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家是牢笼(家是牢笼的图片)

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有何区别么?
在家修行和出家学佛区别很大,在家最高修至三果,一旦证到四果阿罗汉,当日必须出家,如出不了家,就得涅槃。只因这个世俗的在家相,无力承担道果。
在家难成道果
在家居士首先要知道,在家本身就是在解脱路上的一个障碍。所以说在家修行首先要克服“在家”二字。因为佛说家是火宅,家是障道的因缘。
所以在家居士修行,首先是为出家做准备,虽然没有因缘出家,可能今生没因缘,来生还有因缘,有的现在没有因缘,不等于今后没有因缘。
在家居士应该怎样修行?应该按出家的修行方式去做,这就是修行。实际上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修行。
怎样能得利?如果你真正在一心一意为将来出家做准备,就会得利,只要修行就得利。只要你存个出离心,也就是出家心,就得利……
我们应该有信心,在家修行是为出家做准备。不能说我在家修行,和出家都一样,这种说法不准确。修行上是一样的,在家也叫修行,出家也叫修行。但在证果上,了脱生死的速度上,是不一样的。
在家最高证到三果阿罗汉,但在家证道的人非常少、非常少,在历史上也没有几位。
但出家就不一样了,能证到四果阿罗汉,能彻底地了脱生死,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如果说在家比出家证得更好,那佛就不会再成立僧团了,是不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用笨理去想也知道,专业和不专业是不一样的。
出家是一种修行中必然的规律
如果在家努力修行,当证到四果阿罗汉的时候,他必须出家。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出家,一个是涅槃。所以说在家没有四果阿罗汉的。
三世诸佛没有一个是在家人,都是现的出家相,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出家是一个必由的方式。所以说,大家在家修行,应该按照出家方式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多少就要求做到多少。
不要对自己放松,认为我在家就可以随便,在家就可以有了理由,我也同样可以证到什么,不要自欺欺人。
出离心是了生死的前提
佛就是以一大事因缘,来教化我们众生离苦得乐。首先就从在家开始,让我们远离火宅。佛把家比做火宅。有了家就有了生死,所以说家是火宅,是生死的魔窟。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有的人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是一样的。在家修行,你有出离心,有菩提心,那可以。
虽然这么说,我们从事实来讲,几乎很少,千百亿人里很难找出一个半个来,除非再来人,很难找出来。所以从我们的根机来讲,佛设一大方便,就是让我们出家来了脱生死,这是最主要的。
如果没有出离心,想往生西方极乐都不可能的。贪恋了家庭就等于贪恋了生死,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它俩的功德是没法相比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世间的修行,往往都在世间法里,虽然也是善法,但是它只是世间法。
出家修行,它是接近出世间法。当然了,要不好好修行,也变成世间法,如果好好修行,它直接就奔着出世间法而去了。所以说出家修行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不出家成不了佛
世间人不断地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女人、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财产等等,那是什么?那就是“我”的坚固,所以佛称这种坚固为牢笼,为判刑,为枷锁。
什么是最大的枷锁?就是个“我”字,都是从“我”字开始的,你发现这个“我”,那真是坑死人。
我们要去掉我,首先得从家庭出来,要出家。不出家,你想去掉我,尽骗人。有的居士也问我,说:“师父,我不出家,能不能成佛?”我说:“不能成佛。”
不出家怎么能成佛呢?因为一切佛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相,你不出家,还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
凡境皆心造,烦恼由心生
人生之事,无非因缘遇合,荣辱得失,全在我们的心境。
凡境皆心造,烦恼由心生。
你太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很多时候,不计较并不是吃亏,凡事退一步,看似是放过别人,实是饶过自己。
倪萍曾在书中记录过姥姥的一则往事。
刚解放那会儿,村里富裕的人都怕东西多了被划成地主富农,有个邻居就把十几匹布藏到了姥姥家。
村里有人举报,姥姥被叫去村委会,但她谨记着邻居的嘱托,被关了一整天不吃不喝,都没把这事说出来。
半年后风平浪静,姥姥给人把布送回去,那家人千恩万谢,非要给报酬,姥姥说什么都不肯要。
然而,在几年后一次揭发会上,那家人为了给公家表决心,竟把姥姥藏布的事揭发了。
姥姥当时气得嘴唇都紫了,事后却不再与那家人计较。
姥姥懂得别人的苦楚,“家里五个孩子,不容易啊。”
也知道他们内心的煎熬,“她光恨自己就够受的,人出卖了良心和得了心脏病差不多,心停停跳跳的,憋得慌呀。”
看到这里,才明白姥姥这份“傻气”,实则是岁月酿造出的一份格局。
有句话说,人生如棋,下棋时需有大局观,对待生活亦是如此。
生活需要从容大气,不为一时的是非郁结于心。
有句话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一切烦恼由心生,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扰,都源于心中的计较。
很多时候,你越计较得失,就越深陷痛苦,越计较对错,就越疲累不堪。
成年人处世的顶级智慧,是遇事不计较,待人常存宽恕之心。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与不开心。
我们不管怎样努力,都做不到事事圆满,亦不可能十全十美。
既然如此,不妨调整自己,摆正心态。
只有说服了自己,才有可能与过往释怀,与未来满怀。
就好比我国著名作家周国平说过的那句话:“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这才不枉活一生。”
曾在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坐在一起的同事聊天,其中一个问:“明天天气预报如何?”
