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释因缘背后的真相(佛说因缘经)

佛说因缘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万法依照因缘而生,那么什么叫法呢?活在人间,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就叫万法。今天你到这里来了,这是一个法,因为你来学法,对不对?今天你到哪里去了,做个什么事情了,也叫法;你今天跟他关系好了,也叫这个法;今天你能做生意了,也是个法。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叫万法,因缘而生,就是因为你的过去的因,造成了这个缘分,你们才会在一起。那么慢慢地,以后再依照因缘而灭,就是今天你出生到这个人间了,你是有因有缘的,今天你投到了这个家庭来,你也是有因缘的,对不对?等到你死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有因缘的,因为你上辈子做人做得好,你这辈子死得晚,你享福;你上辈子做人做得不好,你这辈子死得早,你就该死了,也是因缘灭度啊。所以,师父待会儿会跟大家讲一些很精彩的学佛的经典。那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缘上来了,因缘下去了,犹如今天太阳升起来了,是我们跟太阳有缘分,那么,到了晚上呢,太阳下去了,我们跟太阳今天一天的缘就没了,那么迎接我们的是月亮。
学佛不取不舍,就是说我今天没有得到一些东西,我也用不着去舍去它。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去索取一些东西,他一定不舍得把这些东西抛弃和扔掉,所以连一切法都不可得,人间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为当你得到了佛法,当你能够找到一条涅槃之路后,这条路你最后自然也会舍去的,所以无得无失,不得的人一定不会失去。如果一个人想拥有很多,想得到很多,他也会失去很多。如果他得到了全世界,他最后走的时候会失去全世界;如果他拥有了一切,他最后会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懂得一切都是因缘,那就是大智慧。大智慧是什么?明白了人间一切都是因缘,明白了一切法也是因缘,人间应该归你拥有的东西和不应该归你拥有的东西,都是一个缘分。因缘不好,那么强求就会不顺,自己知道自己的因缘最近很不好,得不到很多东西,如果你去强求,你一定不会顺利。
当一个人明白因缘在自己身上没有得到果的时候,千万不要强求,有好的因缘要感恩,感恩自己前世积善积德,想一想,现在有多少善事不就是前世做的因缘吗?同时,对自己今生恶的因缘也应该明白,这就是人生,要经常感悟人生,在这一世的恶缘中,你悟到了这个缘分,当一个人恶缘重重的时候,他才知道善缘是多么的重要。当一个人在善缘当中,他如果能够悟到这个缘,他就是开悟,开悟的人首先是能够感悟,感悟就是感到自己开悟了,就犹如佛法讲的独觉、缘觉。独觉是什么?就是你感觉开始开悟,自己单独慢慢地有这个觉悟。缘觉是什么呢?很多法师的名字就叫“缘觉”,这个“缘”就是缘分到了,你才觉悟。所以,要感恩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个因缘让我们开悟,我们这辈子能够闻到佛法,我们才能在这辈子马上解脱,否则我们会继续沉沦在轮回当中。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知道自己过去打工一直很苦,等到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个更合理、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他不会因为打工而痛苦,这个时候他就脱离轮回了,他就用不着每天早上去上班,到了晚上才回家。辛苦一辈子,到了晚年,孩子尽点孝心,帮他买张船票去旅游。这次长江沉船事件的遇难者绝大多数是年纪大的爸爸妈妈,他们根本无力挣扎,人的一生从忙着上班下班到退休,最后连孩子给他们尽孝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沉沦在轮回当中,他们不知道这些福分中隐藏着灾祸,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去贪图享受福分,因为福分里面会带有很多业障。
我们这辈子要闻到佛法,要懂得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冤家都是我们多生多世的冤结所为,所以这辈子你对谁好,对谁不好,实际上都是冤结,人的一辈子争名夺利,你死我活,都难跳出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争,你们跟着师父学佛,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去跟别人争,学会放下自己这颗烦躁的心,每天想一想,你跟别人争名了吗?争利了吗?争气了吗?连气都不要去争,因为争来的都是假的,修来的才是真的,如果你今天还要跟别人去争,说明你根本没有修好。
佛法是用智慧来转变人的境界的。你的境界不高,你何来智慧?师父经常跟你们讲般若智慧,你今天还有想不通,说明你根本没有开智慧,你今天还有烦恼,说明你的境界根本没有转变,所以智慧一定是跟人的快乐相陪伴的,快乐的人就会有智慧,天天悲伤难过的人,他一定没有智慧。佛法讲,学佛人要用一相法,什么叫一相法?简单地讲,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要把思想集中起来,不管你看到了什么,意念集中,智慧生成,所以,生成智慧就转来法喜充满。这个一相法,就是在一念之间就想通,被人家嫉妒,被人家污蔑诽谤,刚刚还想不通,可是突然想到:“哎呀,我在上个月欺负过他,所以,他现在在报复我呢,是我自己不好。”那么一念之间你就想通了。一念、念头就是想法,一个人一念之差会自杀,一个人一念之差境界会转变,如果你想通了,就是转变了自己的境界。
