过程中,经常利用各种因缘,组织信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救济活动,或赈灾,或创办希望学校,或救济孤贫,或修路,或打井,等等。长老的这些慈济行为得到了当地 *** 和民众的欢迎和赞叹,为寺院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上述六个方面,是长老复兴祖庭、弘法利生时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对虚云和尚「四根一本一枢纽」思想的具体落实和发扬。

作为一名从充满战乱和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的老一辈出家人,长老对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正是在这种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驱使下,1988年长老甘愿放弃了北京优裕的工作环境,应邀来到河北主持佛教工作,并负责修复赵州祖庭。白手起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个中的甘苦自不待言,而长老却泰然处之。长老多次讲,赵州祖庭是一块「试验田」,他来河北就是为了种好这块「试验田」。长老所说的「试验田」,就是想通过落实「生活禅」理念,来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清净僧团,为中国佛教探索出一条全面振兴的路子。经过十多年的惨淡经营,柏林禅寺现在已经全面修复,并成为我国北方对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内外、海内外佛教信众和有识之士前来参学。长老到黄梅之后,亦将赵州祖庭的复兴经验,熟练地运用于黄梅禅的振兴当中。经过十年的努力,长老之门下,现已形成了「北有赵州,南有黄梅」、南北呼应、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的健康发展格局。

长老为人谦和,忍辱负重,广结善缘。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协,还是在赵州柏林禅寺、黄梅四祖寺、邢台玉泉寺,他所接触人物的范围很广,所应对的事务头绪繁复,但他都能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长老对待上级不卑不亢,接待外宾彬彬有礼,对待尊长恭敬有加,对待后学热情关怀,对待同事团结合作,对待下级不摆架子,对待名人和财主不失本分,对待基层信众亦方便接待,平易近人,对于误解、仇视和攻击自己的人亦不失礼节,乃至以德报怨。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法音》杂志社,还是在河北、湖北,长老之所以能够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事业干得比较顺利和成功,跟长老心量广阔、处事圆融有极大的关系。

在祖师和长老的道德感召之下,每年慕名前来赵州黄梅,礼祖、参学、访问、视察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现在的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据初步统计,柏林禅寺和四祖寺平均每年接待海内外各类参访团有三十多个,除国内和港奥台之外,还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四十多个国家。

在热情接待来海内外来访的同时,长老亦充分利用一切善缘,主动走出国门,把中国佛教的优秀思想和传统传播到国外,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扩大了中国佛教在海外的影响,同时也宣传了中国 *** 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几次是:

1992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纪念「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之际,以长老为代表的河北省佛教协会友好代表团,应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之邀请,对日本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受到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事务局局长有马赖底长老的热烈欢迎。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受法国潮州会馆和巴黎《欧洲时报》的邀请,长老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中国佛教文化展」,盛况空前,反响热烈。访问结束后,明海大和尚将此次文化展和访问,整理出版了《花都法雨》一书。那是一次八九年中断后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1996年7月26日,长老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邀请,赴新加坡弘法,在新加坡居士林作《六祖坛经》系列讲座,从7月27日开始至8月2日结束,后由明尧居士整理成《坛经一滴》公开出版。讲座期间,有七十位居士在长老的证明下,皈依了佛教。讲座结束后,8月4日,又在居士林举行「一日禅修」,对于居士林来说,这是有史一来的第一次禅修活动。

2002年4月中旬,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期间,以长老为团长的中国宗教代表团一行,对日内瓦进行了友好访问。期间,代表团通过举办记者招待会、报告会和图片展等方式,向海外人士客观公正地介绍了中国各大宗教的信仰情况和发展现状。

2002年10月19日,长老应韩国方面邀请,赴釜山海云禅寺,参加「国际无遮禅大法会」,在法会上,长老作了《提升人性,回归佛性》的讲演。

2005年12月8日至12月19日,长老应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惟俨大和尚的邀请,赴新加坡弘法,并主持莲山双林寺建寺以来的首届禅七法会。

2009年10月23日,柏林禅寺隆重举行了「临济宗法脉西行传承大典」,长老在问禅寮将临济宗法脉第四十五代法卷传给德国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导师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Willigis Jager)。长老为雅各尔先生取法名「常真」,表信偈曰:「禅本无方位,无心月一轮。庭前柏树子,不改四时春」。赵州柏林禅寺由是成为德国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的中国祖庭。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是德国最大的禅修中心。长老将临济法脉传给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表明中国禅宗正式进入欧洲世界。对于柏林禅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弘法事件。

长老幼读儒书,酷爱诗文;长习释典,深通经教,且文思敏捷,落笔成章。著文作诗,不但规矩悉备,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说理透彻,颇有恣肆汪洋之概。长老之著作已经公开出版的有《双峰禅话》、《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心经禅解》、《何处青山不道场》、《经窗禅韵》、《禅在当下》、《生活禅语》等。

历史上有什么关于禅宗顿悟派开山祖慧能塑像的传奇故事?

禅宗顿悟派开山祖慧能(638~713),对印度佛教进行彻底改造,与中华传统文化儒、道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不仅对唐以后的中国佛教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否定传统佛教念经、修功德、苦修等烦琐戒律,主张以修心为本,心净即佛土净,心净即可成佛。自仪凤元年(676)八月,慧能替代印宗法师成为法性寺(在广州)住持,佛门兴旺,学者不下千数。神龙三年(707)底命弟子往新州(广东新兴县治)国恩寺建报恩塔,蜀僧方辩听说此事,特意赶来,要为慧能塑像,慧能很严肃地说“试塑看!”方辩塑了一尊七尺高的慧能像,曲尽其妙。慧能看后说:你善塑人性,而不善塑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先天二年(713)七月一日,自知身体已经不保,赶紧跟弟子们说,快给我收拾行囊,我要回新州(他父亲做官的地方即他出生的地方)。到新州国恩寺不久,于八月三日在寺内圆寂。享年七十三岁。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安葬,唐中宗赐磨衲宝钵,以方辩塑的慧能像及道具供在塔中,供人瞻仰。据说慧能死前嘱咐弟子,他死后若干年会有人来偷他的头。所以安葬时韶州刺史韦据命人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防止头被偷。但是,开元十年(722)八月三日夜,众僧忽然听到塔中发出如拽铁索声,赶紧到塔中去看,发现慧能的头被人偷走了。众僧立即报了案,两个月后,贼人捉到,送韶州拘问。小偷姓张,名静满,汝州梁县(今河南临汝)人。因收受洪州(江西南昌)开元寺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这是一桩海外盗窃案。韶州刺史柳无忝觉得事关佛门,未敢先对小偷动刑,而是首先问慧能的高足令韬,如何处置才好?令韬说:若以国法论,应该处斩;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且他偷大师头目的是为供养,其罪可恕。柳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头仍送塔内安葬,严加守护。但在唐后期,慧能头又先后四次被偷,旋又被追回。至北宋初开宝年间,国恩寺和报恩塔庙毁于兵火,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害,宋太宗时,又重新修复塔庙。慧能塑像下落不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9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