另一个说:“会是我喜欢的天气。”
这个人又问:“你怎么知道正好是你喜欢的天气?”
结果,那位同事说道:“我发现环境不是经常能如我意,所以,我便学习欢喜地去面对我所遇到的一切。因此,明天天气一定是我喜欢的。”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天空总有乌云密布,道路总有坎坷荆棘,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因此,不让心囿于一方天地,才是最该有的生活态度。
心态再开阔一些、眼光再长远一些,过一种不计较的生活,自会有更坦然的人生。
正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困难面前亦是挑战;挫折之后即是成长;失意之时也是机遇......
人这一辈子,心态对了,一切就顺了。
佛说:爱恨贪嗔,皆为牢笼。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困住自己的,只有内心。
内心阳光积极,生活就温暖和煦;内心阴郁暗沉,生活就暗淡无光。
万事万念,看淡了,就不累了。
正如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里写道: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短短几十年光景,若想清静无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
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不问过往。
佛教小常识: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应干什么
寺院佛事活动现场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张像片办个皈依证而不举行仪式。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由于教理不明,他们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皈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皈依及受戒之后,也可放弃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门。佛门来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无碍。尤其难得的,走出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回头。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喝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个故事比喻:那些对佛法有好感,想学佛却又表示:我现在很忙,等我有了钱,等我有了闲,等我拼出个成果,等我五十岁以后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佛修道了。可是,将来几时来?陈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说出离也要个时节因缘,等我三年五载,料理家事,再行出离可也。请问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三年?阎王可准你请三年五载的假期否?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罢,都想着等我有了条件再好好去做。其实,现在若没有,以后恐怕也不会有。破灭,会比将来来得更早一步。对该做的事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佛陀修道时有戒律吗?
佛陀修行之初是没有戒律的,后来逐步制定了戒律。戒律由佛制定,而不是在中国被杜撰出来的。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反复强调,持戒清净是修习止观的前提、培养定慧的基础、断除烦恼的根本。佛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犹如佛陀教法的命脉,对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地重要。戒就是佛,佛走了我们跟谁学?就跟戒律学,有了戒律就有了佛。
有了戒律,才会对佛法有信心,试想,有比丘娶老婆,喝酒吃肉,人们还会对佛法有恭敬心吗?还对对僧人尊敬吗?戒律犹如国法,并不是在制约人,还是在保护人。
末法时期我们首先要持戒修行
《涅槃经》云: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在家人修行更难,更要持戒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就是说世间的监狱,有一种判刑啊,它是有期的,到期就会释放。唯独这个家庭是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得到释放的。
我们在家修行的时候更难,比出家人还难。因为在家外缘不好,周围外缘不好。因为有了家庭,家庭这一关本身就是个牢笼。佛说家庭就是火宅。男的为了女的拼命一生,女的为了男的也得拼命一生,为了孩子也得拼命一生。就互相拼命,你拉着我,我拉着你。所以说这个火宅特难,在这火宅里想修行,你要不持戒想修成佛道那不可能。所以只有严格持戒,由于你的戒律清净,你才会产生真正的定力。有了真正的定力,才会把这些恶缘切断。只有切断了这些恶缘以后,你才能真正地从你的自性里生起智慧来。如果没有这个,你就不可能。所以佛说如果有人即使能够诵经——你是念佛也好、诵经也好,你不持戒修行就是魔。你诵经、念佛,佛都不听,佛不听你。不允许你念佛,也不允许你诵经——不持戒的话。
持戒要放在第一,
因为持戒才是培养智慧的真正前提,也是培养成佛的基础,也是断除烦恼的根本。所以说佛在世,以佛为师;佛走了以后要以戒为师。
佛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犹如佛陀教法的命脉,对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地重要。
持戒修行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着魔现象,各种的魔都害怕戒律。佛法唯独攻不破的就是戒律。只要戒律住世,佛法就住世;戒律要灭了,佛法就灭了。
持戒的功德
《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