比方说停车,今天你被人家罚款了,一想我曾经在多少不应该停车的地方,我也没花钱就停车了,也没有被抄牌,今天是自己的报应,这样一想,你就想通了。很多人被人家抄车牌的时候就想,我也没有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贡献,我今天被抄牌了,对社会做点贡献,只要一个念头,你的境界就转了,你就会越来越自在,就会产生一种融通的力量。夫妻吵架的时候,只想着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没有想到对方,到了最后,越想越不自在、越痛苦、越难过,最后生病。如果双方都想,我们已经是夫妻这么多年了,大家都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哎,无所谓了,你马上就自在了,就会产生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力量,你的生活就会慢慢产生质的变化,那就是随缘啊。
今天拥有什么,我们就好好随缘,明天失去什么,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随缘,所以,随缘的人容易生存。学佛学法之后,随缘是我们在现实当中最能应用到适合自己实际生活的一种素质和品行,也就是说,学佛会把人本质善良的一面越来越显露出来,那就是慈悲和随缘。随缘的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很随便,吃什么都无所谓,很随缘,不挑剔。你们跟那种喜欢挑剔的人在一起,你们会觉得很不自在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环境我们都要随缘,随境界去任运,真正学佛是一种任运,就是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境转而心不转,你再怎么变化,我还是这样。
希望大家要启动、转动自己的任运,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去争、不去抢,不去取,你才不用很痛苦的去舍。今天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最后当你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很多人生不出孩子,她一定要生一个出来,你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你还要生孩子,等到自己要走了,孩子还很小,最后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所以,要看破一切世间万物,世界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物质,实际上都是短暂的因缘。举个简单例子,你们昨天中午如果吃了一顿很难吃的饭,可能今天就忘记了,这就叫短暂的因缘。今天你们在公共汽车上跟别人吵架,当时气得血压高,可能过几天就忘记了,就算你今天享受了,那也是一种短暂的因缘。
不执著,你就会产生智慧的定力。什么事情在自己心中都想着我一定要得到,那就是执著。不管任何环境,如果能够随缘的人,能够无所谓的人,能够不执著的人,他会得解脱、得快乐、得法喜。所以,快乐的人一定是比较随缘的人,整天板着脸的人一定很难弄,谁都不会喜欢他,这就是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佛法的“自净其意”,自己要把自己所有的意念都弄干净,自己的每一次意念,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都要干净。佛法的哲理是非常有智慧的,佛法浩如烟海
众生是因缘而生。因为众生都是有缘分的,所以师父度了你们,也是因为跟你们有缘分。但是我帮了你们,等到这一辈子结束了,我跟你们还认识吗?这个缘分就没了,但是我们种下了一个善缘。就像现在,你们这么多人能够找到师父,你们敢说你们前世、再前世跟师父没缘分吗?没缘分你们怎么会找到这里来?过去中华传统文化讲“擦肩而过五百年”,实际上师父度了你们是个缘分,而这个因缘也是空的,因为等到大家百年之后都走了,这个缘分不就没了吗?但是在你们心里有个佛缘了。所以菩萨说“所谓行无相度众生”,也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不要著相,帮助就帮助了,对人好就好过了,没了就没了,都是虚幻的。你们过去在马路上没帮过别人?你们过去没搬家之前,跟原来的邻居好得不得了,后来搬家了,邻居都跑掉了,你说说看有没有缘分?那么过去的缘分,你还能记到今天吗?是不是虚幻的?结束了。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因缘观?
可以将“因缘”理解为构成一件行为的若干条件,这是佛教重要的“因果”理论,展开来讲,就是“因缘果报”,侧重于结果就叫“果报”,侧重于条件就叫“因缘”,侧重于全部过程就叫“因果”。譬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面就全部包含了,“粟”是因,“子”是果,“春秋”是时间,而一粒种子你要让它发芽,它首先必须播在合适的土壤上,还得具备养分、水分、阳光、温度等诸多因素或条件,才能够发芽,这些条件或因素都称之为“缘”,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就可以用这样的例子来理解,佛教认为,“万物皆有因缘”,意思是“一切万物或行为都要有它具备的条件才能形成”,所以最典型的佛经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怎么理解缘分,佛法里是怎么讲解的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什么是佛教里面说的因缘
因缘,佛学术语,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果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多因一果。
另外,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